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以六礼(纳来、问名、纳孝、纳征、请期、迎亲)为重要环节的婚姻礼仪。临沂受这些传统习俗的影响,同时深受齐文化、鲁文化的影响,特别受孔孟思想影响比较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姻礼仪。境内婚嫁之俗,各县区差异不大。一般由提亲、合年命、相亲、定实角、送日子、援饭(填箱)、下催状、婚礼、上喜坟、回门等十几个重要环节组成。履行了这些程序,就标志着一个新的家庭从此独立生活。
一、提亲
也叫“说媒”。男女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作为婚姻的牵线人媒人就出面提亲。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媒人主动到男方或女方家提亲;另一种是男方或女方家拜托媒人提亲。提亲只是简要向男女双方介绍其家庭、长相、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使彼此有大概了解,双方有意就继续,无意就此止步。旧时男婚女嫁承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传统习惯,媒人出面,父母拍板,包办婚姻,许多都是等过了门、入了洞房才见面认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传统习惯逐步打破,实现了婚姻自由,自由恋爱已成为主流。
旧时提亲一般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匹配,当地有“好对好,赖对赖,弯刀对着瓢切菜”的说法。媒人提亲一般先到一方提出建议,介绍另一方的大体情况,如果得到认可,再到另一方征求意见。先到哪一方去,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约定成俗的规则,谁家综合条件好一点,媒人就先到谁家去,好的一方答应了,预示着差的一方就问题不大了。在城市,大都靠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出面提亲,或通过婚姻介绍所和网上报刊征婚等新的方式提亲。媒人不仅在提亲环节牵了线,而且在整个婚姻的其他环节也操办一些事情,有的甚至结婚后,夫妻双方发生了一些矛盾,还去找媒人做调处工作。
二、合年命
所谓“合年命”,就是请人查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是否相合,若不犯禁忌,才考虑确定婚事。这个环节境内有些地方在说媒时顺便进行了。但是大多数地方都是提亲后进行的。媒人牵线后,男女双方认为可以结亲,就要请人“测八字”、“合年命”。目前,城市许多,在提亲后只是核实生日,以求得年龄相近,不再“测八字”、“合年命”。而在农村大部分地方还是十分重视这个环节。合年命,主要看属相是否相克。如果相克,即为年命不合,不能成婚,俗称“使不着”。如不相克,俗称“使着了”,则可议亲。属相有“鸡犬泪交流,白马怕青牛,蛇见猛虎如刀斩,山猪自古畏猿猴,两龙不能躺在一个床上”等禁忌说。这种信天命做法坑害了许多男女青年,使好端端的一桩婚事往往因年命不合而告吹。
三、相亲
四、定实角
也叫“小定”,或称传小启。相亲之后,男女双方觉得印象不错、合得来,男方请媒人或派其他人给女方送去一点衣服和其它礼物,表示婚事初步定下来了。定实角没有什么仪式,男女双方均不设宴,也不请客,如果碰巧在吃饭时候,家常便饭即可,女方也不回赠礼品。有些地方男女双方及其家长在一起吃饭,男方的家长借此给女方少量衣服或钱,有定亲之意,但不是正式仪式,只是表明婚事大致可成了。
五、定亲
定亲礼钱选择吉利数字。随着时代变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年礼钱逐步增加。如:66元、666元、6666元表示六六大顺;99元、999元、9999元表示久久长远;101元、1001元、10001元表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礼钱一般是通过男女家庭双方协商确定,数额不尽统一。有的数额非常少,只图个吉利,上百元、几百元即可,还有的不收礼钱。
定亲之后,男方在春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要到女方家送节礼。同时,按照季节,男方需给女方购买一点换季衣服或给钱自己购买。女方也到男家走动,并为操持一些家务。
六、送日子
