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老杜去世的消息,我回想起十多年前的一次会面……
(附图1)《红镜头》初版封面书影
上世纪90年代末,朋友给我寄来《红镜头》一书,上下两册,说其中有我珍贵的照片。我打开一看,该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署名:"顾保孜撰文、杜修贤摄影"。封面"红镜头"三个大字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中南海摄影师眼中的国事风云。"扉页分别有聂荣臻、徐向前两位老帅的庄重题字:"历史的见证"和"忠实再现历史"。可见此书在出版者眼中历史价值之重。
(附图2)毛远新肃立在毛主席的遗体旁边
打开书后,因朋友说书中有我珍贵的照片,我便首先翻看书中的图片。果然,在下册第667页上方,有一幅我站在主席遗体旁的照片(附图2)。这张照片,我还没见过,实在是太珍贵了。仔细端详照片,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30多年前,人生五味杂陈,在胸中翻滚起伏……
从往昔回到现实,第一反应就是从心底里感谢老杜,是他为我用镜头留下了那终生难忘的瞬间。杜修贤是新华社派驻中南海的摄影师,我和他多次接触而逐渐彼此熟悉。又因为他接替石少华,当了江青的摄影老师,我们多次在钓鱼台江青的住处见面而成为朋友。记得有一次,客厅中央的长桌上,铺满了他帮江青冲洗放大的彩色照片。当着江青的面,他给我讲解某张照片采光如何好,某张照片取景角度选得好,满口赞誉之词。我觉得其中有几张确实拍得不错,其他我看也一般。我没学过彩色摄影的原理,什么色调、色温等等术语,老杜讲得津津有味,我却听得似懂非懂。江青当面训斥老杜:"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少拍马屁!"发觉老杜略显尴尬,我还替他打圆场说:"老杜是专家,从摄影专业角度讲,恐怕他说的还是有道理。"……
凝视着手里书中的这张照片,我想,下次到北京,一定要约他见上一面,当面向老朋友表示感谢,并请他能给我也洗一张。
(附图3)
再看说明中加在"毛泽东遗体"前那个"永远看不见这个世界"的定语,似乎表达了作者某种特殊的心理情结,结合此后我阅读全书所感知的作者的立场和口气来看,不知是幸灾乐祸,还是某种说不出口的怨恨。
我心中的老杜,还是30多年前原来的印象。当年在主席遗体前拍照的时候,他和我的心情,无论从表现出来的还是从彼此所了解的,是完全一样的。现如今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呢?沧海桑田啊……
此类涉嫌虚假的文字,在书中比比皆是。
一年后,我有机会到了北京,住在马甸桥那边的湖南省驻京办事处。当年主席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来看我,谈话中偶尔提到杜修贤,我说他那本《红镜头》书中,有一张我在主席遗体旁的照片,不知能不能帮我弄到。
第二天晚饭后,老杜就来到我的住处。20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了,我们俩都很激动。老杜拿出个大信封,出乎我的意料,里面除了我想要的那张照片外,还有另外两张上面有我的照片。其中一张就是在《红镜头》书中有五人被砍头腰斩的那张,而且是完整的彩色的照片。(附图4)
(附图4)彩照原件
这回我看清了,江青右边被砍头的是华国锋和我,再往右被斩腰、断腿的依次是姚文元、陈锡联、汪东兴。
我双手紧握老杜的手,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老杜也很激动,上下打量我说:"你,你身体还可以,我放心了。外边传你一条腿被打折了。"我说:"别听外边瞎传,我在监狱里从来没有挨过打。只是十多年的铁窗生涯,脊柱患病,造成股骨头坏死,行动不大方便了。"我们共同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些往事,聊得很开心。
是老杜先问我:"你有我那本《红镜头》吗?我可以送给你一套。"我说:"朋友已经送给我了,我是从书中得知这张照片的。"
"你对这本书怎么个看法?"老杜坦率地问。
"想听真话还是听假话?"我道。"当然是真话了。"老杜说。
"怎么说呢?......"我犹豫了一下。
"老朋友了,就直说吧!"老杜拍了拍我的手臂,爽快地说。
"你那本书里的照片,记录着我们党的真实历史,正如两位老帅题字所说,可以说是无价之宝。我给你打120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70年代初,一次在钓鱼台江青的客厅里,江青、老杜和我三个人曾一起议论江青拍摄的几张茶花照片,其中有一张拍得很好,我说可以打100分,老杜说可以打120分。
大概老杜也想起那次"打分"的故事,嘴角露出会意的微笑。
"但是,"我接着说,"作为记录历史的史料来看,你那本书里的文字,实在不敢恭维。照片和文字加在一起,顶多值50分。这还是看在老朋友的份上。你那些文字,一文不值。"
"你,你......你怎么能,能这么说?"老杜瞪大了眼睛。原本就有点口吃的老杜,此时因为出乎意料,情急之下显得更加结巴了。
老杜摇了摇头,看来无法接受我的说法。
"你当时不过是新华社的一名摄影记者,"我说,"你的任务,就是用镜头如实记录下每个重要事件的历史瞬间。至于描述那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评价那些事件中的是非曲直,原本就不是你的工作。据我的印象,你有相当高的新闻摄影专业水平,却没有那么高的政治水平和文字水平。况且,你工作的条件、环境,也不可能接触那么多政治内幕。"
老杜默默地听我说,既没有摇头也没有点头。
老杜很不情愿地轻轻点了下头。
老杜只是听,没有再和我争辩。看来他还是个老实人。我给他茶杯里加了点水,又递给他一枝香烟,并帮他点着。
两人默默地抽着烟,相对无语地坐了好一会儿,谁也没说话。
"唉!"老杜深深叹了口气,却欲言又止,似乎有难言之隐。
我转了个话题,问他:"你知道李志绥在美国出版的那本书吗?"
