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供销社工作会议交流材料市县动态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按照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榆林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三大目标”,着力打造能源、区域、城市、生态“四大经济”,全面加快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三大建设”,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292.26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558.16亿元,增长3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25亿元,增长43.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721元和6520元,分别增长18.1%,27.5%。

榆林市供销社系统现有市、县区社13个,下辖独立核算单位265个,其中基层社213个。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榆林实际发展需要,把供销社改革发展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推动榆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全力支持供销社优化整合传统经营业务,改造提升现有网络资源,完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全市供销社经营网络日趋健全,机制体制逐步创新,经营范围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整体竞争力快速增强,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供销社重新回到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地位。

一是行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强化基层社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植壮大为农服务龙头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等措施和手段,全市供销社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213个基层供销社中,三分之二经营状况良好,每年完成的销售和利润占到全市供销社的60%以上。14个涉农企业中有4个被市政府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头企业。领办和发展的210个专业合作社有20%进行了商标和品牌注册,拥有“千年秀”、“佳养红”、“香羔羊”等10多个省级名牌。有15%的专业合作社获得绿色有机产品及无公害产品认证。有24个专业合作社纳入总社的“千社千品”富民工程项目。2011年,全市供销社汇总实现销售总额18.8亿元,利润397.6万元,分别比5年前增长4.2倍和6.3倍。资产总额也由2006年的6.5亿元上升到目前的18.3亿元。2010年5月,榆林市供销社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列为改革发展联系点。

二是“新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几年努力,全市供销社依托传统优势业务,构建起了农资、烟花爆竹营销服务网络;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生产基地,构建起了农副产品购销网络;依托基层社改造提升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构建起了农村综合服务网络;依托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和乡村收购网点,构建起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累计完成“新网工程”项目投资2980万元,新建、改造和整合新网工程连锁经营服务网点2092个。目前,通过连锁配送,农资和烟花爆竹均占到市场份额的80%以上。

三是为农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目前,供销社的服务已延伸到全市176个乡镇。通过各类经营网点,共服务和带动农户19.5万户,占全市农户的四分之一,每年帮助农民增收超过2700万元。供销社领办和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兴办的538个村级综合服务社通过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基本能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资料组织供应方面,以供销社为主体的农资营销服务网络的逐步完善,保证了全市农资供应,既方便了群众,又调控了市场,实现了农民满意、政府放心的双赢目标。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改革改制力度

为了使供销社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制定方案,对全市供销社65户直属企业进行改制。到2011年底,已有53户社有企业完成改制。为解决企业改制资金不足问题,市政府先后补助500万元用于困难企业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通过改革改制,化解了供销社长期积累的债务,盘活了资产,为供销社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快“新网工程”建设

2006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意见》,出台了七项优惠政策,把“新网工程”纳入全市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统筹解决服务网点建设用地,并把“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统一纳入新农村建设大盘子同步推进。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支持供销社建设“新网工程”。同时,市财政逐年加大投入,扶持“新网工程”建设。到2011年底,已累计投入“新网工程”专项建设资金1530万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专门针对供销社出台的优惠政策累计达到了23项,直接投入资金9976万元。

三、扶持传统优势业务

把化肥淡季储备和政府补贴化肥供应任务落实给供销社。2005年底,根据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榆林市化肥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市级化肥储备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共同监督管理,并由市社直属企业市生产资料公司实施。几年来,市财政已向市供销社补贴化肥淡储利息2186万元。2008年,市政府开始将供应政府补贴化肥的任务交给供销社。当年补贴化肥5万吨,补贴资金900万元。2009年,为了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榆发〔2009〕4号)文件,对化肥补贴政策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规定从2009年起,每年补贴化肥10万吨,每吨补贴150元。4年来,市财政累计拨付市供销社所属农资企业化肥补贴资金5450万元。

