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真如镇商业,已有粮食、农副产品、土布、南北货、饮食等行业。20世纪初至20年代,吴淞江以南陆续开设100余家商店,有50多个行业。1949年,有3100余家商店、124个行业,其中供应居民吃、穿、用的行业占74%。
1952年,有4700余家商店、132个行业。1953年起,国营商业按行业设立粮油、肉食、花纱布、蔬菜、百货、烟酒专卖、煤炭、食品杂货等批发商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按行业设立32个区店。1958年,成立区建筑材料公司。1961年,成立区粮食局。1962~1965年,在行业大类合并的同时,先后设立副食品、烟糖果品、烟酒杂货、饮食、服务、百货、纺织品、服装鞋帽、五金交电、医药、煤炭土产、物资利用等12个公司。1983年,新发展了旅游业。
1990年,共有各种经济成分的商店6269家(其中,1979年以后新发展的有5268家),分为15个大行业,粮油138家,副食品715家,烟酒糖果1468家,饮食1121家,服务591家,百货562家,纺织品49家,服装鞋帽531家,五金交电544家,中西药41家,燃料39家,土产杂品84家,物资利用214家,建筑材料163家,旅游5家,其他4家。改变了1978年以前“吃饭难”、“住宿难”、商品花色品种少、档次低的状况。1990年,全区商业营业总额28.15亿元,比1978年3.48亿元增长7倍。
第一节粮油
区境吴淞江以南开业较早的是民国4年(1915年)开设在东京路(今昌化路)的穗丰协米店。民国25年有米店25家。真如镇曾是有名的大米市场,民国26年抗日战争初期米店多达70余家,后因日伪封锁禁运而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粮价飞涨,油源紧缺,投机猖N.民国37年6月,实行计口配售食米、食油,由46家粮店和142家油酱店承配,货一到就被抢购一空。
1949年解放初,有私营粮店76家、油酱店210余家。国家从全国调运粮食投放供应,抑制投机,粮价迅速稳定。1950年9月~1953年9月,先后开设国营粮店和工人消费合作社粮油门市部24家,月销售量占全区粮食销售总量的50.25%。1953年12月,贯彻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居民用粮实行划片、定店、凭证记数不限量供应。1954年1月,成立区粮食批发供应站,粮油供应纳入国家计划,69家私商代销食米。1954年3月起,居民用油按人定量凭油票供应,211家油酱店代售食油。工商业用粮油报粮食部门审批。1955年10月16日起,实行以人定量,凭粮票和购粮证供应。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粮油网点经过调整迁并,有国营粮店34家,公私合营粮店30家,油酱零售店111家,切面店77家。1962年,成立区粮食局,按街道建立8个粮食管理所,粮油网点经过多次撤并调整为101个,形成对全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粮油供应管理网,计划粮食销售量稳定,1962年10539万公斤,1973年9036万公斤,1980年9969万公斤。
1964年11月开始,在武宁杂粮店进行粮油议价销售。供应品种有芝麻、豆类、元米粉、粟谷、花生等,货源由上海市粮食公司调拨,“文化大革命”中停止。1978年7月,设宜川杂粮店,恢复议销,增加油类、面粉、糯米、麦片、大麦等。1980年后,区境各粮店设议销专柜。1983年5月,设区粮食局议价经营部,开始粮油议购,货源远及苏、浙、鲁、豫等省。1985年1月,国家取消粮油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之外自由收购。同年5月,区议价经营部改建为区粮油贸易公司,扩大议购议销,从民用粮发展到工业用粮,从杂粮为主发展到面粉、大米为主,购销逐年增长。
1980年,开放集市贸易后,粮食、油料油脂销售量逐年增多。1990年,粮食47.76万公斤,油料油脂42.86万公斤,分别占国家供应议价粮油销售量的5.35%和21.64%。
1990年,粮食局系统网点138家,制面工场6家,粮油食品加工厂4家。销售额11296万元,是1978年3937万元的2.87倍。
第二节副食品
