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6日是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我有幸走进西城档案馆,参加以“《西城记忆》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为主题的“档案馆日”活动,并得到了区档案馆赠送的珍贵礼物《西城记忆----西城区档案馆珍藏图片集粹》画册。
回家后,当我翻开沉甸甸的画册,一幅幅黑白老照片映入眼帘,尤其是看到西直门内大街桦皮厂胡同以及周边老店铺的照片,更让我激动万分。。。。。。
真可谓“档案馆日,感受魅力;获赠画册,追寻记忆;正逢重阳,双重意义;自我感受,激动欢喜!”
1961年,当时我13周岁,清除得记得照片左侧那间靠胡同口的门脸房,曾是胡同内老住户刘家大爷经营的一家猪肉店---“刘家肉铺”。对这家小店我印象深刻,小时候每逢星期日,我都去这家小店买一、二毛钱,全家吃顿炸酱面。“刘家肉铺”的隔壁,只拍摄到半间房的就是当时新街口人民公社白手起家组建的绣花社一角,那时我只要路过绣花社,就会被数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嗡嗡声吸引,总要趴窗台看一会儿那些自带缝纫机入社的街坊大婶和离开附近翠峰庵、自谋生活出路的尼姑们踏着缝纫机绣桌布、枕套花。照片右侧两扇拱形窗户的房屋是当时西城副食品管理处所属的第十副食基层商店,简称为“十店”。解放前这里曾经是一家私人贸易公司,附近居民们一直习惯地称“十店”仍为“贸易公司”。
关于桦皮厂胡同名称由来,童年时,我曾经不止一次问过奶奶。据奶奶讲,桦皮厂北端城墙下原有大片空地,就是朝廷存放桦树皮的地方,胡同也由此而得名。在我追问下,奶奶还讲到,洋蜡没进中国前,有钱人家曾用过一种灯蜡,这种灯蜡就是用桦树皮做的。这种灯蜡和百姓点的油灯比较,冒烟少、不呛人,还能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味。奶奶还拿出家里收藏的一堆烛台说,她嫁进婆家门就有这对“锡拉蜡纤儿”,就是祖上点灯蜡用的。我看着这对生铝般颜色,方形底座,方形托盘,质地比电保险丝稍硬一点的烛台,顶端处与其它蜡台不同,还有一个可伸进拇指大小的方形插蜡槽。很可惜的是,在全民大炼钢铁年代,我把这对存放年代久远,一摸一手黑锈沫的烛台投进了小学校砌筑的炼钢炉里。
白居易“宿雨沙堤阔,秋风桦烛香”,苏东坡“小院檀槽闹,空扈桦烛烟”。诗句里提到的桦烛,可能就是这种桦树皮蜡烛的真实名称。
夏季的傍晚,贸易公司还会在窗前临时点起百度以上的大灯泡,支起西瓜摊,灯光将桦皮厂南口照得通亮,光亮虽招来不少顾客,可当时买整个瓜的人不多,商店就将瓜切成沿儿放在亮着灯、铺着河冰的玻璃柜里,“五分1沿儿,一毛1沿儿”地吆喝到很晚。桦皮厂南口此时也就成为孩子们夜晚玩耍的好去处。最让人难忘的是1959年的一次大暴雨,连下了一天一夜,将贸易公司窗外堆放着的西瓜都冲进了地势南高北低的桦皮厂胡同。清晨,不少上学的小孩子们也都加入到捞西瓜的行列。虽然大部分西瓜都被交回了商店,可那天胡同里的孩子们还是很解气的吃个够。
1962年西直门大街百货商店
贸易公司斜对面的南小街口还有一家商店“西直门大街百货商店”,这家商店也是我童年经常光顾的地方。这家百货商店私人经营时叫“荣茂绒线铺”,那时,奶奶用的3分钱一包的缝衣针、5分钱一桄的做活线、6分钱一个的蛤蜊油、8分钱一包的金鸡牌牙粉都是我替奶奶来“荣茂”买的。
1962年西直门内西万庆南纸店
1961年西直门内大街“圣济堂”药店
说到赚钱自然还让我想到离“西万庆”几十米远的“圣济堂”药店。孩童时,我经常去“圣济堂”卖土鳖虫、蝎子、橘子皮。当时我们一帮衣兜空空的孩子们,为了搞点零花钱,在家大人的支持下,晚上,带上手电或自制的电石灯(用带孔封闭的罐头盒放入工厂气焊用的电石块加入水点燃),从这条胡同转到那条胡同去捉土鳖虫。砖缝里的土鳖虫见亮就自动跑出来很好捉。有时还随大人们去城墙边渣土、垃圾堆逮蝎子,一个夏天下来交学费的钱全够了。那时很多居民家吃完桔子的皮也不浪费,晒干后送到药店去卖。“圣济堂”当时最愿意收购活土鳖虫和活蝎子了,哪怕深夜去卖,店员也会热情接待,可对收购橘子皮就差劲多了。每次卖橘子皮时店员都会毫不客气地将广柑皮和泡过茶又晒干的桔皮挑出来,拒不收购。说起1860年就开业、靠卖解毒蛇药起家的“圣济堂”药店,它生产的中成药是很有名气的。我小时候遇到头疼脑热,不管白天或夜晚去圣济堂买上两丸准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圣济堂”还成了孩子们花钱的地方。那时候,普遍兴起过一阵吃山楂丸、含桂皮的风,为解馋总有孩子们每天都挤在柜台前买3分钱一丸的大山楂丸和一毛钱好几根的桂皮。
一次,全班同学放学后,几乎同时涌向“圣济堂”,第二天课堂上同学们又几乎全是嘴含着桂皮来听课,有个别同学还不时发出“啪叽”嘴的声响,可把老师气坏了,没收了同学兜里的桂皮。第二天,老师不但退还了同学的桂皮,也开始嘴含桂皮了。
半个世纪过去了,西直门大街发生了巨大变化,坐落在西直门内大街路北的崇元观胡同(今新开胡同)西侧的“圣济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金象大药房合并改售西药。2010年新开胡同拓宽,该店又西迁百米,现在此处已寻不到一点“圣济堂”外貌的踪迹。“西万庆”南纸店也因南草厂胡同拓宽,摘掉了老字号牌匾东移,一度成为“成文厚账薄分店”,后来消失。“荣茂”百货店,经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样是由于南小街扩路改造,迁址到西直门立交桥下继续经营。虽然商店还利用桥下空间一度增加了销售三轮车、自行车等大件商品的业务,但迁址后,好景不长,由于西直门筹建第二代新式立交桥,“西直门大街百货商店”便消声灭迹了。
桦皮厂胡同周边甚至胡同内的前王子、中王子、后王子等小胡同也经历改名为桦皮厂一巷、二巷、三巷后,还是一起淹没在新建的小区楼群中。今已拓宽成大街的桦皮厂胡同从南到北,绿树成荫,直通北二环路。桦皮厂胡同为与拓宽后的西直门南小街道路取直,道路南半段还向西移了20米,形成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桦皮厂胡同也同样寻找不到老照片的蛛丝踪迹,只有老照片中隐约可见的那颗老槐树(由耸立在路西变成了路东)仍然屹立着,见证着西直门内大街的变迁。
(转自新浪博客:永远的八道湾作者:《西城追忆》王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