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论述题的答题方法:好的思维构建能让你多得30分!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12.18

已经进入八月,不知道大家们的学习进程怎么样了?或许你已经背完了一遍书,或许只把参考书看了一遍,或许刚刚决定要考研,但不管处于什么阶段,以题目为指引来进行复习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今天这道常规、也常考的题目,相信能帮助大家初步构建论述题的思维。

一篇完整的论述题应包括:前言+正文(包含名词定义、特点、现状、原因、措施等)+结语。

前言相当于对问题的引入,是吸引老师兴趣的最佳时机;

正文即针对设问的回答,是答题的重中之重,也是得分的重要环节;

我们通过几道真题来认识:

论述坚持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20北大636)

论述人工智能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影响(20北大440)

论述马克斯主义新闻观(20中央民族440)

结合实例,谈谈对社交媒体下媒体审判的认识(20年北师大334)

论述网络流言的特点和治理措施(20年北体440)

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谈谈对媒体融合的理解(20年北体440)

智能算法时代下把关人现象会在今日头条这类的媒体中消解吗?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20华中科技大334)

舆论引导专题

舆论引导是指新闻媒体劝服大众尊重、遵循、实行国家的法规、社会公意及政府的方针、政策,达成社会共识,从而形成共同行动。

从而得出舆论引导的要素有:

新媒体环境专题

新媒体环境的特点,我们用最简单的5w来分析:

传播者:多元化,主体泛化等

传播渠道:渠道广泛,速度快,联通性强等

接受者:自主性强,产消一体化等

传播内容:内容巨量、碎片、繁杂,噪音冗余大等

传播效果:难以预估、技术逐渐支持检测舆情等

舆论引导的主体+新媒体环境=部分主体意识落后、受众无法识别高权威性的媒体等

舆论引导的形式+新媒体环境=形式创新、政务新媒体、跨媒介融合传播等

舆论引导的客体+新媒体环境=难以预测、自我意识强、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交织等

让我们先从第一问困境入手,看一下今天的第一篇例文。

(一)融媒体舆情多源,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随着大数据、移动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网络舆情在数量和影响力上又得以跃升。事实上,近年来舆情事件不再是单一的媒介传播,而是多媒体的交织传播。舆情的多源性和舆论呈现出的跨媒介的融合传播,促使舆情发酵速度与热度提高、职业群体立场或利益代言现象多发、网络谣言和舆论反转增多、舆情“邻避效应”和“双重标准”常见等特点和趋势,引发多重社会问题及信任危机。

(二)新媒体内容混杂,谣言威胁社会稳定

(三)技术负作用显现,AI带来新挑战

当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进入信息的生产、传播、消费过程时,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内容生产和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内容的质量和内容的价值在整体上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被又一次加速了的信息生产、传播、消费又给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一切都给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接下来,一起来看题目的第二问:针对困境提出相应的措施。

例文A

(二)公众应加强舆论素养,增强理性

(三)引进新式复合型人才,提高传媒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现代化信息传播需要的媒介工作者的业务素养更加全面,技能要求更高。以前单纯新闻报道能力已经不足以应对现代化传播的需求,在广泛的信息面前,人为的信息把关已经失控,因此要增强传媒工作者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媒介素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需要重新得到定义,然而不管任何情况时,坚守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是作为一个媒体人始终坚持的准则。

例文B

(一)转变思路,善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面对新媒体,政府应“敞开胸怀”而非排斥和逃避。当前,仍有部分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对新媒体缺乏重视,漠视新媒体的重要引导作用。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应主动接受学习新媒体、了解新媒体的功能特点,主动将新媒体运用到政务处理、政务公开的具体工作中,借助新型舆论平台发挥积极导向作用,摒弃传统思维中“围追堵截”压制网络舆论的粗暴行为。充分维护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要能够正确看待民众借助媒体向党和政府表明的态度、提出的要求及发出的呼吁,促进政府与民众平等真诚的沟通,实现社会良善治理的目标。

(二)提高政府公职人员媒介素养,推动信息公开工作

首先,树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新媒体理念,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尊重新媒体上的批评,善于在新媒体平台上观察民情、听取民意,提高自己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媒介素养培养机制。政府公职人员需要学习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方法与实战技巧,提升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能力。最后,要借助新媒体推动信息公开工作。政府及时的信息发布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也有助于提高公民分辨虚假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大数据,建立舆情预警应急机制

大数据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如防灾减灾、用户消费行为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基因检测等。以中科院大数据发布的“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报告为例,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不仅帮助地方政府高效地进行震后生态环境重建,也对汶川地区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新媒体平台上每分每秒都能产生体量巨大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搜集、分类、处理与反馈,同样建立起一个事前预警、及时反应和事后评估的数据交互平台,为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THE END
1.理论阐释增强数智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学会讲故事,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真正理解、认同和掌握。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DQwNDMxMQ==&mid=2247500015&idx=2&sn=1c43d03c85986da265d6ded984f57591&chksm=e823c550c11436661af8e03f07977c3732cf7ff28db9918de5ff8de241454eb8a11c465887e8&scene=27
2.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旗帜新时代如今,国内形式严峻,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紧绷意识形态这根弦,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现实紧迫性,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思想认识、理论学习、队伍建设等方面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41UIBUP05562DHF.html
3.意识形态工作安排大全11篇1.网络监管还需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对团属全媒体中心的监管。 2.各类社团开展活动的报批时效性还需进一步强化。 3.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手段还需进一步强化。 三、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团委拟开展以下工作 篇(6) 一、防――争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https://www.fabiao.com.cn/haowen/26103.html
4.茌平区职业教育中心统计数据持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主动权,定时开展学习交流研讨会;通过宣传栏、微信群、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做好新时期宣传引导工作。持续开展党员信教问题排查处置,坚决抵御邪教渗透。 做好党费收缴工作。按照《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完成http://www.chiping.gov.cn/site_cpqzyjyzxr/channel_x_30495_18479/doc_655ec9eb344accccf29e4386.html
5.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二)自身特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潜在风险的扩大化。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 (一)坚持***的***,推进思政育人建设。 一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在日常工作、学***方面的体现。 (二)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科学防范机制。 一是坚持深化道德建设,积极建设和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道德标准,树典型,立榜https://www.bilibili.com/opus/884669989208981541
6.意识形态研判12篇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做到“一把手”亲自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及时做好重要节点、敏感时期和涉访问题舆论监管;建立重大问题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及时搜集、研判、处置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的言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学校党支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https://www.stokuaidi.com/shiyongfanwen/20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