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之于衢州,就如同南京路之于上海。尤其是八十年代的南街,长不足四百米,却集中了许多当时国字老牌商贸地标:百货公司、大光明理发店、衢州照相馆、新华书店、糖烟酒大楼、大药房、邮电局、文化用品商店.....都衢州人的集体记忆。
一、百货公司:会飞的结帐夹
南街上的百货公司一度是衢州最大的商店,在八十年代南街的国营商店巨头中是当然的主角。六十年代时在平房里营业,叫百货公司门市部,1971年扩建为三层的百货大楼,设有百货、针织、纺织、五金四个部门20多个柜组。百货公司其实在当时已经集团化经营,除了百货大楼,旗下还有劳保用品商店、国际眼镜店、钟表店等。
图:衢州百货公司的棉布柜台
最有时代特征的是当时的付款方式,从收银台至各柜组都有铁丝连成的空中“网络”,顾客看中货物后,营业员开好票据,连同收款一起夹在铁丝和滑轮上的夹子上。随着女营业员手在空中潇洒地一甩,钱款和票据就顺着“索道”“吱-”的一声,飞向高高的收银台,盖上章,留下底单,票据和找零又“吱-”的一声飞回到柜台,你就可以拿走你的商品。人工结算“网络”虽原始却充满智慧。
图:国外网站卖60多美元的“传统果盆”
八十年代南街百货公司里卖的许多东西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如解放鞋、帆布书包、痰盂等。最近这个早已消失多时的痰盂在网上走红,原因是老外无意地“创新”了它的用途,有外国人用来喝啤酒,还有网店当作“中国传统果盆”卖,六十多美元一只,赶紧去家里找找还有没。
等到市场经济开始搞活,对面大世界小商品城开起来的时候,百货大楼生意已大不如前。九十年代,百货公司在十字街头组建了中百商厦,也红火了几年,96年一场大火一烧,后来也渐渐凉下来了。
如今的南街半条街都是国金的天下,是老城中心绝对的人气宝地。
二、南街文化用品商店:锣鼓与纸的“展览馆”
南街靠天宁巷口西有当时衢州规模最大的文化用品商店,据说七十年代叫“新时代文具店”,不仅文具,乐器、纸品、文具、测量工具,各类文体用品门类相当齐全。走进商店沿街的拱门,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牛皮红鼓、黄同锣、洋锣鼓、二胡,甚至笛子、喇叭、二胡、松香一应具全。因各类锣鼓多,附近街坊称这为“同鼓店”。七八十年代是锣鼓震天、红旗招展的年代,全社会都喜欢搞气氛,各种集会、游行、演出,红旗、锣鼓、标语都是不能少的主角,咚枪-咚枪-咚咚枪,锣鼓敲起来,让人豪情万丈,是那种“要高山低头、要江河让路”的节奏,让你不自觉地融进集体人海中。
衢州自古以产纸闻名,所以南街文具店也是纸的”博物馆“,红纸、白纸、绿纸、宣纸、信纸、笔墨纸砚样样齐全,红纸用得最多,写喜报、包红包、写对联、写标语,无所不能,所以也有老人家称这里为“红纸店”的,真正的店名倒是少有人知。
当时国营商店概不还价,小学时跑南街文具店买讲义夹,六毛钱,票都开好了,口袋翻光只有五毛八,差两分,营业员说对不起,你得回去拿钱,一来一回好几里路,跌踏八冲赶回家,一头的汗。及至市场经济时代,对面“商品大世界”里的衣服可以对半甚至三折还价时,又有些不知所措了,价还少了怕吃亏,还太多了担心被骂。
大同鼓、铜锣、红纸绿纸、哨子、锦旗,这些热闹玩艺,让你生活在一个讲集体、重氛围的激情时代,激发着集体意识,渲染着激情岁月,如今逐渐淡出了生活,多了些理性和平静,却也少了些热闹。
