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许张超丁玲陈辉实习生朱婉怡
记者从某三甲口腔医院获悉,近年来,该院有槟榔咀嚼史的口腔癌患者数量增加迅速,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槟榔食品禁售地区,线上线下仍有得卖
9月10日,歌手傅松因口腔癌离世,其生前曾在社交平台称口腔癌系槟榔所致,呼吁“珍惜生命,远离槟榔”。在傅松离世三天后,四川省南充市建兴镇发布通知,要求各食品经营者及时下架并不得销售食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的槟榔及槟榔制品。除了四川南充,浙江义乌、江西南昌等多地市场监管局也陆续曝出禁售槟榔消息。
“有很多店都被通知不能卖了,你如果要买的话就赶紧,我也想着能把这些货清掉就清掉。”23日,义乌市某超市店主告诉记者,她姐姐经营的一家店铺,22日已被监管部门上门通知禁止销售槟榔,而她经营的这家店暂未接到正式的禁售通知。
记者注意到,近期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全县槟榔代理商和经销商进行集体约谈,在要求各经营户不得销售食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的槟榔及槟榔制品时提到两份文件,分别是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槟榔制品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加强槟榔制品销售监管的通知》。这两份文件目前均未予公开。
强化槟榔制品监管早有迹象。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致癌物清单时,就将槟榔果列为一级致癌物。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
那么,广东省的槟榔监管政策目前如何?
在广州市天河区走访时,记者发现槟榔在穗贩售广泛。大多商铺都将槟榔摆放在了入口处或收银台旁等显眼位置,某高校内商铺还特地打上了“热卖”的标签。除普通槟榔外,不少店铺内还有枸杞槟榔、咖啡槟榔、爆珠槟榔等多类型、多口味产品出售。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多数人表示,对槟榔含有致癌物质、易上瘾等都有了解,对近期全国多地出现禁售槟榔举措持赞许态度,并支持广东地区也采取相同措施。
对于槟榔禁售,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告诉记者,目前槟榔产业的监管体系不完善,全国多地近期的动作预示着国内槟榔行业将进入整治阶段,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地方政府对槟榔采取更严厉的政策;而广东作为湖南以外的槟榔消费大省,建议后续也出台相应政策,对槟榔市场发展合理引导。
【医生声音】
槟榔流行致口腔癌发病年轻化
“去年我接诊了一个很年轻的病人,是28岁的男性司机,他有五年的槟榔咀嚼史,过来治疗时已经是口腔癌晚期。”某三甲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张文(化名)说道。张文表示,这名患者在做完第一步的开刀手术后,下一步要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放化疗,万一以后复发可能还要做免疫治疗等。
“过去口腔癌属于老年病,大部分患者年龄超50岁,多因长期抽烟喝酒所致,近十年因为槟榔的流行,口腔癌发病群体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如今院里收治的口腔癌病人中约20%至30%都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张文表示,近些年国内口腔癌患者呈现出年轻化、初次就诊晚期患者比例增多的特征,而且治疗难度提升、治疗效果下降。
张文告诉记者,2021年,其所在科室收治了200多例口腔癌患者,其中,广东籍患者占比急剧上升至60%左右,超一半患者具有长期槟榔咀嚼史;近年来年均接诊因槟榔所致的“割脸人”约20例。
“像大家从媒体上看到的脸部严重变形、溃烂,甚至被切除部分面部组织的‘割脸人’,大多属于口腔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颊癌,又称颊黏膜癌。”张文说,槟榔中含有大量槟榔素、生物碱等具有细胞毒性的物质,而生物碱和口腔黏膜发生反应,会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进而导致口腔黏膜疼痛、起泡溃烂。
据介绍,口腔黏膜原本是柔软、富有弹性的,吃槟榔会损害口腔黏膜,早期临床表现有烧灼感,伴发口腔黏膜出现疱和溃疡等症状,并伴随口干和味觉减退等,将导致口腔黏膜变硬、逐渐丧失弹性,整个颊部收缩变硬;
病变发展至口腔黏膜纤维化阶段时,患者口腔黏膜基本失去弹性,面部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嘴巴缩小、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问题;如果演变到口腔黏膜纤维化这个阶段,还不阻止槟榔的摄入,则会诱发敏感人群的致癌基因突变,并最终导致口腔癌。
“目前口腔黏膜纤维化并无特效药,在治疗上颇为棘手,即使患者后续停止食用槟榔,但长期咀嚼槟榔对口腔黏膜造成的损害是无法逆转的。如病变继续发展为口腔癌,到晚期肿瘤组织侵犯面部、牙床甚至是上下颌骨,就不得不做手术将其切除,并从腿部取骨带肉进行皮瓣移植。”张文说。
有槟榔咀嚼史的群体如何防范口腔癌?张文建议,首先要戒除咀嚼槟榔及过度烟酒等不良习惯,并定期到专科医院检查;早中期的口腔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五年生存率可达到七八成;晚期口腔癌需结合手术及放化疗等手段,治疗费用高、效果差,五年生存率低。
【产业观察】
千亿产业或被按下暂停键
记者联系到海南省槟榔产业某业内人士。对方表示,个别企业的确受到禁售消息的影响,有部分槟榔种植户联系到他,称收购槟榔的企业处在观望状态。他们在尽力化解当前多地禁售槟榔可能给种植户带来的经济损失。
【历史解读】
“岭南异果”两千年沉浮
“我从小就见到槟榔,像小时候去长沙巷子口的时候就有一个湘潭人,推着小推车经常在巷子口卖槟榔,但我在广州并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那个时候在这种对比之间就产生了疑问。”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师曹雨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说,带着这个疑问,他对槟榔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并于最近出版了《一嚼两千年:从药品到瘾品,槟榔在中国的流行史》。
曹雨告诉记者,作为一种热带作物,槟榔从太平洋的南岛文化圈走出,传播到南亚及东亚等区域,在中国经历了数次沉浮。从两汉时期作为“南越奇树”“洗瘴丹”等而风起,到隋唐时期沉寂;从南北朝的佛教供品、岭南男女定情之物,到被遗忘的“成瘾品”;在十九世纪西方航海贸易系统对中国本土商品的抑制下,槟榔更是彻底从“岭南异果”局限到湘潭一隅。
“很多地方食用槟榔的传统断了差不多有一百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槟榔随着改革开放走出湘潭,但现在所吃到的这种槟榔其实是一种新的‘发明’。而2013年《槟榔王国中的“割脸人”》这篇报道的出现,让槟榔在公众眼中变得非常负面,‘槟榔致癌’这个说法已经深入人心。”曹雨表示,他在2020年发起“槟榔认知程度调查”的在线问卷调查,其中逾半受访者对槟榔的第一印象是致癌物。
假日新观察③|“夜的狂欢”装点长假新生活
揭秘丰田双擎混动,一直被追赶却从未被超越
美女创二代两次创业变身“斜杠青年”
《没头脑和不高兴》作者任溶溶辞世:百岁人生曾在广东度过十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