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商品摆放有一个原则:你容易拿到的永远是商家最想卖的。一般来说,摆放位置与顾客视线平行的商品销量最佳,可增加七成销量。所以,超市把利润较高或者快过期的商品放在这个位置,方便顾客拿取。其实,你只要踮踮脚或者弯弯腰,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2.最想卖的东西放右边
超市知道顾客购物时习惯用右手,将最想推销的、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主购物通道或货架的右侧,顾客经过时,会随手拿一些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以,逛超市时不妨多用左手拿取商品。
3.特价商品“守住”入口
超市入口经常会摆放一堆特价商品,以吸引顾客入门,比如书本、毛巾等。但是你要保持冷静,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越是超市利润较高或急于出手的商品。一般烟酒等贵重物品会放在超市中间偏后区域。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总认为入口处的商品一般,里面还有更好的,往往越到最后买得越多。
4.新鲜商品摆最里面
超市在摆放牛奶、酸奶,以及冰柜和冷柜食品等产品时,喜欢把最新鲜的商品放在货架的最里面或者最下层,因为超市希望把近保质期的商品先卖出去。如果你想买到新鲜生产的商品,就把最里面或最下面的商品“掏”出来。
5.蔬菜水果利润最高
超市里的果蔬利润高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从心理学角度讲,因为人们对色彩缤纷的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兴奋,购买欲容易被激发;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超市都会将果蔬区域承包给供应商,虽然价格稍贵,但是也能卖出去。另外,很多果蔬宣称是“绿色有机”产品,其实未必是真的。
6.价格“拆东墙补西墙”
超市有一整套复杂的价格策略,你可能会看到“天天低价、“五公里范围内最低价”等吸引眼球的宣传语,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超市会将一些价格比较透明的品牌产品,比如可口可乐的价格标得比别的超市低,让你形成一种这家超市比别家便宜的印象,不自觉地以为所有东西都便宜。然后,超市再将一些不知名品牌的衣服、鞋、杯子等商品的价格定得比较高。
7.现烤现卖以“味”诱人
一般人认为现场烤面包、做熟食是为了新鲜,其实,这是超市的“嗅觉营销”。食物的香味会调动情感中枢,即使你不饿,也会不知不觉增加食品购买量。有些超市不具备现场制作食品的条件,就会用特制的食品气雾剂喷在空气中。同理,那些免费品尝的食品、饮料也会增加你购买的可能性。
8.儿童的钱最好赚
儿童的消费是非理性的,且占有欲很强。超市利用这种消费心理,设定了一套赚孩子钱的销售策略:精心布置儿童产品展柜;在孩子必经的如扶梯两侧、中心过道等区域放置诱人的食品吸引孩子;把儿童产品摆放在女性必需品附近,因为孩子通常是妈妈带着。
9.买一赠一有猫腻
折扣商品虽然看似实惠,但其实也有陷阱。有些商品会被悄悄提高价格,然后再附送赠品。或者超市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顾客往往会忽略它的生产日期。比如牛奶就常搞“买一箱送一箱”的活动。
10.特价区“浑水摸鱼”
超市的特价区会混有一些原价的东西:在大大的价格表下用小字写着商品厂家,同时混放其他品牌,不细心的顾客容易误买;在服装区把不同价格的衣服混放,只标最便宜的价格,把高价的价签藏到不显眼的地方。其实,很多特价商品并不“超值”。
11.大包装更贵
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食品中,如饮料、薯片等。因为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往往都不是整数,比如480克、458克等等,顾客一时也算不清到底哪种包装更划算。很多顾客会有“买得越多越实惠”的惯性思维,这也成了超市的一种销售心理战术。
12.切开再卖的水果疑点多
切开包装好的水果可以吃多少买多少,这种方式看似方便顾客,其实另有隐情。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观或变质等问题无法销售,工作人员就会把坏的部分切掉,剩下的切成小块包装起来,顾客看不出一点儿问题,但质量却大打折扣。
13.利用灯光以“色”诱人
在一些小超市里,肉类柜台上方会安装粉红色灯,能让肉质看起来更新鲜,可是买回家以后就会发现问题。一般来说,肉类常用红灯光,面包类常用黄灯光,海鲜类常用兰灯光。
14.导购大多拿回扣
15.结账是最后一道关
收银台旁边会摆放一些日用品或经济实惠的小型零食。调查发现,排在长长的结账队伍中的顾客,购买此货架上的商品的几率高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