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广州已酷暑难耐,投资者王军和陈畅仍在芳村等待。
芳村茶业城位于广州荔湾区,聚集着大量茶叶经销商,衍生出“金融茶”产业链,“梦碎”的投资人在这里来来回回。8月7日下午,来自北京的经销商王军正在泛茶公司总部等待开会。
“不想再搞了。”陈畅表示如果能全出清,不想再炒茶了。
贝壳财经记者从多名投资者处获悉,是基于对“茶文化”的信任,在“日入10万”的巨额投资回报诱惑下相继入局。并且在实际交易中,不少投资者陷入无合同、无协议、无实物,甚至无流通码的境况。
业内分析指出,价格操纵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回报,过程中大家在“击鼓传花”,最后落在谁手里谁就是“接盘侠”。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出现不对称,就存在一定风险。
诱惑:日入10万“黄粱一梦终成空”
在芳村炒“金融茶”早已是个公开的秘密,巨额的投资回报吸引着投资者相继入局。
“日入10万。”陈畅向贝壳财经记者举例,有一款茶饼出厂价是3.98万元,价格炒到13万-15万元,通过内部渠道抢到,就能日赚10万元。
直至今年8月之前,陈畅投资的泛茶都获得了回报,陈畅说:“去年、前年都能赚钱,只要是实实在在买了茶,而不是别人放空给的,就有钱赚。”
2023年年中,在泛茶安溪经销商的推荐下,毫无理财经验的林振兴也开始了“炒茶”。林振兴说,最开始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身边一两个朋友投的1万-2万都赚到钱了,陆陆续续买的人就多了起来。
起初,泛茶的起购门槛是6万元以上,林振兴第一次投资了10多万,7个月左右赚了9万多。尝到了甜头的林振兴,胆子越来越大,在泛茶兑付危机爆发前,他一共投了100多万元,赚了七八十万元。
与林振兴类似,26岁张海洋同样没有理财经验,与林振兴不同的是入局晚的张海洋第一次投资泛茶就亏了90多万元。今年5月,张海洋看到其他人炒茶赚钱,于是加盟泛茶,决心以此为事业。作为经销商,张海洋按照泛茶公司规定压货15万元,自己另投70多万,一共投资90多万元。
8月初,泛茶公司却公告称正在清产核资,预备重组。
陈畅告诉贝壳财经记者,8月2日左右,她和朋友们均没有按时收到泛茶公司的打款,一部分人一分钱没收到,另一部分只收到了10%左右的打款。
泛茶兑付危机爆发,林振兴把之前炒茶赚的钱连本带利全亏了进去,还另搭上了50万元,林振兴和堂兄弟一共亏损超1000万元。
“黄粱一梦终成空!三年奋斗不如打工。”8月7日晚,一名泛茶经销商在朋友圈留言。
大约6天前,陈畅和朋友们没有按时收到泛茶公司的打款,一部分人一分钱没收到,另一部分只收到了10%左右的款项。自陈畅炒“金融茶”以来,从来没经历过这种情况,经销商起初只是安抚她“要相信公司”,但公司却迟迟没有兑付。
陷阱:四方平台形成交易闭环交易环节无可靠凭证
什么是“金融茶”?有金融业内人士解释道:顾名思义,就是将茶叶做成理财产品,凭借一张“提货单”而非茶叶本身流转盈利,在业内被称为“金融茶”。
泛茶的交易环节涉及四方:公司、渠道商、投资者、平台。
“渠道商从公司买茶卖给投资者,投资者等到约定期限,将茶再卖给平台,平台又把茶还给公司。”根据张海洋的描述,泛茶“金融茶”产品在交易闭环中,身价翻了一番,资金最后又流回了泛茶公司。
“正常来说,泛茶公司不参与回收,在兑付危机之后,才知道是公司在回收。”张海洋表示,自己曾以为是第三方平台在回收茶产品。
张海洋估算,泛茶的“金融茶”产品每个月约15个点的涨幅,比如平台承诺两个月后以2万元的价格回收一款茶叶,现在这款只卖1.5万元,投资者就能从中赚到5000元。
泛茶公司曾提示,“所有买卖活动必须以现货或流通码作为交易凭证,任何单凭口头、文字承诺、低价买卖的交易都存在极高的风险。”但实际上,不少投资者在交易环节缺少可靠凭证,无合同、无协议、无实物,甚至无流通码。
陈畅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自己炒的泛茶茶叶有实物茶叶,而张海洋交易过程中却完全没有实物交接,“流通码”也是在泛茶兑付危机爆发之后才收到,林振兴同样表示,交易全过程没有合同协议,甚至没有流通码,只收到过一条短信。
“压货金额不同,拿货价格不同,公司给的资源也不一样。”张海洋称,根据渠道商、运营商、经销商、专柜层级不同,压货的金额也不同,渠道商压货金额最多,一批货要压上百万。
