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以来,“烟卡”游戏在全国多地的中小学生中盛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烟卡”的获取与制作方式简单,易于学习。从烟盒上将各个品牌的烟标剪下来折叠成“烟卡”,依照香烟品牌的稀有程度决定“烟卡”的价值。香烟品牌越稀有,对应的“烟卡”就越有价值。这种游戏的规则也十分简单,易于上手,需要双方至少出一个烟卡,然后采取剪刀石头布的方式,赢家先拍,用手掌搅动的气流“吹”翻场上的烟卡,拍翻之后可以拿走或者选择继续。除了中小学生的追捧以外,这种“烟卡”游戏的流行也受到一些家长的支持,一大批家长认为,玩“烟卡”要胜过玩手机。但“烟卡”也引起了社会的担忧,毕竟将“香烟”和“未成年人”放在一起,总会引起人们的警惕,其中隐藏的健康成长问题、卫生问题、心理问题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烟卡”游戏的社会关系三角
“烟卡”游戏在社会的流行过程中,涉及到三个具体人群:中小学生、香烟经销商和烟民。其中,中小学生是“烟卡”游戏的核心要件,香烟经销商则充当了材料供给者的角色,而烟民则是“烟卡”游戏流行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为这个群体在流行过程中极容易被替代或者刻意忽略。
香烟经销商在整场游戏中获得了最多的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的规定,“禁止中小学生吸烟。”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即使如此,香烟经销商在不违规出售香烟给未成年人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合理地向成年烟民出售香烟,间接支持青少年的“烟卡”游戏。值得注意的是,烟草专卖法规定“本法所称烟草专卖品是指卷烟、雪茄烟、烟丝、复烤烟叶、烟叶、卷烟纸、滤嘴棒、烟用丝束、烟草专用机械。卷烟、雪茄烟、烟丝、复烤烟叶统称烟草制品”,那么烟盒本质上其实并不属于烟草专卖品,小卖部等其他经销商向未成年人出售烟盒,仅仅可能面临的是侵犯商标权的法律风险。但无论如何,“烟卡”游戏的流行,间接推动了香烟的销售量,有的学生采取“买椟还珠”的方式,花原价购买整盒香烟,经销商再用低价回收其中的香烟,学生留下想要的烟盒,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烟盒交易”。
这场游戏中的烟民范围包含甚广,既有作为学生家长的烟民,也有社会上间接给中小学生“提供”烟盒的其他烟民。在流行“烟卡”游戏的一些地方,公园、广场、运动场等烟民聚集场所成为了倍受中小学生追捧的地段。他们在这里“蹲点”守候,等待烟民丢弃烟盒,随后便一拥而上,撕下烟盒上的盖子(做“烟卡”的主要材料)。更多中小学生获取烟盒的方式则是直接向家长索要,由于多数家庭中的长辈会有烟民,面对孩子的索要并不会拒绝,而是采取默认支持的态度。家庭的支持或默许也是“烟卡”游戏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烟卡”游戏中的薄弱点
在“烟卡三角”中,烟民是最容易被取代的一个环节。在现实中,一些未成年人选择委托成年人购买香烟的方式规避法律限制。同时,“烟卡”在一些中小学生群体中本身就具备了商品属性,他们为不同品牌的“烟卡”定价,从几元到几十元、几百元不等,以其稀有程度为基本标准,而稀有程度的背后,则是香烟品牌的价值和稀有程度。社会的担心或许在于,烟民不仅容易被替代,而且有可能和“中小学生”这一角合二为一。真正的担忧和隐患或许并不在于“烟卡”游戏本身,而在于“烟卡”游戏导致的“中小学生”成为“烟民”的可能性。
从盘串到烟卡游戏,青少年的成长需要社会化
实际上,在这场风靡青少年群体的游戏中,“烟卡”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在青少年社会化互动的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属性。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超我的形成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即把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值标准内化,使个体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从盘串到“烟卡”游戏,青少年的社会化需求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游戏其实都具备了娱乐、社交、认同三个维度的功能,这也体现出了中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求。
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娱乐对于青少年而言是学习之外的主要内容。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社会内卷、父母期望、学校竞争、自我期待等多重压力,在接触“烟卡”游戏之初,其主要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抽烟而收集“烟卡”,而更多是单纯的娱乐。相反,青少年接触烟盒容易使他们养成抽烟的习惯,从更大意义上而言是社会的担心,其因果影响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执意认为,“烟卡”游戏一定会导致青少年养成抽烟习惯,采取强令禁止的手段加以管控,将可能点燃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学校、社会认为自己的阻拦是在劝阻青少年养成抽烟的习惯,青少年则将这一行为视为对自己娱乐权利的侵犯,进而造成双方剑拔弩张的情势。
另外,同辈群体的价值认同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同样重要。中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萌芽阶段,对于社会关系的认识既不完全,也不明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青少年的社会认同也逐渐显露,除了家庭之外,最显著地表现在同辈群体之间。盘串、“烟卡”游戏除了在为青少年提供社交媒介之外,也成为了青少年获取价值认同的方式。这种认同方式是在家庭范围以外的,由于通过学习获取的认可程度有限,青少年将会选择以其他途径获取在社会上的价值认同。通过拥有“烟卡”的数量和质量,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可、称赞,进而获得其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可。
当然,在意识到青少年切实存在的这些社会化需求之后,就可以说明,对待“烟卡”游戏等,一味地禁止、一刀切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是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抹杀。应当尊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客观的需求,采取更加丰富的课外活动内容来充实、满足其现实的社会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