四、狠抓队伍培训工作

在供销社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农产品经纪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5年来,市财政共拨付市供销社培训经费200万元,累计培训农产品经纪人2080人。其中有806名农产品经纪人获得了中、高级资格证书。通过培训,这些农产品经纪人已经成为发展订单农业、推销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支生力军,也成为供销社新的合作伙伴和重要组成部分。

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为增强供销社的发展后劲,从2005年起,市政府开始从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烟花爆竹库房等项目建设上对供销社进行倾斜。榆发〔2009〕4号文件明确要求市供销合作社每年建设各类标准化专业合作社24个,市财政每个补助5万元。2009、2010、2011年,市政府将市供销合作社的市级化肥储备库、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和专业合作社建设项目列入了《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累计投入扶持资金660万元。

六、支持改革发展联系点工作

2010年5月,榆林市供销社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列为改革发展联系点后,我市按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改革发展联系点工作制度》的要求,结合我市供销社实际,下发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榆政发[2010]45号),文件共出台了七项优惠政策,分别从加强“新网工程”、基层供销社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七个方面对供销社给予指导和扶持,并决定从2011年起,连续5年每年拨付供销社各类建设扶持资金1140万元。2011年的扶持资金已全部到位。

虽然我市供销社改革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各兄弟市和省社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40号和省政府53号文件精神,继续加大对供销社的指导和扶持力度,推动榆林供销事业跨越发展。[page]

二:

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促进供销社又好又快发展

汉中市供销合作社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三)抓流通体系建设,助推茶产业发展。一是借助“新网工程”建设机遇,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已在全市建成农产品经销网点300余个,农产品交易市场5个,农产品配送中心3个,2011年全系统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达到1.98亿元,较上年增长45.2%,通过供销社农产品经营网络销售茶叶达470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至目前,全市供销社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0个,其中茶叶专业合作社达51个,通过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提高了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充分发挥供销社主管的9家农产品流通协会的作用,大力帮助茶农推销茶叶。同时经常组织一些茶叶企业参加省供销社及省内外举办的农产品交易会、展示会、推介会,扩大了汉中茶叶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四是指导茶叶企业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全市有24家茶叶企业获得了有机农产品认证。2011年9月,市供销社积极协调组织全市已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参加了省供销社等11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陕西(西安)首届有机食品展示会,其中我市共有15家茶叶企业参展。通过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助推了汉中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扶持资金。根据省、市茶产业发展规划,为促进汉中茶产业发展,近年来,市供销社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市内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做好省级茶叶专项资金、陕南突破发展切块资金、“新网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促进了我市标准化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和茶叶的精深加工和流通。自2008年以来,市供销社争取用于我市茶产业发展方面的各类资金达1170万元,扶持企业28家,带动社会投资过亿元,帮助茶农增收3.3亿元。为促进茶叶项目上规模、上水平,市供销社于2011年3月还组织市内多家获得过项目资金支持的茶叶企业开展了茶产业发展项目观摩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同时,市供销社还举办了多期项目培训班,提高了项目申报质量和水平,为全市茶叶企业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财政扶资金做出了努力。

(五)广泛开展调研活动、为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近年来,市供销社还围绕我市茶园建设、茶叶的精深加工,茶叶流通、品牌培育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市上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引起了茶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促进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通过抓产业发展,拓宽了供销社经营领域,增强了供销社实力,使供销社业务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购销总额开始大幅上升,2011年全系统完成商品总购进15.9亿元,商品总销售16.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0.3%和20.6%。

二是通过抓产业发展,提升了供销社的地位和形象。供销社近几年在促进汉中茶产业方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充分彰显了供销社是一个勇于担当,能干事、干得成事的为农服务组织。[page]

三:

盘活资产谋发展改造网点树形象

洛南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洛南县供销社下辖13个基层社、9个县级直属公司。近年来,我们不断解放思想,积极寻找契机,大力盘活资产,改造建设网点,拓展服务功能,使供销社面貌得到了改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改革发展得到深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全系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1年,全系统销售总额达到45750万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税439万元,同比增长29.6%;全系统网点改造面达到94%。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三、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企业发展。近年来,我县供销社紧密结合县城建设规划,充分利用供销社资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争取项目资金,全面提升供销社的综合实力。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叩门招商,自筹自建等方式对原县社老家属楼、通达工贸有限公司资产进行开发利用。招商引资4000万元,对通达公司河滨北路的兴合商场进行开发,共修建23层19600多平方米的商住一体的“清池川供销大厦”。这一举措,为企业新增资产1600多万元,为职工补交养老保险360多万元,偿还债务60多万元,使一个经营举步维艰,濒临破产的企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利用县社老家属楼优越的地理位置,筹资3800多万元,修建23层16800多平方米的商住一体的“华清供销大厦”,为县社新增1300多万元的资产,并为新网建设县级配送中心提供了阵地,而且使县社资产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总之,近几年来,在各级的正确领导、关怀和支持下,我们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与兄弟县区相比、与上级的要求、与广大职工的期盼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决心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继续深入贯彻国省市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意见及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打造全新供销社而努力奋斗![page]

四:

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

努力打造特色彰显的新供销

长安区郭杜供销合作社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供销合作社,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南街,是隶属于长安区供销联社的一个基层社。现有员工185人,生活、办公、营业场所占地19亩,营业面积8800m2,下属门店、超市、配送中心、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服务组织共27个。经营范围目前涵盖餐饮、网吧、娱乐、产品总代理和商品配送销售。现有固定资产1130万元,2011年完成商品销售额2460万元,实现利润28.4万元。

2008年8月,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周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改革发展方案。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提升改造经营网点;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各方支持,努力开拓经营业务,使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一、盘活资产,解决遗留问题,齐心协力谋发展。

2008年以来,通过对一些不良资产、土地、房屋的盘活,聚拢资金,解决遗留问题,偿还了近千万元的企业债务,使企业基本卸掉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筹资167万元补缴2008年至2009年期间拖欠的职工养老保险金,为11名职工补办了退休手续,一次补发了17786.8元退休工资。为职工办理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职工218人。解决了遗留问题,稳定了工作大局,增强了凝聚力,为改革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与时俱进,兴办大型超市,联合合作求共赢。

盘活资产,偿还债务后,我社于2008年,利用7000m2的综合营业大楼联合陕西润家商贸有限公司,合作兴办了润家购物广场,安置社会就业人员及下岗职工280多人,吸收原超市7名承包职工为股东,每人入股20万元定期分红,为职工每年增加收入25万元。并接收我社原超市库存商品140万元。润家购物广场建成后是当时长安区西部最大的一个超市,开业后,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消费,活跃了地区经济。当年就收入就达100万元,实现了企业、客商、职工三方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村镇相连,建设配送中心,便民购物受称赞。

2008年—2010年,我社陆续投资760万元,建成长安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一个。配送中心经营旗舰店面积4600

平方米,经营品种有日用百货、土产鞋帽、办公文体、洗涤用品、针棉纺织、付食烟酒、粮油、速冻食品、塑料制品等8000余种商品,中心管理人员及员工38人,发展村级销售网点147个,配送专车5辆,业务覆盖长安中西部及西安市其它6个区县部分地区,在区域内的消费者基本实现“小买不出村,大买不出镇”。随着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配送中心2011年完成销售3187万元,实现利润943,332元。安置下岗职工32名。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的建设,在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供销社的形象。

四、牢记宗旨,有效服务三农,社兴民富有担当。

发挥为农服务的主渠道作用,是供销社义不容辞的职责。我社近几年在三农服务方面所做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加快日用消费品等新网工程建设。二是确保三农物资供应。2011年送肥下乡1000多吨,农膜120吨,农药28吨。三是发展专业合作社。组织种养殖散户注册成立长安杨帆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郭杜草莓专业合作社一个,年营业额994万元,实现利润641,873万元。四是领办庄稼医院。现领办庄稼医院1个,配备庄稼医生2名,巡回在当地田间地头服务,解答农户疑难问题,并组织农资化肥送货下乡。五是筹划“无公害蛋鸡养殖”项目1个,已进入系统项目储备库。