副食品业包括肉食品、水产、禽蛋、蔬菜、豆制品、咸菜豆芽、酱菜等行业。20世纪初,副食品主要由近郊农民及小贩组织货源上币设摊。二三十年代,最早开设的有小沙渡菜场、查顺兴豆腐店、万和酱菜号。1950年,有荤菜摊478户,蔬菜摊1019户,肉店20家。1956年,有室内菜场9家,露天菜场16处,摊贩2027户,肉店33家,豆腐筋粉店93家,咸菜豆芽作坊148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联购联销合作组70多个,公私合营肉店12家,豆腐筋粉店67家及咸菜豆芽联产联销合作社。1958年,菜场全部实行大合作,统一经营、共负盈亏,荤素副食品全部纳入计划,由市专业公司统一分配。1962年,成立区副食品公司,建立国营肉食品供应站,供应工厂伙食团及饮食业的肉食品;合并80多家熟食摊,建立区熟食合作商店;合并全区豆腐面筋粉店,建立4家豆制品工场;咸菜豆芽联产联销合作社改建为区咸菜豆芽工场;合并全区酱菜店,建立万和酱菜厂。六七十年代,进货渠道单一,货源紧张,为保证居民对副食品的基本需要,对肉、鱼、禽、蛋等主要副食品实行凭票计划供应,延续到1978年。
1979年后,改变由专业公司按计划统一分配货源的办法,扩大菜场经营自主权,实行多渠道进货,开放议价购销。同时,开放农副产品集市贸易,副食品行业销售额年增长均在30%以上,名列商业各行业之首。
1990年,全区共有28个菜场,37个农副产品贸易市场,销售总额53628万元,是1978年的10.48倍,其中区副食品公司系统27614万元,集市贸易26014万元。
第三节烟酒糖果
该行业主要经营烟酒、茶糖、糕饼、果品、炒货、南北货、饮料等商品。
烟酒糖果业开设最早的是张永源南货号,时为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5年有48家。1949年解放前夕有498家。1952年,发展到843家,以零售为主,多为夫妻店。1956年,有公私合营商店113家。1959年,336家烟杂店和416户摊贩合并成7个合作商店。1962年1月,成立区食品杂货公司,有国营商店14家,公私合营商店50家,合作商店门市部220家,1963年8月,改称糖业烟酒公司。
第四节饮食
清代中叶,真如镇就设有经营羊肉的店摊。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陈家渡有饮食店5家,茶馆13家。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真如镇北大街16号开设潘义茂饭店(今真如饭店)。宣统三年(1911年),在小沙渡口,开设顺兴面馆。以后,春如园饭店、福兴园茶楼、孙义盛饼店、聚兴园酒菜馆等相继开业。民国25年(1936年),有饮食店30多家。抗日战争胜利后,饮食业发展很快,1949年,有饮食店200多家,1952年发展到500多家,夫妻店占70%以上。以经营“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等大众化低档品为主,从早到晚全天供应。1956年,有公私合营饮食店60家,从业人员342人;360家个体饮食店和846户摊贩,组成76个合作小组,1958年,改建为42个合作食堂。
1962年,成立区饮食公司时,有国营饮食店2家,公私合营饮食店17家,合作食堂24家、215个供应点。“文化大革命”中,撤并60多个供应点,“全家福”等一批传统菜点作为“四旧”被取消。1966~1978年,营业额从589.6万元增加到744.8万元,平均年增长率仅1.2%左右。
1979年以后,恢复和发扬传统服务特色,扩大菜肴体系,调整品种结构,逐步形成广、川、锡、扬、沪等5个帮别的菜肴和无锡、湖北、扬州、上海等4个帮别的点心,开拓了西菜西点、上海小笼、法式面包、广式及苏式月饼和油炸系列等新品种。1990年,共有饮食店1124家,其中区饮食公司系统138家,街道合作联社114家,外省市及市属企事业单位10家,私营3家,有证个体户859家。全年营业额9475万元,其中区饮食公司4268万元,是1978年的4.48倍。
第五节服务
服务业包括旅馆、理发、沐浴、洗染、照相等行业。1962年,成立区服务公司,管理上述行业。
一、旅馆
自民国25年(1936年)开设三星旅社起至1949年,共有旅社7家。1956年,地方国营2家,公私合营5家,从业人员37人。当时旅馆规模小,等级低,乙级户3家,丙、丁级各2家。至1962年仍为7家。六七十年代没有发展。1978年,长江饭店(原名扬子饭店)迁入区内。1981年11月,北海饭店开业,有两幢11层大楼,面积13600平方米,300间客房,附设餐厅。1985年以后,江西省、黑龙江省上海办事处招待所,内蒙古自治区投资的白云宾馆等相继开业。1987年,建成金沙江大酒店,为区第一家涉外宾馆。1990年,共有旅馆346家,其中区服务公司所属10家,区属企事业单位兼营旅馆14家,街道合作联社115家,外省市办11家,市属企事业办16家,个体户180家。全年营业额3493万元,其中区服务公司占20.8%。
二、理发
