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茶典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我心飞翔2870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4、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ブ《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7、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8、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9、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10、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茶文化到得唐朝,才算真正繁荣,应运而生了诸多名垂诗册的诗词妙句。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可谓神清气爽。“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此诗词一展茶的美韵,令人有临其境品茶之妙。青莲居士李白本以“斗酒诗百篇”名誉古今,可他对茶亦情有独钟,游历山川时,写到了“仙人掌茶”,名茶入诗,名流千古就可以想见了。
除了李白,杜甫也极好饮茶。其诗句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一边饮茶,一边侃聊,情趣荡然,别有味道。裴迪到陆羽的故居游览,便大发感叹:草堂黄蝉哈,茶井冷生鱼。
喝茶还可以促发灵感,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有句云: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醒散。茶味鲜醇爽口,提神醒脑,创作之源便由茶之香,茶之味流淌而出,因此“不可一日无茶也。”
写到茶的灵性,没有比韦应物更懂得茶了,“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茶是植物中最具灵性的精灵,高洁优雅,饮之,可以祛除尘世的烦恼。
道家祖师之一吕岩,不仅修道有成,对俗世生活也不避弃,他品茶真有点道家妙趣。“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这茶想来是清淡的绿茶,增加人的精神,人有精神,就有阳气,阳气足者,自存清气啊。
白乐天为人写诗,大多有禅意,他对茶同样有好感,对四川的茶特别钟情。有好几个人寄川茶给他,他都以诗答谢。一首诗说: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川茶用陕地渭河的水来煮,他觉得很有意思。另一首则直接说: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瞧瞧多会捧自己,就因为他是懂茶的人,所以才先寄给他。
在唐朝的文人墨客的人生世界里,除了诗词,就是酒,就是茶,无不表现出达观乐天的精神境界。现代很多人也喜好酒茶,但是大多变样了,想要体会真正的茶的味道,茶的文化,茶的精神,唯有寻根溯源,一路之上,慢慢咀嚼那些发黄的茶诗茶事,方能悠悠然,宛若品了一杯古茶。
苏东坡爱茶,笔下的茶诗无数。他的诗词里写他自己出差途中去讨茶喝:“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绕栗宜宵征”;
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烦带茶香”,“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东坡足迹遍及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在他的诗里,甚至将茶比作“佳人”——“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他认为好茶必须配以好水:“精品厌凡泉”,注重煮水的火:“活水还须活火烹”。
还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有讲究:“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他还以茶当药:“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七碗茶。”
因此,关于苏东坡的茶故事十分丰富。有这样一副茶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泡茶,泡好茶”。其中有个典故,说的是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有一次外出游览到了一个寺院。接待他的和尚势利,以为他是个普通游客,便说:“坐。”又盼咐:“茶。”后来闲聊几句,发现他谈吐不俗,就客气起来,改说:“请坐。泡茶。”等到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大吃一惊,恭恭敬敬地再次邀请:“请上坐。”大声盼咐:“泡好茶!”一盏茶毕,苏东坡起身告辞,和尚请他留下墨宝,苏东坡在纸上一挥而就,就是这两句奇文,现成典故,饱含讥讽,弄得和尚面红耳赤。
苏轼爱好佛学,更喜欢跟有德有才的僧人们讨论禅法,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更是与当地许多诗僧、茶僧诗茶唱酬,传为佳话。
元裕四年(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高僧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免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胶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见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苏东坡一生中与许多僧人相交甚笃,比如著名的佛印和尚。一天,苏轼让书僮戴上一顶草帽,穿一双木履,去佛印处取东西。书僮问:“老爷要取什么东西”苏轼说:“老和尚一看你就知道了。”书僮去到佛印处说:“老爷让我来取东西。”佛印问:“取何物”书憧说:“老爷说你一看见我就知道了。”佛印看了一下书,包了一包东西让书憧拿走了。书憧回家把那包东西给苏轼,问道:“老爷,是不是这包东西”苏轼笑道:“正是正是!”
是什么呢?是茶叶。苏轼道:“你瞧,头顶戴着草帽,脚上穿着木履,中间是个‘人’,这人在草木中不就是一个‘茶’字嘛!”书僮恍然大悟,才知东坡与高僧之间的哑谜,透着智慧与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