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在困难面前,兄弟二人并没有退缩。在简铭石的全力支持下,公司在拍卖整理后,于1909年改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继续营业。兄弟二人分任总、副经理。改组后的南洋烟草公司,简家居绝大多数股份,其中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占47%,另一兄弟简孔昭占47%。
1923年兄病逝后,简玉阶继任总经理。1925年公司再度扩大,在浦东、汉口设新分厂。从1927年开始,由于中外卷烟业竞争加剧,民族资本得不到保护,再加上内部管理不善,家族矛盾凸显,公司连年亏损。到抗战前,企业已濒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1960年,“南洋”董事会决定,委托中国银行驻港总稽核室代管其香港厂。与此同时,“南洋”设在各地的烟厂和办事处都分别划归当地政府管理。至此,“南洋”设在上海的总公司变成空壳公司,其留下的香港厂一脉则继续发展。196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在北京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扶持振兴老牌民族企业“南洋”的发展,并责成国家有关部门在优质烟叶的供应上给予鼎力支持。
1980年,“南洋”在产权关系上正式归属上海市政府。1981年,上海市政府在香港注册设立了全资窗口公司“上海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南洋”即成为“上实”旗下的成员企业。
从“上实”接掌“南洋”起,“南洋”走上坚持突出主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的发展新路,并逐步实现生产与管理的现代化。
王文典
力及市场竞争能力。
如今,“南洋”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核心技术、生产与管理全面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并且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品牌信誉。
其他信息
2003-11-1215:14:00阅读次数:123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以粤商简照商、简玉阶兄弟为主体、南洋华侨集资创办的在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烟草企业。
简照南(原为日本华侨)、简玉阶兄弟原在香港经营怡兴泰商号、贩运土洋新货于日本、香港、泰国之间,数年后积余资本3万多元。简氏兄弟见当时天津北洋烟草公司的“龙球”牌、日本的“云龙”牌、香港的“朱广兰”牌等香烟销路颇好,认为卷烟生意可图,乃筹资金10万元,于1905年在香港注册,创立广东南洋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鹅颈桥设厂制造卷烟。当时的主要设备是4台日产蝴蝶式旧卷烟机,生产“飞马”、“双喜”等牌香烟。原拟与北洋烟草公司等抗衡,可是不久北洋公司即不自支而倒闭,南洋公司则也由于初办烟厂,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受到英美烟公司的竞争与排挤,产品没有销路,前后开工仅13个月,就负债10多万元,1908年,以资本亏蚀殆尽而歇业。
1909年,简氏兄弟将自己的商号怡兴泰全部抵偿债务,决心重整旗鼓,再作尝试,并得到其叔父简铭石(越南华侨)的支助,集合资本13万元复业,改组广东南洋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公司设在香港湾仔道199号。他们一方面充实内部管理,提高质量,出品求精;一方面向泰国、新加坡、南洋群岛一带开拓市场,打开销路。在南洋华侨的爱国热情和提倡国货思想支配下,得地利人和之便,南洋公司所出的国产香烟颇受欢迎,营业不断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资本势力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侵略,民族资本工业得以适当发展。“五四”运动时期,国人提出“振兴国货,挽回利权”的口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得到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拥护,业务顺畅,盈利继续上升。1915年,在上海百老汇路设卷烟厂。此后,其分支机构相继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和南洋群岛一带。从此奠定了南洋公司的基础。