三、秦源新:木头拖鞋与手帕的故事
除了百货公司,六七十年代,十字街头还有家“秦源新”百货店,就在后来“花木兰”的位置,里面货物也不少,“钢精锅”、竹壳热水壶、汗背心、针线、木头拖鞋、手帕等,其中木头拖鞋和手帕都是有故事的。
图:早期十字街头-最右边就是“秦源新”百货
六七十年代时,经济条件差,木头拖鞋(又叫木脚板)都是有钱人穿的,一般人只能自己制作,用木头钉上帆布带,一到夏天,衢州城里大街小巷都能听到这种木脚板敲地的“阔契、阔契”声。
手帕也是有时代感的雅物。八十年代前,过年时小朋友们穿上新衣裳,大人都会在他们胸前用别针整整齐齐别块手帕,无论男女,成年人也都会在裤袋里放块手帕,女生还会洒上些香水。手帕绘绣花鸟人物、山川建筑的都有,男人一般携方格子图案的居多,手帕还是恋人们常用的互赠礼物,大小百货店里必备商品。
现在人们照样流鼻涕、眼泪,但手帕已然换成一次性纸巾,优雅、细腻被粗暴与便捷所替代,更不用说手帕还更为环保。如今再带手帕恐怕已会被视为另类。于是,古往今来,几多痴情泪水,几多相思诗词,连着李清照、林黛玉们的爱恨情愁,都与一方手帕一起作古,多少文雅消逝于历史烟雨中。据说日本人却对此情有独钟,出门仍携一方手帕,颇显古风。
后来“秦源新”百货拆了建楼房,开了“花木兰”,秦老板的“秦源新”置换成了“花木兰”楼上两套房屋,儿子当了老师,就是我的班主任。
四、大光明理发店:穿白大褂的理发师
六七十年代时,大光明理发店还是公私合营,剃头带吹风要三角,价格是走街巷剃头担的三倍。
夜幕落下时,南街上的大光明理发店灯火通明,门口特有的旋转色带不停地转,等着理发的人排到南街上,当时城里头面人物都在这里理发。座位上一排俊男美女坐得整齐,大波浪、大包头、港式头、游泳头、“幸子”头......师傅们穿着统一的白大褂,手上剪子、电推,忙得不亦乐乎,一会一块蒸汽热毛巾送给你温暖的服务。
刚从乡下搬城里时看到大光明才知道城里人“威风”,理个头发那真叫一个讲究,想想我乡下小镇上的老跷子剃头店,一块汤布往你头上一缠,随手夹上个裤架上的木夹子,手动夹剪捏得“契阔契阔”响,已经钝蚀的刀剪常把头发顺夹下来些,生痛。剃刀往镜子前发黑的皮刀布上“备”两下,那是要给平躺着的“老脚色”刮胡子咧。
大光明是城里理发的首选,技术好是当然的,还上档次,有面子。“老扁,今天到哪里弄个西洋发,净光发亮,样子危险赞”“开玩笑,大光明里弄的”。国营大光明改制解散后,店里的老江和几个老同事舍不得老招牌,也放不下这点行当,就在东武街开了一家光明发廊,特别标明“原大光明”--招牌上能注上个“原”字,那后面跟着的定是个有故事的老字号,比如“原坊门街回教包子”、“原酒家包子”。与后来满城温州人开的时髦发廊不同,这些大光明出来的老伙计,还是老派的传承与套路,相当的讲究,有空可以体验下。
图:现在的光明发廊
头发弄得精光发亮了,正好到隔壁南街1号的衢州照相馆(早时称留真照相馆)照个像,照相馆与大光明理发店都是市一饮下属的服务企业,所以服务也是一条龙。(待续)
五、南街夜市、商品大世界:从“投机倒把”到贸易自由
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商品凭票凭证、定量定点供应,私自贸易违法,如农民把自家鸡下的蛋卖到城里,或从江西把便宜的面卖到衢州来赚差价,也是“投机倒把”,没收货物是小事,抓人处理是常事。这个阶段的商业贸易主要由商业局、粮食局等部门下属的国有公司经营,像食品公司、副食品公司、医药公司、饮食服务公司、蔬菜公司、水产公司等,八十年代前南街的繁荣主要是因为这类公司大多集中在此。