民国4年,德记宝洋理发店开业,此后陆续开设霞飞、南晋等理发店。1949年,共有理发店122家,夫妻店、师徒店居多。还有99户摊贩和300多个流动“拎包户”。1956年,共有理发店104家,其中地方国营1家,公私合营46家,从业人员369人。57家小店于1958年组织9个合作理发店。此后,理发店逐年减少,1962年,只有34家。1962~1978年间,先后开设碧云、甘泉、中山、宜川、桃浦、交通、建新、曹杨九村等8家国营理发店,等级有提高,而店的数量几经撤并,减少为24家。
1979~1990年,理发店增至167家,其中区服务公司所属30家,有特乙级1家,副特级2家,甲级5家。金刚美发厅是区理发业首家特级户。街道合作联社2家,个体户135家。全年营业额4800万元,区服务公司所属企业占58%。
三、沐浴
第一家浴室大德池建于民国12年。民国23年开设的沪西浴室,为区浴室业第一家甲级户。1949年,有浴室23家。1956年,有公私合营浴室20家,从业人员344人。1962年,有浴室14家。1984年,在甘泉新村新建清泉浴室,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1990年,共有浴室10家,其中甲级户5家,乙级户4家。在5家甲级户中,专辟房间,为高档浴室。曹杨浴室设有桑拿浴,沪西浴室设有矿泉浴。
四、洗染
民国19年,艳新洗染店开业。1949年有洗染店23家,摊贩34户。1956年,有洗染店55家,摊贩86户,其中公私合营12家,从业人员72人。43家小店和摊贩于同年组织7个合作小组,1959年,改为4家合作洗染店。1983年9月,新建上海第五洗染厂,投资45万美元,从国外引进新设备,成为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洗染业商办工厂。
1990年,共有洗染店11家,其中国营5家,集体6家,全年营业额640.46万元,其中国营518.71万元。
五、照相
第六节百货
百货业包括钟表、文具、礼品、绒线、刀剪、橡胶等行业。民国11年(1922年),恒利、声昌祥钟表店在戈登路(今江宁路)开设,继有晋泰百货烟杂店、义通百货店、文业礼品店和颇具规模的福中百货公司等先后在劳勃生路开设。民国26年有17家,民国34年有36家,1949年增至128家。1951年12月,国营百货公司上海市公司在长寿路上开设第四门市部(现市第四百货商店前身)。1952年6月,曹杨新村工人消费合作社开业(现曹杨商场前身)。解放初至1952年,私营店增至157家。1954年,私营百货、文具、橡胶业纳入经销、代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私营店161家经过撤并,改为公私合营店79家;夫妻小店98家组成合作商店,下设16个网点。1962年,成立区百货公司时,有国营14家,公私合营34家,合作商店21家。1962年后,继续撤并网点,扩大经营规模。至1978年,网点由1962年的69家下降为53家,其中国营由14家增至35家,集体由21家降至18家。
1979年以后,实行多渠道进货,原来凭券凭卡供应的手表、铝锅、搪瓷制品、胶鞋、肥皂、火柴等商品,逐步取消票证。商业结构,从中低档为主向中高档发展。
1990年,全区百货商店共有134家,另有个体商贩425户,全年销售额28811万元。销售额比重:区百货公司系统58家,占32.37%;区直属百货店3家,占45.85%;街道、合作联社系统39家,占6.92%;市属企业经营百货20家,占8.81%;隶属外省市14家,占1.77%;个体商贩占4.28%。
第七节纺织品
纺织品原称棉布业。真如镇的杜布业,在19世纪已具盛名。20世纪20年代,吴淞江南岸最早开设的有恒盛、西陆正大、恒大、老陆正大等布庄。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增至40余家,布摊商80余户。解放前夕有43家。
解放初,开设了经营棉布的国营零售店和工人消费合作社。至1954年,有国营和合作社棉布店8家,私商29家,布摊66户。1954年7月,私商纳入经销、代销,9月15日起,实行凭票定量供应。1956年1月,私商30家公私合营,领有执照的布摊59人进入公私合营企业。1957年后,网点几经调整,1961年减为9家。1962年,建立区衣着用品公司,纺织品业归公司管理。行业销售受制于布票发放定量。1960~1962年,是销售的最低点,1965年开始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2~1974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增发各种专用券,刺激纺织品的销售,每年递增15%以上;但花色品种单调,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图案均遭禁锢。1978年,纺织品商店有12家,比1961年增加3家。
