我国消费市场繁荣壮大商贸流通创新提质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伴随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我国商贸流通和消费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市场销售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供给市场逐步完善,流通体系质量效率不断提高。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消费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一)消费市场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商贸流通行业单位数量快速增长

75年来,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市场活力充分迸发不断增强,商贸流通业经营主体成长壮大。2023年末,我国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超过1000万个,约为1952年的77倍,1953—2023年年均增速超过6%;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超过70万个,约为1952年的724倍,年均增速超过9%。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合商业“一统天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完善。1978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接近60%;到2023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九成,国有企业占比已不足1%。

(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显现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为消费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消费市场规模连续迈上新台阶,自2018年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7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559亿元,之后连续攀升,1992年突破1万亿元,2008年突破10万亿元,2012年超过20万亿元,2019年首次站上4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7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1953—2023年年均增长11%。

(三)消费市场供给丰富多样,市场供给质量日益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活资料严重短缺,农副产品以统购统销为主,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市场供给处于紧张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商品供应丰富充裕,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多样的消费需求。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计,2023年,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消费品总量已近2亿种。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和消费热点变化,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推出了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继续推进“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商品和服务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截至2024年2月,我国已有中华老字号1455家,平均“年龄”约140岁,六成以上分布在食品、餐饮、零售等领域,对促进消费升级、引领文化建设、拓展市场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居民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服务消费市场快速发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市场供给不断扩大。2023年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业法人单位数分别超过470万家、90万家和30万家。

(四)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转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持续增强

城乡市场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一)城镇消费市场稳步增长,乡村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随着城镇化逐步推进,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商品供给日益丰富,城镇消费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0.7万亿元,1953—2023年年均增长12.1%;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52年的45.4%提高至2023年的86.4%。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给我国农村带来深刻变革,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相继实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市场流通状况极大改善,乡村消费市场发展步伐加快。2023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万亿元,1953—2023年年均增长8.9%。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消费品市场持续较快发展,乡村市场占比逐年提高。2013—2023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8.1%,年均增速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高0.9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12.5%提高到2023年的13.6%。近年来,县乡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商务持续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乡村市场供给不断优化。截至2023年底,全国建成1267个县级公共寄递配送中心、28.9万个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站和19万个村邮站,全国95%以上的建制村实现快递服务覆盖。

(二)区域市场协调发展,地区结构更趋优化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的东部率先发展,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消费市场发展平衡性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相继出台,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23年,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3.8万亿元、11.5万亿元、9.8万亿元和2万亿元,1979—2023年年均分别增长14.1%、13.6%、13.5%和10.6%。

从各区域占比情况看,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后发优势明显,消费品市场呈现总体均衡发展、区域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东部地区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40.7%逐年提升,至2005年达到最大值54.3%,并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回落,到2023年占比为50.5%。中、西部地区消费市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市场占比逐年提升。2023年,中、西部地区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4.4%和20.8%,比2012年分别提升4.0个和2.7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逐步优化

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

(一)商品结构优化调整,升级类商品需求持续释放

随着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消费从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转向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消费,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比重逐步降低。2023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1978年的63.9%下降34.1个百分点;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6.6%、8.5%和4.6%,占比明显降低。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较快增长。2023年末,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49.7辆,是2013年的2.9倍;当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超过4.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约为10%。2023年末,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数量分别为107.8台、103.4台和98.2台;而在198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数量仅分别为0.6台、0.2台和6.3台。

不断完善的市场供给激发居民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以化妆品、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为代表的升级类消费快速增长。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类值中,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分别为4142亿元、6814亿元和1186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26.9倍、93.6倍和21.1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商品成为消费新时尚。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超过700万辆,渗透率达到35.7%;限额以上单位高能效家电增速明显高于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平均水平。

(二)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消费需求多元化拓展

伴随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服务消费需求不断释放。1998—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5.1%、11.4%和10.3%,增速高于消费支出总体水平。

