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诗与茶的故事有哪些

文化周刊|古诗茶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南海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海南日报记者陈耿

编者按

汉字“茶”出现在唐代中期,此前的文献中一般都写作“荼”,或“槚”“荈”“蔎”“茗”等,对茶的各种称谓不下30种。茶的身影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有4首之多,其中《大雅·绵》“周原膴膴,菫荼如饴”一句里,菫和荼这两种苦味的叶子是作为食材存在的,食用方式是或生嚼,或煮熟,透过这8个字可以想见,古人在岐山之南的平原上用大鱼大肉祭祀时,旁边也用菫和荼煮汤,煮久了,喝起来回甘的口感竟如同用稻芽或麦芽熬制的糖浆一般甜。

然而,从西周到魏晋南北朝,茶事篇数寥寥可数,真正进入创作高潮,是在唐宋期间,此后便开始式微,且乏善可陈。

盛唐,李白族侄首创“晒青”工艺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701年—762年)写过很多咏酒的诗作,但咏茶的只有这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其中的四句描写了产自湖北荆州当阳玉泉山玉泉寺的仙人掌茶,从枝叶的形态到晒成茶叶的形状。

仙人掌茶因状似仙人掌而得名,是见诸史料的最早的晒青茶。据《当阳县志》记载,李白的族侄李中孚禅师是这种茶的创制者,后来工艺失传,直到1981年才恢复试制。

唐代画师周昉的《调琴啜茗图》。资料图

阮蔚蕉认为,李白的诗篇可视为中国茶文化史上“名茶入诗”的最早篇章,也可看作唐代茶诗的一树娇艳的报春花;唐代饼茶的制作是将鲜叶蒸过后再入模压制成形,是为“蒸青”饼茶,而李白笔下的仙人掌茶,则是由阳光曝晒而成,是一种“晒青”饼茶,说明当时制茶方式的多样化。

在至德进士、苏州人顾况(725年—814年)的五绝《焙茶坞》“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中,今人看到了“焙茶”工艺,即在微火上烘烤茶青,让鲜茶叶脱水,但要控制好火候,用暗火保持恒温,让柴烟缓缓升腾,以防烧焦茶叶。

唐宋时期制茶工艺的全过程,北宋茶学家、书法家蔡襄(1012年—1067年)的《造茶》一诗恐怕最具概括性:“屑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诗人以福建北苑贡茶“龙团”为吟咏主体,用36个字描写了饼茶蒸青、捣碎、捏团、压饼、烘焙的加工制作过程,并强调烘焙环节火候是关键。

极致,即采即炒即煎即饮

唐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许多层面都在那个朝代实现质的飞跃,令后世很难企及。比如“茶”这个汉字,便是在那时出现的,“茶圣”陆羽及其《茶经》也是彼时诞生的,就连盛行于唐代的“煎茶”技艺,也一直延续到今天,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唐代诗僧皎然(约720年—800年,俗名谢清昼,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擅长烹茶,爱好喝茶,与茶圣陆羽过从甚密,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和传播推动很大,是茶道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这首《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记述了当时人们将菊花泡酒、在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而皎然和陆羽则尝试将菊花入茶,推动“以茶代酒”的社会风气,后人由此可推断1200年前就有人开始制作和饮用。

及至宋代,还有将更多药材和食材与茶叶一起烹煮的记载。如梅尧臣(1002年—1060年)的《七宝茶》一诗:“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很明显,诗人喝到的是皇帝赏赐的贡茶,是在茶的嫩芽中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七种佐料制成的名贵茶叶,是作为殿试考试官才有的待遇,这在唐宋时期时有发生,前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曾获此殊荣。

明代,海南琼山、文昌民间也有在茶叶中加入茱萸、茉莉花、八角等一起烹煮的茶俗,当时的临高举人、有“吟绝”之称的王佐,曾用诗句“藤钵晓茶吹樧末”加以描绘,“樧”指的正是茱萸。

今天的咖啡深度爱好者,为了尝鲜,有人试过现炒、现磨、现冲或现煮,而早在唐代,真正的爱茶人、嗜茶者,极致的操作是即采、即炒、即煎、即饮,刘禹锡(772年—842年)的排律《西山兰若试茶歌》,就记录了他在湖南朗州(今常德市)西山寺看到僧人这一连贯的动作——“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采茶)“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炒茶青、备泉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煎茶)“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闻茶香、观茶色)“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品茶味)。

