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入山访名僧,顿悟人生写下一首诗,看懂受益一生高僧僧人诗人茅屋

二苦是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偿所愿,却发现不过如此;

三苦是你轻言放弃,历尽千帆后,回首发现原来它那么美。

得不到,不满足,不甘心,所以人生才会那般痛苦。

其实归根究底不过是“贪欲”二字罢了。

钱多了还想更多,官大了还想更大,出了名了还想更出名。

人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

烦恼由心起,凡境皆心造。

这一生,若我们一直困在这两个字里,那么注定是无法快乐的。

大千世界,红尘万丈,人是何其的渺小。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得到的。

全文如下: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这是他在入山拜访名僧,顿悟人生后所写的一首诗,应该算是他最有哲理的一首诗了,你可以不会背,但至少要读一遍。

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草屋的高僧。

“茅屋”二字突出了僧人生活的简朴,而“孤”不是为了突出僧人的“孤独”,而是为了渲染其住地环境的清幽,以及僧人甘于“孤独”、超脱世俗的精神。

虽然还未见到僧人,但从作者笔下不难看出,这定是一位清修苦行的得道高僧。

接着的颔联描写的是他进山路上所见之景。

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随风飘落的黄叶铺满了山路,在这幽深的密林中,诗人四处张望,却始终找不到僧人的住处,那曲折的盘山路都不知走了几重。

这里连用两个问句“人何在”、“路几何”,突出了僧人住处的偏僻幽静,与开头的“孤僧”相对应,进一步表明僧人远避红尘的清高形象。

而山路如此崎岖,诗人却迎难而上,也表现了诗人求佛问道之决心。

也许真是遇到了烦恼之事,才会如此不畏艰险吧。

接下来的颈联写的是他历尽千辛万苦,见到僧人的情景。

夜幕降临,终于到达僧人的茅屋前,宁静的夜里传来他独自敲磬诵经的声音。

等他诵经完毕,诗人才进屋与之交谈,只见他倚着一枝藤,闲适而安然。

在这荒山野岭,高僧独自居住,却仍不忘诵经,他对佛的虔诚可见一斑。

两人交谈了什么,诗人没有说,只是以“闲”和“藤”来突出高僧的那份淡然情态。

“藤”是指藤条做的手杖,僧人的清苦不言而喻,可是这样清苦孤独的生活,他却能安之若素,怡然自得,高僧的形象就此跃然纸上。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

也许是和僧人交谈后,豁然开朗,也许是为高僧的闲适淡然所折服,诗人最后顿悟人生: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人又何尝不是呢?

世界何其大,人何其渺小。

既然都是微尘,那么为何要一直纠缠在爱憎之中呢?

这是高僧给李商隐的启发,而李商隐又以诗的形式,启迪了后世无数人,这便是诗词的魅力。

虽然李商隐在这次访友中,顿悟人生,写下一首诗道破人生真谛,但其实他这一生其实都没有真正的放下。

无论是仕途,还是爱情,他一直看不透,放不下,所以才会那般痛苦。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THE END
1.欲知山中事后面一句下句是:须问打柴人。这是一句谚语,出自《增广贤文》。直译: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那就去问在这座https://iask.sina.com.cn/jxwd/6dV9FT4jj2r.html
2.从善如流的善什么意思(从善如流的下一句)1、“从善如流”的下一句是疾恶如仇。 (相关资料图) 2、一、“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出自《古今贤文》的真理篇,具体内容如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4、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5、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http://wsdb.we54.com/sh/2022/1221/16760.html
3.从善如流下一句是什么从善如流的下一句是什么呢? 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原文: 《古今贤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看事实,少听虚言。 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必改,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https://www.liuxue86.com/k_%E4%BB%8E%E5%96%84%E5%A6%82%E6%B5%81%E4%B8%8B%E4%B8%80%E5%8F%A5%E6%98%AF%E4%BB%80%E4%B9%88/
4.①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纸上得①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10219666
5.秋天谚语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高中知识5.谚语的意思是什么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表示要精通一件事一定要向精于此道的人请教。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1802501.html
6.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网址: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670368.html[举报] 8.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670368.html
7.博望镇天气预报一周博望产业信息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 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是什么 中国*大的草原 中国*一大草原 中国海拔*低的地方在哪里 中国海拔高度*低的地区是哪儿 中国*长的内流河是哪条 中国内流河中*长的是什么河 中国海拔*高的盆地是什么 中国海拔高度*一高的盆地是哪个 中国海拔*低的地方 中国海拔高度*低的地区 http://bowang.021cf.cn/post/1422.html
8.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是什么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是什么谚语“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是“须问打柴人”。这是一句谚语,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那就去问在这座山中打柴的人。《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https://shenghuo.tianqi.com/jiaoyu/108472.html
9.15位老师+百万学费+17年交易生涯的真传,线上首次公开!欲知山中事, 须问打柴人。 这是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的名句。道理很简单:遇到难题,虚心请教,多问“明白人”。俗话说: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知”与“行”中间,有时相隔十万八千里。谁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然而有多少人能做到历经千难万险去拜师学艺的?佛经中有一个“五十三参”的故事https://www.jianshu.com/p/b0259a868edc
10.谚语欲知山中事,欲知山中事全文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是须问砍柴人,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那就去问在这座山中打柴的人。欲知山中事是一句谚语,现在被引申想要了解某个的领域的事情,那就去哪个领域问行家的意思。今天我们来说说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是什么。01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谚语,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想要https://www.1566.cn/yanyu/19520.html
11.补充名句。欲知山中事,。满招损,。,嫉恶如仇。钟补充名句。 欲知山中事,___ 。 满招损,___ 。 ___ ,嫉恶如仇。 钟不敲不响,___ 。 参考答案 需问打柴人 谦受益 从善如流 话不说不明 补充名句。欲知山中事,___。满招损,___。___,嫉恶如仇。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这篇word文档上一篇:把歇后语https://m.xueke.org/xuexi/298962.html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https://m.12tiku.com/tiku/83060/11128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