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旅游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旅游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旅游学建设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旅游学界同仁十分关心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该课题的研究难度较大,到如今仍然是旅游学术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不少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然而,旅游学要建设与发展,这又是一个绕不过的坎儿。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只能是锲而不舍地继续研究下去。鉴于此,笔者就该方面的问题冒昧地提出一些认识,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旅游学的性质
1.旅游学属交叉科学中的综合科学
交叉科学是在众多的不同学科之间、不同交叉学科之间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按照交叉途径和形成特点,交叉科学又可分为边缘科学(在两门或两门以上专门学科的交界处生长起来的学科群)、横断科学(对各专门学科中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群)和综合科学(以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同一客体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学科群)。从旅游学的形成过程、形成特点和内容构成看,旅游学当属交叉科学中的综合科学。
2.旅游学属软科学
说旅游学是交叉科学中的综合科学,是从旅游学的理论构成和形成特点而言的。若从旅游学的作用和功能而言,旅游学又是一门软科学。软科学是以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知识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为手段,对“人-事-物”系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是为各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实行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服务的,是实现整体优化效应,以解决和促进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为目的的一类综合性理论和应用科学的总称。旅游学正是这样一门软科学,它是对以“人-事-物”为内涵的旅游系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是以服务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发展、协调旅游与其它产业关系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多学科协同研究。
我们说旅游学属于软科学,不仅在概念上二者是一致的,而且旅游学具有以下与软科学相一致的各种特征。
首先,旅游学本身还不是一门独立的体系化的专门学科,而是一个有机组合的学科群,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旅游规划制定、旅游管理组织、旅游法规政策制定、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其次,旅游学的宗旨和功能是为旅游企事业管理和旅游经济发展等决策服务,即通过旅游研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程序。
第三,旅游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一些专门学科和一些横断学科、带头学科。
第四,旅游学的兴起与发展除了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为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外,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的变化等。总之,旅游科学是应时而起,应运而生,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五,旅游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所以,旅游学不但具有科学属性,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因此,旅游学的建设与发展不但需要严格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并且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实现物理、事理、人理相结合,科学精神、社会良知与终极关怀相结合。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旅游学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软科学。
二、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特点
1.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旅游学自然也不例外。关于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以往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概括地讲有要素论(包括六要素论、四要素论和三要素论等)、现象论、活动论和其它理论等。笔者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旅游系统,即旅游学是研究旅游系统的性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系统内部人-事-物各要素之间,以及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促进旅游系统良性发展的一门科学。
(1)关于旅游系统中的“人”
旅游系统中的“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所有与旅游有直接关系的旅游活动者,如游客、旅游管理者、旅游企业经营者、旅游科研教学人员等。对旅游系统中的“人”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人的主体空间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等。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因所处的主体地位不同,其对事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都会有很大不同,进而又会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旅游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旅游活动者与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根据旅游系统中人们活动的作用与性质,可将旅游活动中的人分为3种类型:一是基础旅游活动者,包括旅游教育人员、旅游科研人员和政府机关的旅游管理人员等;二是辅助旅游活动者,包括旅游开发、旅游文化和旅游环保工作人员等;三是核心旅游活动者,包括游客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经营者等。
(2)关于旅游系统中的“事”
人的主体空间行为、人与人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等,必然会通过一定的“事”表现出来,这些“事”就是介入旅游系统中的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4个方面:一是游人的旅行游览活动;二是为满足游人的旅游需求,旅游经营者所进行的各种服务性旅游生产活动;三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活动;四是旅游科研、教学活动和各级政府所进行的旅游管理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旅游者、旅游产品生产者、旅游社区和国家各得其所。正是这些活动,才使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建立联系,发生作用,进而使旅游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不停运行与发展。在上述一系列活动中,第一和第二、三种活动,即旅游消费与旅游生产活动是旅游的核心活动,其它活动可称为旅游的辅活动。
(3)关于旅游系统中的“物”
旅游系统中的“物”是指旅游系统中的“人”活动的作用对象,由各种各样的客观物体所构成,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景观(含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造景观等)、旅游服务设施(含旅游食宿、购物和娱乐设施等)和旅游基础设施(含旅游交通、电力通信、供排水、科研教育、环保和安全设施等)等。其中,旅游景观是旅游系统中人们活动的最终目的对象物,因而是旅游系统中“物”的核心内容。旅游系统中的“物”是旅游系统得以运行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特色、时空组合关系、可利用性等,对旅游系统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2.旅游学的研究目的与任务
作为一门科学,不仅要明确其研究对象,而且还要明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一般而言,科学研究有两大目的:一是认识的目的,即认识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与运动规律;二是应用的目的,即把已经认识的事物的性质与规律转化为方法与手段,用来改造和利用研究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前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形成科学的基础理论,后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形成科学的应用性理论。旅游学的研究大多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且把重点放在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上。这就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旅游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较少,而应用性成果较多的原因之一。具体而言,旅游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在认识旅游系统的要素结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旅游系统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旅游系统中人们通过各种活动对旅游客体进行充分利用,以及对旅游系统进行优化控制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从目前旅游学的研究现状看,其研究任务主要在于解决对旅游系统的控制、管理和应用等实际问题,为正确处理旅游系统中人-事-物三方面的关系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
3.旅游学的特点
根据旅游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可以概括出旅游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交叉性
旅游学的交叉性特点是由其自身的形成特点决定的,即旅游学是在众多不同学科及不同交叉学科之间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情形下所形成的理论系统。旅游学的交叉性特点告诉我们,凡是与旅游有关的一些重大课题,必须采取多学科协同攻关的形式完成,任何一个单一学科都是无能为力的。旅游规划问题是这样,旅游经济、旅游环境、旅游生态、旅游管理、旅游社会问题等,也莫不如此。
(2)综合性
旅游学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多因素性和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旅游学研究内容的综合性。旅游学的内容不但在整体上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贯通的综合性产物,而且它的各分支学科也同样如此,即在旅游学的各分支学科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多层次的交叉、综合,存在着大学科包含小学科,小学科又相互跨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现象。总之,不论从哪个方面看,旅游学的综合性特点都是十分鲜明的。
(3)系统性
旅游学虽然是由众多学科交叉而成,但其内容并非是散乱无序的。旅游学就如同由几十万个零件构成的一架飞机,每个零件、部件和每个机械系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它们共同构成了飞机这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说,飞机有飞机的系统性,自行车也有自行车的系统性,其不同点仅仅表现在系统内部的要素、结构、功能等不同而已。旅游学虽然是由很多层次不同、大小不一的分支学科组合而成的,但各个分支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都是围绕旅游系统中的某一要素或子系统而进行研究的。因此,不论从旅游这个大系统看,还是从各旅游子系统看,旅游学的系统性都是不容置疑的。