1915年,南洋公司香港厂所创的“三喜”牌香烟问世,大受各界欢迎。因此引起了英美烟公司的忌妒,说南洋公司影射昌牌,将与讼诉。南洋公司自知势力不敌,遂将“三喜”牌改为“喜鹊”牌,并将其因由公诸于世,作为有力宣传,于是舆论大哗,咸报不平,结果“喜鹊”牌以及其他各牌香烟的推销,反而大大见好。是年冬,以无限公司名义向农商部注册立案,资本总额为100万元。1918年,又改为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额定资本为500万元,实收270万元。
华成的销售市场开拓以后,除总公司设在上海及附资国香公司于广州外,还设杭州、南京、汉口、天津等四个分公司和宁波货仓。又在各地分公司和宁波货仓之下设有经销店180余家,分布在大中小城市和热闹的乡镇。此外,由总公司直辖的经销店除上海约400家外,还有外埠40家,从而建立了广泛有效的推销网。
华成由于产品的畅销,且所销产品都是上、中级香烟,因此企业盈利比较可观,从1924~1933年,资本额由4万元跃进到360万元,增加90倍。据1936年底统计,资产总额已达1239万余元,为建厂时的300多倍。同时,企业规模发展亦突飞猛进,卷烟机由1924年的3台发展到1937年8月的70台,职工由1924年的140人发展到1937年的2000人,旺季时全厂职工高达4000人左右,为建厂时的28倍。象华成这样高速度的发展,在我国近代民族卷烟工业史上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从总体上说,上海的民族卷烟工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遇到了强大的竞争对手英美烟公司。该公司资本雄厚,规模庞大,早有独占中国销售市场的打算。它首先垄断上海的卷烟事业,并以上海为中心逐步向我国各地扩展,建立起一个广泛、深入、控制严密的销售网,然后通过各级销售组织,深入穷乡僻壤。这正是英美烟公司自己所说的,“北至俄边,西至藏界”,都有它们的踪迹。
1927~1936年英美公司在我国的卷烟销量合计为748.9万箱,年平均为74.89万箱,约占我国卷烟总销量的60~65%,高于上海地区的销烟比例50%。当时我国民族卷烟工业虽然主要集中于上海,但大部分烟厂规模小,产量低,产品销路不远,多数仅运销上海本地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销售内陆及较远地区的,只有南洋、华成等少数烟厂,而英美烟公司的产品都远销全国各地。
抗战初期,上海民族卷烟工业遭受战火破坏,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日商在日本军管机关“兴亚院”的支持下,首先垄断烟叶原料,然后设立“中支那卷烟配给组合”和“华中烟草配给组合”,垄断卷烟销售市场。“中支那卷烟配给组合”,起初专门对外埠烟纸店配给上海日商烟厂的制品,后来“南洋”加入该“组合”后,才包括华商烟厂制品的配给。1943年3月,“专卖局”组建“华中烟草配给组合”,规定“军管”的颐中烟公司和中、日烟厂以及各代理商一律参加“组合”。华商方南除南洋、华成、福新、大东四厂单独参加外,其余各厂组织二个联合单位参加,其中一个是烟厂单位;另一个是代理商单位。合计华商28家烟厂参加“组合”的卷烟牌号有48种,其中南洋8种,福新7种,华东、大东、大东南等7家烟厂各2种,其余19家烟厂各1种。除此以外,华商各厂的其它卷烟牌号均准予自由经营。
当时很多民族烟厂,为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只得选择一、二种次要的牌号作为配给烟,而把名牌烟或者畅销烟留作自销,例大东南的“白兰地”,华美的“克雷斯”,华明的“百万金”等等。据“华中烟草配给组合”规定,凡加入“组合”的产品,按月照所配卷烟箱数配得烟叶、纸圈等原料。民族烟厂为求生存借此取巧,配得的优质烟叶用于非配给烟的制造,而将市场上购得的次等烟叶用作配给烟制造。由于“组合”配给烟采取高、低级烟搭配的方式,所以不存在配不出去的问题。华商烟厂自产自销的卷烟,在当时卷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售价可随物价上涨而提高,同等品质的非配给烟可以比配给烟的售价高出一倍左右。尽管如此,当时上海的民族烟厂在原料缺乏,价格昂贵,煤、电限制,敌伪机关的敲诈掠索等恶劣的环境下,一般烟厂的产量都日趋衰落,甚至几家大型的民族烟厂,如南洋、福新、大东等均出现开工不足的现象。抗战期间,整个上海民族卷烟工业正处于危机之中。
