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酒在人类的日常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俗语说无酒不成席,无论是节日庆典,亲朋聚会,商务宴请,还是领导相见,都离不开酒,可以说酒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饮食、养生等各方面在内的社会活动中,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酒文化。
中国白酒做为强社交属性包括公务+商务+礼品+消费等等,无论哪个年代都不会被替代,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包含了传承多年的中国酒文化,社交礼仪,酒桌文明等等的元素。别说是与领导沟通感情,就算是给客户送礼品你送人家几箱啤酒试试?那还不如送点脑白金告诉人家自己脑残,或者送点黄金搭档表明你也把他当傻子。白酒做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其商品价值往往也代表着对一个人的尊重程度,不同价位的白酒会出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之中,越稀缺的白酒,越代表对方身份的尊贵。
讲个小故事,有一次政委主请一位市常委级别的领导吃饭(以前都只是陪同),席上摆出了几瓶天子呼,政委感受到了领导脸上不是很明显的一丝不快,虽然是一闪而过,却也让我瞬间感受到了压力,还好精明的中间人一语帮我解围,他当时说的是“xx今天为了宴请领导真是下了血本了啊,茅台都不上,直接天子呼了”,然后就详细的给在座介绍起天子呼的由来,经过品尝之后口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再加上价格的因素,领导的脸色也开始和善起来……(这一段有吹捧舍得的嫌疑,没办法,天子呼就是这么任性),此事也让我深深感受到茅台在官方场合的强大,简直是无可替代的存在,而我贸然拿出天子呼也显然是有点欠考虑的,还好,当天没有失礼。
有人说,等到90后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那一天就会改变这一切,因为看不到这两代人在喝白酒,我只能说,你的社交圈子太狭隘了,你看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90后的一代也都三十出头,也逐渐进入了各自领域的中层阶级了,他们就是传承文化的一代人,难道你认为中国的酒文化和社交礼仪会在他们这一代出现断层?难道在学习融入和传承的过程中他们不喝白酒喝啤酒?那行,你下吧,换个喝白酒的上来。
这些话反应的是社会真实的一面,没有经历过或者不懂的人请不要敲打你的键盘无限拔高至道德层面和社会的制高点,我的帖子里不需要键盘侠,不要绑架任何人,我们谈的是白酒的属性,不是其它的层面,有的人恨权利,其实只是恨自己没权利而已。
感觉遗漏了一点,那就是普通百姓家餐桌的白酒,不是每个人都喝高端的茅五泸,大众化的白酒消费才能代表酒文化的延续,至于说除了社交属性,普通百姓喝不喝白酒,这个话题没有任何人有发言权,也没有任何机构去做过社会普查,有人在婚宴现场看到白酒没人喝就断定没人喝白酒,我笑了,在婚宴上喝白酒?你这是几天没吃饭了?真当自助餐来吃了?现在参加婚宴的都是浅尝辄止,谁会吃得大快朵颐再来一壶老酒?政委倒是见过乡下的婚宴还没吃几口就有大妈从口袋里掏出塑料袋,也不管别人吃没吃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包而去的,至于桌上的白酒,连牌子都没看清就没了。
现在的年轻人不喝白酒,以后也不喝?这个逻辑有点像小学生都在喝可乐,以后没人喝酒了一样,能成立吗?以我身边人为例,年少时的我们很乖,连啤酒都不喝,太苦,难喝,不如汽水好喝。长大之后开始以啤酒致青春,再难喝都能慢慢的学会去喝,没人喝那个酸辣难喝的白酒。可慢慢随着岁月的沉淀,当不再年轻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周围人都开始喝起了白酒,只有52度老酒才能喝出沧桑的味道,啤酒喝的是激昂的青春,白酒喝的才是人生的阅历,走过人生,才知岁月的艰难,饱尝岁月的折磨,才知人情的冷暖,不到这个阶段,你永远喝不出白酒真正的味道,琼浆玉液形容的是白酒,不是啤酒不是黄酒也不是82年的可乐。
回到投资主题,无论你爱不爱白酒,它都在那里,无论经过多少年,我们都不在了,白酒还在,这就是继续投资白酒的原因,今天不讨论什么估值涨幅周期这些,我只说白酒,它才是永续性增长的行业,无论未来如何沧海桑田,任何产品都会不断的更新淘汰,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历代都不会变,酒文化和白酒也一样,它的投资价值也不会改变。
作者:专心舍得的政委
白酒做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其商品价值往往也代表着对一个人的尊重程度,不同价位的白酒会出现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之中,越稀缺的白酒,越代表对方身份的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