(4)群体性
旅游学与管理学一样,同样属于交叉科学,也同样都是软科学,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群。因此,在大的科学分类上,把旅游学归类于管理学之下是很不合适的,特别是把旅游学归类于工商管理学这个二级学科之下更是不妥,这种做法违背了科学分类的基本原则。这种不科学的分类的后果,只能是严重阻碍我国旅游学的发展,进而严重影响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管理学的发展来说,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累赘”,也是有害而无益的。
(5)实践性
旅游学与某些基础性科学的一个基本区别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它是研究旅游、认识旅游与更好地发展旅游的统一,即旅游学研究旅游不仅是为了认识旅游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实践活动。如对旅游发展进行更好地管理、使旅游消费者具有更美好的旅游经历、使旅游产品生产者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社会旅游活动得以可持续发展等。
三、旅游学的学科群结构
关于旅游学的学科群结构问题,不少学者曾经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如谢彦君把旅游学科体系划分为研究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业和研究旅游供求关系三大模块,各模块包含有相应的学科;吴必虎则把旅游学科划分为10个大的方面,每个方面包含有相应的学科。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分类。以上学者的分类大多是根据旅游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特点进行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现时性、应用性和直观性特点。然而,笔者认为,既然是学科体系划分,就应该按学科划分的规范方法进行。根据常用的学科分类方法,通常把学科分类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个层次。
由于旅游学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交叉地带汇流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群,所以它必然与许多科学或学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伦理学、美学,等等。因此,笔者认为,由这些科学或学科与旅游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所研究的,是关于旅游活动、旅游现象和旅游问题的起源、结构、形态、关系、发生和发展规律方面的内容,这些学科应该作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群,如旅游地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旅游生态学、旅游伦理学和旅游美学等。而在这些基础理论学科之下派生出来的用于指导实际旅游活动的一些应用性的学科,应统称为旅游学的应用理论研究学科群。当然,在旅游学的应用理论研究学科中还可以作更具体的细分,如旅游企业管理之下可以细分有旅游景区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
1.管理手段较为机械和单一。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手段运用十分单一和机械。首先表现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管理章程时,仿照和借鉴过多,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规章毫无实际操作性,有些院校的一个章程沿用多年不进行更新,缺乏时代感;其次表现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上,喜欢对学生进行“一刀切”,生硬地套用规章制度,没有将学生特点和学生情感考虑进去;最后就是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管理效果的唯一评价方式,在信息反馈环节没有坚实的立足点。管理手段的机械化和单一性,使得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对其充满排斥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在一些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中,缺乏高职办学经验,仍然沿用中职的管理方法,没有针对性,也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
2.教师队伍观念没有及时转变,素质有待加强。
就现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来看,教师队伍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以前“教师是核心,教师是主导”的层面,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分清重点,使得“以人为本”变成了“以师为本”,很多管理工作是教师一手主导,学生缺少选择权和发言权。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有待加强,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从事教育工作较久的教师,其教育管理思维传统,缺乏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强,管理工作效率不高。特别是一些由中职升格的高职院校,还保留着原有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常年从事针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工作,其思维、方式都已经固化,再加之没有经过长效的培训,使得其很难将自己中职教师的身份转变过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最终是要落实到教师身上的,但是就我国教师队伍现在的情况来看,还是有问题存在的。
3.对学生缺少关怀,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4.管理制度落后。
二、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
1.转变管理观念。
管理观念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是一切实践的指导和前提,科学合理的观念能够帮助学生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要做的,就是要转变观念。首先要加强对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文件的解读和分析,使管理目标和国家宏观目标相统一,其次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大胆地运用先进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以学生为本进行管理工作,根据学生特点,实现多样化管理;最后要注重实践,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让实际成绩来判断管理工作的好坏。
2.构建扁平式的管理模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本主义的关键,是学生管理最前沿工作者,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让教师明确自己在学生管理中的位置,让其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管理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教育者,这样才能使教师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分析学生特点、了解学生需要上来,从而实现让学生实际来决定管理方向;第二,要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新的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比如现在网络信息已经在学生的生活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师要对网络运用比较熟悉,对于一些网络互动平台和网络术语要有基本的了解,才能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第三,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比如教师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责任性和管理态度等等,更多地让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为学生做好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总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之道和最终目标。
4.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指的是一个学校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稳定的和谐的风气和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能力的象征,校园氛围的类型和种类是多元的,一个学校可以存在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氛围,并且相互促进。“以人为本”的校园氛围营造,需要做好下面几点:首先是要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关怀学生,为管理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其次要构建好人本思想的宣传平台,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校内网络等其他途径,实现以人为本的宣传;最后要多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师生的参与,让“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植到师生心中。
三、结语
1.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
1.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能够体现成人教育的本质
1.2坚持运用以人为本理念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1.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才能虮Vこ扇烁叩冉逃的可持续发展
原有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定,学生需要办理学籍变动手续的时候,需要其本人提出相应的书面申请,说明学籍变动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证明资料,在学校审核批准之后才能进行学籍变动。在学校没有及时处理学籍变动问题的时候,一些学生就被迫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这种现象对于学校和学生个人发展都是不利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发展的今天,怎样保证成人教育的生源、实现成人教育管理稳定发展,成人教育学籍模式也要在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更好的促进成人教育良性发展。
2.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2.1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没有考虑成人学生发展需要
2.2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学制安排不符合成人学生生活需求
2.3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毕业标准极端化,没有体现人性
现阶段,很多高校采用的百分制的积分方法,在百分制积分法中,及格是最末端的档次,但不会影响到毕业,在社会上也被认为是合格的人。这种评分标准无差别化,导致成人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原来成绩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忽视学生个体学习差异和学习能力的极端化体现,没有体现人本化的发展要求。
2.4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缴费工作不完善
第一,职能管理部门工作脱节。高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缴费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部门没有有效配合,将缴费工作完全交给财务部门,且在缴费工作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学生增减、专业变动工作没有及时和财务部门沟通;班主任对催缴费的积极性不高;在发放毕业证书的时候没有及时和财务部门核对学生缴费情况。第二,缴费方式不规范。学校采用银行代扣和电脑集中收费的方式,但是在资源不共享的时候为缴费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带来了制约。第三,成人学生多数已经是参加工作的学生,有时忙于工作,常常忘了去银行预存学费,加上银行现在办理业务的人也多,对于缴费方式过于单一,不方便。