1979年,纺织品销售额比1978年增长了22.3%,以后逐年提高。1983年12月起,所有纺织、针织品免收布票,停用购货券;并突破由国营专业公司统一供货限制,实行多渠道进货;企业推行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行业销售激增,尤以呢绒、丝绸销售增长较多。1990年,呢绒销售量为1978年8倍多,丝绸销售量为1978年3倍多。棉布销售量由于衣着结构的变化和产销利微,比1978年下降30%左右。
1990年,全区经营纺织品商店共有55家,年销售额9893.15万元。销售额比重:区纺织品公司系统15家,占29.34%;区百货系统兼营及3家直属店共9家,占8.59%;区街道、合作联社系统15家,占7.21%;市属工厂自销和其他单位经营16家,占53.86%;外省市经营2家,占1%。
第八节服装鞋帽
服装业的f8泰提庄于民国12年(1923年)开设,经营新旧成衣。民国20年开设兴顺昌机制缝纫店。西服店开业于民国27年,至民国35年,仅有西服、时装店各2家。鞋帽业的永新皮鞋店开设于民国17年。1949年,共有服装鞋帽店152家,固定摊贩180多户,经营方式主要是来料加工,承接修理,少数商店兼营备料定制和少量现成服装。
1956年,苏广成衣铺划属手工业。时有公私合营服装店46家,鞋帽店36家,并从卢湾区迁入嘉羚时装商店,从黄浦区迁入发达西服店,从而提高了服装档次。1956年4月,成立制鞋合作商店,共540人,同年5月,成立服装合作商店,共112人。1961年,居民布票发放量减少,棉制品服装销售受到布票发放量的限制。1963年,成立区服装鞋帽公司。1962~1978年,在货源计划分配下,批发业务很少,经济效益不高。
1979年以后,穿着市场发生较大变化。按公司所属系统各类商品销售比重1988年与1971年比较,呢服装由12%上升为24%,布服装由61%下降为2%,化纤服装由22%上升为46%,皮鞋由18%上升为58%,布鞋由29%下降为14%,胶鞋由21%下降为9%。商店业务从加工服务型,发展为零售经营型,有13家商店兼营批发业务。
1990年,共有服装鞋帽商店531家,其中区服装鞋帽公司32家,街道(镇)、合作联社14家,外省市及上海市属企业5家,个体户480家。全年营业额13192万元,其中区服装鞋帽公司占40.2%。
第九节五金交电
五金交电包括五金、电讯、铜锡、自行车行业。民国9年(1920年)前后,区已有兼营五金的商店。民国14年,专营五金的广裕兴五金号开业。1949年有五金业24家,铜锡业9家,电讯修理业10多家,被列为特殊行业,建立电管小组;自行车行15家,以修理为主,个别店兼营零件及新车。
1956年,17家五金店公私合营;铜锡店由于铝制品和橡胶取暖用品的发展,业务萎缩,歇业淘汰,人员并入五金行业。15家自行车行合并为上海(今长海)、兆阳(今培红)两家车行。电管小组改建为上海第十无线电生产合作社,于1958年并入吴鑫记电料商店。1959年,30户修理自行车摊贩和20户铜白铁摊贩分别成立修理合作商店。社会主义改造后,撤并为正泰、鸿盛祥、吴鑫记三大户。1962年1月,建立区五金交电公司。60年代,销售电子管、半导体收音机。70年代,销售黑白电视机。
1979年以来,家用电器销售量激增。区五金交电公司电冰箱销售,1984年378台,1990年2693台;电视机销售,1984年6974台,其中彩电965台,1990年5141台,其中彩电3727台;录象机销售,1989年64台,1990年2842台;晶体管收音机销售下降,1984年15089架,1990年为4574架。
1990年,共有五金交电商店544家,其中区五金交电公司所属36家,街道及镇办企业101家,外省市45家,市属企业84家,以修理为主的个体户278家。全年营业额41173万元,其中区五金交电公司占21.5%。
第十节中西药
一、中药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真如恒山堂国药号开业。区内最大的中药店仁厚堂(今民康中药店)开设于民国23年(1934年)。民国26年,有中药店18家,民国38年增至42家。解放后,企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和公费医疗制度,中药店承担特约配方业务。1956年,建立药材区店时,有公私合营中药店33家,从业人员195人。1959年,推广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增加新药供应,建立成药和饮片两个货房,后改为中成药供应站和饮片供应站。从1963年起,两站经营区内医院和新村商店药品柜的中成药批发业务;1969年7月起,对本市大中型工厂企业的医务室,按批发价供应;1979年以后,同外省市60多家药厂建立购销关系,常年供应外地中成药470种。