▲八十年代衢州百货大楼。图片@衢州广电传媒
而南街夜市与商品大世界就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南街的新生商贸力量。
南街夜市是衢州夏日夜晚的主角,南街夜市始于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夏天傍晚,南街两侧的梧桐树下,摊位鳞次栉比,起初多是卖衣服和小百货,主要集中在百货公司门口到十字街头的街面两边,后来各类摊位不断加入,从冷饮小吃、水果香烟,到凉席拖鞋、书刊玩具,卖什么的都有,南街上容纳不下,就扩展到上下街,一直摆到供销大厦门口,有摆地上的、三轮车上的、条凳搭木板的、树上绑绳挂衣服的,五花八门,夜晚的南街满满的全是人,如果晚上有人讲出去“荡马路”了,多半是在南街夜市。
百货大楼对面的“商品大世界”,八十年代时还是市无线电厂的厂房,九十年代后改为“商品大世界”,汇集了许多卖服装鞋帽、小商品的摊位。大世界里的一号摊位,是位巨化女孩开的,进来的衣服都引领潮流,一到货就围满了那些来抢购的爱漂亮女孩,“一号到货了”成为那个年代时尚女孩们的交流“暗语”。
如今,南街上那些在计划经济年代风云一时的国有商贸巨头,或改制、或消亡、或重生,让人扼腕。南街夜市、商品大世界的热闹也被淹没在电商们“双十一”、“直播带货”的流量海洋里。
六、裱背巷、棋坊巷与副食品大楼
南街一直是商业街,街面多店铺,居民多住弄堂里。南街的弄堂不少,西面食品公司边上有三圣巷,对面有白果井、天宁巷。东面派出所边上是棋坊巷,裱背巷算是比较有名的。
▲裱背巷的雨夜。图片@风筝
“裱背”应是“裱褙”讹误或简化,原意是种修补字画的行当,北京就有“裱褙胡同”。小时住在裱背巷里的小李印象最深的是用水难,当时城里许多地方没通自来水,家里天井有大水缸,积雨水供日常用。至于喝的水就要到巷口的井里吊。洗澡用大木脚盆,水要节约着用,洗完再弄点水冲冲。家里也没有厕所,早上把马桶拎到门口等粪车来清理,满巷子都是粪尿臭味。但裱背巷对面糖烟酒大楼里的糕点香同样长存记忆,尤其是那又香又大的“枕头面包”,四十年后,远在异国他乡的小李至今念念不忘。
裱背巷对面是糖烟酒大楼,也称副食品大楼。穿的用的在百货公司,吃的喝的抽的在糖烟酒大楼。八十年代末,市场经济兴起,个体经营大行其道,糖烟酒公司经营日趋艰难(烟单独分出),难则思变,改革开放大潮中,也搞起多种经营,“长城”歌舞厅、“长城”期货公司先后应运而生,“蓬擦擦”的交谊舞跳起来,心惊肉跳的期货炒起来,谁知道带他们玩的居然是糖烟酒公司的大哥,真可谓执风气之先,名声响亮一时。
原下街派出所边上的是棋坊巷,巷里一直有家定点刻章店,私章公章都要刻,从手工变成电脑刻,这店已经开许多年了,他雕刻的到底是印章还是时光?以前参加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去刻个章挂在钥匙串上,否则工资、汇款都领不了。
据说棋坊巷里有户姓邓的大户人家的老宅,颇有规制,相当有年代了,九十年代时被人整体挪到烂柯山上保留下来。棋坊棋坊巷口是下街派出所,场地显得非常局促,门口仅有一块小空地,一到傍晚就摆满横七竖八的摊位,地摊上的音响正传来苏芮的歌:“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
七、邮电局:今天,你还写信吗?