3.在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切实运用以人为本理念的策略
3.1树立全心全意为成人学习服务的学籍管理意识,把以人为本理念融入为学生服务之中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为此要求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人员在一切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开展学籍管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同时,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在坚持服务理念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建设咨询服务型学籍管理机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淡化原有的制度监督学籍管理思想,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要强化自己的服务、公平意识。
3.2加强推广和应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3.3运用以人为本理念,规范学籍管理流程,简化管理程序
3.4用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学籍管理信息化发展
在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下,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费用需求加大。为了提升学籍管理的高效性,需要为每名学籍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计算机,打造专业的学籍管理队伍,从而更为快速、高效地完成学籍管理系统和管理程序。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在平台上及时学校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各种信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工作室进入,可自行上网填写学籍卡、毕业生登记表、k理转学、休学、复学手续等信息,在保证成人教育学生信息更新及时的同时,为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持。另外,还需要应用网络技术强化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在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学籍管理人员的配合下完善现有的学籍管理系统,创造出高效化、网络化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平台。
3.5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完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缴费工作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医学生世界观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帮助学生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否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与其他课程相比,“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基本知识体系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以其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原理”课程既有较强的学理性又有较强的时代性,正是这样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原理”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原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
学生对“原理”课程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来扭转。长期以来,“原理”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对它的认识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在医学院校里,学生热爱的是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原理”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不仅没有热爱之情,甚至有不少的学生抱有反感的情绪,从而在一开始就增加了这门课程教学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高质量地在医学生教学中完成“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就缺乏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想办法解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问题。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在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扭转医学生对“原理”课程的认识,使他们在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为掌握这门对医学生来说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的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正是“原理”课教师必须要加以思考的。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创造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原理”课程教学的小环境,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能认识到这门课并不是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在说教,而是与他们所学习的医学专业、人生都有紧密的联系,并且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内在的动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原理”的学习兴趣。
一、在进入“原理”课程的教学时,以问题的提出作为切入点
二、“原理”的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
三、要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四、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教师是主体,要提高“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发挥这门课程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医学生的指导作用,最根本的就是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是与教师的科研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不搞科研,首先对教学内容就没有深刻的理解,不搞科研就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特别是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师来说不仅要通过科研熟悉掌握教材内容,还要对医学知识有所了解。从医学与哲学的结合方面找到教学方法的创新点。以自己一桶水的坚实基础,给出学生一滴水。因此通过科研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是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与基础。
从2006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2005新方案”以来,我们不断在“原理”教学中将教学方法的改革落实到课堂上。然后通过座谈会与个别交流及书信的形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同学们普遍反映,这样的上课方法他们很喜欢。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改变了原来对“原理”的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作为一名21世纪的医学生,无论是在自己的人生还是事业上,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则就不可能走好自己的一生,更不可能做一名21世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论文摘要:提出要重视中学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教学策略,探索、实践并总结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的不同策略和多种方式。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及上一轮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化学教育界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落实新课程、推进新课程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部分教师不注重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性、人文性和教育性,教学模式僵化、方法单调,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缺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思维层次低,学生觉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枯燥无味,缺乏兴趣,难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教师不再是代表权威的指导者,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咨询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化学科学的真谛,像科学家那样去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场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场所。因此,我们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设计采用了“化学史引入”等教学策略和方式。WwW.133229.cOM实践显示,合理使用多种策略和方式,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发现概念之美,感受理论之实,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1化学史引入:原来概念与理论是这样产生的
知道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可以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化学史既是化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化学科学思想的演变和再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运用化学家的故事、生平、轶事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新异的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化学家们坚持实践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这样才把元素周期律修正为现在的形式,同时对于元素周期表也做了许多改进,如增加了0族。
学生通过以上阅读,明白了科学家也走过弯路,进而减轻了对概念和理论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此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提示提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元素周期律的诞生发展的较完整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而且可以体会到前人在科学方法、创新意识方面的努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实验“形象化”: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形象实在的
在对元素周期律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进行教学时,我们不仅安排学生分组做了na、mg、al及其化合物的常规实验,还设计了它们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值的测定实验。通过直观的现象的鲜明对比,学生了解了na、mg、al的化学活泼性的差异。而通过定量的ph值的测量,学生感言“仿佛看到了逐渐活泼的al、mg、na在以不同的速率跳动!”
