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撰写的一部能够反映其思想全貌的手稿,在我国又被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其原文文本最早于1939年(正卷)和1941年(补卷)在莫斯科出版,但由于当时正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该版几乎没进入流通领域就销声匿迹了。二战结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修订了这一莫斯科版,并于1953年由民主德国的狄茨出版社重新出版,这就是后来在世界上广为流行的《大纲》。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这部《大纲》的国家,同时也是积累最为深厚的国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某种意义上,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对《大纲》的研究,不仅使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还使“日本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范畴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从整体上看,日本学界对《大纲》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39年至1965年,可称为《资本论》形成史中的《大纲》研究;第二个时期是1966年至1974年,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中的《大纲》研究;第三个时期是1975年以后至今,属于世界视野中的《大纲》研究。下面,我们就结合日本对《大纲》的翻译,对这三个时期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评述。

一、第一个时期:《资本论》形成史中的《大纲》研究

同对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一样,日本也是最早翻译《大纲》的国家。早在1947年,《大纲》中那著名的一节《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Formen,diederkapitalistischenProduktionvorhergehen,以下简称《各种形式》)就已经被翻译介绍到日本。不过,当时的日译本是以《各种形式》的俄文版(1939年出版)为底本的。

随着1953年《大纲》修订版的出版,从1956年起,以经济学家高木幸二郎为首的12名学者就开始着手,并于1965年完成了最后一个分册的翻译。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纲》全译本,而且因翻译质量上乘,在日本享有“名译”之美誉。

在这一时期,最具影响的《大纲》研究当属一桥大学的文献学家佐藤金三郎。他在1954年发表了《〈经济学批判〉体系和〈资本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中心》一文。这篇论文几乎是与欧洲的《大纲》研究专家罗斯多尔斯基(R.Rosdolsky)同时,细致地分析了所谓的“写作计划”问题,还对《大纲》进行了系统的解读,提出了一系列的“《资本论》形成史”问题,譬如在《大纲》和《资本论》之间马克思在方法论原则上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等观点。他提出问题的视角,对当时的《大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的《大纲》研究基本上处于这一“《资本论》形成史”的视角之下。

从整体上看,他们此时的《大纲》研究还与欧洲同行的研究——譬如施密特(A.Schmidt)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2年)、年霍布斯博姆(E.J.Hobsbawm)为杰克·科恩(JackCohen)的英译本《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所撰写的“序言”和罗斯多尔斯基的《资本论形成史》(1968年)等——有着差不多相同的解读框架,这就是从“经济原论”的角度来解读《大纲》,把《大纲》看做是《资本论》第一稿。当然,这种对《大纲》的解读并不为错,事实上这也是研究《大纲》的一个有效的视角。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往往会从所谓成熟的《资本论》和单纯的经济学原理角度来解读《大纲》,从而会将《资本论》中所没有的、只有在《大纲》中才存在的一些极为重要的概念和视角忽略掉。尽管高木幸二郎、杉原四郎、佐藤金三郎等人也曾试图突破这一解释框架,但都未取得成功。

二、第二个时期:“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中的《大纲》研究

第二阶段是以对《各种形式》的研究为突破点的。这一突破首先归功于平田清明。平田清明是日本市民社会理论的开创者高岛善哉的弟子,同时也是另一位市民社会理论的创始人内田义彦的朋友。1966年春天,平田清明在日本著名的《思想》杂志上发表了长篇连载论文《马克思的经济学和历史认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中心》。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到了以往对《各种形式》或者《大纲》研究的局限性问题。

上文谈到,大冢久雄等人将《各种形式》仅仅看做是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之所以这样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各种形式》“单行本”的影响。作为一个事实,《各种形式》虽然是《大纲》中的一节,但它却先于《大纲》而单独出版,由于这一缘故,人们在研究它时往往将它同《大纲》的体系割裂开来。此外,当时的“单行本”,譬如1940年出版的俄文版和以此为底本的日文版以及1952年民主德国的狄茨版都省略了位于《各种形式》前后的有关“资本的原始积累”的叙述,都没有提及《各种新式》末尾的“第二循环的结束”一节。看不到这一问题,就无法发现《各种形式》与《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有机联系。