茶界专家发现,刘禹锡的这首诗作,还是我国茶叶“炒青”工艺的最早记载,说明作者所处的中唐时期,湖南一带的绿茶制作已经采用“炒青法”,而“炒青”迄今仍是我国绿茶制作的主要方式。

柳宗元(773年—819年)被贬到湖南永州时,留下七绝《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间接记录了当地人现制现煮新茶的习俗,也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了刘禹锡的描述。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中这般注解:“敲茶臼者,制新茶也。唐人饮茶不尚制成的品种,往往自采而制之。制就即饮,以新为贵,此子厚所以闻敲茶臼也。”

古诗怎么描写喝茶“喝高”了?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后人卢仝(795年—835年)爱茶成癖,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诗”,是中国茶文化史上最负盛名的茶诗杰作,与陆羽的《茶经》齐名。陆羽因《茶经》而被誉为“茶圣”,卢仝因有此诗而成为茶学“亚圣”。

卢仝亲自烹茶,然后一碗一碗地畅饮,由于咖啡碱的兴奋作用,身体和精神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通体舒畅了,想象力丰富了,文笔也充满了夸张的色彩。

元代画家钱选的《卢仝煮茶图》。资料图

今天,人们将过度喝茶引起的心慌、手抖、冒冷汗反应,戏称为“醉茶”,应该是低血糖现象,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并不建议像卢仝那样大碗喝茶,尤其是在没有大口吃肉的前提下,身体瘦弱的,最好不要喝茶,要喝就喝淡茶。

晚上喝茶,还会失眠,除非是加班,需要喝茶提神。晚年被贬海南岛的宰相李德裕(787年—849年),也是个嗜茶之人,他在西川节度使任上时收到朋友从长安寄来的好茶后,趁着月亮初上,便开始煮茶,“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故人寄茶》)

李德裕半夜喝茶,是为了提神醒脑,以便写诗、读书,但苏东坡(1037年—1101年)谪居海南儋州时,月夜里曾亲自去舀取深层江水回来煎茶,只能换来彻夜不眠了——“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汲江煎茶》)

后世有人画了一幅《东坡海南烹茶图》,金代进士、大理寺丞、集庆军节度使冯璧观摩此画时,曾赋诗一首:“讲筵分赐密云龙,春梦分明觉亦空。地恶九钻黎洞火,天游两腋玉川风。”前三句用典皆与苏轼有关,最后一句取意自卢仝的“七碗茶诗”。

陆羽:“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用今天的话来说,苏东坡和李德裕都是“老茶客”,对喝茶很讲究,对水更讲究——“活水还须活火烹”。与苏东坡半夜“自临钓石取深清”“小杓分江入夜瓶”汲江水相比,李德裕当宰相时一定要用“天下第二泉”惠山泉煮茶,于是特设驿站,专程从江苏无锡递送到长安,简直奢侈到了极点。因此,茶友皮日休(约834年—约883年)在《题惠山泉》中,以“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等诗句,对他做了委婉的批评。

直到某日,有位僧人告诉李德裕,长安昊天观的井水与惠山泉相通。李德裕让人将水取来一试,果不其然,于是才撤掉送水的驿站。

由于历代诗家如梅尧臣、蔡襄、苏轼、文徵明、查慎行,包括康熙、乾隆二帝,对惠山泉赞誉有加,加上现代民间艺术家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使得惠山泉声名远播,盖过了“天下第一泉”——江苏镇江金山中泠泉。

李德裕等历代文学名家为何如此痴迷惠山泉?

爱茶人都知道,再好的茶叶,没有用对水,也激发不出其色、香、味。对此,千年以前的“茶圣”陆羽已经一言以蔽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他还稍作细分:对于山泉水,要取慢流者,流速太快的不要饮用;至于江河水,要取远离人迹的;而井水,要选汲取得多的。

清末民初《茶景全图》中的“晒茶图”。陈耿翻拍

陆羽的说法是经验之谈,绝非“玄学”。现代仪器检测显示:山泉矿物质含量普遍较低,是软水,有利于激发出茶叶的内含物质,且能还原茶的本味,汤色也更自然;江河之水矿化度居中,但易受人畜活动污染,所以要在人迹罕至的河段取水;井水属于地下水,矿化度最高,用得少的井水甚至变成硬水,用来煮茶、泡茶,汤色往往偏深,口感偏涩,因此陆羽建议实在要用井水,就选汲水较为频繁的,因为那样的井水矿物质含量低。