派出所紧挨的是邮电局,八十年代邮电局是南街南侧的大单位,一排店面一个大院,如今的电信、邮政、移动、联通等,原本都是南街上的“一家亲”,1998年邮、电分家,1999年电信又继续拆成电信、移动、联通三家。
▲八十年代的邮电局。(资料图)
▲八十年代话务员。(资料图)相对实惠的平信才是八十年代人际交流的常用方式,也是邮电局的主业之一。南街邮电局的营业厅里有寄信的柜台,本地三分外埠八分邮资的八十年代里,写信是异地交流的主要方式,就算是与巨化的亲友同学,写信也是日常通讯手段,不用说外地亲友了。
写信是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抬头“尊敬的”、“亲爱的”,称呼从全名到缩成一个字,都体现了关系的亲疏,冒号后面的话需要逐字逐句仔细斟酌了,因为无法“撤回”。写信不仅能表达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练笔的重要方式。敦敦教导、细致关怀、母慈子孝、知己深情、儿女情长、商业套路,一切尽在尺牍之间。结语同样需要斟酌一番,“此致,敬礼”“身体健康”“万事顺心”不一而足。就连如何折信纸也是各有花样。
▲邮件、明信片、贺卡。图片@风筝
许多人都愿意相信跑到南街这个“总部”寄信会更快更可靠些,贴上八分钱的邮票,投到邮电局的邮筒里。把信投入邮筒的刹那,仪式感才算完成。寄出的是祝福祝愿、关切关怀,也许是希望和期盼,等待回信的每一天,也是仪式感的一部分。
当然如遇急事,就只有发电报了,钱要按字算。在名片上印上“电报挂号”更容易让人相信企业的实力,而私人收到电报多会心怀忐忑,“母病速归”是那个年代最揪心的电报。后来邮票涨到两毛时,写信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现在写信的人更几近绝迹。
老邮电局的门口,一直周末总有一些集邮发烧友拿着一本本邮票册子在交流、交易,四方联、小型张、编号票,JT票、文革票......集邮是八九十年代的重要业余爱好,当然也有收集”火花“(火柴商标纸)和烟标的小伙伴在这里凑热闹。
如今邮市已经基本沦为投资行为,而且现在看来还是很低迷的投资。
八、街名的历史变迁:从南市街到南街
最后来说说南街的名称和历史变迁。
市中心怎么会出现一条“南”街的呢?南街在解放前一直称南市街,因地处县衙(原人民电影院附近)之南而名,因市而兴,所以称“南市街”。明代西安县有十一市(集市),其中城区三个为南市、长街市(大约是今长竿街加蛟池街)、狮桥市,南市为首。明代的南市街也称正德坊,东抵开明坊(今新桥街城隍庙一带),西抵崇贤坊(天宁寺前),长三百丈,广三丈,是城内东西向的主干道。
▲上世纪四十年代衢州南街附近地图。图片@衢州市档案馆
▲八十年代南街与坊门街转角处。(资料图片)
六七十年代的南街很窄,只有六七米宽,街两侧的店员可以隔着马路很轻松地聊天,两边的店铺都是一两层的木结构房子,门面要上门板的那种,人车也不多,南街真正繁华起来也是八十年代前后的事。
▲2021年南街与坊门街转角处(与上图同位置拍摄)。图片@风筝
数十载城市发展变迁,南街依旧是老城区的核心商业街。
南街北侧,如今差不多已全面“刷新”了一遍,原先的新华书店、副食品大楼、百货公司、天宁寺大楼都消失了,由“国金”一统半条街,引领时尚,潮流正兴,成为衢城商业新地标,而天宁寺在南街西头闹中取静,香火渐旺。
南街的南侧,虽然店铺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但细看之下,建筑基本上还是八十年代的,旧瓶新酒,除了服装店、奶茶小吃等轻餐店外,最多的就是各类手机卖场,还是当年邮电局老底子里衍生出来的生意。这侧的建筑和弄堂大体没变,这里是原来的广播站,这里原来是峥嵘商场,这里是照相馆和大光明......喏,那个售楼部就是原来的派出所。
▲南街上的国金。图片@风筝
百货公司里会飞的结帐夹、文具店里的锣鼓与红纸、木头拖鞋与手帕的故事、大光明理发店里穿白大褂的理发师、熙熙攘攘的南街夜市,还有藏着不知道多少故事的裱背巷、棋坊巷、三圣巷、天宁巷、白果井......每个衢州人都有各自独有的南街记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