平田清明的首要功绩,就是指出了“第二循环的结束”一节的意义。所谓“第二循环的结束”一节是指《大纲》第V笔记本的第16页开头的一段话,原文是这样写的:“资本的真正本性又在循环结束时才表现出来。”这里的“在循环结束时”中的“循环”指的是资本的“第二循环”。问题是在《各种形式》一节中我们找不到“第二循环”的开端,而只有在《各种形式》的前面,即在“我自己的笔记本的提要”中的“剩余资本I(44,45)剩余资本II(45)领有权的转变”一节中才能找到。由于《各种形式》被夹在关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叙述的中间,因此《各种形式》就不能单纯地被理解为马克思一般的“共同体理论”,而应该被理解为关于“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这是对大冢久雄等人的《各种形式》观的根本性突破。望月清司曾这样评价说,这一发现“使1965年以前的研究史一下子变成了遥远的‘前史’,而所谓《各种形式》的‘正史’从此拉开了序幕”。其实,不只是《各种形式》,整个《大纲》的研究也由此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新阶段是以“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为主线的。平田清明考察了《大纲》的“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与《资本论》的差异。他指出,与《资本论》第1卷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行说明不同,《大纲》主要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或者说通过将“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结合起来解释资本的积累过程的。平田清明将这一方法论称为资本的“循环=积累理论”。这一理论的优越性在于,它不仅可以在经济学上更科学地解释“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更重要的,它还能解释资本主义诞生即从一般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而解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认识。因此,在平田清明那里,《大纲》就不仅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而且还是“历史认识”,《经济学和历史认识》就是他的主著的书名。其实,早在1969年他还发表过另一部著作《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在这部著作中他讨论了“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并以“重建个体所有制”为轴心重构了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论。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和历史认识》可以看做是对《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的补充论证。

望月清司是与平田清明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大纲》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如果说平田清明用以解释《大纲》的核心概念是“循环=积累”或者“个体所有制”的话,那么望月清司分析《大纲》的视角则是“劳动和所有的分离”或者说“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劳动和所有的分离”是资本进行原始积累的前提,而“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则属于最为典型的“劳动和所有的分离”形式。因为,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到城市中来,就意味着与土地所有发生分离。望月清司正是以这一“分离”为标准,讨论了“本源共同体”的三种形式:亚细亚、古典古代和日耳曼,提出在这三种形式当中,只有日耳曼共同体才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诞生近代市民社会这一结论。从这一结论来看,他的“劳动和所有的分离”理论与平田清明的“循环=积累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都是以“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为核心的。所不同的是,望月清司通过这一“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中构建出了一整套“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本源共同体→市民社会→未来共同体这样三个阶段;只有日耳曼世界靠“内因”能完成这一历史进程。这是他通过研究《大纲》而得出的根本结论。

从平田清明和望月清司的研究来看,他们并没有遵循他们的前辈的解释框架,而是从“教义体系”已经遗忘的“所有”(eigentum)、“分工”、“交换”等概念出发的。而这些概念又可以归纳为一个范畴,即“市民社会”(bürgerlicheGesellschaft)。因为从内涵上说,所谓市民社会无非是以私人所有为前提的分工和交换的体系,从历史角度来看,它是马克思曾经构想过的、一个暂时的但又是必然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无论是平田清明还是望月清司都对市民社会有这一认识,他们还在此基础上区分了“资产阶级社会”(bourgeoisgesellschaft)和“市民社会”,并以“市民社会”为坐标解读了《大纲》甚至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日本被称为“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

当然,除了“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以外,这一时期日本还出现许多其他研究成果,譬如花崎皋平的《马克思的科学和哲学》等。但是,客观地说,“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是当时日本的《大纲》研究,甚至是整个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旋律。

三、第三个时期:世界视野中的《大纲》研究

第三个时期是指1975年以后,尤其是指20世纪80年代的《大纲》研究。首先,在《大纲》的翻译上,这一时期由于刊有《大纲》的新第Ⅱ部门第1卷第1分册(1976年)和第Ⅱ部门第1卷第2分册(1981年)的出版,以经济学家为主组成的“资本论草稿集翻译委员会”于1981年和1993年重新翻译了新MEGA版《大纲》,而且新译本采取了新MEGA的《大纲》题名《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与高木幸二郎团队的经典翻译不同,新译本不仅在翻译质量上对新MEGA《正文》(Text)卷做到了精益求精,而且还将《附属材料》(Apparat)卷中的“成立与来历”、“异文”、“订正”、“注解”等信息也进行了编译,以“译者注”的方式置于译文各节的后面,从而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大纲》手稿的修改过程和形成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它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新MEGA版翻译,而中文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大纲》研究在本土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与世界上的《大纲》研究重新——之所以说是“重新”,是因为第一阶段的《大纲》研究基本上与当时世界上的《大纲》研究的主题是一致的——接轨,出现了一些综合性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后起之秀山田锐夫和内田弘的作品当中。