五、弘扬文化,树立良好形象,爱社爱党有反响。

2008年利用政府对街道形象改造机会,通过协调联系,由区有关部门投资240多万元,对郭杜供销社营业场所和住宅小区墙面重新粉刷贴瓷,为营业门店制作门头标识,改善了我社营业环境和小区居住环境。企业又投资近10万元,对办公环境、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每个办公室配备电脑、打印机等自动化办公设备,更换办公桌椅,提升企业窗口形象。组织职工献爱心,送温暖,先后向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捐款计8891元。

2008年以来,企业不断加强对外宣传,经常利用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宣传企业重大活动不下40余次,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008、2009、2010年我社连续被评为长安区“先进单位”、“优秀党支部”、“青年文明号”,2010年被授予西安市“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还荣获“全国利润百强基层社称号”。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为了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成绩,修正不足,紧紧抓住国务院(2009)40号文件出台的政策机遇,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繁荣农村经济,为实现供销社的二次腾飞而不懈努力。[page]

五:

抓标准化生产促品牌化经营

实现助农增收富民兴社

陕西英利水果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

陕西英利水果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乾县姜村镇西门外,成立于2008年5月,注册资金360万元,入社社员2423户,覆盖乾县、武功六个乡镇,果园面积达17000余亩,带动农户达8300户,以种植日本“红富士”、新西兰“嘎啦”、美国“红提葡萄”为主导产品。是乾县供销合作社领办的规模较大、组织化程度较高、发展较稳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被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确定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1年果品销售额达1728万元,实现利润621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坚持“四化”、提高“四力”。

一、坚持规范化管理,提高专业社的凝聚力。

从合作社成立至今,乾县县社领导多次经常深入我社,从帮助修订和完善《合作社章程》、《学习培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购销管理流程》等规章制度。指导我们成立了九人领导班子,设立了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农资采供、工程建设和财务管理等职能部门,到帮助我社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供销合作社项目,提供了大量的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逐步引导我社走上了规范化经营之路。为了细化管理,我们将合作社分成十二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立厂长和副厂长若干名。将年度工作任务逐片区分解,合作社与片区厂长,片区农厂与种植户之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合同书,做到了靠制度管人,凭制度办事,规范了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全社上下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积聚了极强的凝聚力。

二、坚持专业化培训,提高专业社的发展力。

我社围绕技术培训、标准化生产、质量认证、品牌推广等中心内容,成立了技术服务部,主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合作,诚恳邀请专家、教授来我社指导工作。经过努力,2009年7月在我社建立了乾县教学科研示范推广基地。利用高校科技优势,我社先后重点培训了17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其中76人取得了“农技师”技术职称证书。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30余场次,培训标准化生产示范户15000多人次。我们还组织生产示范户代表300多人次赴杨陵、洛川、白水等地参观学习。总之,通过专家、教授面对面传授科技理念、果园现场示范操作以及农民身边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典型事例,大大激发了农民加入合作社,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坚持标准化生产,提高专业社的影响力。

四、坚持品牌化经营、提高专业社的竞争力。

闯市场、促对接、开拓稳定的销售渠道,才能实现农民与合作社利益的共赢。我社发挥自有60多个农产品经纪人的职能,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展销会、洽谈会,利用县社制作的《乾县农副产品宣传图册》和视频资料,大力推介我社农产品。同时注重自主品牌培育,在县社指导下成功注册了“红玛瑙”牌商标,利用供销社搭建的平台,开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质量安全认证。2011年10月我社400亩苹果和60亩红提葡萄获得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了开拓市场,我们定制了一批自主品牌的专用苹果、红提葡萄礼品包装盒,进行定量包装,增添质量承诺书,成功进入省社第一批有机食品专供店销售。同时我们先后与西安、咸阳等大型连锁超市签订果品直销合同,实现了“农超对接”。并利用西安高新区的人脉资源,直接将农产品送往高新区高档住宅小区销售,实现了农产品进社区销售,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陕西英利水果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更得益于省市县供销社的热心指导和帮助。我们决心加大产业调整力度,继续推广标准化生产,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我社农产品质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再立新功。[page]

