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召开全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紧扣“举旗帜聚民心、防风险保安全、强治理惠民生、增动能促发展、谋合作图共赢”的使命任务,加快建设网络强市,扎实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某某新篇、争做某某示范提供坚强支撑。
今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提出10周年。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首次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正从网络大国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共同福祉,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网络大国的使命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化建设,从智能互联到共创未来,始终坚守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就指出“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在福建任职期间,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数字福建”战略;在浙江和上海工作期间,相继提出“数字浙江”“智慧上海”发展战略。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对世界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作出前瞻性思考,将“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确立为重要战略目标。2014年在巴西国会演讲时,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向世界各国提出网络空间治理的愿景,即“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同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指出:“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互联网与“命运共同体”同时并提,也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雏形。
其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话语传播和人文情感交流,是维护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秩序。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就是由中国倡议搭建起的一个国际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的平台,在求共识、求合作和创共赢中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情感交流互动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自觉把握网络信息空间发展动力中,科学总结世界发展理论和实践,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具体实践要求的维度回应“如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时”和“势”,对加强网络空间全球合作与治理进行深邃思考,擘画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蓝图,其中蕴含着科学思维。
一、战略思维、科学谋划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战略思维的运用,坚持运用战略思维把握时代脉搏、分析发展大势,并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进行战略谋划。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内蕴着战略思维,是对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难题和实现美好网络生活需求的战略部署。
其一,前瞻性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球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空间发展出现失衡、网络空间安全面临威胁、规则不够健全和网络空间秩序不合理等问题,对国家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球历史发展高度,纵观世界各国互联网衍生的方向,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在之后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中使这一理念得到逐步丰富、发展和完善,这是对新时代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治理等问题的深刻回应。
其二,全局性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整体审视世界互联网发展问题,在与时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