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年的小姐姐,打工8年攒了35万,
如今失业了,想用积蓄开个茶叶店,过躺平的日子,还有理有据地说:街边的茶叶店,旁边店铺换了很多家,就茶叶店十几年不倒,开茶叶店好像很赚钱。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挖开茶叶店长久不倒的内幕,就知道:余生,要不要开个茶叶店,赚钱。
茶店背后,不同的人
一个看似平常的茶叶店,
背后的人,有他们自己的赚钱门道。
有的茶叶店,看似平平无奇,背后,可能是个大茶商。
大茶商的门店
大茶商的生存方式是:春茶季走大货,挣够一年的开支。平时做品牌,积累现金流。
春茶赚流水:春茶跑茶山,从茶农手里收鲜叶,制成茶叶,再把茶按照古树、老树、小树等级别,批发给卖茶的同行。
同行走货,价格透明。但订单比较大。有的要几十公斤古树,或者要几百公斤混采,就是几万几十万的订单。
春茶几百万的流水,哪怕只赚10%的利润,一个春茶也能赚几十万。茶店一年的房租就足够了。
平时做品牌:春茶剩下的原料,加上自留的一部分好原料,用来开发品牌产品,用作平时卖,积累现金流。
如果品牌做的不错,招到几个经销商,实现库存变现,与经销商利益绑定,年年都拿货,那就是大赚特赚。
总之,做品牌的大茶商开个店,仅仅是作为品牌的根据地,用作线下谈生意。也为了客户来的时候,有个喝茶的地方。
重点是:大茶商,根本不靠茶叶店挣钱。
大茶商生存现状
这几年,普洱茶红利期已过,山头茶越来越透明,大茶商家也没有多少余粮。
虽然一年流水还不错,但开支更大,30万的房租,十几万的水电和其它支出,再来几十万的工资。
大茶商,开着那辆在普洱茶红利期购买的豪车进入茶城时,心里想的是:下个月,员工的工资怎么办。
这还不是最愁的,到了年底,茶农的原料款怎么办?付不出来,被茶农催债,传出去就尴尬了。
这几年的大茶商,谁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表面光鲜,内心煎熬地活着。
-02-
街边小茶铺的生存方式
大多数街边茶叶店,是经销商的门店或小茶铺。
经销商的门店,干不下去了,门上牌匾一换,人走茶凉。生命力堪比小强的,反而是不知名的小茶铺。
小茶铺的老板,无法像茶商一样赚钱,也无法享受厂家提供的经销商服务。
然而,这类人却是最懂江湖的:新客看人下菜,老客童叟无欺,逢年过节再捞一把。
新客看人下菜
近20年,随着经济增长,我国茶叶市场一直在扩大。
每年都有新茶客进入茶叶市场,这些新茶客,如果身边没有特别熟的卖茶人。
买茶时,担心网上被骗,通常会亲自到实体店体验一下茶叶好不好。然而,茶铺老板等的就是这类人。
茶客一进门:老板,买点茶叶。店老板用毛巾擦擦手:客官,来点嘛呀?
茶客果断地说:来点冰岛吗?我喜欢喝冰岛。
店老板张口就说,我店里刚好有冰岛,今年的春茶。说着,随手抓一把茶开泡。并说:泡茶之前,先喝杯水簌簌口。
店老板仔细看着,茶客端起茶杯。看他那拿杯的方式,就是小白。
此时,店老板内心一脸无语:还冰岛,这十八线小县城,我都拿不到冰岛,你还想喝冰岛。
茶汤泡出来,把公道杯递给茶客闻,有一点点花蜜香。
见茶客闻得很开心,店老板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个就是冰岛茶特有的兰花香,你再喝一下,甜不甜?
茶客喝了一杯,甜。
店老板说:这就是冰岛茶的冰糖甜、兰花香。
茶客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又香又甜,是好茶啊!听说冰岛很贵,这茶怕是要上万一公斤。怯怯地问:这茶多少钱一饼?
