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多家电子烟企业还在观望、部分电商平台也没有积极响应下架电子烟产品时,11月5日起,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电子烟监管进行专项部署,各级烟草专卖监管部门开始约谈主要电商平台,督促及时关闭电子烟店铺,下架电子烟产品。同一天,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就对京东、360、快手等9家注册地在北京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进行约谈。
换上新马甲网上仍有售
虽然各大品牌和电商都承诺屏蔽或下架电子烟店铺或信息,但是北青报记者仍在部分电商平台上发现了电子烟产品。
戒烟成噱头线下猛推销
对于此次被“断电”,一些早已进入市场的电子烟企业选择了加大线下的筹码。北青报记者走访通州、朝阳、东城等多地烟酒店发现,虽然不是业务的主流,但是电子烟几乎遍布上述专门销售门店。相比于普通卷烟,电子烟大多还有独立的专门售卖店,不过在搜索平台上,这些专卖店大多被归入了“电子科技”商铺的品类。
“代替卷烟、缓解烟瘾、有效控烟、轻松戒烟、戒烟黑科技……”位于朝阳和通州的多家电子烟专销门店大多打着“戒烟”的招牌来吸引顾客。北青报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问及电子烟也含尼古丁怎么能算“戒烟”时,这些门店的店员大多表示逐渐会减少吸食频次,一位于半年前改吸电子烟的店员表示:“原来一弹两天吸完,现在大概能吸三天。”
据了解,一颗烟弹约等于2盒左右的卷烟。一位有过戒烟历史的市民告诉北青报记者,2天抽2盒还是3天抽2盒,对于吸烟者来说根本没有本质的区别。
包装像零食只字不提“烟”
比起“戒烟”的噱头,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电子烟的目标客户群才是最大的问题。在一些小型超市或食杂店,北青报记者发现一种一次性的电子烟。比起需要充电、加烟弹的电子烟,售价从30余元到50余元不等,门槛更低。这类电子烟的外形大多小巧,有的只有普通卷烟大小,有的像加长版的U盘,有的则类似金属吸管,让携带和隐藏更为便利。
北青报记者从一位吸食过电子烟的未成年人处了解到,他们大多是抱着试一下、好玩的心态吸食了电子烟,这种产品外观跟普通烟不一样,也不担心被家长发现。一位食杂店店主表示,来买这种产品的大多是年轻人。具体有没有未成年人来买,店主表示肯定没有孩子,但购买者是否已经成年,她并不清楚。
北青报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类一次性电子烟的包装上大多没有一个“烟”字。“绿色心情”“蜜桃乌龙”“找抽”等词大多代替产品名称印在外包装的正面,产品介绍中也不提及其为“电子烟”的事实,大多以“本品”或“产品”或用口味名称、品牌名称一代了之。这种一次性的产品大多有精致绚丽的外包装,如果不是专门来找电子烟,很可能认为老板递过来的是一盒零食或者一盒文具。
在北青报记者探访的过程中,一些在售一次性电子烟的食杂店或小超市就位于部分中学的周边,大部分将其与普通烟一起摆在柜台内,也有少数将其放在了开架的货架上供顾客自选,甚至还有放在零食区较高货架上的。(记者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