如果说在儋州时找不到优质山泉,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江水煮茶,是苏东坡的一点遗憾,那么,在他遇赦北归前,喝到琼州府城以东五十余里处“符离都”(今属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三山庵下的泉水时,一定喜出望外。据正德《琼台志》记载,当时,三山庵的僧人惟德将水送给苏轼品尝,东坡喝后称水味跟惠山泉相似,于是应惟德之请,给泉水命名为“惠通泉”,并在1100年农历六月十七日离琼前写下了《惠通泉记》。至于民间传说昊天观的井水和三山庵的泉水与惠山泉相通,那就真是“玄学”了。

儿子小时候,我买了一套《上下五千年》的故事磁带。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茶叶的。据说,茶叶这种特殊的饮品是上古时期神农发现的。他尝试了各种能够食用的植物。其中,有很多是有毒的。为了解毒,他服用了茶叶。这种神奇的中华饮料居然是可以解毒的!神农尝百草的时候,他在身上背了三个袋子,一个装食物,一个装药材,最后一个装的就是茶叶。一旦吃到了毒草,就用茶叶来解毒。据传,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后世的茶。可惜,有一种毒草太过霸道,还是把他给毒死了。不过,茶叶这种中华特有的饮品却保留了下来。

说到茶叶,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叫陆羽。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是湖北天门人,当地塑有他的雕像。他云游天下,最后来到湖州。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他很喜欢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交往。当时,湖州的刺史是大书法家颜真卿。据传,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是陆羽在这里写下的。最后,陆羽仙逝,也是葬在湖州。

前几年,我去湖州出差,参观了这里的陆羽茶文化博物馆。听到很多关于陆羽的传说。

某年某月某日,时任湖州刺史的李季卿在长江边遇见了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这人可不简单,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玄孙。李季卿听陆羽说江心的南零水煮茶最好喝,就让一名士卒划着小船去取水。不料,这名士卒在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洒了一半,就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想蒙混过关。陆羽只尝了一口,就毫不客气的指出“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命令士卒再去取水,陆羽品尝后,才认可:“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陆羽面前,承认了错误。从此,陆羽就被神化了。

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有一位积公和尚,应该不是那位活佛济公,善于品茶。据说他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消息就传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也喜欢喝茶,是个品茶行家,却不相信世上有这种奇人,就把他接到宫里。

积公和尚进了宫,代宗皇帝就给积公一碗茶。积公只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皇上问原因,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亲手所煎。饮惯他煎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代宗皇帝有些不信,就命人去找陆羽。

陆羽进宫后,先给代宗皇帝煎了一碗茶。皇帝大呼好喝。又给积公和尚煎了一碗,派人送去。和尚只喝了一口,就跑出来大喊:陆羽在哪里?

故事就是故事,喝一口就能知道是谁泡的茶,也只能出现在传说中。

陆羽的《茶经》共三卷,分十章,七千多字。十章目次为:一之源,就是产茶地域条件。二之具,是讲加工工具。三之造,是说制茶工艺。四之器,就是茶具。五之煮,就是如何泡茶。六之饮,是说怎么品茶。七之事,是说喝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说明茶叶产地。九之略,就是喝茶的攻略,包括茶叶、茶具、用水、火炉等的选择。十之图,就是前面说的九项内容的插图。

《茶经》问世后,喝茶就变得高大上起来。于是,便有了茶道。

茶道兴于唐朝,盛于宋、明两代,却衰落于清代。

唐宋明三代都有自己的茶道法则:

唐代叫做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还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宋代叫做三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就是“三不点”。第一点和第三点还行,第二点就有点麻烦,要是在重庆,一年也没有几个晴天,难道就不许喝茶了吗?

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明朝的要求和禁忌就太多了,仪式感有些厚重。

中国的茶道讲究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从字面上看,最后一义太厉害了,喝茶就是悟道。难怪那些名人都有喝茶的嗜好。

近年来,茶道似乎有了兴起的势头。那些个大老板,都喜欢搞一个茶室。简单点的也会在办公室搞一个茶海。疫情开始前那年,我带父母去海南玩,本地的同学开车过来。他的车里,居然还带着一套茶海。茶叶一种种的喝下去,我们一直聊到天亮。