服务消费市场热点纷呈。居民对体验型和个性化的服务消费需求旺盛,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在餐饮消费方面,饮食理念变化、饮食行业发展催生出多样化的餐饮消费需求,带动餐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餐饮收入规模突破5万亿元,而1952年饮食业零售额仅为14.1亿元。在旅游消费方面,随着旅游市场供需匹配性提升,居民出游热情高涨。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出游人数达到48.9亿人次,1995—2023年年均增长8%;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9万亿元,1995—2023年年均增长14.3%。在文化娱乐消费方面,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不断适应群众文娱需求,居民文娱消费选择更为丰富。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博物馆6833个,数量分别是1952年的39倍和220倍。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549亿元,比1991年增长20倍以上,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460亿元、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一)线上消费快速增长,线下业态迭代升级

1999年,我国首家购物网站正式成立,2008年、2012年网购市场交易额先后突破千亿元和万亿元。25年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培育壮大,线上消费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撑点。202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人,其中网络购物用户数量为9.15亿人。当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超15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7.6%。2015—2023年,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超过20%。近年来,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线上销售新模式不断拓展,直播带货交易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对网上零售拉动作用明显。

自1949年新中国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在上海成立,到1981年我国第一家超市在广州开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实体零售业态百花齐放。随着商品流通体制大变革,实体商贸企业顺应居民消费观念与需求变化,创新运营模式、提升购物体验、打造消费场景,逐步构建了多元的线下消费渠道。2023年末,在限额以上有店铺零售业态中,满足品质化消费需求的专业店和品牌专卖店数量分别达到5.7万家和4.2万家,提供更加优越消费体验的购物中心接近7500家;以品质优、体验佳为代表的仓储会员店数量比上年翻倍增长,提供户外休闲消费场景的民宿、露营地单位数量增长超过50%。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13—2023年,全国便利店门店数量年均增长15.9%;便利店销售额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2023年全国便利店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0.8%。

(二)多种商业模式共同发展,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

连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全国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29.7万个,是2012年的1.5倍;实现商品销售额3.9万亿元。全国连锁餐饮企业门店总数4.8万个,是2012年的2.6倍;实现营业额2333亿元。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规模化、高效化发展。2023年,全国共有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555个,成交额由2012年的9.3万亿元提高到11万亿元,平均每个市场成交额由17.9亿元提高到30.8亿元。2023年末,全国共有城市商业综合体1819家,全年总客流量达到173.1亿人次,实现销售额(营业额)1.3万亿元。

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商贸流通领域变革提供了技术保障,“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开展互联网业务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2023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简称商贸企业)开展互联网业务的超过6万家,占限上企业的比重为13.2%,比2012年提高7.3个百分点。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助力企业销售增长方面效果明显。2023年,开展互联网业务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额(营业额)比上年增长7%,增速高于全部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额(营业额)2.2个百分点。

(三)商贸流通费用率逐步降低,企业经营效率不断提高

市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持续显效,推动商贸企业经营费用率降低。2022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费用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4.4%,比2012年降低0.9个百分点;2022年末,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3%,比2012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信息化水平提高、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深化等因素在商贸企业决策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带动企业经营效率持续提升。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2022年的38.2%,存货周转率从2012年的14.6%提高到2022年的18.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人均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370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824万元。