抗战胜利后,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迅速恢复,至1947年8月颐中产量已达3万多箱,占上海卷烟工业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至1949年上海解放时,尚存96家烟厂中,外资烟厂仅有颐中、花旗两家,占总烟厂数的2%,但其卷烟机设备却占全行业的19%;原料储存中,纸圈占30%,烟叶占40%;1949年11月上海卷烟市场成交箱数中,外商颐中占73%,国营中华占8%,私营华商仅占19%,因此颐中销售货价格和数量可以直接影响整个烟市行情的升降。这说明,外资烟厂在近代上海卷烟工业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而言之,旧上海的近代民族卷烟工业,因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下,既担负着繁重的苛捐杂税的任务,又受着自身的分散性、依赖性和投机性的制约,不可能获得独立、持久、充分的发展。然而,经历过各种风浪而幸存的一些民族烟厂,它们在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均积累了一定的、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加强企业经营,仍有借鉴作用,值得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国货的复兴
烟草在线转自21商评网更新日期:2011年12月2日
【字号:大中小|颜色:浅深红|打印】
烟草在线转自21商评网在备受欧美烟草公司打压的情况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曾一度经营艰难。而通过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发起了一系列爱国赈灾活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由此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声誉,企业营业额也急剧攀升。
1919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扩大改组,资本额为1500万银元,创始人简氏兄弟的地位在7月17日签署的《新旧合同议据》上得到充分体现,其中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简氏昆仲所创办,功勋卓著,其劳绩永不可没……今简氏不欲独享权利,公之于众,俾全国同胞均可入股,其志行尤为难能可贵;况制造出品,推广销路,简氏具有10余年之经验,新公司正宜依赖熟手,藉资主持,故新公司允聘简照南君为永远总理,并承认其有权将其职任日后交与受托人,以示优异……原协理简玉阶君,自公司创办以来,缔造经营,备尝劳瘁,且富有经验,新公司仍聘为协理”。
更卑鄙的是,它们还收买南洋的员工,打击南洋商标,破坏南洋商誉。1915年,它们利用“二十一条”激发民族情绪,指控南洋出产的是日本货。随后,利用“五四”浪潮中国人的反日情绪,英美公司再次指控南洋公司是日资背景,假冒国货(因简照南曾加入过日本国籍)。为此,南洋公司在当年5月14日第一次发表《敬告国人》文告称,公司先后两次在农商部注册,股东不止简照南一人,注册章程规定“股东以中国人为限”,简也并未脱离中国国籍。几天后,中华国货维持会在《新闻报》证明南洋兄弟确系华人之产,国内外许多商号、学校也纷纷站出来声援南洋兄弟,都认为他们与外资争市场、为挽回利权贡献甚大。
从1914年、1917年到1922年,英美公司至少三次想吞并南洋,但都没有成功。为了与英美公司竞争,南洋兄弟采取了减削售价、加厚分销利益,附送赠品、参加国货展览会等方式。为提高产品质量,简氏兄弟从改进烟草原料入手,派出专业人士到各省产烟地,对于在种烟草方面有经验的人,不仅在资金上给予他们帮助,而且教他们种法,“为国货上根本之改良”。
到1925年“五卅”运动这一轮国货热潮中,南洋公司仅在上海一地,当年7月下旬就新开了十多家香烟厂(可惜简照南1922年谢世,并未看到这一幕)。由于提倡国货最力,营业额急速蹿升,它从只有5000多工人,到6月下旬就增加到8000多人。1925年6月28日,简玉阶在讨论扩充股份、添设分厂的董事会上说:“自五卅案发生后,国人提倡用国货,热度日高,我公司近来销场过大,供不应求,各局索货万分急迫。各处正当团体以我无货应市,责备不堪。此等情形殊不可以寻常理想测之。我厂制造力量,日夜加工,仅供销场四分之一,而每月营业已在四五百万元……”
1925年7月中旬,南洋兄弟公司的职员对记者说,近来国人提倡国货的热诚达到极点,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每天来订货的都有数十起。当月《京报》也报道说:“南洋烟草公司每天营业所得从五六万上升为二十五万元”。同年8月初的统计显示,他们的销售额已增加了三倍。1924年,他们的销售金额是2521万多元,1925年激增到3645万多元,这一年的纯利高达122万元,南洋兄弟烟草进入鼎盛时期,与英美烟草公司在市场了较劲20年的简玉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但他不会想到,南洋没有被长期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公司吃掉,最终却落入了宋子文的权贵资本之手。1937年,简玉阶60多岁,多年支撑这家企业,此时,企业困难重重,家族内部矛盾重重,他不仅将21万股低价出让给宋,而且将简家留下的20多万股也交给宋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