在当地所谓确定结婚的日子。实际上是男女双方家庭的自我约定,没履行法定程序,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定亲之后还要办理结婚证,前些年是村上开具介绍信,到乡镇上办理,这些年,则需要到县民政局领取。送日子之前,先需要查日子,一般由男方家庭操办,二知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结婚的具体日期,连同注意事项写在一张红纸上。这之后,男方到女方家送日子。
送日子主要是办两件事,一年是送柬帖。柬帖内容包括结婚日期、发嫁的具体时辰、上下轿或上下车头朝哪个方向、迎送亲队伍中的男女属相、大小客人数、新娘盘头和坐帐时面朝的方向等等,都一一交待清楚。另一件是送礼,一般六色礼,即鸡两只、鱼两条、肉一刀(多是猪的后腿,当地叫猪后座,重十至十五斤),用红线捆扎粉条若干,布料两块,点心若干,由媒人送到女家,称作送日子或叫“下日子”。也有的送六色、八色、十色礼的。但不论几色礼,一般必须有肉、鸡、鱼、点心,粉条等,因为肉食取荤(婚)之意。鸡是吉利。鱼是带眼的,有年年有余之意。粉条有拉长不断之意。点心有婚姻甜美之意。粉皮有圆满之意。一般男方家送来的礼,女方除了肉不能回赠之外,其他的礼都要各退回一半给男方家,表示喜事要分半。肉不能回赠,是因为“肉”即是“荤”,通“婚”,“退荤”有退婚之嫌。
在有些地方,没立春这一节气的年份是不能结婚的,没有立春被认识是“寡年”也叫“滑年”,并有“寡年结婚不养崽”的说法。
七、邀客
男方叫援饭,女方叫填箱。在当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把要客当成大事去操办。男女定下结婚日期后便通知亲朋好友,一般在婚前的半个月左右,男女双方家庭分别选择吉日,各自请客,农村叫要客。参加的有双方的亲戚朋友及本家族的人,图个喜气和执闹,有的还带着小孩参加。一般设几桌十几桌,多则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农村多数在家中设宴,城市均在宾馆。旧时到男方援饭时,重要客人携带猪肉、白磷鱼、馒头、粉条之类的礼品,一般客人大都带馒头和粉条或粉皮。为什么当地有带馒头的风俗,这是由物质条件决定的。因为旧时包括改革开放之前,这里生活不富裕,一个家庭一年一般只能吃上几十斤小麦,有的地方甚至更少。要客则需要吃馒头,自家难以承受,所以客人援饭时就把馒头当礼品,以示帮助,援饭这种叫法大概也是由此而得。到女方填箱的客人一般携带烧饼、饼干之类的礼物。这些礼品,一部分新娘出嫁时带到婆家,分给亲朋好友享用。现在大部分不再带这类礼品,只带礼钱,农村一般100元左右,城市一般200元左右,以示祝贺和帮忙。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男女双方家庭分别送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包里装有烟、糖块、饼干和花生等,以示回赠和敬谢之意。
八、下催妆
结婚前一日,男方派人给女方送去红棉袄、红棉裤、“蒙头红子”等嫁衣,以示喜期一到,催请发嫁。顺便换回女方写有送嫁人数、所有填物、忌讳等内容的“婚单子”。女方还要给男方赠送帽子、腰带和鞋。同时,进一步商量第二天发嫁时注意的事项,以防遗漏。这一天,男方布置新房,挂彩子,贴喜联,请厨师准备喜宴。女方给将出嫁的女儿“开脸”,用线绞净脸上的汗毛,修齐鬓角。夜里收拾嫁妆,将衣服、团圆饼、压床鞋、压柜钱、宽心面等物品放入家具之中,此举谓之“装柜”。现今,在农村仍有下催妆这一程序,但有些内容已经没有了。如“开脸”就不是在这一天,而是由早晨发嫁盘头时一并进行。城市人结婚,一般没有下催妆这一程序,只是发嫁的头一晚上,互相通一下气,商量协调第二天结婚的具体事宜。
九、发嫁
这天,新娘早早起来去上头,农村一般在家中或到镇上去,城市到专门的店,盘头、带花、穿婚纱、梳洗打扮。同时装饰送嫁的轿或车,新娘坐的车装饰比较复杂,其他车简单一些,但都在车的前边或后边贴上“百年好合、永结同心”之类的喜联。发嫁前新娘和家人照相,除全家合影外,分别和家人照相,示意留下做姑娘时与家人的最后一照。
发嫁也叫送嫁,都配有送客。送客有大客、小客和伴娘组成。男大客是由新娘的大舅、大爷、叔叔,现在还有请村干部担当的,女大客由新娘的大娘、婶子担当;男女大客在挑选上有讲究,属相不能与新娘相克,并且要夫妻儿女双全的。小客都是新娘的同辈或者下辈人,伴娘一般是新娘的姐妹或好友。
送嫁队伍过路口、过桥梁、过村庄等,都要燃放鞭炮,谓之敬路神、桥神,并有专人在这些地方贴上写有“青龙”二字的红纸条,与新郎新娘八字不合的送客兜里也要装上写有青龙二字的纸条。传说青龙能“镇邪”,鞭炮能“除恶”。途中遇到对面来的送嫁队伍,双方都要落轿和停车,由大客出面联系,图个喜气,互相礼让,各自从路边通过。送嫁队伍到了男方的村头或社区门口,男方派专人边放鞭炮,边迎接送嫁队伍。新郎、家人和陪客在自己的家门口等候迎接新娘。送嫁队伍在新郎家门口落轿或停车后,新郎的家人和陪客按照分工,分别先把送新娘的大客小客从车上接下来。然后由新郎给新娘开车门,在车门的下边放一块用黍米打制的圆形糕,新娘下车第一脚踏在糕上,意喻今后的日子“步步登高”。在新娘走出喜车或花轿、经过大门、拜天地等几个环节,新郎家都要安排专人撒福。就是向新娘新郎头上撒麦麸、红枣、栗子、铜钱、糖果等物品,取多子多福之意。现在,除了传统的撒福,还燃放一种特殊的烟花。扑通一声,炸出五颜六色的纸片片、纸条条,既有祝福之意,也增加了喜庆的气氛。
