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诗人对于社会底层人民也是满怀同情与关爱的。在诗人敏锐的目光下,自然也不会错过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所见所闻,因而创作了许多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描绘的诗歌。《你们》《蛤蟆街》是写隐藏于繁华都市角落的底层女性:“偶尔有年轻人光顾/飘忽着/像个春天”,“只有当母狼嗅到/另外一头母狼闯入的气息/打上门来,揪扯着你们的头发”,这里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对底层女性的生活常态进行了批评性的同情,暗含诗人对于社会还存在低俗丑恶现象的控诉但又无可奈何之情。《出差深圳》《矿工小史》描写的是城市底层工人的生活悲歌:“工人们光着膀子,围坐在灯下/吃着晚餐”,“他们头上是灯/外面是深圳无边的夜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进城务工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贫苦辛劳的工作及生活状态。在诗人王彦山的眼中,生活的任何微小之处皆可入诗,例如《早班的公交车》《肉夹馍》《我安享这明净的一日》等。其中《早班的公交车》以惊人的四行短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挤/人人都很安静/上帝给他们每个人派发了/一台智能手机”,使用如此简短的语言,似乎只呈现一个画面,却发人深省,这表现了诗人极强的构事能力。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王彦山的《大河书》都在呈现诗人生命中的一切人生感悟,具有中年写作很强的自传性特质。
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
虽然王彦山的散文化诗歌给读者一种朴素平实的印象,实则诗歌语言中饱含着诗人透过历史与现实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哲思,只是被王彦山以精湛的隐喻和博喻的构事手法所掩盖。“风/这醉醺醺的邮差/骑着绿色的毛毛虫/在乡间的田野里穿行”(《酒歌》),“墙头草/被一阵风压弯了腰/风过,又摆正自己”(《中年赋》),“一朵哪都不去的云,早已坐化/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忆故人》,这些大量运用比喻修辞的通感诗句,把诗人在不经意间表达的思想,借所用物象之口说出来。如《蛤蟆街》中,诗人就通过“后现代的雏鸟”“鸟笼”“细小的骨头”等进行了巧妙的意象构建,诗人抓住了“吃”这个关键动作暗示,在现实的与诗歌中的蛤蟆街之间架起了一座隐喻桥梁,将一天中短暂的一刻所见化入其讲述的世界体系之中,侧面表现了诗人在一瞬间抓住神髓的观察力和将之合理重构于现实的创造力。以上就是对王彦山诗歌的语言和形式风格的分析。
三、古典与现代相融的诗性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地域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不一样的文化基因。王彦山是一个生长于鲁西南的北方汉子,齐鲁大地乃是孔孟故里,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注定了诗人从小就接受的儒家文化熏陶。但他成年后求学于南方,长期定居于南昌,又受到江右千年文化和南方都市的熏染,这让我们得以在王彦山身上发现南与北、古与今的文化结合,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和诗性精神世界:古典美与现代意识的结合。
《大河书》不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古典之气,同时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现世儒士、隐者的诗人形象。而古典之气首先体现在诗歌大量的古典诗词、名人典故的化用上,全诗有不下30处地方化用了古典诗词,从先秦到唐宋的为人所熟知或不熟知的诗词典故,都化用在《大河书》中,尤其能发现诗人对于老庄、陶渊明、李杜和小李杜、苏辛等各个时代文坛巨子的喜爱。如“两条涸辙之鱼相呴着”(《我们》)出自《庄子·外物》;“猫和鼠,咬住同一条玄而又玄的子非鱼”,引用自《庄子·秋水》;在《酒歌》中“手可摘星辰/嘘——唯恐我们的喧哗/惊动天上人和语文老师/那直挂三千尺将断不断的涎水……”,这里更是化用了李白的《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中的诗句。而这些名宗大家都有一个特点,他们能清晰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束缚,向往自由隐逸的生活。读者能感觉到诗人对于古典诗词的化用似是信手拈来,同时又令读者读来感到巧妙而毫不滞涩。显然诗人如若没有对古代文学广博的阅读积累和对文学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对于王彦山诗歌古典精神的理解,以修辞、用典、化句形式化于诗歌的文本肌理之中,这是表层现象,更深层次是存在于精神层面的诗歌内部的古意,从而重塑了诗人的内在气质。通过140首诗歌的阅读,我们能发现诗人对于古代先贤尤其是老庄、陶渊明、李杜、苏东坡等人的崇拜,诗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在向古人靠齐:对于茶、酒、紫砂壶的喜爱,隐士般的简单生活(写诗、步行上班、陪女儿、偶尔远游),这是诗人追求的朴拙的古意。诚然,古典美是王彦山诗歌的重要成分,但《大河书》中所体现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高扬,并把它与古典美相结合才更令人惊叹。
其实将古典与现代融合是极不容易的。单从词本身来看,两者似乎就是矛盾的。因此,我们在诗歌中,经常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个人理想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冲突。如在《醒来》一诗中写道:“一匹现世的瘦马在江湖上走了多年/今夜谁为你掌灯?/谁为你夜半起来添料?”又如《云游记》中所说:“火车在爬坡/一直爬上云贵高原,从人神共居的云水间/往下一看:呵,四野无人”,我们能从中听到诗人的弦外之音,诗人试着融入现实,但却发现道路艰辛,就像是一个披着21世纪外衣的古儒,只能守护着内心的一方净土,砥砺前行。
四、中年人生的哲学思考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有的诗句都不是简单的社会现象复述,而是内心世界与生活真实共鸣碰撞之后的发掘。由于诗人阅历的开阔,艺术审美的加深,中年往往呈现青春期诗人所难以达到的高度。王彦山在人到中年之后,一直思考着中年写作沉稳内敛的写作状态,以及如何抵抗当下的焦虑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审美的自觉,因此,其诗歌文本映证着一个以中年自称且充满中年焦虑感的诗人形象,也呈现着诗意栖居者的探寻。
在这个“一切都在建筑,一切都在流逝”的快节奏时代,即便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仍然要保持不变的初心,去热爱生活,感恩生命。正如诗人《生日随笔》中所说“感谢一切不可饶恕的/过往,还没有低头……感谢植物/让我谦卑,使我明白: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当人生如寄,我等也不过/一介草民”。是的,常怀感恩之心,自会少去很多现实的烦扰。我们面对生活总有诸多的如意与不如意,但我们的心灵只要保持干净与纯洁,人生总是美好的,这是王彦山诗歌想告诉读者的很重要的思想。
五结语
总之,作为中年写作的代表,王彦山穿越现实和历史的思考,自觉抵制外界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侵蚀,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和独立风格,诗人尽管陷入了冲突的境地,却始终能保持对内心的忠诚。对于向往自由灵魂的王彦山来说,他渴望诗意栖居,愿意静心思索隐逸的理想,追寻生活的终极意义,因此,诗人在创作中融入对人生世界深刻认知的个人经验和深刻内敛的主体态度,将时代烙印浓缩于字里行间,将自我古典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向读者展现了中年诗人的自我世界与诗歌地理。
作者简介
龚奎林(1976-),男,江西新干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潘泽孚(1997-),男,江西铜鼓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学研究。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