我不太懂茶道。尤其是广东的那种树根似的功夫茶。据说当今中国功夫茶操作规程有十三程式。

一、行茶:注点,如人饮水,各有异趣。

二、温壶:茶欲展香必先温壶,作为行茶前的暖身动作。热水可在壶内停留片刻,同时可进行赏茶。

三、赏茶:从观赏茶叶的外形,进而期待茶汤,是引导客人走入茶人预构情境的必要流程。

四、温盅:壶水可直接温盅,应专注于每一环节的注水倾汤,当做指尖运气的练习。

五、温杯:夏天温盅的水可利用以暖杯,冬天则可分别预热。待茶出汤前再将杯中之水倾出,有利聚香。

六、纳茶:球形或体积小的茶可直接经茶则入壶,膨松或条形茶则可借助茶匙,先往后松茶再推前。若茶则太小,可把茶则当滑溜梯,边转动茶仓边溜茶。唯茶则不应停靠在壶口,恐沾湿。

七、注汤:水应煮沸再依茶类需要而降温,烧水壶点注时可注意由低注点再直线拉高,待水满至壶约七八分时,再压低以断水,如书法的提笔与按笔,点注时指尖应自然运气。

气压低闷时壶小不易展茶,可做淋壶追热的动作,先循壶外圈后往内圈淋,或右手从五点钟方向运水切入。

八、候场:壶是茶修行的道场,一如面对结跏趺坐的行者,应避免心浮气躁,干扰茶汤的气场。茶人在候汤的片刻可目视壶而作观想,心定神闲。

九、出汤:倾壶瞬间应如跳水员腾空一跃之势,可先放开壶盖,到一定角度在扣紧,然后九十度角垂直手腕,放松手臂,待茶汤几近倾出,再做个回壶的动作将剩余茶汤尽出,避免久浸苦涩。

十、分茶:斟茶时需注意茶盅角度,流口的中心点微微朝内,便于控制汤流。利用拇指与中指力量运转茶盅,使茶汤一如橄榄油的滑度落下。

十一、传杯:浅托能突出杯身线条,但不易将杯托起,可利用手的虎口靠着杯身角度将茶传送出去,并注意此刻杯身是否呈水平状,避免茶汤溅出。

十二、去渣:当茶汤高潮退去渐趋平淡时,应适时停下。观赏叶底是主人向茶做的最后致敬,一如送行者的姿态,庄严感怀。

十三、清壶:去渣后以热水涤荡壶体,并借水之旋力将茶末瞬间倾出。食指扣入鋬内,以中指与拇指运转壶身,唯壶嘴应微微朝上,避免碰撞。

好复杂!估计我是学不会了。大茶缸里放一把茶叶,一壶开水注入,这就齐活,搞那么麻烦干嘛?老祖宗们研究了上千年茶叶,喝茶的程序搞得越来越繁琐。

苏东坡曾写过一句诗:“从来佳茗似佳人。”看这种境界!才子爱佳人,东坡先生自然是一等一的大才子,所以,他的风流韵事太多。可当他面对喝茶的时候,居然就像对待佳人一样热切!

喜欢苏东坡的人都知道,他喜欢美女,喜欢和尚,喜欢诗词,喜欢饮酒,喜欢喝茶,还喜欢炒茶!

传说在杭州的时候,苏东坡很喜欢和佛印斗茶。佛印是苏东坡的好基友,当然他俩的取向没问题,就是惺惺相惜。佛印老和尚的制茶功夫很深,每次比试,东坡必败。对此,苏轼很是懊恼,却屡败屡战。有一天,东坡在炒茶时忽然闻到一股清香。原来是妹妹种的茉莉花开了!苏东坡赶紧采了几朵,扔进了炒锅。这锅茶叶,既有西湖龙井的茶香,又有茉莉花的甜香,实在是好喝得不得了!苏东坡赶紧带着茶叶去找佛印和尚斗茶。果然,被他赢回了一局。

曾几何时,茶叶和烟酒放在一起,成为了烟酒茶糖。也曾和鸡蛋搅和在一起,成了比原子弹还要厉害的茶叶蛋!

现在的茶叶,价格从几十几百几千上万不等。前些年的普洱,被炒到了天价。只是一团被焙干的树叶而已,能被赋予如此高深的涵义,足以让不明白中华文化的外国人目瞪口呆吧?