1979年以来,中成药及营养滋补品销售上升,中药饮片销售下降。1981年,成立区药材公司。1990年,销售量同1980年比,蜂皇浆由1079盒上升为14300盒;人参由1011公斤上升为7600公斤;中成药销售金额由280万元上升为2351万元;中药饮片由216万帖下降为161万帖。
1990年,共有中药店28家,职工393人,全年营业额共5565万元。
二、西药
解放前,药价昂贵,服用西药者甚少。民国21年,才开设华德利药房。至民国34年,仅有2家药房,经营人丹、十滴水、头痛粉、红药水之类的药品。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开药房3家,增加了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抗菌素药品。1949年,共有药房5家。1956年,建立医药区店时有公私合营药房7家,从业人员57人。随着劳保条例的实施,经营药品增至1000多种。1979年以后,在新村地区,新设药房6家。1981年,成立区药材公司,建立普陀区代理批发药房,原上海市医药公司经营的大中型工厂和高等院校医务室的药品下放区代理批发药房供应。经营品种有片剂、针剂、水剂、粉剂、敷料等5大类1100多种,占全区西药业销售总额50%以上。
1990年,西药房共15家,职工143人,全年营业额1716万元。
第十一节燃料
20世纪初,居民以柴草为主要燃料。民国9年(1920年),日升盛煤号开业,以经营柴草为主,兼营少量煤炭。民国13年,中华煤球厂开设后,煤炭店始兼营煤球。民国32年有煤炭店16家,民国38年增至46家。解放后,居民生活燃料由柴草改煤球,1952年煤炭店增至86家,以经营煤球为主,兼营少量煤炭、柴草。1956年,建立煤炭区店时,有煤炭店61家,从业人员195人,其中公私合营42家,代销店19家。同年,原工人消费合作社开设的8家煤炭门市部转为国营企业。1962年,有煤炭店66家。1963年,成立区石油煤炭公司。1964年起,居民燃料逐渐由煤球改为煤饼,销售量占煤制品销售量的92%。先后开办12家煤饼生产工场,有16台煤饼机,年产量8万吨。1983年,区石油煤炭公司更名区燃料公司。自1986-1990年,连续五次荣获全市煤饼质量第一名。
煤炭行业长期亏损经营,由国家实行财政补贴。1981年以来,为弥补主营业务的亏损,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兼营水果、南北货、开设锅炉商店等。1990年,多种经营的5个核算单位,全年营业额924万元,创利37.15万元,占区燃料公司国营企业利润总额的54.8%。
第十二节土产杂品
土产杂品业包括陶瓷、花席、草柴、油灰等行业。1963年,成立区土产杂品公司。
一、陶瓷
最早由小贩从宜兴等产地贩运陶瓷来区设摊出售。民国4年(1915年),在小沙渡口开设肖日升陶瓷店。民国34年有陶瓷店4家,民国38年有19家。解放初又新开18家。1956年,有公私合营陶瓷店13家,从业人员32人。主要经营缸、甏、坛、碗、盆、杯、匙等日用陶瓷。除向市内陶瓷批发商进货外,也向宜兴、景德镇产地采购。以后逐步扩大经营竹木铁器、搪瓷铝制品、炊事用具等商品。1979年以后,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以塑代竹木,钢折椅代竹椅,钢丝、尼龙床代替竹榻,铝合金、不锈钢家用炊具问世,增加了高压锅、搪瓷烧锅、电饭煲等,原属陶瓷店主要业务的陶瓷销售仅占10%的比重。1990年,共有陶瓷日用杂品店59家,其中土产杂品公司13家,街道合作联社2家,隶属外省市6家,个体户38家。全年营业额5668万元,其中区土产杂品公司占77%。
二、花席
民国13年铭记花席店开业。以后祝久大、孙通记等花席店相继开业。1949年,共有花席店41家。1956年发展为57家。1958年8月,全区花席店合并成立普陀区棉花加工厂,1985年,改名江南日用品厂,日产棉胎2000条,占全市产量30%。
三、草柴
最早是由小贩利用木船在近郊收购草柴,返回市区出售。民国14年在小沙渡路开设俞兴记草柴店。解放初,有300多家,宝成桥(今叶家宅路桥)一带,形成草柴集散地。1956年,有草柴店167家,13家为公私合营,其余为合作小组和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组)合并成立普陀区土产合作商店。1959年,土产合作商店和13家公私合营草柴店合并,成立普陀区土产商店。自此草柴业改为土产业。1979年以后,区土产商店几经变革,成为普陀区土产杂品公司工厂服务部和上海市土产公司普陀经营部,业务范围转向建材装潢业。
