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12.30内蒙古
东风饭店全景
01
东风饭店是1958年大跃进时代的产业。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指引下,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出现了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赤峰市区的城市建设也在突飞猛进,建设一座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现代化大饭店,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产物。当时毛主席提出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著名论断,力争5年超英、10年超美,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所以赤峰市将这座新落成的饭店命名为“东风饭店”。
按照中国传统对饭店规模的命名标准,规模最大的叫饭庄,其次叫饭店,第三位叫饭馆,第四位叫小吃铺,如经营赤峰名小吃对夹的小吃铺就叫对夹铺。解放以后饭庄名称不再流行,大的饭店都以饭店作为第一等级命名。当时赤峰市区经过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确立了以国营为主导,大集体和合作形式为辅的餐饮业所有制形式,称为饭店的只有两家,即东风饭店和松州饭店,规模又以东风饭店为大,其余的都叫饭馆、小吃铺,如鹿鸣春饭馆、对夹铺等诸如此类。像鹿鸣春饭庄的更名是改革开放扩建后以后的事。
东风饭店店名题字
东风饭店落成之后,请赤峰街最著名的书法家邓万福提写了店名,并且是以水泥贴面雕塑的形式,塑在正门山花向前的门楣上,按老理饭店名称应该刻在一块木匾上悬于饭店门的上方。东风饭店之所以不循旧规,其原因是其造型是仿俄罗斯式的现代西洋建筑,如果洋房挂块旧式匾显得不伦不类,所以店名采用水泥浮雕的形式更与洋房相匹配。
东风饭店的堂食
东风饭店坐南朝北,门脸儿呈一字形排开,中间是山花向前的三角面,属于欧洲现代简约式风格,中间部分略微前凸,形成门洞的过厅,前立面都是清水墙体,不做任何修饰,只是房檐部分装饰了护板,涂以绿色的油漆。饭店大厅相当敞亮高大,顶棚为木格装饰,悬挂有大吊灯和电扇,大厅摆放着20多张大圆桌面,可容纳200多人同时就餐,另外在大厅的东侧还有雅间,用一个小走廊作为连接。当时赤峰所有饭店中,只有东风饭店配有雅间,其他的饭店几乎全部都是堂食,只有东风饭店属于例外。饭店的南部中间连接餐厅处是一座大型厨房,分成白案、红、上灶、洗碗间、配菜区等,厨房规模很大,可同时操作,满足300多人同时用餐的需要,这在赤峰市区尚属独一无二。
02
在以往人们的印象当中,东风饭店自1958年始建,如今也不过60多年的光景,其实则不然,它的前身是赤峰老街规模最大的饭庄叫三盛园饭庄,而且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著名饭店,是地地道道的老字号。虽然东风饭店于1958年才兴建,但是其骨干力量则是全部来自于三盛园饭庄的原班人马,是三盛园饭庄的正宗传承。
东风饭店的前身三盛园饭庄素描
三盛园饭庄位于赤峰老街的中心位置,即三道街与西横街十字街路口的东南转角位置。三盛园始创于道光年间,是目前所知赤峰街文献记载最古老的饭店。据焦世珉先生回忆:“(三盛园)前清道光年间开业,最早财东为河西朱紫林之父。老掌柜为有名厨师于如泉,二掌柜荆海。该号历年承办县官的“三节、两寿”烧烤全席,颇具盛名。清末时更换股东,经理有于如泉老厨师,后让位于其徒弟于泉担当。荆海出号在西屯开设长春馆,悦来楼改字号为长寿楼,不久又更换股东改成三盛园饭庄。伪满时期扩建东院小楼及门面,数年以后于泉年老退休,经理由周荣坡继任。老厨师于如泉系笔者之外祖父,民国五年逝世,寿82岁。于泉在解放时尚健在,亦已70多岁,世人讹传二于为一人则非也。情因现代有许多中老年厨师,尚不明真相,故作此注阐明,用以校误传之非”。
东风饭店的雅间
根据焦世珉先生的回忆,三盛园饭庄最初叫悦来楼,后又改名叫长寿楼,最后又改成三盛园,皆因更换股东所至。三盛园取自“人盛、财盛、粮盛”。临街是一个转角型的二层楼房,还有一个东院,院内还有一座二层的楼房。饭庄的面积较大,至少可容纳百人以上就餐。焦世珉先生回忆:“1946年10月,赤峰被国民党九十三军占领,曾经以军部的名义在三盛园举办盛大的宴会,宴请赤峰当地的著名绅商各界,足见其规模之大,执赤峰餐饮界之牛耳矣”。