古人以茶疗疾,以茶入馔,以茶代酒。到唐代时,茶的功用被认比较全面,它的饮用范围因此越来越广泛。古代饮料浆、酒、茶,鲥已将它们的用途明白区别为三个:救渴用浆,解忧用酒,清心神用茶。唐人对茶的作用,在顾况的《茶赋》中说得极明白:“滋饭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茶可帮助化,可涤荡腥膻,可祛暑助思,可清心提神,对茶的这些体验,确是深刻全面。

在其他诗人的诗章中,我们也可以读到类似的体验,如李德裕的《故人寄茶》诗说:“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秦韬玉的《采茶歌》说:“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应愁歌欲成。”他们是说茶与酒一样,也能助人诗兴。难怪李白爱酒亦爱茶,他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云:“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说的就是饮茶吟诗的情趣,饮了茶,同样可以诗兴大发,长吟短诵。我想茶诗与酒诗的格调、意境、气势等应该是有明显区别的,值得唐诗研究者做一番比较研究。

在唐代时,茶饮已开始用于醒酒。《云仙杂记》引《蛮瓯志》的记载说:“乐天方入关齐,禹锡正病酒。禹锡乃馈菊苗齑、芦菔蚱,换取乐天六班茶二囊以醒酒。”酒客中有不少爱茶的,以茶解酒是一个重要原因。白居易有一首《萧员外寄新蜀茶》诗,也提及以茶解酒的事,诗中说:“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春酒为新酒,蜀茶为新茶,新茶对新酒,诗人的满足之态,溢于言表。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饮茶尤为僧人嗜好。僧众坐禅修行,要得半夜学禅而不致困顿,又不让吃晚餐,只能以饮茶为事。南方几乎没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寺僧人人善品茶,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僧。僧人嗜茶,除了以茶提神以外,还以茶饮为长寿之方。《南部新书》辛卷提到,唐大中三年(849年),东都洛阳送一僧到长安,是个长寿僧,年龄有一百二十岁。唐宣宗李忱问他服什么药得以有如此长寿,僧人回答说:“臣年少时贫贱,从来不知服用什么药物,但只是嗜茶而已。不论走到哪里,只求有茶就行,有时一口气可饮上一百碗。”宣宗听了,命赐名茶五十斤,让这僧人住进保寿寺。

僧人饮茶所得乐趣,也许要多于常人。这可由唐代僧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读出来: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他非常自豪地抒发了自己饮茶所得的快乐感受,还劝世人弃酒事茶,到茶中寻找乐趣。寺僧饮茶较之世人,确有许多讲究。据《云仙杂记》引《蛮瓯志》所说,觉林寺僧志崇饮茶时将茶按品第分为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他以最上等茶供佛,以下等茶自饮,有客人赴他的约会,都要用油囊盛剩茶回家去饮,舍不得废弃,合现时一句话“吃不了兜着走”,也是太珍贵了的原因。

唐代诗人多嗜酒,也不乏嗜茶者。诗人们常常相互寄赠新茶,或回赠以茶诗,发了彼此诗兴,也联络了彼此的感情。如诗人卢空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写了友人赠茶之事,也写了自己饮茶自得其乐的情态: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瑞,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凤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诗人元稹的一首茶诗《一字至七字诗》,也道出了饮茶的趣味:

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到了宋代,饮茶风气更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梦粱录》即云:“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的是南宋临安的情形,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俗语“开门七件事”,即便贫贱人家,一件也是少不得的。在临安城内,与酒肆并列的就有茶肆,茶馆布置高雅,室中摆置花架,安顿着奇松异桧。一些静雅的茶馆,往往是士大夫期朋约友的好场所。街面上或小巷内,还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大街夜市上,还有车担设的“浮铺”,供给游人茶水,这大概属于“大碗茶”之类。

宋人的好茶,比起唐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酒中有趣,茶中亦有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的序言中,谈到宋人嗜茶的情形,他说:

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咸以高雅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校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妙。虽否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这里所说的“盛世”不免有自夸之嫌,但当时人视饮茶为清尚则应事实。黄庭坚所作的《品令.茶词》,将宋人的烹茶饮茶之趣,写得那样的深沉委婉,是茶词中一篇难得的佳作,现在就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饮到美茶,如逢久别的故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满足感。又苏轼有一首《试院煎茶》诗,亦写了煎茶的过程和饮茶的满足,全诗如下: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宋人于茶中寻趣,还有斗茶之趣。士大夫们以品茶为乐,比试茶品的高下,称为“斗茶”。唐庚有一篇《斗茶记》,记几个相知一道品茶,以为乐事。各人带来自家拥有的好茶,在一起比试高低,“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不过,谁要真的得了绝好的茶品,却又不会轻易取出斗试,舍不得。苏轼的《月兔茶》即说: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

