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指南收集整理:安中教科处2008年2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关于组织申报课题实验学校的通知各市(区)县中小学(园):为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和谐社会、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建设;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学会处理与社会、与家庭、与环境以及与他人的发展关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于2007年正式设立“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SJ(2007)第02号)。推进感恩教育不仅是当前学校德育的时代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2、。加强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德育课程内容与方法,加强人生道德教育,对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贴近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生活现实,贴近青少年身心成长与发展需要,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一、申报全国课题实验学校1、为扩大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范围,共享课题研究成果,希望广大有志于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的中小学,组织课题项目申报和从事研究实践。2、本课题属于公益性推广课题,不收取申报和管理费用。子课题研究费用原则上由学校自行解决。3、总课题组对成果优秀的学校将给予一定的课题种子资金支持。4、申请子课题的单位可参考子课题目录(见附件),从中选取一个方向或一个角度申报
4、理论研究、实验与创新活动。5、积极组织和开展针对本校学生和家长的感恩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家长讲座、拓展训练、社会实践、感恩图书阅读、征文比赛、歌曲比赛、绘画比赛等)。6、配合课题组进行实验成果自我评估、经验总结与推广。7、接受总课题组的成果验收、成果展示和评比。8、课题管理请遵守课题实验研究指南的具体条款。三、子课题研究步骤第一阶段:组织课题申报阶段1、对各试验校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论证2、审批各校课题申报书及研究方案3、下发试验学校立项证书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1、指导各试验校开题研2、结合每年一次中期评估,组织学术研讨会3、听取子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中期报告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1、结题验收2
6、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申报课题实验学校的指导意见各课题实验区(基地):为了加强各实验区(基地)所属课题实验学校的管理和指导,课题组给予指导意见如下:一、严格遴选实验学校的资格:实践证明:课题实验校在一个市(区)县地区应该严格控制在1-3家效果最好。一定要挑选有责任心、有信誉的学校,认真实施,不能中途而废,否则对课题实施带来全国性负面影响。认真遴选实验学校的资格,是成功的第一步。二、课题费用保障对申报课题实验的学校不收取课题申报和管理费,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实际费用由申报学校自己负责筹措,必要的的经费保障是课题研究出成果的保障之一。三、加强对实验学校的指导和管理为了切实保障课题实
7、验学校出成果、出人才,实验学校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基地(区)管理办法、课题实验基地(校、园)评估标准量表和课题管理办法;为了抓好工作重点,对课题实验学校尤其要加强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在课题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踏踏实实把好事做好:1、子课题申请和开题2、课题研究暨德育创新培训会(见通知)3、专家指导;4、阶段性成果评比;5、预期成果指导和策划;6、课题科研能力提高培训;(计划内)7、全国性成果展示和表彰;四、实验学校申报时的一些基本提问,统一回答如下:1、课题属于哪里的?什么级别?课题负责人是谁?答:本课题属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国家级课题;课题负责人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校外教育处处长杨春茂全国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委员会秘书长魏书生全国优秀班主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任小艾全国优秀班主任,人民教育杂志社管理室主任刘惊铎中央教科所学校部主任教授、博士导师麦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师训部主任焦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主任助理,教育博士扬瑞清当代教育家、教育部师德报告团成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卢勤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彭成著名感恩教育演讲家、公益家关鸿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赵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11、相应学时的培训证明;9、全国年度成果展示、交流和表彰机会;七、课题实验学校启动与工作步骤1、了解课题的重要性和意义;2、填写实验学校(区)申请书3、课题领导小组审核批准;4、子课题申请指导暨学校德育教育创新培训会;5、感恩教育专家德育报告会;6、各校校本课题实验组织实施;7、中期阶段性成果评比和测试;8、课题科研培训和科研提高培训;八、关于创新与实践的三条建议1、实施重大课题项目,目的是吸引教师积极参与,通过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一个区域而言,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化的德育队伍,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区域性发展。所以,课题实验学校应思考如何结合本地的实际,以感恩教育为切
12、入口,做出些特色和成果,为本地的德育教育品牌发展、为本地名师和名校工程建设发挥积极作用?2、德育教育不是孤立的,学科之间要加强整合。“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方面做些研究和实践,把学科教学串通起来,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德育的积极性,评价体系也比较客观,相对容易可出科研成果,也有利于向全国性推广。比如以下都是很不错的选题:“中小学语文与感恩教育整合研究”、“中小学英语与感恩教育整合研究”、“中小学艺术与感恩教育整合研究”、“国学教育与感恩教育整合研究”等。3、感恩教育的研究实验重点在于如何内化,实践证明光靠传统的说教是不行的,一定要加强体验式的德育教育创新。为此,课题组专门组织“全国青