在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其电子转移的实质,一直困惑着我们。在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通过实验来证明电子转移”的问题,我设计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表明了电子转移的结果——电流的产生。再配上精心选取的flash动画演示。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老教材上的“氧化还原指示剂”实验:“把4g葡萄糖和4gnaoh加入一个透明带盖的塑料瓶中,再加入大半瓶水和2~3滴亚甲基蓝试液(一种氧化还原指示剂)。加盖后振荡,溶液呈蓝色,静置后溶液变为无色,再振荡溶液又变为蓝色,静置后又变为无色,这个颜色变化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出氧气是氧化剂,葡萄糖显还原性。
3适时穿插练习:原来概念与理论的应用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讲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开始就注意贴近学生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做题的反思体会,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对应的达成措施,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为了讲解“位—构—性”的关系,我们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2004年,某甲宣布发现了一种比f2氧化性更强的单质,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种比hf更稳定的气态氢化物。试判断其可信度并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都不可信
[分析]:1.第一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卤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也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2.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体现在物质的化学性质上: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练习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o
b.金属性:na>mg>al
c.稳定性:h2o>h2s>h2se
d.酸性:h3po4>h2so4>hclo4
分析: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b、c
[分析]:a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b应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c、d应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练习3]:填“>”、“=”、“<”
a.碱性:mg(oh)2__ca(oh)2
b.酸性:h2co3__h3po4
c.酸性:hf__hcl
d.溶解性:ca(oh)2__ba(oh)2
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a、<,b、<,c、<,d、<
[分析]:a、应用同主族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b、应用周期性知识无法解答,可从已知知识h2co3是弱酸、h3po4是中强酸解决。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不是无氧酸的酸性强弱;hf与hcl的酸性强弱不知,但可从第六主族氧与硫的氢化物的酸性强弱推出规律。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已知ca(oh)2微溶,mg(oh)2难溶,即使不太知道ba(oh)2可溶,也可以得出规律进而做出解答。
[点评]: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
[练习4]:下列可以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氧弱的是
[解答]:a、b、c、d
[分析]:判断元素的性质强弱,不仅可以应用周期律知识,还可以应用氧化还原知识。
[练习5]:按半径从小到大排列下列微粒
a组:s、cl、k、ca
[解答]:cl
[分析]:影响元素原子半径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例:o
②核电荷数。例:s>cl
应用以上得出的规律解答b组:
s-2、cl-、k+、ca2+
[解答]:ca2+
[分析]: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相同再比较核电荷数。
[补充]:③(同一元素不同离子)电荷高半径小。例:fe2+>fe3+
4联系stse: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实用的
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我们选取了“石油化工科技网”上的一条信息作为素材:
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
专利申请号:03120993.9
该催化剂是消除汽车尾气中nox(如no)的催化剂,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气体,达到对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综合处理的目的。该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最高可达55.6%,而且稳定性好,寿命长,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它们在转化成无毒气体时,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分别表现了什么性质。
学生在顺利解答完之后,得出结论:可以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同时,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真的是实用的!我一定要学它!
5联系对比:原来概念与理论是相联相通的
通过小结,学生“发现”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对应规律:同周期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越来越弱,而非金属性则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不仅如此,元素对应的单质、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有各种各样的对应关系。受此启发,学生对下表的空格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生解释为:na是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cl2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相反)反应;na能与酸反应,cl2能与碱(与酸相反)反应;水、盐无相反概念,故na、cl2都与二者反应。唯一不对应的是非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反应,而金属单质与金属单质不反应,对应得似乎不够工整。实际上,两种非金属单质反应时,必有一种较弱的非金属单质显金属性,而两种金属单质不能反应的原因是因为金属单质不能显非金属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的知识主线:
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盐
如:naclhclcl2cl2ohclonaclo
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入的把握:由于cl的正价较多,还可以把cl2右边的知识主线写出更多的来。如:cl2??kclo3或cl2clo2??等。从知识主线看,由于金属没有负价,金属知识主线比非金属知识主线少了左半边,对应得并不工整。虽然也有的题目中会出现金属氢化物如nah,但na仍为+1价,h为-1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氢化物(二元素组成,氢为+1价)。
6尝试创造:原来概念与理论是可以由我发展的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只掌握书本和教师提供的知识。在做题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推导出“自己的规律”。如通过mg、ca、ba对应的碱和硫酸盐的溶解性的比较,可以得出同一主族元素对应的碱在水中的溶解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大,而硫酸盐的溶解性从
上往下越来越小;通过课本提供的“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从上往下越来越弱”,不仅可以推出课本上提供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弱”,还可以导出其对应的“无氧酸的酸性越来越强”,如hbr的酸性比hcl强;凡此等等,不一一赘述。通过这些尝试与创造的体验,学生感慨:原来概念与理论也可以由我提出由我发展!
