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一:私域中茶叶销售首单500元,复购率60%左右,加粉率大概是播放量的万分之一。不过不做投流,只自然流。只是,现在这样的机会不会有了。
团队二:现在市场流量还在,但销售转化下跌了6-7成,连头部主播的转化数据都大幅度下跌。销售后沉淀到私域的比例大约在10%左右,一年复购率在7%左右。复购客单倒不错,5000-50000元左右。目前关键是“动”,不能让自己静下来,只有动起来,才能找到新机会。
即在市场超卷的情况下,包括直播和短视频、投流和私域在内的组合,反而成为许多团队加大投入的方向。
但超卷背后的压力甚至是全方位的:
平台流量还在,用户不下单了。大主播们还在,能带的量在垮塌。投流还在,预算花不出去。自然流在,转化跌去了6-7成。
其中一家(团队二),恰是文中所提及的产业链关键方、福建的一家茶叶头部品牌高管。也是本文长聊的对象。对话中,对方详细介绍了他们当下的主流玩法,及背后的数据表现、市场基础。
只是和我们误解茶叶领域的高复购所不同,茶叶的复购似乎并不高,他们追求的并不是高复购和高转化,相反,是私域中的用户突然冒出的十几万乃至百万的企业集采大单。
01私域很好,市场也开始了极度内卷
见实:现在市场怎么样?
C:今年茶叶市场整体比较淡,往年此时应该是比较热火。相比之下降了有百分之六七十。去年一天直播有一两百单,现在差不多五六十单。像我们茶叶行业,如果是今年入驻抖音,估计可能10个就有9个亏钱。
见实:私域转化的数据呢?
C:他们擅长投流。或许可能是为了数据、或为了融资。像如果是实在的企业在做,一般是不会这样子去投。投流很难达到盈亏平衡,而且没法持续,比如直播刚开始,我们计划3个月或一两年做起来,很难中间停掉不做,要一直坚持。而外部很多项目他们可能是拉融资过来。带来的策略和做法不一样。
见实:去年这时候做到了多少?
C:集团去年不是非常好,反而在2019-2020更好,一年三个亿。今年大概一个亿的样子。如有团队在抖音上做白毫银针,最高峰一个月仅自营做了400多万。今年差不多只100万。
见实:分销占多少?
C:分销占比还小,大概一二十万。分销商多,但不一定上架和卖得动。主要靠积少成多。
见实:为什么大主播也垮了?
一个淘宝头部大主播,我们做了几次,上过39块9的定价,过去单次能出1万单,到去年底就掉到了一两千单。另外一个快手头部大主播,之前一场可能3千单,现在降到三五百单。还有一个头部自媒体,一直合作很多年,过去一次推文就五六百单,现在100单都不到。其他几个企业家和明星出身的大主播,也都感觉不一定卖得动。
见实:你们一个月投放会到多少?
见实:本质上你们其实是有钱想投,对吧?
C:烧不出去,投放后流量有了,没有转化,用户也不购买下单。我们还算是比较大的电商团队,都是这样。
02即使引流品也能有很好的利润
C:这种早期还行,能爆单。现在也卖得不好,基本都是武夷山地区或者外省地区做的团队,喜欢这种模式。
见实:武夷山地区和外省地区?不同地区团队有明显的模式不同吗?
见实:也有很贵的茶叶,这个中间差别是什么。
C:一个是地理位置区域,品种,工艺,还有一些比较稀有,产能并不大,工艺又有点难度,而且这个茶属性会比较高端一点,会比较强项,它比如说白毫银针,像红茶它里面有好多品种,有金骏眉,正山小种、祁门红茶了,这些红茶哪里产的地方,它属性是不一样的,但每个品种它有一定的好的颜料,好的工艺,好的那个山头它制作出来的就不一样,品质是不一样的。
见实:那种99元的工地茶成本能低到多少?
C:工地茶分好几层,看是农民茶农产还是工厂产,如果是大规模机器产的话,可能最低十几块、二十几块钱。
见实:我给你发的那个截图99块钱(下图),几大桶+几大包,外加一套茶具,那个还有利润吗?
C:那肯定有利润啊,没有利润的话他也不愿意,不可能去做,是吧?他最起码还有可能20-30%利润。
成本主要分摊在大规模生产上面,也就是工厂机器产,自然能赚,口感也可以。如果个体户这样子来做,味道不一样,香气、工艺这些很多都是不一样,成本也不一样。
见实:工地茶适合用来做引流品?
C:日常引流款合适,有的有赚钱,有的算上投流就会亏本,主要用来引导二次转化。
03私域的关键不是复购,而是大单
见实:私域上在怎么做?
C:运营的话还是老样子日常在维护。茶叶并不是非常刚需的、高频的。不像大米,吃完一定要买。甚至经常喝好茶的人可能不一定自己买,都是别人送的多,是吧?比如你,我,都是。
见实:所以茶叶私域的关键不是复购,是大单?
C:对,关键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大单才重要。刚才说过,私域中,复购经常出现十几万、上百万的大单,都有。
见实:你们现在就是在做传播时,什么样的素材、人设效果好?
C:主要还是打造原产地,因为好茶的传播已经造就了用户的心理惯性。打不打原产地,销售转化上的差别能有5-6倍的差距。
包括大规模工厂、自有茶园,都有一定区别。包括小个体、茶叶合作社、厂家,是不是有仓库,是仓播、个体播还是店播,转化的规模效应都不一样。如果想要生意比较大的话,用户能够通过这些场景和看出你实力的。
朋友圈则还是以日常生活场景为主来引导客户下单。
见实:你提过,用户买完东西后加微率大概只有10%,复购率7%。二次开发能够覆盖前面成本?
C:客户加进私域后不是马上推进交易,一般是先服务,再针对老客户回馈做二次引导,看有没有需求引导下单。
不能强力做销售,一下子做下去的客户就马上拒绝,马上拉黑,没必要。生意要往长远计划去输出。如果你收割韭菜的话,等于在这个行业就作死了,作死了要再从零再来的话,投入成本相当高。
见实:如果大主播也不行、投流也不行、自然流也不行,那你们在找什么新的玩法吗?
C:新玩法,目前也就橱窗带货,其实也卷不动,太多人一下子进入。所以目前重点是生存,现在主要是拉新,做渠道供应,以订单量来支撑整个工厂,整个团队的一年输出这样。
拉新则是以开发新品为主,刺激这个下单力吧。
比如夏天适合喝什么茶?然后开发一小袋、小泡的包装,不用卖那么贵。把客单降下来,适用场景多了,通过这些新品去做引流、做赠送,获取客户维持日常运营成本。不然一旦没单,比如本来每天五六千单、七八千单,现在突然降的那么厉害,不再拉起单量,光运转成本就很高了。
关键是要“动”起来,在“动”里面找机会。我们不是那种通过投放的很大的“动”,而是结合客户需求。一直不断做的话,还可能会有新机会,不去做更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