茶老板说:1800一饼,357克的,一公斤4800块。
一阵忽悠下,小白花4500买了一公斤“良心”茶。
街边茶叶店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从来不明码标价。
你要2000的茶叶,一定有一袋卖价2000。你要3000的茶叶,一定有一袋卖价3000。
三言两语套出你懂不懂行。你懂行,报给你一个行情价。你不懂,你要几百几千几万的茶,他都有,但茶叶,可能是同一堆。
说白了:早在秦朝就要求卖东西明码标价,都2023年了,不明码标价,就是看人下菜。
至于回购,拜托!一个月没几个新客会上门,能宰一个算一个,根本不指望回购(虽然总有人回购)。
老客户回购
任何一个茶叶店,都有一批老客户。
小老板,也都有自己的卖茶圈子。茶客喝过店老板的茶,觉得品质不错,价格也合适,形成信任关系,就只会认准一个人拿货。
店老板对老客户,绝不敢以次充好,更不敢忽悠。然而,一分钱一分货,要喝好茶,就得花那个价。
除此之外,逢年过节走一批茶礼,30块的茶叶,配上30块的包装,卖280块一份,也能赚一笔。
小茶铺的生存现状
如今,小茶铺,使出浑身解数,只能勉强活着。
别看那个茶店,在街上十几年不倒。其实,背后的老板,已经换了五六个了。这才是街边小茶铺长久不倒的真相。
小茶铺能活下来的,大多是20年前就开店的老板,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客户。或是,店铺就是自家的,没有房租的大开支。
除此之外,大多数实体店茶铺要活下来,非常难。
当街一个门店,坐等客户上门,这是20年前的卖茶方式。
这20年来,电商、图文,短视频,直播的迭代,卖茶方式更新到5.0,但开店卖茶,仍停留在1.0阶段。
一个新人,没有茶叶积累,靠开店卖茶活着,99%的概率会倒闭。
如果卖茶的圈子不够大,手里积蓄却很多,而且实在想开店卖茶,请先做好3年不盈利的准备。因为,茶铺能辐射的区域,仅仅是周围3公里。
靠这么点客流,养活店铺,非常难。
更无奈的是:房租、水电支出,都落在每一饼茶叶上。跟线上比,实体茶店没有任何价格优势。
这才是最残忍的:差不多的品质,没有人愿意多花钱。
别人做线上,1000一公斤还能赚。你做实体店,1800一公斤才能勉强够开支。
当前的市场,实体茶叶店本身,无法带来利润。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喝茶的地方。
它不再是平民的创业红利,已经成为大茶商线下接待的奢侈。
买茶,最大的无奈是:
品质和价格,没有实用的标准。
都说茶酒不分家,但二者相差太远。比如,茅台站在白酒的顶端,其它酒,品质再好,也只能在茅台的价格之内。
这样,即使不懂酒,总不会被坑太多。
然而,茶不一样,价格十几万一公斤的名山古树茶,甚至几百万一斤的岩茶,最便宜的9块9,中间可操作性实在太大。
更无奈的是:茶叶的口感,辨识度没有酒那么高。
顶级茶口感辨识度很高,茶客能分辨出品质。极少一部分千里挑一的茶客,还能喝出大致的古树。
但大多数茶客,喝不出市场上1000的茶和5000的茶,品质有多大的区别,至少没有5倍的差别。
这样的行业背景,给了茶客一种错觉:卖茶的,都会忽悠。
买茶交学费,也成了茶圈潜规则。
喝茶,喝的是圈子。卖茶,玩的也是圈子。
同样的茶叶,混乱的茶叶市场,每家做茶成本不一样,定价也不一样。有茶商卖3000一公斤,有茶商卖6000一公斤。
最讽刺的就是:卖3000一公斤的人,不一定能卖出去。
市场太乱,你卖的便宜,别人不敢信?而且,一个茶商,只能影响周围的信任他的茶客。纵然他有好茶,愿意卖便宜些,茶客也不知道。
虽说茶叶市场,总有些一言难尽。但茶还是要喝的。
对于茶客来说:如果对茶没有足够的研究,那就喝便宜的茶,这样,交学费也能少交一些。
等到对茶的香气津韵有了了解,再尝试不同茶商家的茶,找适合自己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