"知道,"老杜说,"那是,是胡说八道。是美国人利用他的身份,故意丑化主席的。"
"我和你的看法一样。"我说,"据说李志绥原稿只写了政治问题,那些生活上乌七八糟的事,是别有用心的人后加进去的。"
"我也听说了。"老杜说,"书一出来,他就心脏病死了。我看他是自己吓……吓死的。"
"李志绥,"我继续说,"不过是保健局派来工作的医生。除了生病,主席从来不喜欢医生在身边,更不用说让他介入中央高层的政治问题了。中央高层许多会议,他连会场都去不了,他怎么会知道会议的情况?说实话,他还真不如你,会前或者会后,你还可能按要求去拍照片呢。对吧?"
"嗯。"老杜点头肯定。
看来老朋友之间还是有些共同语言。我又转回到《红镜头》话题上,说:"你不觉得你那本书,和李志绥的书有某些相同之处吗?"
老杜猛地从沙发上站起身来,气冲冲地说:"你……你,你怎么能把我和李……李志绥相提并论?"
我也急忙站起身来,笑着拉他坐下:"别生气,别生气。老杜,我仅仅是讲,中央高层的一些重要活动,你和他都不是真正参与者。然而,你和他却都以亲身参与者的口吻,在那里评说一通。凭什么呢?无非是利用你是中南海的摄影师,他是主席身边工作医生的身份,以此抬高读者对你们所写文字真实可靠性的认同。在这一点上,你们基本上相同吧?"
老杜不置可否,只是坐在那里大口地吸着烟。
老杜还是不置可否,大口地吸着烟。
我说:"就说江青吧,虽然她也训斥过你,但我总的感觉,你们当时的关系相当好,她多次当我的面夸奖你。而你呢,当时对江青也非常敬重,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说是江青的摄影老师,后来更像是她随行摄影师。除去外事活动,你和江青个人的来往,你给江青拍的照片,加上帮她冲洗放大的照片,比起你和主席、总理的个人来往,比起给他们拍的照片,恐怕还要多,这是事实吧?可是从你书中的文字看,从一开始和江青接触,你就带着强烈的对立不满情绪,甚至是仇恨。这符合历史吗?如果你和江青的关系,真像你书中所写的那样,你也知道,江青那个人有那么过分敏感的神经,还有那么霸道的脾气性格,她早就给你扣上顶什么帽子,叫你滚蛋了。而事实是,直到主席去世她被抓之前,她对你都一直十分信任。我没说错吧?"
老杜依然不置可否,但脸色越来越难看。
老杜轻轻点了下头。
老杜原本就疙里疙瘩的脸胀得通红,只是闷头在那里不停地大口喘着气。
"难道我说的不是事实吗?"我问他。
原来是这样。我说:"原来你也受了这么大的牵连,我确实一点也不知道啊!"我诚恳地说,"我理解你的苦衷。对不起,刚才有些话,我说过头了,请你原谅。"
"算了吧。我吃的苦,比……比起你来,还差远了。"老杜说。两个人都逐渐平静下来,相互递烟,点烟……
老杜和我不同,他不过是新华社一个摄影记者,被组织上派到江青身边工作,是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他并不涉及、更未参与任何党内路线斗争的问题,不过是因为和江青的特殊关系,却受了几年的审查批判。种种因素驱使之下,出这么本书表示自己和江青划清了界限,也情有可原。只望读者能体谅其苦衷,书中照片是真实的历史,而许多附加的文字,不过是老杜为洗刷自己"清白"所制造的泡沫。泡沫终归还是会被历史的风雨冲刷掉的。
"没有的事!"老杜打断我的话,"人……人家会相信我吗?"
"我对那个朋友也说,完全不可能。"我接着道,"而那位朋友说,有可能哟。杜修贤不是在书中说,在他给王洪文拍工作照时,就已经察觉出这位党的副主席正忙着搞阴谋诡计,想要篡党夺权吗?"
老杜满脸的无奈,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
我从茶几上拿起那张八个人在主席遗体边的彩色照片,用另一张照片的背面,按他书中处理的方式,盖住其右上角,对老杜说:"书中这张照片的处理手法,堪称新闻图片史上空前之作。你说呢?"
"那是出……出版社决定的,否则书都……都不让出。"老杜说。
"是那么写的?不,不……不会吧?"他疑惑地问。"一字不差。不信你回去查查看。"我答道。
"那,那……是顾保孜和出版社定的稿,我都没再细看。"他说,"你也知道,我这个人,哪有那么高的文……文学水平,根本写不出那些文字来。文字部分,全都是顾保孜写的,有些,还是按出版社要……要求改写的。不那么改,人家不……不给你出版。"
我明白了。《红镜头》这本书的副标题叫"中南海摄影师眼中的国事风云",是不是可以说,中南海摄影师老杜"眼中的国事风云"主要是指书中的图片部分;而书中的文字部分,说是女作家顾保孜"眼中的国事风云"也许更准确些。老杜需要顾女士帮他涂抹富含泡沫的洗涤液,以洗清自己和江青的关系。而顾女士很可能需要老杜这块"中南海摄影师"的招牌,提高自己文字的可信度。各自的需求使双方合在一起,诞生了《红镜头》这样一个大量真实图片与不少虚假文字杂交的混血儿。
我送老杜到电梯口,说:"是你说的嘛,老朋友要说真话。我说过头的,别往心里去。我真心感谢你那三张照片,我会永久保存的。"
老杜极不自然地苦笑了一下,连手都没握,扭头就进了电梯。
2014年10月初稿,2015年6月修订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