化学实验新奇有趣,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较多地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更应及时揭示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迷人魅力,帮助学生感受化学概念与理论的优美与实在。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会持久,才能从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学习化学也就成了学生一种持久的乐趣、一种幸福的享受、一种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摘要]:华人本土传播研究应该走理论原创与借鉴、融合并举之路。而这两类传播学研究路径必须建立在对传播理论发展的反思(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之上。理论发展的反思性构成了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的学术起点和研究基础。能否建构一个规范化的、首尾一致的、能够反映中华文化特质、历史传统、社会现实的传播学概念、学说、方法体系,是衡量华人本土传播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形成并扩大华夏传播学学术流派在国际传播学界的影响,是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华人本土传播研究的主要难点在于“华人本土传播理论”、“华人文化”等核心概念的边界如何界定。华人本土传播研究与传播学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如一币之两面,是辩证统一的。
Abstract:EitheroriginalinnovationorinternationalreferenceisimportantinChineseindigenizedcommunicationresearch.Thesetworesearchapproachesneedtobebasedonreflexivityofcommunicationtheoryfromoutwardandinwarddimensions,andreflexivityistheacademicstartingpointandresearchbasisofChineseindigenizedcommunicationtheory.AnimportantcriterionusedwhenjudgingthequalityofChineseindigenizedcommunicationresearchshouldbesuccessfulconstructionofanormalandlogicalcommunicationtheorysystembasedonChinesecultural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traditionsandsocialreality.ChineseindigenizedcommunicationresearchaimstoformandextendinfluencesofChineseacademicschoolsinthe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researchcircles.TheprimarydifficultyofChineseindigenizedcommunicationresearchishowtodelimitboundariesofkeyconceptssuchas“Chineseindigenizedcommunicationtheory”and“Chineseindigenousculture”.Indigenizationandinternationalizationofcommunicationresearcharedialecticallyunitaryjustastwosidesofonecoin.
Keywords:CommunicationTheory;ChineseCommunicationTheory;Indigeniz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Reflexivity
一、理论发展的反思性:华人本土传播研究的学术起点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本土化代表了传播学研究中的一种反思取向。作为一种本土化研究取向,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其反思性。华人传播理论研究的反思性应该包括如下内涵: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传播学的发展进行思考,把传播学的发展与本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在“社会—文化框架”下对已有的传播学理论成果在反思的取向中进行分析。这种反思性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传播学理论普适性的反思和对本土传播学发展的反思。
1.外向反思维度:西方传播学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
2.内向反思维度:华人传播研究中的“前反思性接受”[4]取向
西方传播学理论普适性的困境所映射出的是西方以外的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一种抗拒心态。就完整的学科意义而言,传播学是20世纪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若干“新学”之一。既然传播学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异域文化的特质,它在与中国的现实对接时,就必然会有一个适应、融合的过程,这就是本土化的过程。这其间有不少主观上的努力意图,但总的说来,这一过程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具有其必然性。
但是,我们在自觉的传播学本土化研究方面的力量投入还是不够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时至今日,我们的传播学研究仍然主要在充当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注脚”!以中国台湾的传播学研究为例,1993年台湾学者臧国仁与汪琪的“国科会”传播学门检讨报告,1998年台湾学者钟蔚文与赵雅丽对于传播学术期刊的评价报告,以及台湾学者罗文辉在1995年和2000年的两项研究均指出台湾的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多数被视为理论性的研究,其实只是利用本地资料测试既有理论;所得到的结果无论是支持、或不支持这些理论,都少有进一步探讨。”[5]陈韬文教授亦认为中国的传播研究“鲜有创新典范之作,在开放改革三十年后,仍然未能与世界学术平等对话”。[6]
概而言之,理论发展的反思性构成了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起点和基础。正是在一种反思的维度中,华人传播研究者开始摆脱对西方传播理论的盲目崇拜,更为自信地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而华人本土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正是需要建立在这种创新性研究基础之上。
二、华人本土传播研究的奋斗愿景及其主要难点
对于华人传播学研究而言,吸纳欧美传播学的优秀成果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及时、合理地将其与本土社会、文化的一些特殊性结合起来,那么有些外来的理论和概念可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在本土生存。因此,我们在引进西方的传播学理论和概念时,应该注意赋予其一定的新涵义,而不能采取如前所述之“前反思性接受”取向。华人传播研究者要想通过传播学的本土化建设体现自身研究特色,取得实质性的创新,首先应该明晰自己基本的奋斗愿景。
1.华人本土传播研究的奋斗愿景:创建体现本土文化特质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流派
作为一种本土化的传播理论,华人本土传播学应当是一整套体现本土文化特质的理论体系,具有一些特定的内容和概念。而且通过华人传播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最终应能形成华夏传播学术流派。
(1)能否建构一个规范化的、首尾一致的、能够反映中华文化特质、历史传统、社会现实的传播学概念、学说、方法体系,是衡量华人本土传播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
(2)形成并扩大华夏传播学学术流派在世界传播学界的影响,是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
世界传播学学术体系是由各个传播学区域流派组合而成的,各个区域流派以其独特的研究内容与学术风格相互之间发生影响、争鸣、交融。如果某一国家、地区的传播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这个国家、地区的传播学研究还未形成自己的特定内容和风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播学研究只有重视本土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国际化。因此,从这一角度讲,华人传播学能否形成自己的学术流派并在世界传播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也是衡量传播学本土化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2.华人本土传播研究的主要难点:“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等核心概念的边界如何界定?
“首先,由文化属性的难以掌握、以及其与理论本质的矛盾来看,‘华人传播理论’这个概念有根本的矛盾与困难存在。其次,我们不可能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找到现成的、符合社会科学研究定义的理论;我们所有的,是足以发展成理论的‘胚胎’。”[7]
华人本土传播研究的努力方向之一,是建构规范化的能够反映中华文化特性、历史传统、社会现实的传播学概念、学说、方法体系。而这一奋斗目标是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之上,即存在一个“华人本土传播理论”、“华人文化”的清晰边界,在这个既定的边界之内,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近乎相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特性。但是在许多情境之下,这一边界并不是十分清晰。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观点为华人本土传播研究提供的启示正在于:建构华人本土传播理论,有必要对华人传播行为、传播观念、传播思想赖以存在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的变迁轨迹和本质属性进行深刻考察,进而在此基础上科学界定“华人本土传播理论”的边界。这一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华人传播学研究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足以让研究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当然,这也需要华人传播研究者加以更多的重视、更大的投入,使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工具。
三、华人本土传播研究与传播学国际化是否对立冲突?
