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1-2115:15:03点击率:
大运河畔、拱宸桥东,藏着一条仅260米长的东西向单行道——宁波路。
咖啡店、鲜花店、汉服店……街西头,是宁波路上未曾有过的“潮生活”;烟酒店、棉花店、理发店……檐廊下,是隐于闹市的“世外桃源”。街上还长着42棵玉兰树,玉兰幽香处,烟火抚人心。
2016年至今,宁波路历经3次提升改造,从基础设施,到绿化景观,再到业态布局,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向着宁波路“美好生活街区”,一起走进玉兰深处,探寻诗意慢生活,眺望最近的远方。
20年经久不败的“青梅”
走进宁波路,扑面而来便是生活。提及这份“烟火气”,45岁的朱青梅是头头是道,这倒也符合她的职业——理发师。开了近20年的“青梅理发店”绝对是这条路家喻户晓般的存在。
时钟拨转回2004年,“我家就住在宁波路上的登云阁,当时路上来往的都是周边的居民,也没什么特色,就和杭州大部分的小路一个样。有次我下楼看见有家店铺在转让,我就盘了下来,心想在家门口开个小店总归自在些。”就这样,宁波路上多了一家以老板娘名字命名的理发店。
“青梅,走了啊。”“慢走,有空过来坐。”理发店面积不大,门面也不起眼,生意倒挺红火。
“刚刚这个客人住在桥西,今天带着她孙子来剪头发,这孩子的满月头也是我剪的,一剪就是十年。”朱青梅熟练地扫干净地面上的碎发,眉眼带着笑意。
“一些老客来店里,还会顺手带点水果或者零食,说说话的工夫,头发就剪完了。”朱青梅性子直爽藏不住事儿,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有时候遇到烦心事,街坊邻居一眼就看出来了,会先陪我聊聊天,再说剪头发的事儿,感觉像家人一样。”
当然,“家里”也难免会有糟心事儿。“有些到了叛逆期的孩子剪完头发觉得不满意,就在店里头生气,有的小姑娘还哭鼻子。之后又来找我道歉,想想也是满发靥的。”朱青梅说,后来这些孩子大了,每次想要剪头烫发,还是会熟门熟路地回到自家“青梅”,“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有些老客离开了,依然会从滨江、乔司、良渚特意赶过来找我,这份割舍不断的情谊也是我一直守着店的动力。”
长青烟酒店、棉花店、五金店……这些开了10年以上的老店,店还是那家店,店里的人还是那群街坊,闲聊的也还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店外面,一些小而美的变化却在悄然发生着:风格统一的门头,看起来更清爽了,人行道、绿化带、路灯箱上都隐藏着玉兰花元素的“彩蛋”,作为宁波路标志之一的檐廊得以保留的同时,整体高度提升了20厘米,行走时少了逼仄感,店铺内也更显亮堂。
“感觉变了,又感觉没什么特别大的变化。”徐师傅站在烟酒店橱窗前,接过买了十年不变的烟,点上后又仔细想了想,“非要说改变的话,我感觉住在这里的幸福感在不断增加。”
走进运河边的古风“四姐妹”
沿着丽水路北上,转到宁波路三岔口,你将收获一份老街区改造带来的新“惊喜”。
醉幽国风馆,是这条路最靠近拱宸桥的店面。运河风起,裙袂飘飘。在大运河畔开一家汉服店,是无数国风爱好者的梦想,而“林家”四姐妹,已将之变成了现实。
因喜爱诗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四位合伙人分别取艺名为林晓幽、林染、林霜和林醉。
走进店内,近千套各式华服,琳琅满目的精美饰品,带你开启一场古风之旅。“唐制汉服颜色鲜艳明丽、层次分明、装饰华丽,西北少数民族的‘胡风’也很是流行;宋制汉服款式相对简约,日常穿着更为方便,多了一份素雅的韵味。”除了给客人搭配衣饰外,四姐妹也爱聊聊不同服饰背后的文化变迁与时代特征,“希望通过汉服这个媒介,吸引更多人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作为城北地区少有的汉服馆,“醉幽国风馆”的落地也缘于一次下楼。林染与林霜、林醉是发小,此前在富阳村里开过个人工作室,“当时主要做妆造和外拍,没有汉服售卖,而且离主城区有一定距离,给我们业务开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六七年前,林染从富阳嫁到拱墅,就住在宁波路上。