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6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韩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成果鉴定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召开。会议邀请了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主任冯鹏志教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万俊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担任鉴定专家,袁贵仁任组长。北京师范大学领导、课题组成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记者应邀参加鉴定会。
鉴定会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李红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马骏教授和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分别致辞。
马骏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向专家组成员和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高度评价韩震教授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于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北师大哲学学科近年来取得的“双一流”建设成绩,殷切希望哲学学科在推动哲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和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面贡献师大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对鉴定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对韩震教授及课题组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感谢和祝贺,并强调这一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建构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专家研讨
袁贵仁主持课题鉴定会的鉴定环节和研讨环节。课题首席专家韩震教授向专家组详细汇报了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涵、研究成果总体结构和进展情况,并从历史经验、时代精神、时代变迁、话语体系、知识形态演进五个角度全面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目的。他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是以21世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体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探究助推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基本精神和观念特质,同时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基础,学习借鉴外国哲学的精华,建构更具原创性、包容性和解释力的当代中国哲学知识体系。
袁贵仁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课题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强调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时代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在民族复兴、大国崛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指出,课题成果中凝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既是对以往哲学发展的高度总结,又指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为建设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贡献了重要力量,体现出哲学反映、服务和引领时代的主动精神。韩震教授领衔完成的课题成果对于新时代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术指南,为我们塑造哲学话语权、形成理论主动权提供了可行进路。各位鉴定专家也从不同维度对课题研究成果做出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也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对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成果提出了中肯建议。
甄占民指出,课题研究成果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勾勒出中国特色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基本框架,同时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特别具有先行先试的探索性、开创性意义。该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哲学界面临理论变迁、时代变迁、思想变迁、历史变迁、知识体系的变迁等重大问题考验的时代,为未来学科发展和学术生态构建具有高屋建瓴的重要意义,是一场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冒险”。
李景源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系列成果是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取得的重要成果,论述深刻,思维开阔,气象宏大。该成果最大的特点是从历史哲学出发,以现实问题的研究带动哲学学理问题的研究、以哲学学理问题的研究深化对现实问题研究的思想进路,贯通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提出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代重大问题过程中,逐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
冯鹏志指出,从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角度把握新时代的时代精神是一个颇具难度的问题,课题成果立足“两个大局”,坚持“两个结合”的解释原则,从哲学基本理论的高度深刻反映新时代及其实践的丰富内涵、历史意义与实践力量,把中国道路的丰富蕴含展现为时代观、知识论、历史观、价值论、文明观等多个维度的具体规定性及其相互关联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了建构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表达有主体性的新话语的理论创新特色。
万俊人认为,课题研究成果提出了独创的新学说,在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方面形成了贯通中西马、融合古今中外的新的系统化的哲学基础理论,描述全面、清晰,分析深刻、细致,不仅回答了哲学的历史之问,更立足于现实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的时代之问。
方军认为,课题研究的显著特色和贡献在于:其一,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成果紧紧围绕新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系统研究时代之变、中国之变、世界之变的过程中,深入探讨了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其二,充盈着深沉的哲学思考。成果中的十六个专题既是时代课题,同时又以哲学特有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既避免了用观念的历史叙述代替现实的历史叙述,又避免了平面化、简单化和标签化;其三,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哲学观点和主张,对于推动新时代我国哲学基本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主任赵培杰、《人民日报》理论部主任编辑肖伟光、《光明日报》理论版负责人王琎也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分别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当代中国哲学、哲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视角对丰富和完善结项成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课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开展“三大体系”建设,“三大体系”建成的标志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专家们一致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走上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学术界已经深刻认识到进行新一轮知识革命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在当前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的思想伟业中,其中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只有构建既具有自身特质又反映时代要求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三大体系”建设体现了我国根据自身问题思考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引领着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从跟跑、学习到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前进过程。面对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构建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韩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成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植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吸收国外优秀哲学资源,探索构建反映新时代要求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和构建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