四、油灰
解放前,境内无专营油灰的商店。1950年开始,开设6家桐油苎麻商店。1956年,合并为荣泰桐油苎麻商店。1964年,改建为油灰加工场。1983年,更名为上海油灰厂,主要生产建筑油灰,销往全市及外省市。
第十三节物资回收
1949年,共有废品回收店54家,多数是小店小贩。以门市收购为主,或挑担背筐,上门收购。少数大户到工厂投标收购,或到旧货市场收购。通过加工整理,在门市出售,或售给工厂作场。
1956年,建立废品回收区店(1963年建立区废品回收利用公司),有废品店81家、217人。5家为公私合营,其余组织联购联销组或合作商店。同年7月,工厂下脚废料实行按区划块回收,建立一支90多人的收购队伍,属区内回收的工厂300多家。1957年,废品回收总量8000多吨,1960年,上升到73000多吨。1960年始,在里弄建立废品代购站,至1963年共28家。1968年,归属区废旧物资公司。
1979年以后,多渠道收购废品。街道里弄也开办废品回收站,个体户逐年增加。1990年,共有废旧物资回收店215家,其中区物资回收利用公司43家,街道里弄48家,旧货市场1家,有证个体户123家。全年营业额6993万元,其中区物资回收利用公司占营业额的68%。
第十四节建筑材料
解放前,境内居民住房,大都是旧式瓦房和简屋,毛竹、稻(麦)草、芦席、石灰、砖瓦是主要建材商品。经营建材的商店有小沙渡路鑫盛五金砖灰行,俞兴记柴草行,潭子湾杨万顺芦席店。建材商店沿河而设,民国26年(1937年)有8户,民国34年72户,1949年发展到300多户。1956年,有建材商店80家,从业人员324人。其中经营砂石10家、砖灰水泥28家、竹木5家、煤渣37家。1958年,普陀区建材公司成立,建材业归属区建设委员会领导。建材商店销售结构也发生变化,柴草用于建材的逐年减少,砖灰、水泥、沙石等建材销量增加,营业额逐年上升,1960年1199.94万元,1965年3683.78万元,1978年4854.68万元。
1979年以来,随着住宅建设的发展,出现“装潢热”,建材商店经营品种转向建筑装潢商品。1990年,经营建材的商店有163家,从业人员3454人,其中建材公司10家,财贸系统6家,街道合作联社66家,市属企业12家,外省市32家,个体户37家。全年营业额31919.52万元。
第十五节旅游
1983年7月,始建上海旅行社普陀分社,归属区饮食公司。1988年,更名上海普陀旅行社。此后,相继开办万隆、新体育、长城、真如文化等旅行社。1990年,5家旅行社共有职工91人,导游125人。拥有客车48辆,载客量2350余人,辟有3000平方米停车场。
普陀旅行社开业时,营业面积仅有13.5平方米,6名职工,年营业额4.5万元。1990年,开辟旅游线路130多条,有北疆边陲重镇黑河、海南岛天涯海角、中越边境和珠海、深圳特区考察旅游,有探梅、赏菊、避暑、观潮、看灯等季节性旅游,有登山、游泳体育型旅游,有文化、考古科普知识型旅游,有新婚、商务社交型旅游,有美食、戏曲、宗教文化风俗型旅游等。1990年,营业额283万元,名列全市国内旅行社之首。
第十六节名特商店简介
一、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
位于长寿路商业中心,前身为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第四百货门市部,创设于1951年,是区内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初为6开间店面,40多名职工,后多次扩大,1987年,翻建为4层13开间,营业面积1700平方米,职工338人,经营商品14000多种,1990年销售额5851.47万元,为1952年的20.39倍,成为沪西购物中心之一。自50年代起,该店坚持“促进生产,满足消费”、“信誉第一,顾客至上”的服务宗旨和“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八字服务方针。1959年,被评为上海市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手授予该店代表锦旗。1978年以后,7次荣获上海市和全国先进称号。
二、上海市曹杨商场
该店前身是曹杨新村工人消费合作社,建于1952年,是上海市第一个工人新村商店。1956年,更名曹杨新村商店。1985年,建5层商场大楼,建筑面积6953平方米,改名上海曹杨商场,1987年改现名。经营品种达18000多种。1990年职工463人,年销售额5011.64万元,为1953年的51.4倍。自60年代起,该店经常接待外宾,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亲属和美国前总统卡特及夫人等均曾莅临参观。
