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食品界的「刺客」越来越多了。
因为没有明码标价或者价格混乱,「刺客」们在货架里看上去其貌不扬,让人没有防备心,却在付款时猝不及防用高价刺出一刀。
除了雪糕,刺客还可以是水果、话梅、鸭脖、酸奶甚至麻辣烫。
商场、水果超市等「刺客老巢」,尤其杀机四伏。
虽然都是刺客出身,风格并不相同,它们精于各类隐藏技巧,在暗处寻找机会击中要害。
雪糕算是最明晃晃的刺客组织,虽然它们没有标出价格或者价格错位,只要被刺者问清底细,神态凛然地放回去就是,「以前不敢拿巧乐兹,现在只敢拿巧乐兹」是一条脱困妙计。
商场格子装的话梅、蜜饯,最擅长易容,它让你留意不到斤和两的区别,在买单时舍命一击,明摆着做一锤子买卖。
19.8元/两很容易看成19.8元/斤,像极了高热量零食用「每份」而不是「百克」计算卡路里。阿姨一铲子下去称出了258元的价格,称也称完了,退回去可以,但社恐需要鼓起更多的勇气。
和话梅一样拿捏不准尺度的,还有散装的果切、关东煮、麻辣香锅。西瓜芒果不过半盒,将近60块;买了七八根串串,钱包少了90块。
牛奶、水果刺客们则精通障眼法,走出其不意的路子。
有位消费者在买牛奶时,遇到了促销价和刺客产品故意放很近的情况,当即放了回去。
「燃次元」采访的一位消费者,曾在学校附近的水果店买西瓜,看到的价签是2.5元/斤,上完秤却要40多元,原来价签下面有三种瓜,她拿到的品种是5元/斤,「虽然确实更好吃,但不会主动购买,当时应该挑选得更仔细」。
还有一类刺客形象磊落、行事诡谲,但被刺者不信这个邪,就想买回家试试。
比如无印良品售价9元的酸辣粉,净含量10.6克,网图看不出什么,实物只有巴掌大小,适合「一口闷」。
此外,消费者自身欠缺一些「自保技能」,徒手掂不出重量,清楚单价却不知道几个苹果大概多重,导致结账时有被刺的感觉。
「刺客」一词火起来后,也有「碰瓷」的自媒体号,将明码标价的高价水果算进刺客行列,它们确实贵,但它们没有隐瞒。哈根达斯从没被称为刺客,因为「奢侈品」定位突出,主打的就是高端市场。
挡住刺客并不难,遵循内心不买就罢了,不必因为气氛、店员、面子而勉强自己。
但屡屡有被「刺」感,是因为消费者的认知和实际价格有落差。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许多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刺客通缉令」,科普刺客信息,「不拿不认识的东西,不进不认识的店」成为警世名言。
刺客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多是在线下神出鬼没。
一亿网友自发保卫13年没涨价的「雪莲冰块」,但很多消费者在附近小卖部买不到雪莲。
这是因为,五毛一包的雪莲冰块,原料主要是饮用水和柠檬味香精等食品添加剂,一包只能赚几分钱,产能有限且仅在工厂周边地区线下销售,如果再加上运输成本,价格就得提高,可谓是「有心无力」。
而在另一边,中高端雪糕占据了冰柜。
冰柜之外,商场频出刺客是为什么呢?
比起菜市场,商场可能是年轻人更常去的消费场所,甚至还有为了省电费跑去商场蹭空调,结果买奶茶、猪肉脯、话梅、西瓜被连刺几刀,回到家发现空调没关的故事。
不过,开在人流量大的商场,「刺客」们总能捕获到对价格不太敏感的消费人群。
线下刺客频现,和疫情之下快递受限也有一定关系。「开菠萝财经」采访到的零售行业人士陈明指出:
今年反对刺客的声音这么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原本爱在线上比价、受快递影响转战线下消费的用户,却被收割了。
有趣的是,网友们的「防身指南」里也有异曲同工的建议:
买软糖蜜饯,选择更熟悉的溜溜梅、徐福记、雪海梅乡,或者淘宝买自选打包的软糖;买水果的,投靠多多买菜、朴朴超市。总之,网购更香。
事实上,「刺客」们不是今年凭空冒出来的,几年前可以称为「消费升级」,却在今年扎堆被封为刺客。
这是一场借雪糕刺客之名的集体发泄——在节衣缩食的疫情背景下,消费降级或许才更主流。
《消费日报》统计了2021年消费领域的五大热词,分别是攒钱、平替、国潮、理性、断舍离,五分之四在谈克制。
平替代工厂、临期食品超市、1688,是新的购物天堂;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有9万多个「临食工」;从「美妆蛋收纳盒」到「鸡蛋收纳盒」,在粉红税之后,网购也有了平替关键词。
目前这样生活已经满足了,我存钱是为了抵抗风险。
不谈别的,钱包和存款会为我们做出更现实的决定。
扫了一圈刺客通缉令,榜上有名的有:
有些消费者认为,百果园的水果确实更好吃,贵有贵的道理,「品种不一样,百果园不容易踩雷,除了贵没毛病,如果有毛病就退掉」。
贵有贵的道理,这其实类似我们对新消费品牌的期待。
以新式茶饮为例,2015年前的茶饮,比如一点点、蜜雪冰城、CoCo,往往使用茶末茶渣或普通茶叶制作基底茶,并用奶精粉勾兑;2015年以来,茶饮界掀起新茶饮风潮,用优质茶叶萃取,加入新鲜水果或鲜奶等调味,喜茶、奈雪、茶颜悦色是代表品牌。
然而,尽管原材料是奶茶成本的大头,但各家的成本差异不会太大,有的品牌定价高,额外成本还在于品牌营销、门店投入、生产线复杂等等。
今年初,喜茶、奈雪等新式茶饮部分产品降价,原本突破30元的价格消失殆尽。
▲图片来自:开菠萝财经
消费者仍然愿意为更好的产品和体验买单,但因为种种原因,建立起了一道难以攻破的心理上限。十几元一杯奶茶,确实是一个更符合当下、也更符合消费者认知的定价。
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方便面的升级版「拉面说」,20多元一份,有精致的菜料、实在的肉块、非油炸的面饼和相对营养的高汤。
钟薛高在线上卖高价无所谓,线下以高价走了大众平价雪糕的铺货路线就是另一回事,它选择了和普通雪糕跻身一处,「刺」到了广泛的非目标人群。
所谓新消费,是对过去体验的升级再造,是让符合当下需求的商品触手可及,是改变似乎已经够好的生活方式,但它应当经历市场的优胜劣汰,是一个评判出来的结果,而不是一个自行安上的噱头。
诚然,高端、中端、低端品牌共存,消费者各取所需,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或许因为价格超过预期,或许因为并非刚需,剑指各位刺客的消费者已经做出了决定,不去选择那份所谓的「消费升级」。
张成晨
编辑
下一篇2022-07-1718:53
上一篇2022-07-1616:12
AllcontentismadeavailableundertheCCBY-NC4.0fornon-commercialuse.Commercialuseofthiscontentisprohibitedwithoutexplicit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