在我们探讨华人本土传播研究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传播学国际化”这一命题。在一些学者的心目中,本土化和国际化是必然对立、冲突的,如美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曾说:“本土和全球之间始终有一种对立,一种延续不断的对立。”[9]因此,一些传播学研究者也认为,在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宏观背景下,传播学研究应该突破本土的限制,不能仅仅从一个国家的经验中汲取养分,追求只有某一国家特色的民族化传播理论。诚然,这类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这些研究者在潜意识中将传播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置于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这一意识是否合理有待商榷。笔者认为,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传播学的国际化是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两个命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一币之两面,是辩证统一的。
我们有必要对传播学研究国际化趋势的背景和终极目标加以考察。在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萌芽于19世纪后期,勃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在已成为各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有学者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跨国、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趋向,是基于下列主要原因:第一,现代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信息的国际化共享和科研国际分工协作的程度加深;第二,国际社会的彼此依赖和国家、地区多边利害关系的加深;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科学研究亦走向高技术化,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迫切性、实用性与有效性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社会科学研究迅速走向产业化,而社会科学研究的产业化使社会科学界接受的跨国研究项目越来越多;第四,大量的国际性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机构的出现。(郑杭生,王万俊,2000:45)这一切合力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潮流。这一整体环境也适于视作传播学研究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宏观背景。
作为传播学研究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向,本土化与国际化是存在区别的。一方面,传播学本土化的主要目标在于增加传播学对本土传播现象的认识和对本土传播经验、传播思想的总结,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而传播学国际化的基本目的在于加强传播学理论、知识的跨国、跨文化传播、交流、共享和彼此之间的认可,最终增进不同地域的传播学研究在理论、方法上的共识。但传播学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决不应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的。华人传播学研究既要强调本土化,也要坚持国际化,因为只强调本土化而忽视国际化,势必会影响华人传播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协作,最终导致华人传播研究步入封闭的死胡同;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国际化,而轻视本土化,又会使华人传播理论失去生长、发展的最佳土壤,逐渐丧失自己的特色。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传播学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呢?笔者认为:
1.只有充分认识“国际化”,才有可能实现“本土化”
国际化主要意指相互了解、学习、吸收和借鉴,增进交流和协作,而不能等同于“全盘西化”。我们必须承认,西方的传播学研究起步早,取得了大量优秀的理论成果,当下在世界范围内居于强势地位。因此,华人传播学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的创新并获得与西方平等的对话权,应该以充分了解西方传播学各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前提。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先生曾说,只有先“进入”西方学者已经开拓的园地,才能了解其优点和局限,才能“出来”加以中国化。而一开始就停伫在世界学术之门外拒绝进入的人是没有能力谈学科本土化的。(杜维明,2001)台湾学者杨国枢和文崇一也指出,西方学者所发展的理论、方法,如能顺利地适用于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研究,则不但不应该排斥,反而应该大力采用,因为这样就不必从头自行摸索。创新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只有对别人的研究成果了如指掌,才能真正的推陈出新,以缔造超越的贡献”。(杨国枢,文崇一,1991)
2.只有熟悉西方传播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与之进行平等的学术对话
学术研究需要秉持科学精神,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否定既有一切的心态,也不应一味盲从。传播学研究中亦应坚持如是态度。怀疑是科学发展之先导,是理论创新之开端。当然,这种科学研究的怀疑态度决不等于虚无主义。在科学史上,正是由于对已有学说产生怀疑,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发动了天文学领域的革命,确立了全新的宇宙图景;伽利略开创了新的物理学,牛顿开创了新的力学,使整个宇宙和人间生活统一了起来,确立了新的科学理念。在华人传播学研究中,如果没有对西方已有传播理论、方法的理性怀疑与科学批判,不了解其理论偏差乃至谬误,对其加以证实或证伪,那么就难以有突破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实质性创新成果产生,我们的传播学研究仍将处于一种“注脚”地位。而这种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和平等的争鸣,其必要前提就是深入了解西方传播学的概念、理论、方法体系。
3.传播学的本土化建设,并非标新立异、刻意创造完全“另类”的民族主义传播理论
全球化环境下,资讯交流手段日益发达,既凸显了个体力量的单薄,又为跨国、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和便捷的途径。华人传播学的发展,完全依靠独力“重新打造”或者一味套用别人的模式都并非长久之计。华人传播学界应该把握机遇,加强与外界交流,向西方学习仍是必要的。但这必须以对自我现况和需要的清醒认识及对未来走向的明确体认为前提,“亦步亦趋”、“随波逐流”及纯粹的“拿来主义”是无助于华人传播研究发展的。
[注释]
[1]社会科学领域是否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这一命题在科学哲学、知识社会学中已有较多探讨。即便是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后”的经济学,其理论和方法也存在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和国际化更是法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尽管如此,受自然科学强调学科范式和研究结论客观性、普适性的影响,普适性仍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2]长期以来,根源于现代世界历史体系逻辑的“西方中心论”和“冲击——回应”模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下半叶,否思这种观点的潮流在西方学者和非西方学者中兴起,其间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观点。1984年美国卫斯理学院柯文教授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严厉批判了“冲击——回应”论和把现代与传统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中也有走向现代化的积极因素。1998年美国迈阿密大学A.G弗兰克教授出版《再现东方:亚洲时代的全球经济》(中文版书名为《白银资本》),认为1500—1800年的世界经济中心是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此后,随着美洲开发和白银流动,世界经济中心转到西方,而到今天,又有再现于东方之势。美国汉学家彭慕兰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则认为: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
[3][英]巴里巴恩斯(1980/2001).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4页.
[4]本文在此借用了中国大陆学者邓正来教授提出的“前反思性接受”概念,其所指为中国学界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一种取向:在未经反思的情形下就将西方19世纪社会科学经由思想运动而形成的学科制度化安排作为一种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关于这一概念的阐述可参见:邓正来(2000).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47页.