1985年,内田弘出版了他的另一部专著《中期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这本书,按照内田弘本人的说法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的“姊妹篇”,是对前书的补充。在这本著作中,内田弘讨论了“《大纲》与李嘉图的关系”、“《大纲》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关系”以及“《大纲》与后来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的关系”。其中,特别是对“马克思《大纲》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关系”倾泻的笔墨最多,提出了《大纲》的“序言”与《逻辑学》的“概念论”、“货币章”与“存在论”、“资本章”与“本质论”是一一对应关系的结论。1988年,内田弘又将此部分扩充,出版了英文版的《马克思的〈大纲〉与黑格尔〈逻辑学〉》一书,在欧美世界引起反响。2010年,在汉译《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一书出版时,译者又将此部分翻译并收入其中,从而使中国读者通过《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中文版就可以看到《中期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精华部分。

总之,从内田弘的这两本书来看,他的《大纲》研究包括了对亚里士多德、斯密、李嘉图、黑格尔以及这些人物与马克思的关系,堪称《大纲》研究的“百科全书”。同时,斯密的分工和交换理论、李嘉图的生产理论,再加上黑格尔的逻辑学,熟悉欧美《大纲》研究史的读者都知道,这些也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研究《大纲》的主题。

以上,我们概述了日本学者研究《大纲》的历史。从内容上看,日本的《大纲》研究经历了从“作为《资本论》形成史的《大纲》研究”出发,到“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大纲》研究”,再到“世界视野中的《大纲》研究”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比较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它代表着日本学者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以“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为主线的《大纲》解读是不多见的。

而且,无论是在解读的严密性还是思想深度上,这些成果与同时代的西方的《大纲》研究,譬如麦克莱伦和尼古拉斯的研究、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内格里的《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等相比毫不逊色。

日本的这些独特的成果主要出现在《大纲》研究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所以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这样的成果,与他们确立起了“中期马克思”概念有关。我们知道,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马克思思想史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所谓的“早期马克思(异化论)和晚期马克思(《资本论》)的对立”一说。而《大纲》的出现,则使两者连接起来,《大纲》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这就是所谓的“中期马克思”概念。正是有了这一概念,他们可以解放思想,突破过去将《大纲》纳入《资本论》形成史框架的局限,从而将《大纲》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为他们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可能。

其次,还有一个读者都能想到的批判,这就是来自被望月清司称作“教义体系”的批判。譬如,佐藤金三郎批判了山田锐夫和内田弘的“中期马克思”概念,认为《大纲》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中期马克思”阶段,还是应该把《大纲》置于《资本论》形成史中予以考虑对于“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其中存在着“回到斯密”的倾向。另外,见田石介和林直道等人则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平田清明的“个体所有制”理论,认为平田清明的《大纲》解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剥削观点等。