赤峰在清代中叶以后至民国时期一直是热河省的经济中心,交通四通八达,锡林郭勒盟、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北部20多万平方公里的农畜土特产品均汇聚于此,再沿八沟道输往内陆,而来自内陆的商品又是先汇聚于赤峰,再分散到辐射到其它的地区,往来客商甚多,导致餐饮服务行业非常发达,各种档次的旅店、大车店、驼店、饭馆、小吃铺等多达上百家,每天的客流量都有数千人之众。
有商业交易就伴随着请客应酬,导致一些身处闹市的饭店生意格外兴隆,而赤峰街区所有饭店地势最好的非三盛园饭庄莫属,不仅身处地市中心,而且距粮市、马市都近在咫尺,商人们在市场交易完之时,许多商务活动首选三盛园饭庄,因此三盛园不断增加营业面积,竟然在临街和院内盖了两座楼房,一跃而成为规模最大的饭庄,都是与赤峰作为旱码头商品集散地的优势有关。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取消私有经济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一切商品经济活动为国家所垄断,实行按计划分配。1956年昭盟首府迁到赤峰市区以后,属于国家商品、物资供给三级批发体制中的第二级,于是在昭乌达新市区建立了商业、物资、供销三大系统的各类商品和物资的二级批发站,粮食系统实行配给制,导致赤峰自由市场经济全部取消,外来人口剧减,饭店餐饮服务系统经营全面萎缩,尤其是餐饮业的服务对象,由过去针对外来商旅变成了市民消费,餐饮业风光不再,社会存在感也自然降低,三盛园饭庄也变得日渐萧条,门可罗雀了。
而随之崛起的是针对市民服务的百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用品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和丰富起来。当时尽管赤峰商业发达,人口有五万多,但却没有大型百货商场,而商业的黄金地段却被像三盛园、鹿鸣春等大型饭店占着,这种商业格局显然不符合新的商业业态的布局,成了鸡肋。
1956年,赤峰和南部旗县划给内蒙古管辖,赤峰又成了昭乌达盟的首府,为了表达对新组建的昭乌达盟的友好情谊,想赤峰人民之所想,急赤峰人民之所急,内蒙古人委决定投资为赤峰建设一座大型现代化的百货大楼,作为赤峰划归内蒙古的献礼,赤峰市政府决定将三盛园饭店腾出来作为百货大楼的选址。于是三盛园饭庄被拆除,所有人员暂时分散安置,三盛园饭庄从此寿中正寝。
1957年百货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成了赤峰市民和外地出差到赤峰的旅客的打卡地,而且日益红火起来了。但是赤峰市的决策者又觉得三盛园饭庄消失,实在是个损失,同时又考虑到逛街人们的午餐问题,便决定在三盛园的位置向南移一条街,在大致同等的位置建一座大型饭庄。1958年当饭庄建起来之后又召回了三盛园的原班人马,重起炉灶开张营业,但到了革命口号喊得震天响的年代,总不能叫那些带有封资修色彩的名字,于是便起了一个东风饭店的名字,其经营规模和档次仍然属赤峰第一,是市区唯一的专营中餐的高档饭店,这便是东风饭店的由来。
03
东风饭店开张营业之后,以其洋范儿的建筑形制,宽敞整洁的大餐厅,以及一流的饭菜,一流的服务,迅速成为老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而吸引了大量的食客前来就餐,能在东风饭店吃上一顿饭,成了一种品质且时尚的事,“下东风〞变成了赤峰人的口头禅。在平常素日去东风饭店就餐,一般不用等座,但是一到礼拜日和节假日,想在东风饭店吃上一顿饭还真不容易。在那个时代,人们几乎没什么文化生活,礼拜日和节假日,白天唯一休闲的就是逛西横街为核心的商圈,买不买东西都无所谓,饱眼福就行,逛了一上午之后,人困马乏便在繁华闹市找家饭店用餐,于是东风饭店变成了首选。
尽管当时横街一带,还有蒙民饭馆,新华饭馆,回民饭馆等吃饭的地方,但是都是古典建筑的青砖大瓦房,店堂老旧,破败又逼厌狭隘,饭菜质量尽管也不错,但远达不到东风饭店的水准,而且价格都一样,都由国家定价,所以食客们宁可去东风饭店人挤人,也不愿去小饭店就餐。记得青少年时代跟着父母礼拜天逛街后去东风下饭店,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进去后便挨桌遛,看着哪位食客盘中餐快吃完,盯住之后便站在食客的身后,用脚踩住凳子称,这位置就算是号下了,等食客吃完饭走人便可入座,然后又盯着临近的左右食客,用脚勾住另一个食客的凳子称继续占座,食客走后将自己的帽子扣在凳子上,就算又为家长占了一个座,等到父母排大队开票回来,就有了座位,将小票放在桌面上,等服务员收走后上饭菜。
在那个时代都是全民学雷锋,人人争做好事为他人排忧解难,人的思想境界都比较高,所以食客们在吃饭时后面有人踩着你的凳子,个个如芒在背,都自觉加快进餐速度,好给他人行个方便。作为踩凳子的人心里也不好受,逛了一上午的街,又累又渴又饿,饥肠辘辘还得等座位。桌上饭菜飘香四溢的味道,更令人抓耳挠腮,为了吃上口热饭热菜踩着别人的凳子,巴望着别人尽快吃完走人,那是多么的掉价和有失尊严的行为!