六:

引领产业突破实现强企富民

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全省茶产业发展已经步入了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阶段。陕西茶产业格局正逐步变化,由原先的以发展绿茶为主转变为多种茶类共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省社领导的带领下,苍山公司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茯砖茶制作技艺,使这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并在咸阳建立了国内领先的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紧压茶生产线,填补了陕西规模成品茶加工缺失的产业链空白。

陕西泾渭茯茶生产线的建立,不仅使大量优质夏秋茶原料得以利用,还带动陕南经济发展,助农增收。2010年苍山公司在陕南三市推进“公司+基地+茶农”的模式,收购毛茶2300余吨,消化茶树鲜叶12000余吨,每亩茶园增收千元以上,带动全省茶农增收6000万元。投产后,年产茯茶5000吨,每年可消化茶树鲜叶25000吨,将有效解决陕南茶区大量优良的茶树鲜叶原料弃采的问题。苍山公司现已组织100余个茶农专业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2011年已收购毛茶3800余吨,茶农增收7000余万元,每亩茶园增收千元以上,大大提高了茶叶资源利用率,打破了制约产业发展和茶农增收的瓶颈,将使陕西茶园单产长期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

茶产业是陕南地区保持生态同时实现突破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苍山公司有望利用陕西茶叶优良的品质、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得天独厚的茯茶之源原始发酵地优势和企业已具备的良好生产、市场平台,实现大发展,带动陕西茶农迅速致富。这些年来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工作:

一、加强基地建设,提高茶叶品质。2011年,苍山公司成功收购了陕南的著名茶企:西乡县贯山白岩茶厂,西乡高川茶厂,紫阳神云富硒茶业有限公司(原陕西省紫阳茶厂)。至此,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已拥有五个陕南基地,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以成为基地发展的首要条件,从而保证茶叶原料的品质。

二、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为生产服务。去年,苍山公司招聘了一名博士、七名硕士,并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省供销合作总社陕西省茶叶研究所和西北最完善的茶叶质量及安全检测中心,与安徽农业大学、中国茶叶加工研究院、陕西省农产品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研发协议,聘请国内茶学权威——刘仲华教授兼任研究所主任,目前,已取得了一项省级科技成果,已申报5项发明专利,4次实用新型专利。今后,研究所将以解决茶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为主,利用科学研究结果,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三、引进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实现企业管理流程及商业模式的全面提升,进入协调有序、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阶段。近两年,公司对外招聘了一批务实奋进的有识之士,他们的加入为公司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带来创造的活力。

四、努力完善经营体系建设。在不断加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同时,公司成功收购了陕西唯一的茶业专业会展公司——西安曲江华博会展公司,将利用举办“西安茶博会”等大型茶业博览会的契机,大力宣传陕茶产业,树立陕西茶企形象,提高陕茶知名度。针对茶叶货物流通需求,公司还特别成立了西北物流配送中心,配备了近二十辆物流配送车辆,为茶叶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在文化建设上取得较大成就。在李三原主任的引导下,苍山公司大力加强陕西茶文化的挖掘,充分利用文化建设,使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公司的泾渭茯茶——“茯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子公司-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公司旨在将陕茶文化发扬光大,扩大陕茶文化的品牌影响力。

现今,陕西苍山茶业公司已发展成国内一流的茶业集团型企业,拥有十一个独资下设机构,陕西茶产业的巨舰已见雏形。2011年,苍山公司被国家评为“中央储备边销茶成品库”、“中央储备边销茶原料库”;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2011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在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新华网、瞭望周刊社、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等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中被授予“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企业”,公司董事长纪晓明被评为“2011年中国经济优秀人物”,并荣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的“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称号。此外,泾渭茯茶公司总经理周兴长荣获“2011中国茶叶行业年度十大经济人物”称号,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茶叶界人士。苍山公司作为陕西著名茶企,已然吹响陕西茶企高歌猛进的号角,为陕西茶产业带来突破,终将实现强企富民的目标,为陕西茶产业蓬勃发展奏响凯歌!