高岛善哉的弟子植村邦彦在回顾日本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史时曾评价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束以及近代市民社会在日本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走向了“终结”。但是,我们认为,对于正在实现着高速的经济增长、同时又面临着建构市民社会这一课题的中国而言,该派的思想并没有“终结”,那么作为该派思想基础的《大纲》也同样没有“终结”,相反,应该表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THE END
1.好书推荐为什么推荐这本书?战后“日本奇迹”成功地塑造了“战后东亚模式”,这足以载入世界经济史册;然而日本在之后却陷入持续低迷,如今日本依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它的成绩和教训值得同为东亚模式成员的中国研究,而中国现行的发展政策和导致的问题以及未来解决方式都能从书中找到影子,都留重人先生对关注国民生产总值中福利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2690483147069500&wfr=spider&for=pc
2.十本书读懂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十本书读懂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十本书读懂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 1.日本经济史/ 浜野洁 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失去的三十年/西野智彦/东方出版中心 3.动荡时代/白川方明/中信出版集团 4.美日博弈/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中信出版集团 5.管理美元/船桥洋一/中信出版社 6.战后日本经济史/ 野口悠纪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https://xueqiu.com/2251859340/274671404
3.推荐透视日本经济的书单政事堂的推书汇总 (部分书籍版本有出入,如购买请自行判断) 1人关注 日本史 浅野英2020-12-31 更新·共 10 本 6人关注 经济史 浅野英2022-10-23 更新·共 32 本 9人关注 财经商业 Fama-French2024-09-20 更新·共 63 本 重点关注:日本经济泡沫,美国次贷危机,全球化及逆全球化(贸易摩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1670/doulists
4.一本研究日本经济的参考书《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中译本即将印行【摘要】:<正> 都留重人的《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一书的中译本,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印行。都留重人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著述颇多。1975年日本讲谈社曾出版《都留重人著作集》,共13卷。都留重人除学术活动外,还参与过日本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曾几次来我国访问(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9月)。本书原系作者为太平洋国际学会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XD197912022.htm
5.《日本经济研究书籍4册套装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失去的京东JD.COM图书频道为您提供《日本经济研究书籍4册套装 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经济史+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战后日本经济史》在线选购,本书作者:,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买图书,到京东。网购图书,享受最低优惠折扣!https://item.jd.com/10063368780149.html
6.《正版结构性改革与日本经济问题研究(展望丛书·世界经济与当当知行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正版】结构性改革与日本经济问题研究(展望丛书·世界经济与发展合作)》。最新《【正版】结构性改革与日本经济问题研究(展望丛书·世界经济与发展合作)》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正版】结构性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48943263.html
7.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日本国内经济六年不振,金融大案接二连三,近日汇率又在大幅贬值,但出现全面危机可能性不大。一是日本有雄厚的外汇储备;二是日本与美国经济紧密联系,美不能坐视日本经济崩盘;三是日内阁正在改革财政金融制度,调整政策,扩大内需。因此,日本经济的动荡虽对亚洲经济带来很大冲击,是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但也是有限的、不会https://serm.bnu.edu.cn/kyxs/kycg/0e2c34ee574a4e7ab50d49bcd746c029.htm
8.图书不确定的挑战经济危机本质21世纪研究经典丸山日本责编李楠正版图书(5不确定的挑战与经济危机的本质)/21世纪研究经典(日)丸山俊一//日本NHK制作组|责编:李楠//方程|译者:袁志海浙江人民活动价 ¥25.8 销量 月销0 件 说明 我们只分享商家优惠券领取连接,购物全程在淘宝、天猫担保交易完成,有保障! 声明:此商品数据来源由淘宝官方接口提供,本网站不参与交易,如有疑问请https://www.xinxin618.cn/detail/101077070
9.日本留学的8大优势盘点去日本留学需要什么条件→MAIGOO知识经济支付人的材料 去日本留学的要求 1、本科 日本本科留学需要具备高中以上的学习,而且年龄上也要18周岁,要求日语达到N2的水平,但是对于英语授课的同学是没有日语等级要求的,但是要提交英语证明能力。 2、研究生 研究生留学需要大学本科学历,年龄需要满22周岁,日语水平达到2级以上,对英语授课的留学生日语没有要求,但https://www.maigoo.com/goomai/213949.html
10.日本维新史:日本明治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读懂明治维新,才能了解日本·本书作者赫伯特·诺曼是知名日本史学家,曾任职于加拿大驻日使馆,因此本书既参考日文一手文献,也引用西方学者对明治维新的研究成果,是日本明治维新史的经典之作。 内容介绍: 《日本维新史》一书从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梳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探讨日本如何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从封建国家迅速过渡到现代国家,https://read678.com/amazonSocial/index/662
11.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经典书籍大全(共11本)悟空智能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著作有《无国界世界》《全球舞台大未来》等。国际著名企业策略家及经济评论家。本科就读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日本早稻田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后继续攻读东京工业大学核工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核工博士。1970年至1972年,任职日立制作所核能开发部工程师。1972年始,任职于麦肯锡顾问公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628306.html
12.了解日本企业的好书——《三井帝国启示录——探寻微观经济的如果我们在历史本身之外寻找原因,如果将历史的任何一个片段抽象出来并就当作整个世界的过去解释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背离了历史,因为每个事件都是必需的,是不可忽略的,基于此,三井帝国一书在历史方面的阐述相当的精彩和到位,有选择的进行了各个重要事件的分析阐述,同时又衔接了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的横向https://bbs.pinggu.org/jg/jingji_weiguanjingjixue_620647_1.html
13.十款重温经济发展历史的书籍玩物派根据各大平台销量、口碑、评价等数据,甄选出了十款重温经济发展历史的书籍,其中排名靠前的分别是:一本书读懂中国商业史,高连奎 著:世界如此危机,克里斯蒂安 著:金融危机简史,世界经济简史,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壹棉壹世界:7000年的棉与人,战后日本经济史,拉丁美https://www.wanwupai.com/rank/10302.html
14.近世日本经济社会史/阅读日本书系其主要著作有《近世农村的历史人口学研究》(东洋经济新报社,昭和四十八年)、《近世浓尾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创文社,平成四年)、《历史人口学眼中的日本》(文春新书,平成十三年)等。 目录: 前言 如何阅读本书关于全文与序章第一部 日本经济社会的展开序章 日本经济史的视角与方法第一章 经济社会确立以前第https://h5.youzan.com/v2/goods/3nhuemz3glveg
15.某东方大国,是怎么一步步崩溃的投资是一场长跑,我们需要从书籍中汲取力量。星图金融财顾频道联合星图金融研究院推出 " 财顾荐书 " 栏目,每期一位主理人,负责向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 本期主理人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推荐的书目是《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经济史》,作者为野口悠纪雄,从东京大学毕业后一度在大藏省工作,之后陆续在一桥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6d259f4b15ec0301435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