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3月16日讯(通讯员李成修崔方荣李凌峰)癌症目前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逾450万,近年来,肺癌、乳腺癌等发病呈显著上升趋势,食管癌等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马金波看来,对于肿瘤的预防,显然比治疗更为重要,而治疗的重点在于规范和创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定期检查习惯很有必要。
马金波(右2)团队讨论患者治疗方案
“烟酒不分家”增加患癌风险
好多人乐于宴席上酒酣耳热之际来上一支烟,所谓“烟酒不分家”,殊不知这种习惯长期保持,很容易引发身体病变。
“抽烟、喝酒、喜辣、吃泡菜”的习惯并不好,擅长胸腹部肿瘤治疗的马金波,反复提及这几个关键词,他强调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增加了人们患癌的风险。
重度烟酒的不良嗜好在国内仍有较高比例,头颈部肿瘤和胸部肿瘤的原发癌患者,往往有重度烟酒嗜好病史。曾有一位58岁的男性患者张某,因咽痛2个月前来毓璜顶医院放疗科就诊,询问了解,其有40余年的烟酒嗜好史,而且非常重,最后诊断为下咽癌合并食管癌。
专家研究发现,亚硝胺类化合物也是食道癌的诱发因素之一,在我国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含量显著增高。这些地区的人群普遍喜欢吃泡菜、腌菜、酱菜等食物,造成该疾病发病率偏高。
此外,由于家庭的不良生活习惯聚集或者传代,也容易导致肿瘤高发。在胶东半岛的烟威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吃咸鱼的习惯,特别是喜食咸鱼或者粥中放滑石粉的家庭,一家当中有多人出现胃癌的事时有发生,不得不引起重视。
马金波提醒大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务必戒烟限酒,少吃泡菜等腌制食物,规避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另外年轻人重油饮食、快速进食、暴饮暴食等习惯也要摒弃,特别是持续长期熬夜和微毒食物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
注重早期筛查避免初诊即为晚期
在我国,癌细胞最频繁“光顾”的人体组织,首推肺部,肺癌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但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肺癌患者一经发现就已经是中晚期。
早期筛查至关重要。而早期的筛查方法一般是透视和X射线检查。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早期肺癌可以通过螺旋CT筛查出来,理论上1毫米以上的结节或肿块都能够被发现,十分精准。这也是目前肺癌早期筛查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
50岁以上,吸烟超过20年的肺癌高发人群,建议每年在体检中增加此类筛查。一般建议做低剂量螺旋CT,既能达到筛查目的,其扫描辐射量也会明显低于常规CT。一旦发现,尽早就医。
在肺癌筛查中,会出现多发磨玻璃结节,哪些需要手术或者治疗?马金波认为,这就需要专门的肺癌专家进行鉴别和分析。并不是所有的病灶均要治疗,有的病灶观察即可。
但是每年一些单位的常规查体,人们经常会忽视一些数据的解读。比如甲状腺癌筛查中,出现甲状腺钙化,是否肿瘤呢?一般认为泥沙样钙化为恶性肿瘤,而粗大的钙化是良性的,不需要治疗。复查的情况需要具体甲状腺专家来分析。
马金波提醒,大家千万不能忽视健康查体的重要性,做好早期筛查,对筛查出来的数据结果,一定要找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和鉴别,避免初诊即为晚期的后果发生。
规范检查和治疗可保证疗效
基因检测目前是很多肿瘤治疗前的必要检查,但是需要检查多少个基因是很重要的。以肺腺癌为例:一般认为复查9个基因即可,如EGFR、ALK、ROS1、KRAS等,因为这些基因有相对应靶向药物,且在医保范围内。但是也有的基因突变有针对的药物,治疗效果好,如MET、RET等基因突变,但是对应的靶向药物不在医保范围内。这些基因是否在初治肺癌患者进行筛查,还存在很多争论。
临床中,马金波遇过这样一个病例,现年61岁的孙女士,左肺腺癌,伴纵膈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骨转移。行9个基因检测,发现EGFRL858R突变,靶向治疗奥西替尼2个月耐药,肿瘤进展,基因突变和靶向药物疗效不相符,再次基因检测发现L858R突变只有0.3%,治疗方案改为化疗联合抗血管药物,肿瘤快速缩小,疗效明显。
马金波认为,规范检查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最新研究对患者获益的情况,往往这些最新进展是需要更完善的检查的,这就需要平衡好费用和疗效的关系。
马金波(左2)团队在查房
目前,肺癌已经进入根据分子分型决定治疗方案的精准治疗时代,随着以EGFR这个经典靶点为代表的更多新靶点被发现,辅助靶向治疗将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肺癌是一个大的概念,分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癌、鳞癌、大细胞癌、腺鳞癌等。临床上常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一系列手段去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从而达到减轻痛苦,延长寿命的目的。而小细胞肺癌约占整个肺癌的20%,虽然比例不高,但恶性度很高,发展得非常快。多数人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手术机会了。
肺癌治疗主要根据分期,早期是有根治机会的,手术和放疗都可以。早期肺癌,首选就是手术,但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或者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人,可能耐受不了手术,或者不愿意手术,可选择根治性放疗,放疗可以对早期患者达到根治目的。
而肿瘤的维持治疗在目前仍具有重要挑战。毓璜顶医院放疗科进行肺小细胞癌放化疗后免疫维持治疗研究,已经取得非常好效果。56岁的患者王某某,左肺小细胞癌、纵膈淋巴结转移、肺转移。行全身化疗联合局部姑息放疗后,行抗血管药物联合免疫维持治疗1年,目前患者已存活4年,无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
治疗后规范管理是当前被忽略的问题
由于癌症患者本身免疫力下降,抗感染能力、机体代偿功能降低,对手术创伤、麻醉、缺氧等耐受性差,术后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癌症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进一步损伤了人体的免疫力、抗感染力,使得癌症有可乘之机,发生复发转移。
马金波记得有这样一位男性患者于某某,左肺癌伴纵膈淋巴结转移,行放化疗后肿瘤消退。出院后,他反复叮嘱患者,要预防感冒和肺内感染。结果,这位患者回家后不按照出院要求用药,也不注意保暖,出现严重感冒伴发热。再次就诊住院,诊断发现,肺组织受到严重损失,出现肺内感染,经过治疗后症状好转,但是肺部功能受损再也不能恢复,从而丧失了劳动能力。
另一位宋姓患者,右肺癌,伴脑转移、肝转移、骨转移。经过放化疗后肿瘤控制,无可见肿瘤,行免疫维持治疗中。由于一直注意身体保护,而且能够经常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每次复查,患者肺部都表现正常,无明显的放疗损失征象。
通过两个案例对比,马金波再次强调,肺部放疗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预防感冒。盆腔肿瘤放疗后要注意保护肠道功能,免疫治疗也要预防感冒。
从沿用多年的二维放疗到目前广泛使用的三维放疗,从普通到精确的发展,放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马金波历历在目,他认为,精确放疗是未来放疗的发展方向。而随着治疗有效性地提高,肿瘤是有可能转变成一种慢性疾病的。“就好像我们的感冒发烧一样,只需要打针吃药就可以。”马金波表示,这将是他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