今年上半年有次出门,林染看到了改造围挡上的招商信息,“两三年前我们就想在市区开家店,另一位合伙人林晓幽也从江苏嫁过来,大家碰头商量后,五月份向街道提了承租的想法,街道对我们的业态很感兴趣也很支持,于是国风馆开到宁波路上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国风馆是此次宁波路提升改造中入驻面积最大的店铺。有了更大的场地、更好的区位条件,四姐妹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新天地。“现在店里有汉服租赁、售卖、妆造、外拍等服务,也售卖一些自己制作的陶瓷工艺品。”林染表示,之前开工作室时积累了一些老客,7月底新店刚开业,就有老客赶来购置了新汉服,做好妆造后出门就是拱宸桥和桥西历史文化街区,非常出片。“慢慢的,这片的邻居也都注意到我们店,有来买发簪的小姐姐,也有为孩子选购汉服的家长。”
浮雪点茶、No.33茶咖、花四禧鲜花……店隔壁,一些适合安静发呆的治愈系新店,代替了先前的铝合金店、回收站。夏日晚风吹拂,饭菜香夹杂着茶香、花香和咖啡香,在熟悉的“烟火气”中,还能寻得诗意慢生活。
采访临近尾声时,四姐妹向记者展示了她们新创作的店招,设计图上一位古风少女立于玉兰花下,目光远眺,前路似锦……
两个“一米”背后的巧思
宁波路的沉淀焕新,最大特点是先有内容,再做设计。这些内容的重要生产者,正是生活在宁波路的居民。
人气店铺No.33茶咖,招牌下小巧地摆着折叠椅和茶几,一旁的盆景绿植长势喜人凭着视野宽阔、绿意环抱,这个户外座位反而成为不少顾客的首选。
“一米”,在宁波路不仅是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也是换个高度看世界的温暖。
拱宸邻里·阳光家前的小广场上,“长”出了一块“迷你城市”,红绿灯、斑马线、指示牌等一应俱全,成为孩子的交通科普乐园,让小朋友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交通规则,培养安全意识。阳光家原先还只是登云路社区的旧车棚,改建后,引进了专业的幼托品牌,构建“双龄共养”老幼共融新模式,把幸福写进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生活中。
“奶奶,开车咯!”小朋友稚嫩的童声,勾起了老城北人的回忆。新昌路小公园内,还原了一处“151路记忆站台”,投币箱、木座椅和线路牌,为孩子们留住了杭州首条电车路线的痕迹。“微缩拱宸”复刻了拱宸桥周边的历史地标建筑,“共享长桌”还原了邻里闲话家常的场景,“星星花园”提供常见植物知识的科普……
拱宸桥区域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巷,天然具备了“儿童友好”的条件。宁波路美好生活街区构建起一个“生活圈”,与西岸国际艺术园区的“自然圈”和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圈”有机串联,成功打造了杭州首个儿童友好街区。
记者手记:
深入了解宁波路后,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呈现在眼前的“美好”,还有打造这份“美好”背后的思考和匠心。
宁波路的“留”,留住的不仅是街区的老店,也是居民消费之余的社交空间,更是构建邻里社会、熟人社会的根基。街道在宁波路上打造了“玉兰集”邻里共享艺术空间,用于展陈见证街区变迁的影像、物件,居民的创作也有机会在此呈现,留住了属于这片土地的珍贵记忆。
宁波路的“变”,是符合老街区生长规律的改变。街道前期花费许多精力将与街区功能不符的店铺统一回租,在招引新业态时就能掌握主动权,让适合街区发展的业态进驻,并能通过政策优惠给新业态以培育期。
这样的思考,融入进了宁波路的每一寸肌理,也是“美好”二字的底气所在。期待来年三月,玉兰花开,这份“美好”能在宁波路绽放得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