14、任务和高扬和谐社会建设主体,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为一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刷新时代精神做出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加强新时代的感恩教育。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事关我们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若干意见抓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根本问题,明确了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两会期间,两会代表联合呼
16、少年学生思想实际,贴近青少年学生生活现实,贴近青少年学生群体,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道德教育。另一个方面,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对促进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推进学校教师伦理建设和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依此,我们确立了本课题研究计划。本课题将开展现代德育教育困境之对策“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推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构建“新形式下学校德育工作和和谐校园建设的评估标准和评价机制”,总结并推广优秀学校和个人的经验和成果,探索新时期需要的德育教育模式,实现以及教育水平提高。二、研究现状一直以来,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客观也存在着空洞说教,内容抽
17、象,不贴近青少年生活等问题。全国很多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反思和积极创新德育教育的新思路。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一些社会机构也自发开展感恩文化的推广,社会反响强烈。总观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存在以下遗憾:(1)主要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为主,形式和内容比较雷同。喊口号、走过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如何把感恩教育的深入地、长久地开展下去,还没有得到有效研究和论证;(2)另外如何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开展全社会感恩教育也是一个非
18、常急待研究的课题。(3)感恩教育是一种有关心灵、情感和灵魂的教育,需要培养大量感恩教育种子教师队伍,但如何培养是过去课题研究中没有引起重视的课题。(4)一直以来,感恩教育主要聚焦与孩子、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却很少有人进行。(5)全国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虽然很多,但缺乏交流平台,不利于感恩教育的经验总结、成果展示和推广。(6)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教育体系。(7)如何确认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的价值和作
19、用。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这些比较专业的德育课题,当前还没有系统涉及。(8)感恩教育的内化手段研究还是个难点;(9)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基本上是空白;三、研究目标本课题将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比较文化学为依据和借鉴,坚持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力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以下研究目标:(一)理论建设1、厘清我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理论内涵,丰富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德育教师工作研究的学术地位;2、研究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对新形式下和谐校园建设提出有效对策;3、如何确立感恩
20、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的价值和作用;4、探索新时期需要的德育教育创新模式,实现教育水平提高;(二)实践创新1、大、中小学德育教师教育模式创新;2、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平台;3、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4、学校感恩教育的操作模式创新;5、学校感恩文化和环境建设创新;五、课题实施周期计划(2007年6月2010年12月)1、2007年6月2008年6月,课题申报及论证,开题;2、2008年6月2009年6月,第一实施阶段,阶段性成果检查、评选;3、2009年6月2010年6月,第二实施阶段,阶段性成果检查、评选(部分优秀实校结题);4、2010年6月2011年6
22、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与具有特色的校本培训相结合,采用参与式培训等灵活的培训方式、整合共享全国优质培训资源,组织各实验区大、中、小学德育教师和辅导员骨干培训者进行专题培训。二、培训目标1、掌握感恩教育的基本理论(1)认识德育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和基本理念。(2)了解现代感恩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活动方式。(3)集合实际案例的分析,问题为中心的实践。2、建立各级各类优秀的德育教育与感恩实践活动的骨干教师及辅导员队伍3、研究探索德育教师和辅导员的有效模式。三、培训类型1、国家级师资培训2、市区级师资培训3、校本师资培训四、培训方式1、专题研修(1)专家讲座(2)自主学习及交流互动(
25、训待遇:(1)学员通过学习与研修,进行论文答辩和实践能力考核,合格者由中央教科所发给“全国科研型骨干教师(校长)”证书。(2)每年举行一次优秀论文大奖赛,由课题组和中央教科所学术研究委员会主持评审,并考虑择优结集出版。(3)对于表现优秀者:我所将择优选拔进入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优秀授课教师资源库,颁发证书,聘请为培训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通过设立国家级和所级科研项目、拨专款资助、出国培训、表彰奖励、新闻宣传等多种形式,对表现优异的教师和校长进一步加强培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成绩优秀者,可选派参加由中央教科所主持的国家级科研课题,申报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并可推荐到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教