[5]汪琪,沈清松,罗文辉(2002).华人传播理论:从头打造或逐步融合?.新闻学研究,第70期.
[6]陈韬文(2008).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困局:为什么与怎么办.新闻大学,春季号.
[7]汪琪,沈清松,罗文辉(2002).华人传播理论:从头打造或逐步融合?.新闻学研究,第70期.
[8]汪琪,沈清松,罗文辉(2002).华人传播理论:从头打造或逐步融合?.新闻学研究,第70期.
[9]转引自:欧阳桢.传统未来的来临:全球化的想象.王宁,薛晓源主编(1998).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70页.
[参考文献]
[1]J.Habermas(1968/1981).KnowledgeandHumanInterests(tran.byJ.Shapiro).London:BiddlesLtd.,p.308.
[2]Guo-MingChen&YoshitakaMiike(2006).TheFermentandFutureofCommunicationStudiesinAsia:ChineseandJapanesePerspectives.ChinaMediaResearch,Vol.2,No.1,1-12.
[3]YoshitakaMiike(2007).AsianContributionstoCommunicationTheory:AnIntroduction.ChinaMediaResearch,Vol.3,No.4,1-6.
[4]RonaldD.Gordon(2007).TheAsianCommunicationScholarofthe21stCentury.ChinaMediaResearch,Vol.3,No.4,50-59.
[5][英]巴里巴恩斯(1980/2001).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BarryBarnes(1980).ScientificKnowledgeandSociologicalTheory.London:Routledge(ChineseeditiontranslatedbyLuXudong.Beijing:DongfangPress,2001).]
[6][美]N.R.汉森(1958/1988).发现的模式:对科学的概念基础的研究(邢新力,周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NorwoodRussellHanson(1958).PatternsofDiscovery:AnInquiryintotheConceptualFoundationsofScienc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hineseeditiontranslatedbyXingXinli&ZhouPei.Beijing:InternationalBroadcastingPressofChina,1988).]
[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1983/2005).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BenedictAnderson(1983).ImaginedCommunities:ReflectionsontheOriginandSpreadofNationalism.London:Verso(ChineseeditiontranslatedbyWuRuiren.Shanghai:ShanghaiPeoplePress,2005).]
[8][美]彭慕兰(2000/2003).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KennethPomeranz(2000).TheGreatDivergence:China,Europe,and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Economy.UniversityofPrincetonPress(ChineseeditiontranslatedbyShiJianyun.Nanjing:JiangsuPeople’sPress,2003).]
[9]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2008).华人本土心理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K.S.Yang,K.K.Hwang,&C.F.Yang(Ed.).(2008).ChineseIndigenizedPsychology.Chongqing:ChongqingUniversityPress.]
[10]黄光国(2006).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Kwang-KuoHwang(2006).ConfucianRelationalism:CulturalReflectionandTheoreticalConstruction.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
[11]郑杭生,王万俊(2000).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ZhengHangsheng&WangWanjun(2000).IndigenizationofSociologyofChinaintheTwentiethCentury.Beijing:DangjianPublishingHouse.]
[12]杜维明(2001).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uWeiming(2001).TheEast-AsianValuesandPluralisticModernity.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sPress.]
[13]邓正来(2000).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DengZhenglai(2000).ReflectionsonSocialSciencesinChina.Shanghai:ShanghaiSDXJointPublishingCompany.]
[14]王宁,薛晓源主编(1998).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WangNing&XueXiaoyuan(Ed.).(1998).GlobalizationandPost-colonialCriticism.Beijing:CentralCompilation&TranslationPress.]
[15]赵晶晶编译(2008).传播理论的亚洲视维.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JingjingZ.Edmondson(Ed.).(2008).AsiacentricTheoriesofCommunication.Hangzhou:ZhejiangUniversityPress.]
[16]邵培仁(1999).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4),36-41.[ShaoPeiren(1999).RetrospectandProspectofIndigenizedCommunicationResearch.JournalofHangzhouNormalCollege,(4),36-41.]
[17]王怡红(2008).一个传播学本土研究规范的考量——以1982年提出的“16字方针”为例的探讨.中国传媒报告,7(1),42-54.[WangYihong(2008).ReflectiononaLocalCommunicationResearchParadigms:DiscussingontheExampleof“ThePrincipleofSixteenChineseCharacters”Advancedin1982.ChinaMediaReport,7(1),42-54.]
[18]汪琪,沈清松,罗文辉(2002).华人传播理论:从头打造或逐步融合?.新闻学研究,第70期,1-15.[GeorgetteWang,VincentShen,&Ven-hweiLo(2002).ChineseCommunicationTheoryConstruction:MissionImpossible.MassCommunicationResearch,(70),1-15.]
[19]陈韬文(2008).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困局:为什么与怎么办.新闻大学,春季号,1-7.[JosephChan(2008).PredicamentoftheDevelopmentofCommunicationResearchinChina:WhyandHowtoBreak.JournalismQuarterly,(1),1-7.]
[20]赵旭东(1999).本土心理学的启蒙观:开展本土研究的一些教训.社会理论学报,2(1),81-103.[ZhaoXudong(1999).TheEnlightenmentofIndigenousPsychology:SomeLessonsofIndigenousResearch.JournalofSocialTheory,2(1),81-103.]