十、婚礼
旧时,富裕人家的婚礼仪式比较繁琐,场面搞得比较大,一般百姓比较简单。电视剧《沂蒙》中,李继成和心甜的婚礼就是当地平民百姓婚礼仪式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婚礼就是在自家的院内举行的。由村上的司仪主持,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之后由司仪向新娘介绍家里的亲戚朋友,接着新郎新娘入洞房,这个习俗解放初期一直沿用着。之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在农村许多地方,不再举行拜天地等婚礼仪式。在机关工作的,多由本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参加,在会议室举行简单的婚礼,以茶话会的形式,吃喜糖、抽喜烟、喝喜酒,以对新郎新娘表示祝贺。现在的婚礼习俗,在城市越来越多的融入西方的风俗,如赠送结婚的戒指,新娘身穿白色婚纱、新郎着西服,举行集体婚礼,举办婚礼舞会,进行旅行结婚等等,使婚俗越来越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呈现出更加自由活泼,更有个性特点,更具浪漫迷人的风采。
迎接了送嫁队伍之后,紧跟着是举行婚礼仪式。农村都是在新郎家的院子里举行。城里有的在新郎家的楼门口,有的在宾馆,很多都是请婚庆公司安排操办的全程服务。
婚礼仪式完毕后,新娘新郎入洞房。过去一般都是由新郎用红绸带将新娘牵引进洞房。现在则更多的是,由新郎将新娘抱着或背着进洞房,也有的新郎新娘牵手走进洞房。入洞房后,当地,有一个很重要的风俗叫“摸栗子枣”。新郎家里事前将许多栗子、花生、枣放在新人的被褥下,有的还用线缝到被褥的角上。新郎新娘入洞房的同时,新郎家的新郎同辈或小辈童男童女们一起涌入洞房,待新娘在床上坐定后,这些童男童女们一哄而起,在新人的床上抢摸“栗子枣”,热热闹闹一大阵。然后新郎新娘要喝交心酒、吃宽心面和红鸡蛋,吃鸡蛋时,上头人还要问“生不生?”新郎和新娘都要回答“生!”寓意是来年生子。旧时,新娘还要“坐床”或“坐帐”,三天内不能出洞房,后来坐帐一天,意为熬性(磨磨性子)。现在,无论农村和城市新娘都不再“坐帐”。新婚之夜,洞房昼夜燃红烛,谓之“长明(命)灯”,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入洞房看望新娘,要烟要糖,并用各种方式与新郎新娘逗乐取笑,有的闹到深夜,俗称“闹洞房”或“闹新房”。
十一、上喜坟
婚后的第二日或第三日,新郎新娘要上坟祭祖,俗称“上喜坟”。上喜坟一般由父母或新郎的兄弟们陪同,祭祖的范围是新郎的本家族、外祖父母家,有的还要去父亲的外祖父母家。上喜坟一般要带菜肴、黄纸,到“坟地”摆贡品、烧黄纸、祭祖先,同时给每座坟墓上压一块红纸,这标志着有了新的香火、香火不断。
十二、回门
有的地方叫对乐,也有的叫短趟子。这种习俗在农村仍比较盛行。回门,是新娘婚后的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地方安排在婚后第二天,有的第三天、还有的是第六天。回娘家,不能由新郎家里人去送,要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去接。在娘家,有的地方当天去当天回,不能过夜,有的地方则第二天或者小住几日。返回婆家时也是由娘家人去送,不能由新郎家里人去接。回门结束,标志着婚嫁礼仪始到结束。
在当地,婚嫁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以歌唱爱情、庆贺婚姻、祝愿美满的歌曲或叙事诗,供婚礼时歌唱。歌词纯朴、通俗、典雅、趣味,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传递着美好的祝福,也播撒着温馨的劝导。郯城的《喜歌》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它源远流长,来于民众,又服务于民众,有着较深的文化积淀。这些《喜歌》虽然现在已不再在婚礼中流行,但作为婚礼中的民俗文化遗产仍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