27、心,全权负责该课题的研究、应用及推广工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为了加强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教研室的合作,通过全国各省(市、区)参与项目活动和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探索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基础的德育教育专业队伍,建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辐射影响的课题实验基地,并在全国遴选部分优秀基地作为课题示范性基地,特制定实验基地的管理办法如下:第一条: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与实践”,建立实验基地。第二条:实验基地,包括“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实验校”和市县区域性“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实验区”两种。第三条:实验基地的申请、审批,统一由“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与
28、实践”总课题组领导小办公室负责管理。第四条:“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与实践”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研发中心和秘书联络处设在广州弘恩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第五条:实验基地应具备的条件1、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办学思想端正;2、主要领导和负责人、参与研究者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能正确把握教育科研发展方向;3、具备一定的科研实验教学基础,能为科研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4、有相对稳定的教育科研队伍和组织机构,有固定联络的科研人员;5、接受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实验区的管理,并执行本管理办法各项规定;6、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德育教育专业队伍。第六条:实验基地开
37、自己确定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与培训目标。本文仅为实验区、实验校选题参考,各实验基地(区、校)也可按实际情况根据总课题自定子课题。一、理论研究1、感恩教育理论基础研究;2、感恩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3、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4、感恩教育在师德教育中的地位;5、感恩教育与现代社会文明建设;6、感恩教育与培育新时期“孝道”;7、感恩教育与民族凝聚力;8、感恩教育与个人核心竞争力;9、感恩教育与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10、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11、感恩教育与身心和谐发展;12、感恩教育与自然环境建设;13、中西方传统感恩教育比较。二、体验与实践1、感恩教育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活动设计;
38、2、感恩教育与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活动设计;3、感恩教育与建设和谐家庭关系活动设计;4、感恩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环境活动设计;5、感恩教育与构建天人合一关系活动设计;6、感恩教育与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设计;7、感恩教育与加强学生同侪合作活动设计;8、感恩教育与推进教师伦理建设活动设计;9、感恩教育与建设民主管理制度活动设计;10、感恩教育与促进师生合作学习活动设计;三、课程研究与开发1、中小学辅导员感恩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2、中小学班主任感恩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3、家长学校感恩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4、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5、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整合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四、感恩教育实验与成果
39、推广1、小学阶段(幼儿园)感恩教育实验研究与成果推广;2、初中阶段感恩教育实验研究与成果推广;3、高中阶段感恩教育实验研究与成果推广;4、家长学校感恩教育实验研究与成果推广;五、实践创新(重点)1、中小学德育教师教育模式创新(1)企业内训模式对德育教师培训形式到内容的借鉴创新(2)教师教育的社会化研究2、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平台;(1)家长学校平台(2)企业参与平台(3)社会参与平台3、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1)中小学语文与感恩教育整合课程(2)中小学英语与感恩教育整合课程(3)中小学艺术与感恩教育整合课程(4)国学教育与感恩教育整合课程4、学校感恩教育的操作
43、完成阶段性任务的基础上,定期举办优秀课题承担学校和优秀科研个人的评选。2、参评优秀课题承担学校所需条件:(1)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科研指导思想端正;(2)有科学的、阶段性的课题实验计划,并可完成逾期目标;(3)圆满完成个阶段、各年度的课题研究,年终工作报告详细、真实;(4)积极参与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有关教学科研活动;(5)常为感恩教育网站撰稿,主动、积极的与其他课题承担学校和优秀科研个人的评选。(6)在课题研究周期内取得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3、参评优秀科研个人所需条件:(1)从事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端正,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2)能按课题计划的要求,圆满地完成本人承担的研究任务;(3)在课题研究周期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取得了一定数量和水平的研究成果;(4)积极参加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课题交流培训的各种活动;(5)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全面考量,对可以实验周期评选出的优秀课题承担学校,授予“课题实验示范校”的称号。七、课题研究的终止1、课题研究结束或者课题研究期满,由课题领导小组分别对各课题承担单位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