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2、帽子。随后,众多专家学者公开质疑方舟子所引文献的可靠性,围绕着“普洱茶致癌”的争论一直都层出不穷,不过,消费者报道认为,所有的争论都是徒劳的,只有数据才能检验这是不是谣言。注意,本刊不是为了驳倒方卫士,也不为任何利益一方站场,而是为了抚慰万千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避免流言误伤。2017年9月,本刊送检了口碑颇高的大益、小罐茶、老班章、庆沣祥、益普香、八角亭、天福茗茶、中茶等8款普洱生茶、熟茶,检测指标为黄曲霉毒素b1。8款普洱茶检出一级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了吗?在公布检测结果之前,消道长先捋顺有关此次检测的4点小疑问:q1: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者有何联系?a1:普洱生茶是未经过发酵生产的晒
3、青毛茶,既可作为绿茶饮用,又可通过自然发酵过程转化为普洱陈茶,或通过人工发酵技术转化为普洱熟茶。q2:为什么检测的是黄曲霉毒素b1?a2:黄曲霉毒素包括b1、b2、g1、g2、m1等5种,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常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是最强的。q3:只要摄入黄曲霉毒素b1就会致癌?a3:致不致癌取决于剂量。根据毒理学实验,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必须每天摄入至少2.5毫克的黄曲霉毒素b1,并且需持续36个月才有极微的可能。那么以广州疾控中心检出的黄曲霉素b1的最高含量8.52微克/千克计算,每天喝1千克(2斤)普洱茶也仅仅摄入8.52微克的黄曲霉毒素b1,离2.5毫克还有200多倍
4、的距离。q4:本次检测采用的是哪种检测方法?a4: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有5种方法,本次检测采用的是gb5009.22-2016(第四法)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国内对茶叶中的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尚未制订,大部分是参照gb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的发酵类食品安全标准,即以5g/kg为限量。那普洱茶中真的普遍存在令人闻风丧胆的黄曲霉毒素b1吗?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8款普洱茶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b1。(如图1)为了减少生产年份因素的干扰,这次本刊购样时特意选取了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其中既包括近期生产的普洱茶(如2017年产),也有储存了一定年份的普洱茶(如20
6、38左右生长温度最为适宜,最适生长温度略高于产毒温度,黄曲霉在相对湿度85%以上和温度28-32时最易产毒。陈栋解释说,“黄曲霉生长需要在油脂比较丰富,特别是脂肪酸含16或18个碳原子时更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例如花生油。”那么,黄曲霉一般在什么时候产毒呢?陈栋是这样描述的,“当其他营养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时,黄曲霉就会产生毒素去降解它所依附的食物,产生新的氨基酸或者蛋白质等,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如果它所依附的食物足以供应其各方面营养时,它就不会产生毒素。这是黄曲霉自我保护和生存需要的一种机制。”普洱茶是否普遍存在黄曲霉毒素?“无论是欧盟、日本、美国,还是最严格的雨林联盟认证,均没有将黄曲
7、霉和黄曲霉毒素作为茶叶安全监测的指标,侧面说明茶叶出现黄曲霉毒素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陈栋表示。他解释说,“十几年前,当普洱陷入“猪圈发酵”风波时,我的团队就到广州芳村市场抽检了138份(价格在2-20元以内)堆放在最差最劣环境下的普洱茶,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在广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该实验室设备的精准度每年都会用标准仪去标定)检测,当时都没有检出黄曲霉和黄曲霉毒素。”与绿茶不同,越陈年的普洱茶风味越醇厚。那是否意味着越老的普洱茶更容易成为黄曲霉的温床?陈栋认为,“正常情况下,储藏年限越长的普洱茶越不具备黄曲霉产毒的条件。我们曾研究了存放50年的普洱茶标准样,发现整个储藏过程间其微生物的
8、种群和种类变化是很大的。相比于刚渥堆出来的熟茶,越老的普洱茶其实越不适合黄曲霉生长。”普洱茶“渥堆”是一个多种微生物参与的固态发酵过程,指在湿热环境中,以晒青茶的内含化学物质作为基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生物转化过程。陈栋强调,“正常情况下,普洱茶出现黄曲霉毒素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有些人检测出黄曲霉毒素,可能是方法的问题(相对含量误差),也可能是取样的误差(储存条件极差)。”“不过,如果受潮严重或者条件很差故意让它变质,那普洱茶受到黄曲霉污染也是存在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是未加控制的自然发酵,环境中的菌种、季节等因素则会影响普洱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普洱茶是食品,食品就
9、应该有保质期。据普洱茶业内人士指出,普洱茶陈茶存放3-5年、压成饼的晒青茶(普洱生茶)陈放8-10年口感最好。以后还能不能愉快地喝普洱茶了?方舟子对普洱茶提出质疑,其影响应该是正面的。陈栋指出,“近年来,普洱茶的发展确实有点不正常了。一部分利益者为了炒作普洱茶,过度吹捧普洱茶的功效。其实,普洱茶也并非万能,例如新制成的普洱生茶,喝了胃容易不舒服。對待普洱茶,我们应该回归实事求是,用科学态度去对待。”不止茶叶,任何行业都会存在风险。这就呼吁茶界的生产者在各个环节上应严格地按照标准来执行,也希望食品安全管制部门拿起执法的武器去规范管理“普洱茶乱象”,让茶叶回归正常。陈栋补充道,“最好的局面应该是,茶界生产者依法生产,经营者依法经营,消费者能够知情地去选择质量可靠的茶叶。谈普洱茶色变,谈黄曲霉色变,实在没有必要。”因此,在理性看待“普洱茶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