三、上海市第十二百货商店
建于1985年,原名长风商场,1988年12月改为现名。位于境内西北市郊结合部、金沙江路怒江路口,四周有新建住宅群和大小工厂100余家,邻近长风公园、华东师范大学、金沙江大酒店。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职工260人,经营商品6000多种,低、中、高档兼备。1990年销售额2345.37万元。
四、西康菜场
建于民国13年(1924年),是区内最早的室内菜场。供应附近8000多户居民,近100家工厂伙食团。经营服务特色是:供应方便,经营品种齐,服务态度好,卫生质量优。自1958年以来,多次被评为区、市、全国先进单位。1990年,被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名特商店。
五、悦来芳食品商店
创设于民国15年,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各类糕点、苏式糖果。糕点品种多、质量优,根据不同季节,生产不同品种。尤以鲜肉月饼最佳,盛名历久不衰,1988年被评为上海市商业二局优质产品。1990年,被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名特商店。
六、民康中药店
开设于民国23年,原名为仁厚堂国药号。常年供应中药饮片900多种,中成药及新药800多种,是上海十大药店之一,上海名中医处方特供单位。素以品种齐、质量好、服务优闻名。1987年被评为区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1990年,被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名特商店。
七、长征药房
前身是华德利药房,经营西药、中成药、医疗器械、玻璃仪器、营养补品、妇幼保健用品等2000多种,是区内最大的药房。1958年始,实行24小时日夜服务,营业员能够给病人当参谋,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八、恒大绸布商店
开设于民国15年,当时为沪西棉布业中规模最大、资金最多的商店。经营棉布、绸缎、呢绒,零售兼批发。经营上以多(商品多)、新(品种新)、快(上市快)、信(包退包换),廉(低于市价出售)五字取胜。改革开放以来,发扬传统特色,备货足、品种齐,花色多,与沪、苏、浙呢绒、丝绸厂和外省市众多客商有业务往来。1990年,有职工41人,销售额724万元,其中呢绒占56.44%,绸缎、被面占34.4%,成为以经营呢绒为主,绸缎为辅,兼营棉布、化纤织物的特色商店。
九、长江日用杂品商店
前身是肖日升陶瓷店。主营日用陶瓷、塑铝制品、炊事用具、钢木家具等10大类1290多个品种。设有送货下厂、缺货登记、代办托运、上门服务以及特殊规格加工定制等服务项目。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模范集体,199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信得过”单位、区名特商店,是市日用杂品行业首家通过达标升级的企业。
十、金刚美发厅
开业于民国35年,是区内理发业首家特级户。有特级师1人,一级师4人,二级师8人,有职称美容师3人。1983年,建立“两卡一台”服务法(即信誉卡、评议卡、发式咨询台)。先后收到全国各地咨询函件2000多件,免费接待咨询1000多人次,对外培养美容师200多人。1990年,被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名特商店。
十一、金沙江大酒店
1987年5月建成,是区内第一家涉外宾馆,主楼为14层建筑,总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辟有2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和2670平方米的绿化区。主楼底层设有园林式咖啡室和玉茗堂中餐厅、骑士西餐厅等7个各具特色的餐厅,可容纳700余人同时用餐;楼内设有商务中心和商场、酒吧间、桌球房、健身房,还有一个可举行宴会、会议、迪斯科舞的多功能厅;共设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客房300间,其中有10间高级套房。1987年5月~1990年,该店营业收入4665.27万元,共接待外国和台港澳旅游团体34905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