[21]中华传播学会(2002).中华传播学刊之创刊号专题:传播学的众声喧哗.台北:2002年6月.[ChineseCommunicationSociety(2002).ChineseJournalofCommunicationResearch,No.1,SpecialIssue:HeteroglossiaintheFieldofCommunication.Taipei:June,2002.]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也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沿革:掌握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学会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活动,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管理学有关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而忽视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一基本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2、教学大纲不确定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体现着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是,现实的管理学教学中,普遍还没有构建一个较为科学、完善而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授课缺乏统一的依据,随意性很大,不能与其他专业课程很好地衔接起来,起不到专业基础课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等用人单位要求高校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有深厚的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把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而,目前《管理学》课程上要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重概念定义,轻管理实践;重理论体系,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这种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不到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所应有的作用。
4、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多采用课堂面授的形式,较少使用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也多为传统的讲授方法,诸如“情境模拟法”、“案例分析法”等其他教学方法采用较少。因此,往往不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针对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我校管理类专业总的培养目标是“中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基于这一目标,作为核心基础课程的《管理学》,应紧紧围绕“应用”和“基础”这两个基本点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让学生系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要力争将这两个方面有机融合,渗透于管理学教学的全过程。
2、根据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一定要适应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内容的规划、学时的分配、考核点的确定、考核方式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全新改革,最终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和指南。
3、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教学难点;实验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申韬,广西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南宁530004
随着加人WTO后金融服务行业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快速发展,我国各类金融机构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的主体,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中高层专业管理人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与时俱进地为我国商业银行培养合格的中高层次管理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商业银行信贷的基本概念,掌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练学生信贷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信贷管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实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有机统一。
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教学难点分析
结合多年金融学专业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课题组认为,该门课程的教学难点集中体现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偏重理论阐述和操作流程介绍,滞后于商业银行信贷实际运作,教材选择难度较大
(二)教学内容繁杂,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活动的条件不具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五位一体”模式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为更好地实现培育商业银行中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本课题组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具有自身课程特色的“理论教学+实践部门讲座+教学软件系统操作+全程式、综合化考核方式+课后延伸互动”――“五位一体”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多元化、综合式教学方式,相互配合,在“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的循环反复学习过程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一)理论教学环节
(二)实践部门讲座环节
(三)教学软件系统操作环节
(四)课程考核环节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优劣的主要方式。结合课程教学特点,课题组认为,实践操作性课程的课程考核方式应区别于一般理论性课程“笔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课程教学特点,应构建全程式、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程度、实训报告写作、团体配合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其中,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的教学参与程度、实训报告写作、团体配合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等所占考核比例应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平时小测验成绩等所占考核比例基本持平,充分地体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课程的课程特点。这种全程式、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课程考核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公正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压力,督促学生自觉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
(五)课后延伸互动环节
[1]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静琦,商业银行信贷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杨福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教学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1).
[4]毕延彤,案例教学法在商业银行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北方经贸,2005,(12).
[5]李丽玲,喻菡蕊,论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1).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网络教学
Abstract:Theweb-basedcurriculumconstructionofschooladministrationreferstotherepresentationoftheinstructionalcontentsofschooladministrationandtheimplementationofteachingactivities,whichincludestheconstructionofweb-basedteachingresourcesforschooladministrationandtheimplementationofweb-basedteachingprocess.Thecontentsofweb-basedcurriculumofschooladministrationinvolvethetextofeachchaptersandrelatedmediaresources,whichisadynamicwebsite.Wecanalsoorganizesomelearningactivitiesthroughthewebsitebesidedisplayingthecontentsofthecurriculumofschooladministration.Ingeneral,theweb-basedcurriculumofschooladministrationincludesteachingcontents,relatedresources,testingexercises,questionsandanswers,negotiationanddiscussion,students'worksandteachingassessment.
Keywords:schooladministration;web-basedcurriculum;webresources;web-basedteaching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教育信息技术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管理网络课程建设是通过网络表现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称,[1]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施两个部分。
一、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学校管理学以学校管理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回答如何根据学校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选择适当的办学策略,优化组合学校的资源,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等问题。丰富、开放的教育内容是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为此,我们对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资源整合。整个课程设计既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又有大量的生动的案例、试题与参考资料,从而使得该网络课程既可以满足学校课程教学的需要,又可以供没有基础的学习者自学,以达到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更新和调整教学基本文件
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要求很高的学科,这门课程的建设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针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学校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和优质示范课程的建设中,力求推陈出新,在课程内容方面着眼于高要求,结合学科的研究动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学术研究信息,重新对以往教材进行整合,并加入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独立完成了课程教材的编写与创作,并根据时代和学科发展更新了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图1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整体结构
在更新和调整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系统性、现实性和创新性的基本原则。系统性是指学校管理学的教学基本文件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内容;现实性是指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要面向学校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实际服务;创新性是指学校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的建设应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反映学科发展的动态,并有创造性的见解。新教学大纲规定了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行为、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数字化处理学校管理学的课程内容
本着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原则,我们把新开发的学校管理学教学基本文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了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
转贴于其次,我们进行了各种功能和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建立如下功能和资源库。
案例库:国内外学校内部各项具体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包括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美育工作、劳动技术教育工作、总务工作等,并分析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
习题库:涵盖该课程各章节内容的习题资料;
试题库:包括从基本理论到管理实务等要求学生掌握的各方面知识,用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试评价和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检测;
学生作品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各项作业、论文和实践总结等。
总之,学校管理学网络资源的整合严格遵照华南师范大学“求实”工程和《教育部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认定标准》的要求,从文稿的创作,到资源的收集,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力求规范,完美。网络课程的结构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内容安排人性化,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处理,把教学内容与多种媒体形式整合、教学活动与网络技术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学校管理学网络教学过程的实施
利用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优势,根据学校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重新进行了学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新的教学方案体现了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是注重理论的系统呈现和重点讲解;二是注重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图2是“学校人本管理的理念与实现”课例的教学结构流程图。在这个课例中,笔者运用了重点讲授、网络自学、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等方法。
总之,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对教师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影响,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讲演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知识信息的组织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学生是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资源和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是学生认知的途径。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法将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的合理融合,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更加完整的体现。网络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和意义建构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所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更是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