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5月23日,首个国际茶日江苏主场活动在宜兴举办,发布了淳青茶园等首批认定的江苏省种植业“百园荟萃”十大生态茶园名单,以及首批认定的十条精品茶旅线路,包括南京黄龙岘茶文化慢生活旅游线、淳青生态茶旅路线等。近年来,宜兴巧借宜兴茶、紫砂壶、金沙泉这独特的饮茶“三绝”资源优势,广泛开展茶文化研究,形成了茶艺交流、品茗论道的文化氛围。
宜兴紫砂壶刘顺洪作品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代诗人卢仝如此赞唱阳羡茶。
宜兴古称“阳羨”,是我国著名“陶都”,在唐代就以盛产贡茶闻名。而宜兴产茶史则早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就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穿越绵延时空,今日阳羡茶仍浸润着我们的口舌与心灵。
5月23日,首个国际茶日江苏主场活动在宜兴阳羡溪山举行。活动以“茶与美好生活”为主题,弘扬苏茶文化,营造“茶和世界、共品共享”的浓厚氛围,展现独具魅力的茶风、茶俗、茶故事。
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还是“琴棋书画烟酒茶”的文人气,茶在“中式生活”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林语堂先生曾说:“只要有一壶茶,走到哪里,人都是快乐的。”道出茶之于中国人生活的意义。老舍先生曾说:“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则道出了茶之于中国人精神的意义。禅茶一味,杯盏人生。在茶代表的端起放下、安心静气的人生观里,爱茶之人找到生活的美学,进入内心的静谧与通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才者乐茶。古往今来,阳羡茶与才者结缘,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与佳作。欧阳修留下“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余清”,梅尧臣写就“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佳句,朱熹在《茗岭春芽》诗中则道“茗峰千仞产灵芽,滴露烹泉处士家。读罢楚骚喉吻渴,漫贪七碗操梅花”。
好茶出自好环境。据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敖盘介绍:“宜兴茶叶主产于南部山区,群山映翠云雾缥缈,特殊小气候构成了优质茶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漫长岁月中,宜兴茶叶的品质被广为赞颂。近年来,为提高茶叶品质,宜兴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老茶树进行改造。2018年6月,继阳羡茶后,宜兴红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宜兴红区域公共品牌中,已发展出阳羡金毫、红岭金螺、竹海金茗、百岁红、丹凝、乾红等品牌。与其他红茶制作方法有所不同,宜兴红只做春茶,每年只采摘雨前一季。目前,“宜兴红茶制作技艺”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纤秀形、甘甜味、宫廷艺、文人情。”宜兴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用四句话诠释了宜兴红的丰富内涵。茶香、茶色、茶形、茶味,在味蕾中回荡,在时光中漫溢。
作家叶兆言怎么也忘不了第一次喝宜兴红茶时的惊喜:“喝了以后,满嘴生香,久久不能忘怀。”
品罢宜兴红,七十多岁的上海大学教授、女诗人张烨激情吟诵:“看一眼是钟情/再看一眼是情深/喝一口是鲜爽/再喝一口是销魂。”
顾景舟弟子、八十多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徐秀棠从小就跟爷爷一起喝茶。谈起宜兴红,充满温暖回忆:“我家就住在紫砂厂旁边,那些烧制紫砂壶的工人们吃了饭以后都要喝红茶,上午喝,下午也喝,以后自己也用红茶招待方方面面的人,领导来了、朋友来了,都喝这个,一喝就是一辈子。这里的人们出去打交道都带着宜兴红,宜兴红茶脱离了饮品和食品的范畴,最大的特点是文人情在里面。”茶是一段悠悠岁月,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
——《陶器行》
清代诗人汪文柏如此咏赞紫砂壶。
好茶配好壶。宜兴紫砂为茶而生,因茶而兴。用紫砂泥所作紫砂壶,一经问世,就受到茶人青睐、文人赞颂。欧阳修的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是紫砂壶最早的文献记载,徐渭“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则是最早的在宜兴买紫砂壶的记载。
紫砂壶,作为一种文化,儒、释、道都可以接受;作为一种泡茶工具,大众都接受,甚至有“世间茶具皆为首的赞誉”。这其中自有地域文化、工艺美学、工匠精神、文人参与的原因——素面洁心的材质、千姿百态的造型、精良制作的工艺、高雅文气的陶刻装饰,这些因素也铸就了紫砂壶在收藏领域的独特价值。而紫砂壶经过科学验证的利于发茶的独特功能,则是其受饮茶人青睐的核心因素。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菩萨蛮阳羡作》
苏东坡曾如此安排晚年生活。
坡仙与宜兴人单锡、蒋子奇为同科进士,在琼林苑赐宴会上又同桌进餐,订下了来宜兴的“鸡黍之约”。当他游完宜兴秀丽的山水风光后,便产生了在此养老的想法,他曾先后四次来宜兴,最长一次逗留了三个多月。他对阳羡茶更是情有独钟,泡茶烧水的壶是紫砂的,点茶的水必用玉女潭泉水,三者的绝妙配合,使坡仙对茶的研究深入堂奥,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佳句。
自古以来,宜兴就是“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洞的世界、陶的古都”,地灵人杰。在古代,许多文人雅士、墨客骚人来到这里,或留连流觞曲水,或醉心提壶品茗,诗兴大发,佳句频出。在近现代,诞生了徐悲鸿、吴大羽、吴冠中、钱松岩、尹瘦石、潘汉年、周培源、宗白华、吴祖光等名人。
徐悲鸿山水画作
1996年,吴冠中为宜兴出版书画集题了“宜兴书画作品集”和“书画情系故乡情”。这些题词是大师与故乡之间的真情写照。吴冠中艺术馆坐落在宜兴市陶都路,“吴冠中艺术馆”等牌楼匾额均由吴冠中亲题。作为吴冠中生前唯一同意建设的艺术馆,馆藏作品与艺术馆7幢白墙黑瓦的江南仿古建筑互为映衬,尽显吴冠中江南水乡风情画作中的意境和韵味。行走其间,可品读到大师作品的精神意趣,更可捕捉到大师艺术的精神土壤。
吴冠中1980年作《网师园》
时序更变迁,岁月历沧桑。然这茶、这壶、这画、这书、这思、这情,皆成一种永恒。正如作家、广西师大出版社北京人文中心主任多马在《古阳羡截句》中云:“水与火,一种哲学/树叶与水,是另一种哲学/烧陶制茶,蠡河的一种秩序/在泥与焰的双重性格中定型。”这是“最宜兴”的气息和记忆,也是“最诗意”的岁月和静好。而中式生活范式之于人类的意义,从中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