THE END
1.散酒营销模式新思维:打造与消费者心灵对话的酒类销售方案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酒类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酒类营销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诸多弊端。尤其是在散酒这一细分市场中,如何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借助“散酒营销模式新思维”和“销售酒的营销方案”这一主题,探讨如何从创新的思维和多元的策略中寻找http://www.zhongxinlm.com/yinxiao/22631.html
2.新消费时代下的烟草市场转型随着新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期待和要求进入了新的层次,特别是对于烟草市场而言,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第四消费时代” 品质升级与理性回归 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日本消费社会的历史变迁。从第一消费时代的西洋化消费倾向,到第二消费时代http://www.etmoc.com/market/Newslist?Id=47445
3.中国农业转型之路(精选十篇)以传统茶文化为品牌之魂的中国茶企到了经营模式升级的时代,因为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中国茶企、中国茶叶品牌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输出价值观,因为仅靠输出物美价廉的茶叶是无法征服世界的。我们能否输出价值观,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茶文化,这是中国茶企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yc44ldg.html
4.开设烟酒茶叶店所需证件一览特许经营许可证是指加盟连锁店等特定模式下需要取得的授权文件。如果选择加入某个烟酒茶叶连锁品牌,可能需要向总部申请办理特许经营许可证。 总结: 开设烟酒茶叶店所需证件一览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酒类经营许可证、健康检查合格报告、用火用电安全审查合格报告、商标注册证书和https://www.coffee.cn/tea/post/162084.html
5.it市场调研报告(精选18篇)调研报告1、随着茶叶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配额的逐步放开,茶叶出口企业逐步增多且优劣混杂,少数企业为追逐眼前利益在出口中低价竞销、以次充好,不但严重扰乱了国内经营秩序,使得茶叶出口价格整体下滑,茶叶出口全行业利润水平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我国茶叶在海外市场的口碑。 https://www.027art.com/fanwen/diaoyan/18678385.html
6.金鼎燕彬烟酒店电话地址价格营业时间金鼎燕彬烟酒店模式口烟酒茶叶铸造村中路*** 到店商户优惠 商家团购套餐 ¥** 打开大众点评App查看小伙伴们还喜欢广告 禧月阁月子中心(四季青店) ¥95211/人 四季青月子中心 自然光影·新生·百天·周岁礼纪实(北京店) ¥2495/人 苏州桥儿童摄影 初实·自然光影家庭纪实(朝阳大悦城店) ¥2544/人 朝阳大悦城https://m.dianping.com/shop/k1NaCwKgGYRJ0o6S
7.三千茶农三千茶农加盟三千茶农加盟费多少钱筹建、规划与发展时期。制定三千茶农企业发展战略,2010年9月7日董事会的决定,放弃传统渠道开发,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经营范围实现从茶叶到茶器,从茶盘到茶桌,从香道到茶点各领域的高度统一。并在全国紧张激烈的展开建设茶园的工作。 2011-2012 创新模式 创建全新茶叶合作社直供营销模式,规范“三千茶农合作社直供茶叶到连锁https://www.xiangmu.com/xm/sanqianchanong/
8.艾媒咨询2021年上半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品牌运营模式分析(二)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升级,新式茶饮行业在一二线城市及下沉市场的饱和度都在提升,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国典型新式茶饮品牌门店在快速扩张,但由于近两年市场趋于饱和,喜茶和奈雪的茶门店增速也在下降,因而总体增速稍低于后进品牌。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门店扩张速度放https://www.iimedia.cn/c400/77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