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小团”为皇上专用的饼茶,得来不易,自然就舍不得碾碎去斗试了。斗茶雅事,由士大夫的圈子扩展到茶场,这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斗试了。盛产贡茶的建溪,每年都要举行茶品大赛,这样的斗茶又多了一些火药味,又被称为“茗战”,用茶叶来决胜负。范仲淹有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写的正是建溪北苑斗茶,诗中提到: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原来建溪的斗茶,是为了斗出最好的茶品,作为贡茶贡到官中,这样的斗茶大约是很严肃的。斗茶既斗色,也斗茶味、茶形,要进行全面鉴定。陆羽《茶经》说唐茶贵红,宋代则不同,茶色贵白。茶色白宜用黑盏,盏黑更能显出茶的本色,所以宋时流行绀黑瓷盏,青白盏有时也用,但斗试时绝对要用黑盏。宋代黑茶盏在河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出土很多,其中有一种釉表呈兔毫纹路的黑盏属最上品,称为“免毫盏”,十分珍美。

斗茶品味与观色并重,宋代因此涌现出不少品茶高手。品出不同茶叶味道,判断出高低,也许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不过要分辨色形、味都很接近的品第,却又并不那么容易了,要品出几种混合茶的味道就更有难度了。宋人彭乘《墨客挥犀》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发明制作小龙小凤茶并撰写了《茶录》的蔡襄(蔡君谟),怀有品茶绝技,往往不待品饮便能报出茶名,甚至还能喝出混合茶里有哪些味道。有一次友人请他饮小团茶,其间又来了一位客人,蔡氏品出主人的茶中不仅有小团味,而且还杂有大团。一问茶童,原来是起初只碾了够二人饮用的小团,知道又加了客人后,由于碾之不及,于是加进了一些大团茶。蔡氏的明识,使得友人佩服不已。

斗茶之趣吸引过诗人,也吸引了画家。南宋画家刘松年绘有《斗茶图》,可以看作宋代斗茶的写实。图中绘四人歇担路旁,相聚斗茶,也许就是四个茶场主、随带的有茶炉、茶瓶、茶盏,看样子马上就要决出高低来了。元代赵孟顺《斗茶图》的内容与之相似。此外还有一幅宋代佚名的《斗浆图》,表现的也是斗茶场景。斗茶风气的源起,似可上溯到五代时期。五代文学家和凝官做到左仆射、太子太傅,位封鲁国公,他十分喜好饮茶。据《清异录》记载,他在朝时“率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这样的汤社,实际是以斗茶为乐趣。宋人的斗茶,可能与此有些关系。

宋代不仅有斗茶之趣,还有一种“茶百戏”,更是茶道中的奇术。《清异录》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用茶匙一搅,即能使茶面生出各种图像,这样的点茶功夫,非一般人所能有,所以被称为“通神之艺”。更有甚者,能在茶面幻化出诗文来,奇上加奇。《清异录》说,有个叫福全的沙门有此奇功,“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这简直近乎巫术了,虽然未必真有其事,但宋人茶艺之精,则是不容怀疑的。

宋代以后,饮茶一直被士大夫们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历史上对饮茶的环境是很讲究的,如要求有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风、竹月等。茶人对姿态也各有追求,或晏坐,或行吟,或清谈,或掩卷。饮酒要有酒友,饮茶亦须茶伴,酒逢知己,茶遇识趣。若有佳茗而饮非其人,或有其人而未识真趣,也是扫兴。茶贵在品味,若一饮而尽,不待辨味,那就是最俗气不过的了。如《云林遗事》记有这样一件事:(倪)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茶中,名曰“清泉白石茶”。有赵行恕者,宋宗室也,慕元镇清致,访之。坐定,童子供茶,行恕连啖如常,元镇怆然日:“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自是交绝。

倪瓒为元代画家,来了客人赵行恕,因为是故宋王孙,他特地命茶童上了自制的清泉白石茶,赵王孙不识茶道,不知品味,端起茶杯“连啖如常”。这个举动气坏了倪瓒,当面数落他是俗物,而且从此与他断绝了往来。

明清以来,饮茶之风经久不衰,新的茶品不断问世,饮用方法也有革新,又改煎茶为泡茶,使得饮茶的普及找到了更好更便利的方式,茶道也因此有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

一说到茶道,人们马上会想起日本的茶道,以为人家才是正宗,这是误解。日本的茶饮和茶道,本是源于中国的。我们知道,世界上许多地区在很早的时代就从中国引进了茶叶,引进了茶文化。公元5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中国茶叶就开始了外销西域各国的旅程,难怪有人说这“丝绸之路”不如称为“丝茶之路”更贴切一些,有时茶叶的出口量远远超过了丝绸。往东方向,茶叶至迟在唐代便已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1168年,二十八岁的日本荣西禅师历尽艰辛,来到中国学佛,同时也埋头于茶学的钻研。荣西归国时将大量茶种和佛经一起带到日本,从此日本饮茶蔚为风尚。

