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网络意识形态是重中之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涉及整个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人民安全,是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范畴。而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识别、诊断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起点。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网络意识形态是重中之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涉及整个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人民安全,是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范畴。而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识别、诊断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起点。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认知
网络衍生出新的生活内容和习惯,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当这些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网络而发生普遍性变化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处在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当中,正在从事着以往不曾有过的许多社会活动内容。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网络亦是一个综合体,网络的运用、内容以及网络与人类社会发生关联而表现岀来的物质和非物质对人们的思想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重塑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
网络意识形态伴随互联网的全球化、普及化和平民化趋势的加强,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焦点性话题。由于网络意识形态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以其鲜明的网络特征区别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新范式。当下,关于网络意识形态的定义,一般认为主要有三种:
一是体系说——把网络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对网民行为具有机制指引功能的思想体系。有学者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利益,指导网民’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新的范式。”
二是属性说——认为意识形态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出现的,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思想,而且也是某个阶级、社会群体的要求、愿望和理想,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发展离不开其维护特定阶级、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的属性。
三是拓展说——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传统意识形态在空间上的拓展。有学者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信息工具的使用而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传统意识形态要素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再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并非是指网络空间中自然产生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所构成的观念体系,而是指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含有各种意识形态倾向的信息的网络生存现象,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发展的渐进式过程”。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网络意识形态有着自己的运行逻辑和本质特征,结合学界已有成果,概括如下。
(1)技术性网络社会空间的网民身处海量的信息中,要从海量信息中抽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意识形态就是网民在抽取信息的过程中经过加工、整理、解释、筛选和改造而形成的。信息的抽取需要一定的技术,现在常用的技术就是搜索引擎和数据挖掘技术。前者比较简单,适用于广大网民,后者技术难度比较高,适用范围比较小,对挖掘潜藏字信息和现象背后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得的信息更接近其本质,网民对此形成的思想和意识也更稳定。
(2)象征性象征化就是符号化。信息的符号化就是数据。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网民信仰、价值观念的思想体系,其载体就是符号化、数字化的信息,在网络中呈现为各种形式的数据,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数据性特征。网络意识形态的数据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网民身份的符号化、网民消费对象的符号化和网民表达形式的符号化三个方面。在网络世界中,网民隐匿各种身份信息,代之的是富有自我认同感的符号。他们既可以恒定使用一种身份符号,也可以不断地更换身份符号,身披各种马甲,扮演各种角色,自由穿梭于网络空间中。为此,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的身份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难辨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打破了熟人社会人们交流因社会规范的制约而造成的言行非自由性。交往双方通过借助数字化、符号化身份达成平等、自由、共享,交往效率提高。同时在网络中,网民消费的对象不再是实物,而是信息,既包括对电子商务中的电子产品消费,也包括对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的消费,还包括对网络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消费。浏览、下载是网民最常用的消费方式,通过符号化消费使信息资源转变为网民自我意识观念。
三、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应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传播效果欠佳、话语权边缘化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深入等问题,这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基于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建构风险识别机制,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三是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方式。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要切实深入到网络空间中,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了解人民群众,这是前提条件。要摒弃以往说教式的语言,仔细观察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中的语言使用特点,熟悉这种表达方式,合理利用这种表达方式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最后,要改变以往自上而下单向的灌输式表达方式,与信息的接受者平等的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建议,无形中也会提升话语的吸引力,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风险防范及治理机制研究”(2020BKS02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