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传统由来已久。
早在《周礼》中,就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到了秦汉时期,古人对于“月亮”的崇拜极为普遍,赏月,祭月,咏月等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
中秋节盛行于宋朝,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成为可以和元旦齐名的传统盛大节日,上到帝王,下到布衣百姓,都有自己的庆祝方式。“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和传说,让中秋节有了更具有了超越世俗的文化寓意。
提起中秋节,不得不提起乾隆。
在乾隆皇帝即位的第六年,开始巡游塞外,至乾隆六十年,共巡幸塞外四十九次。
而他在避暑山庄中度过了四十九个中秋节,写下了中秋赏月诗词百余首,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和中秋最有缘分的皇帝。
据《清史稿》记载,清宫各种节令活动中,每个节令都有具体的典制。
当时的月饼,是一个重大十斤的宝塔式月饼,再加上两个三斤重的玄霜月华饼,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贡品,当皇帝祭拜月神之后,最大的宝塔式月饼要留下来,一直等到除夕时候才能吃,寓意欢喜坚固的口彩;
而那两个三斤重的大月饼,一个需要献给皇太后,然后分给后宫的皇后及妃嫔们,名为散福;
另外一个大月饼皇帝需要留下来然后赐给随从或者是服侍人员;
除了这三个重要意义大大月饼之外,还有很多直径三寸大的小月饼,需要分给王公大臣们。
据史书记载,在乾隆的二十八年,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院内摆的月供中,有供品二十八种,其中,还包括自来红的小月饼。
在祭完月之后,分赏了各宫众人。那一年,随往山庄的皇后、贵妃及妃有四位、嫔五位、贵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每人都得到了一盘自来红的小月饼,祭拜之后就是赏月、观灯、品尝内廷制作的月饼了。
根据《养吉斋丛录》中的记载,“乾隆间供月在山庄之云山胜地,嘉庆间,供月在山庄继德堂后之畅远楼。”
而根据《清宫热河档案》中的记录,乾隆皇帝一般是在殿内设置供台,礼毕之后需要到云山胜地去送焚化和用膳。
除了供月之外,吟诗赏月也是中秋节的重要活动。八月十五日,正值避暑山庄丹桂飘香,秋色尚好的时期,乾隆皇帝在这里看“玉兔上锤山”,观“野潭潋滟金波涌”,感受着“琼楼玉宇,天上良宵”的时光,和群臣一起把盏对月,也正是在这样惬意的环境中,他写出了关于中秋节的一百多首诗词。
乾隆皇帝的生辰是在八月十三日,和八月十五日正好相隔了一天,在清朝时期,皇帝们的生日庆典被称作是“万寿节”。
这两个重大节日相隔的如此之近,那干脆就一起庆祝最好了。
于是,皇帝在山中颁布了一道谕旨:
“八月十三上万寿节,皇太后行宫行礼,御澹泊敬诚殿扈从王公大臣行庆贺礼,上奏皇太后於卷阿胜境侍膳,此王公大臣等宴凡三日。”
宫里的乐师和山庄中的戏台这几天也需要演出承应时令的剧目,不得出演不合节日喜庆氛围的节目。
这个时期,呈现出了许多如《日月迎祥》《群仙庆贺》等感恩皇恩,歌功颂德,增添喜庆氛围的戏曲。
在节日前夕,京城的大道上便盖起了芦棚,摆设着高案和各类新鲜的瓜果,在《京都风俗志》中这样记载:
“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
卖水果的小商贩,各类的手艺人,沿街叫卖,高声不绝入耳。
当时,市里还售卖一种叫做“兔儿爷”的泥塑的兔儿像,有的“小兔子”身披战甲,如同在疆场上驰骋的将军,有的“兔儿”穿着短衫挑着担子,如同小商贩;还有的“兔儿”,或者骑虎,或者是喝酒,好一派繁盛的节日景观。
“兔儿爷”,是清代最流行的节日供像,也是孩童们最为喜欢的玩具,此外,京城还有小商贩们在售卖“月光马儿”,在纸的上方绘制有太阴星君像,下方画着月宫中的场景和捣药的小玉兔,用于供月,祭拜之后焚烧。
在乡间村落里,百姓们还会用瓦片来搭成塔,塔的四周点燃了灯火,称为“塔灯”。
在家门之前,竖起了竹杠,悬挂着十余盏灯,被当地人称为“观音灯”,可以寓意驱除病患,有的水乡村子里,还放灯庆祝,如元宵节一样的盛景。
在这一天,宫廷和民间都要吃月饼,西瓜,苹果,石榴等食品,还需要配上毛豆和鸡冠花,因为鸡冠花象征着月树,而毛豆是月宫中玉兔最爱吃的食品。
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晚期,当时,前门致美斋所做的月饼是京都第一大的月饼,直径有一尺多,上面有月光蟾兔的图案,和宫中的祭拜风俗一样,人们需要把月饼留到除夕再吃。
而中秋供月的西瓜,必须参差切开,成为莲花状,供月的时候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为月神是女神,属阴,所以男性不拜;而灶神是男神,属阳,女性不拜。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这一位和中秋颇有缘分的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的48个中秋里,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活动,写下了具有特殊文化品位的中秋赏月诗,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