参加工作以后自己有了闲钱开始独立下饭馆,那时我的中学同学在饭店当上灶掌大勺的,我就专门奔他而来,去吃饭时先和他打个对光,要一盘最解馋的锅包肉,开好票直接交给他,他炒好菜之后再通过服务员亲自端出来给我,盘中的菜仍然比别人多出一大截,有时惹得邻座感到奇怪,明明要的是同样一样菜,凭什么他的菜比我多出一块儿。利用这种人情上的便利条件没少占了东风饭店的便宜。
文革时初期东风饭店也遭了难,红卫兵冲进饭店,将饭店的带有花纹的装饰图案全部给砸了,雅间也给封闭了,不允许服务员端菜盛饭,说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封建思想,人人都有两只手,不在饭店吃端饭。食客们去东风饭店吃饭,自己排队交钱开票,拿着票到付饭口排队端饭,吃完饭后自己擦桌子,洗碗扫地,服务员一个个站在边上监督食客,谁吃完饭后不擦桌子、洗碗、扫地便大声呵斥,仿佛此刻都是一帮记吃不记打的劳改犯。
东风饭店四个店名大字被铲掉了两个,改成了东风食堂,在那个年代,就连饭店两个字都成了封资修,都不让叫了,真是左到了极点。文革时期东风食堂经营如江河日下,不但服务员态度恶劣,服务质量极速下降,而且卫生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坏,一进餐厅苍蝇便扑面而来,在炒菜中发现苍蝇是家常便饭,吃完饭后拉稀跑肚更是不可避免,以至于人们“下东风”要自带大蒜杀菌消毒。由于国民经济困难,物资供应紧俏,东风食堂每天供应的肉类、蛋类、细粮有限,主食全麸面、白面按3:7的比例掺玉米面,大米饭也改成碎大米,而且吃大米饭要搭配炒菜,甚至上啤酒也的得配炒菜,各种菜品更是缺油少肉,清汤寡水,使东风食堂的声誉遭到了极大的损害。
04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东风饭店也改回了原名,开始重新焕发出活力。当时已是昭盟划给辽宁管辖的第七个年头,辽宁省在“开发昭盟、建设昭盟〞的方针指引下,加大了对口支援的力度,辽宁省餐饮行业对口支援昭盟的餐饮行业,除了投资营建赤峰饭店等大型现代化饭店以外,还将重点提升昭盟餐饮业水平上下功夫,通过组织厨师培训班的方式,从沈阳各大著名饭店选派厨师到昭盟进行培训,培训班实习的地方就是东风饭店,沈阳厨师手把手的传授鲁菜、辽菜的传统工艺,使昭盟的许多厨师受益,并较大地提高了厨艺水平,许多著名厨师都是从东风饭店学成后大展身手,东风饭店成了昭盟厨师升级再造的摇篮。同时沈阳还对赤峰市区餐饮业的面案、糕点师、服务员、红案、白案等分门别类进行专业培训,地点也是东风饭店。
记得当时东风饭店每年都定期举办厨艺、面点、凉品、糕点展示活动,许多市民老百姓都去参观品尝购买。东风饭店又一次重振雄风,成为赤峰餐饮的领头羊。再后来,辽宁省又为昭盟投资兴建了专注于培训厨师、服务员、面点师的实习饭店,东风饭店才结束了餐饮行业培训基地的历史。
东风饭店还在全市推出宴会的三级套餐厅项目,专门为在雅间内用餐的食客提供标准化服务,一级套餐16元上16个菜,二级套餐12元上12个菜,三级套餐8元上八个菜,并配有名烟名酒,像一级套餐还传承了赤峰古老的商务宴请翻桌席,面点、茶点、主菜分批次上,二级套餐讲究“三、四席、十二个菜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每三种菜代表一季,彰显赤峰饮食文化的色彩,并适应市场经济商务往来的宴请需求。
东风饭店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仍然引领时代的发展方向,为满足一般消费者的平民需求,率先引进了甘肃兰州拉面,聘请来自甘肃的拉面师傅亲手操作,赤峰人第一次吃到了正宗的兰州拉面,兰州拉面物美价廉,风格独特,比较适合大众消费者的口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据当年在饭店工作的喻永波回忆,每天前去东风饭店吃拉面的人都排起了长队,销售达二千到三千碗拽面,同时东风饭店还派出许多流动售货车,在繁华的商业区和主要居民区流动服务,专售东风饭店的特色面食,本着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大众的平民路线。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合营、私营餐饮业异军突起呈爆发性增长,赤峰餐饮业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竞争局面,东风饭店以其国营大饭店的优势,利用场地不断牵头组织全市厨艺大赛、面点大赛、凉拼艺术大赛,欢迎全市人民品尝购买,通过举办大赛的形式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同时也增强了东风饭店的社会影响力长久不衰。到了199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将国营集体全部转轨交给私营经营,东风饭店职工全部实行工龄买断,饭店转卖给了私营经营。缺少了国字号商业的支撑,加上一大批现代化的饭店投入使用,东风饭店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后来淡出了赤峰餐饮行业。
21世纪以后,在城市改造的浪潮中,东风饭店被拆除,成为同济大厦的一部分。一代著名饭庄,消失在了历史的尘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