荣西还撰有《吃茶养生记)》,称茶为“上天的恩赐”,是“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他因此而被尊为日本的“茶祖”。荣西从中国带去的饮茶方法,经过日本人民的反复改进,演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被日本人民视为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进行交际的一种有效方式。

此外,还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他们输入了中国的茶,栽种了自己的茶树,但仍将这饮料称作茶,如英文Tea,阿拉伯文Shai,土耳其语Chay,俄文4a身,没有人不知这饮料是古中国人的发明。我们爱茶,是传统使然;洋人爱茶,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基于饮食科学的考虑,尤其是在现代。

现代科学分析证实,茶叶含多酚类、咖啡碱、蛋白质、氨基酸、芳香族化合物、果胶、维生素、糖类等几百种有机化合物和十几种无机矿物营养元素,是一种可长期饮用的保健饮料。其中咖啡碱能使人精神兴奋,增强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的活动,可用于治疗伤风头痛,也是治疗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辅助剂之一。茶中的多种化合物能生津止渴,清热败火,调节人体脂肪代谢功能。芳香族化合物能溶解脂肪,帮助肉类油脂类食物的消化,一些肉食比重较大的民族无不以茶为饮料,就是这个道理。饮茶还有预防肠道病、预防龋齿、除口臭、疗眼疾和利水道的作用。茶所具备的特有香气,能刺激人的嗅觉神经,可起到清心明目、提神醒脑的作用。茶还有消除疲劳、增进食欲的功效,确实是可以放心享用的健康饮料。