THE END
1.企业份额20252031年中国酒类流通行业全景调研报告1.2 酒类企业销售渠道层级与模式分析 1.2.1 酒类企业销售渠道分析 (1)酒厂——消费者 (2)酒企——零售商——消费者 (3)酒类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4)酒类企业——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1.2.2 酒类企业渠道模式分析 https://www.gelonghui.com/p/1392611
2.免税业市场分析报告2023(2)免税品零售业务流程图 (3)品牌代理业务流程 3.3.4 中国免税业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2)配送模式 (3)销售模式 3.3.5 中国免税业商业模式分析 (1)客户价值和需求创新 (2)收入突破/产生模式 (3)成本革命性降低 (4)控制力与定价权 (5)可复制性和可扩张性 3.3.6 中国机场免税店发展催生网络代购https://www.chinairr.org/report/R13/R1301/202309/11-559451.html
3.2024年烟酒零售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预测分析报告.docx在过去我国模仿型消费环境下,商业形式的“标准化”和“模型化”发展是我国零售业的显著特征。在当前和未来的新环境中,消费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传统的烟酒零售行业模式将不再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快新技术、新形式和新模式的创新。首先,必须解决消费者追求差异化商品和服务与零售商提供标准化、模型化经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828/6132023204010214.shtm
4.烟酒批发加盟烟酒批发加盟需要多少钱?第四个:商业模式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烟草、酒类零售之外,许多烟酒店还提供一些小吃和饮料等商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增加店铺的收入来源。 如何开好一家烟酒批发? 1、市场研究:在开始之前,进行市场调研是至关重要的。了解当地和目标市场的需求、竞争格局、消费者喜好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 2、寻找供应链:建立可靠https://www.jiamengfei.com/xm/114266
5.金辉酒业举行十八周年庆典暨新战略发布会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在之后的几年间,金辉酒业集团通过打造专业酒类仓储式连锁运营模式,并导入“门店对赌承包制”,摆脱了小烟酒店的发展局限,从而开启了连锁化发展之路,更多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并在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开启地市市场布局,持续扩大商业版图。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2019年,金辉酒业集团https://www.shangbw.com/news/show-63841.html
6.泉州:消费市场持续壮大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由2014年的63.9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89.67亿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45.9%。网上零售的持续快速增长,对拉动消费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城市功能活动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19-09/24/content_7005681.htm
7.传统烟酒店正遭遇什么变革?看看搭上京东新通路快车的酒类终端店们烟酒店的未来在哪里? 陈宝峰的名酒荟故事只是京东新通路改造烟酒店毛细血管一个片段。而京东新通路早已打响酒类零售下沉的战役。 2015年12月京东新通路事业部成立,至今已经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成为贯通1-6线、深入3线以下市场,多场景覆盖的百万用户级B2B2C智能平台。同时,基于在传统零售领域积累的B2B2C全链路赋能经验,京东https://www.jiuyejia.com/p/125635.html
8.共享酒库来了?这次是“嘲式零售”餐饮亿邦动力网:摩酒共享酒库是怎样的商业模式,是在抢共享风口吗? 王泽旭:摩酒并不是在抢共享的风口,而是因为共享经济更适合用在产业端,或者称产业链共享经济。 摩酒是一种场景式零售,在餐厅投放自助酒柜,配备全球精选的50款酒水。消费者在餐厅消费时,可在摩酒共享酒库自助扫码下单,整个过程摩酒跟餐厅进行实时分账、https://www.ebrun.com/20170811/242170.shtml
9.砥砺奋进消费革新再扬鞭四、新兴业态方兴未艾,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一)专业市场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咸宁市已基本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辅助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2020年末,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8家,出租摊位数2444个,营业面积36.37万平方米,年成交额达46.10亿元,专业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商品化、市场化的进程,在活跃http://www.xianning.gov.cn/xxgk/dfbmptlj/bmxxgk/tjj/fdzdgknr/ghjh/202111/t20211125_2441393.shtml
10.破天荒!烟酒网购平台“琳琅满目”–1688烟草批发网“琳琅满目”则通过专注于烟酒市场,力求在传统行业的线上化道路中开辟出一条全新通道。 创新商业模式 引领行业变革 与传统的烟酒零售门店不同,“琳琅满目”作为一个线上平台,不仅提供丰富的商品选择,还致力于通过价格透明化和客户体验优化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感受。平台上展示的产品从国产知名烟酒品牌到海外小众精酿应http://m.1891122.com/?p=4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