在正常交易环节之外,还隐匿着“私庄”。张海洋解释,“私庄”实际上是投资者找经销商下单,但经销商不下单,而是将投资者的钱私吞。“私庄”也是本次兑付危机的诱因之一。
另据公开报道,有投资者称,“私庄”体系,即经销商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入,把盘子做大,发展出来的“票贩子”,他们游离在公司的规定之外。
包装:披上茶文化外衣获取信任老板曾开宾利高调回乡
“让世界爱上中国茶文化”。
官网介绍,泛茶2021年底正式推出,总部位于中国广州,专注茶叶产品研发、推广及销售。合作双万亩茶园基地(云南+福建),拥有三大仓储中心,超千吨规模的老料储备,超过500家的实体店。
“公司宣传非常好,经销商也非常相信公司。”陈畅说,泛茶公司曾广泛宣传“做公益”“茶行业发展”“茶叶消耗上亿”。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泛茶明星产品多为普洱茶,其中包括2021年发布的“屹起”,2022年发布的“风生水起”。有专业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普洱茶可被归为文玩类,普洱茶会随着周期增长,价值出现波动。普洱茶加工制作流程复杂,蕴含文化元素多,炒作空间也较大。
工商资料显示,泛茶控股(广州)有限公司(简称“泛茶公司”)成立于2022年,法定代表人是郑朝根,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公司处所正位于广州芳村。股权结构上,泛茶公司由郑朝根、郑海华分别持股62%、38%。
除了泛茶及其子公司,郑朝根、郑海华还共同成立了广东泛福实业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成立了子公司泛酱酒业(广东)有限公司,后者法定代表人及执行董事均为郑海华。
值得一提的是,郑朝根、郑海华曾共同对东莞市纯饮茶业有限公司持股,而该公司因经营异常于2022年10月底注销。
林振兴称,最开始向自己推荐泛茶的经销商就是安溪最大的经销商,也是自己一起做实业熟识的朋友。这位“朋友”在实业经营无起色后去炒“泛茶”,接着向身边的熟人介绍,扩散起来。
“都是现实中的朋友,邻里邻居的,不是网络朋友。”林振兴对泛茶的信任也是来自这位“朋友”。
警示:炒茶故事还在上演监管曾发布风险提示
在“茶叶华尔街”芳村,炒茶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金融茶”的兑付危机也时有发生,2023年11月,“昌世茶”金融茶爆发危机,涉案金额疑超2亿,售价5万元/提的茶叶,商家仅8000元回购。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信用学会金融信用专委会主任卜祥瑞对贝壳财经记者指出,所谓的“金融茶”是对非金融产品的市场性炒作,是泛金融化的结果,类似案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荷兰郁金香事件”“君子兰交易事件”。操作模式很简单,首先对一个产品进行策略包装,再进行价格操纵进行回购。
卜祥瑞进一步表示,价格操纵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回报,过程中大家在“击鼓传花”,最后落在谁手里谁就是“接盘侠”。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出现不对称,就存在一定风险。
广州市荔湾区发展和改革局称,这类业务模式脱离商品交易实质,由正常销售行为演变为一种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理财行为,隐藏较大风险隐患,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卜祥瑞认为,金融茶回报率极高,明显不符合良性投资秩序。监管部门曾多次提到把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统一监管,金融茶给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去发现此类泛金融化或具金融属性的交易?由谁来监管,通过合同、资金流还是产品流来监管?监管部门是否应该适当介入?都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