THE END
1.烟酒诗茶(七绝四首)欢心郁闷君常伴,杯盏偷来半日闲。快意醉翁非在酒,吟诗作对菊花田。诗(去声二十九艳)诗词妙语羡唐宋,春柳戏风花正艳。刮肚搜肠凑几言,也知拙作不堪念。茶(下平七阳)青山灵气此身藏,清水煮来壶溢香。鬓白犹勤谙茗味,修行禅意韵悠长。 注释: 2022.03.21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0 投诉举报 https://www.zgshige.com/c/2022-05-23/21582709.shtml
2.毛像书签毛主席诗(七绝)书签毛像书签---毛主席诗(七绝)_书签: 如图【连连连】【7788烟酒茶牌】https://qp.7788.com/s142/99445570/
3.《三峡好人》:“烟酒茶糖”,宏大时代叙事视角下,社会底层群体的清康熙朝湖南举人张灿有首脍炙人口的七绝:“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样样不离它。如今七样皆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自古至今,烟酒茶糖是世俗社会中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人际往来中重要的礼仪用品。 烟和酒,尤其是男性在社会交往中的必需品。譬如韩三明到唐人阁客栈打听麻幺妹的消息,给老板和小马哥让烟;找到麻https://www.jianshu.com/p/70ca7506b874
4.和酒有关的诗句八字精批 八字合婚 八字起名 八字财运 2025运势 测终身运 姓名详批 结婚吉日 您的姓名: 您的性别: 男女 出生日期: 立即测算上一页 下一页 散茶叶怎么保存 有什么动漫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及去向 2023就业前景怎么样 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88%、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1%、博士http://m.qicaisi.com/bk-2941021.shtml
5.福苑同题诗?辛丑新春诗词专辑德成燕集品诗茶。皖肴沁肺腑,韵彩出莲花。 昔日沙场催鞍辔,英名遥播天涯。 如今九域织芳华。徽贤能济世,恩泽被桑麻。 3.七律·大年除夕感怀(平水韵) 文/李正光 春节渝都不夜天,今逢除夕未团圆。 相思亲眷千山阻,寻梦乡情万里牵。 防控新冠添妙计,留居原地保安全。 欣凭线上时空透,齐聚屏中云过年。 2021https://www.sunease.net/news/show_1844756.html
6.七绝?茶趣三首/孙国静(辽宁)七绝?茶趣三首(新韵) 孙国静(辽宁) 一 懒和烟酒争浊气,偏与香茗系厚缘。 五性八德堪执手,静心细品悟玄禅。 二 世人皆好权钱色,情有独钟我爱茶。 境法艺修合四谛,圣经雅友伴香花。 三 隐居云雾深山里,暗蕴精华不显扬。 识者撷来成御饮,无人缘遇自生香。 http://booea.com/news/show_1443866.html
7.沉痛悼念何流先生玩诗书画谋生,何其不幸; 品烟酒茶论道,流亦有才。 刘润根 敬挽 05 河山为君变色; 流水因而含悲。 熊长龙 敬挽 06 河山留爱意,冰心不老; 流水泛清音,云鹤犹闲。 叶林 敬挽 07 德艺共诗词铸胆; 楹联与书法留香。 邹友良 敬挽 08 何事辞长,文朋心一恸; http://m.zgjxtxh.com/de/hlxs.html
8.杜詩闡:六背郭堂成惊曰茅绿江路熟俯青郊楫林砺且吟风叶船注证木新而已慨才可亢地最宜缩丁寸和烟酒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凿障燕定新巢六句堂成傍欣错此扬雄宅羸价无心学解酬蹴刚 26 沾台质必咏事以覆屋旧置而万暂与里洸路既杀汁佳束甚便堂慎背无郊而相依有堂则有箧疆末罚流蜀笙之败者我客纂二堂原葬久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747197&remap=gb
9.茶酒烟诗词(十五首)(网络图片)?五律·咏茶精粹乾坤育,春山采摘忙。幽姿风晃动,雅韵雨收藏。馥郁悠悠饮,甘甜慢慢尝。天然千载美,极品永留芳。 2019.2.22 (网络图片)七绝·忆茶细品仙芽香透齿,亲朋雅座说平生。等闲啜饮君憨笑,留下温馨缱绻情。 2019.2.23 https://www.meipian.cn/2u3m65tg
10.苏州近代书画家传略培基所居之处,院内古木参天,藤架满布,有绶带筑巢,极其清雅,画室内书画骨董,琳琅满目,为此,金松岑有诗张之。 培基又能诗。曾画梅赠赵眠云,诗曰:“寂寞园林满地苔,闭门度岁月且衔杯,山中毕竟春先到,催早梅花一月开。”题以涓秀楷书,自有风韵。 ○刘临川 刘临川(1859~1932),原名世照,又名照,字临川,取腾王http://information.mokedao.com/upload/new20180417151346.html
11.王闿运:文人趣味的极致标本在《湘绮楼诗文集·笺启》中有一短函《致马生》,饶有趣味:“用度浩繁,专靠出卖风云雷雨,一信百金,久出笔单,而令叔以瘦鸭换之,故为难也。”王闿运定下高价润笔费,是为了省减许多无谓的应酬,杜绝烦人烦己的官场请托。标出高价,才可让人知难而退。但亲戚朋友后生晚辈都来恳求他,拎一只瘦鸭充抵润笔费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3123549/
12.仙临的红岩和大观的云台本地文化前清知事谭善祥曾经就作云台寺诗二首,还作有序言:“云台寺古刹也,风景为一县之冠。早有心揽胜久矣。已未春,因事到此,勾留数日,情不能忘,走笔成七绝二首,以志游踪”。诗一为,“登尽层峦别有天,万山排列寺门前。虛怀落落尘心净,古树苍苍野鸟喧”。诗二为“巡乐方得小勾留,把酒开怀别旧游。四面云出归http://www.nanxi.me/bendi/info-138131.html
13.赞美美景的句子对美景的赞美的句子网络文章3. 美景如诗如画,让人心旷神怡。4. 夕阳下的海滩,金光闪闪,无比宁静美丽。5. 那片湖泊清澈见底https://bbs.openke.cn/thread-656574-1-1.html
14.打年货七绝 农家打豆腐 王新开(武穴) 漉珠磨雪豆成浆,水乳交融满屋香。 绽放心花轻点卤,晶莹嫩滑待君尝。 购年货 郭大平(石首) 包装美化几时真,腊货精挑欲去尘。 年味翻新春入肚,曲肠好斗转基因。 晾晒游古条鱼 李铁团(汉川) 板中整队一排排,三百挂零非用猜。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414424.html
15.六年级第一学期心理降教案6篇(全文)多饮水,三餐粥(早餐加个半熟的鸡蛋),爱吃粗粮、豆制品、肥肉,有啥吃啥,从不挑食,烟酒不沾,从不吃人参、银耳等补品。 信息技术教案六年级第一学期 第5篇 第1课 认识ie浏览器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ie浏览器。 2、设置ie浏览器的默认主页。 3、学会使用ie的收藏夹。 教学重点:设置ie浏览器的默认主页,学会https://www.99xueshu.com/w/filesw74br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