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2.15四川
1930年8月,津浦线上济南蒋军得而复失,陇海线上晋军攻势受阻,是整个战局的转折点。
8月15日,蒋军重新夺回济南,张学良决定履约。
9月8日,东北最高军政会议在沈阳北陵召开,与会者除汤玉麟因防务脱不开身缺席外,其他各巨头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刘尚清、刘哲、王树翰、袁金凯、臧式毅、沈鸿烈、张惠景等均出席会议,孙传芳、顾维钧、荣臻、王树常、鲍文樾、于学忠、罗文干等列席会议。
会上继续发生激烈的争论,共出现三种意见:
一是主张支持阎冯,二是主张助蒋,三是保持中立。
会议连续开了5天无结果。
期间,9月13日,国民政府以赈济辽宁水灾为名,向东北拨款2000万元。9月15号,汤玉麟应召赴会。上午11时,张学良召开最高全体会议,并发表自己看法,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视已久,如抵御外寇,须国内统一。
张学良还回顾了奉军与冯玉祥的战争、阎奉战争。张学良认为北洋系统的覆没与冯阎二人有关。冯阎二人一贯是反复无常,现在二人合作,一旦成功,肯定又要翻脸。
张学良分析了扩大会议、西山派、改组派等实质,目前它们是暂时的合作,将来还如水火。张学良知道蒋介石是一个野心家,但目前国事日非,非统一不能御外。为整个大局计,必须从速实现全国统一。
张学良说:
“我自1926年即主张停止国内战争,早日促成统一。先大元帅在世时,曾多次进谏,未蒙采纳。”
张学良说到这里,大家均无反对意见,一致通过出兵调停的议案。
9月6日,蒋军首先向防守平汉线漯河至北舞渡一线的张维玺南路军发起猛攻;徐源泉、杨虎城等部向巩县、洛阳进攻,以威胁整个西北军的后路。
在陇海线,蒋军组成几个纵队,以郑州为目标,由兰封、考城、太康、杞县向雎阳、周口进攻。蒋介石还悬赏先占领巩县者赏洋20万元,先占领洛阳、郑州者赏洋100万元。
陈诚部第十一师与夏斗寅第十三师组成一个纵队,迅速占领石像镇,分兵夜袭和尚桥、董家店,一部抵近双洎河岸。此时,吉鸿昌、葛任歧两部挡住蒋军去路。
冯玉祥鉴于战局变化,一方面将宋哲元、葛运隆、赵登禹部撤退至洛阳一带,以保持西撤陕西通道;另一方面将平汉线、陇海线西北军各部防线缩短,以集结兵力与蒋介石周旋。
这时张维玺部两翼抵抗不住,被迫向许昌退却。冯治安部迅速增援。
9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联名电致扩大会议,推荐增加石友三、刘文辉为国府委员。扩大会议随即于同日下午4时举行会议,通过石友三、刘文辉为国府委员。
9月17日,张学良发布进军关内动员令,先行编成2个军,于学忠率第一军、王树常率第二军,率步骑兵10旅及1个炮兵团,约10万人马。
《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时在沈阳采访,在张学良决定派兵入关前一天,已有所闻,电告《大公报》驻北平办事处曹谷冰请转傅作义,希他早作准备,傅不相信,置之一旁。同一天,杨虎城部攻下洛阳附近的龙门,截断西北军西撤之路。
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巧电”。
张学良一纸通电,决定了整个战局。
当日下午,东北军从沈阳出发。
行前,张学良对于学忠说:
“我们这次入关,乃是为了倡导和平,促成统一。以前3次入关,我军声名均不佳,尤其是张景惠那次入关军纪最坏。这次是第四次入关,希望你们做好。”
张还问如何入关,于答:
“有两个办法,一是一枪不放,使地方不受丝毫糜烂,国家不遭些许损失,并可以与晋军保持友谊。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只到河北、察哈尔为止;二是万一用兵,我们在娘子关方面做佯攻之势,另派劲旅直趋大同,不费多大军力,山西指日可下。不过,我们也犯不上得罪很多人,因为我们攻下太原,亦难免为蒋介石所忌。”
张学良当即同意。
于学忠亲率第一军先头部队董英斌第五旅入关,后续部队为陈贯群第二十三旅、刘乃昌第二十七旅。途中,于学忠写了封信给河北省主席徐永昌,说明这次是和平接收,决不用兵。
晋军驻唐山部梁鉴堂旅长急电阎锡山报告情况。阎立即召集总参议赵戴文、总参赞温寿泉、参谋长朱绶光、秘书长贾景德等研究对策。
阎考虑再三,说:
“如果张学良硬干,虽由津浦线抽调一些军队,无异于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影响前线士气,不如将梁鉴堂旅全部撤回天津,以示我们对张学良至诚,或可以改变他的出兵计划。”
是月19日晚,汪精卫致电张学良,提出4项主张:
1.召开国民会议;2.立即召开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3.提倡民主,反对独裁;4.共同对付共产党。对此,张学良置之于旁。
是月20日,国民政府由孙科等人致电张学良,对张的“巧”电大加赞美:
“循正轨以遏乱萌,崇中央而消反侧,旭日冲腾,阴霾荡扫,祥云焕朗,河溯澄清,为党国之干城,懋勋劳于柱石。”
蒋介石也趾高气扬地向阎锡山、冯玉祥发出劝告:
“中正与诸君曾共患难,情同手足。诸君今日已无可退无可逃,实亦不必退不必逃”。“虽取包围之势,绝无剪灭之心。战事早一日停止,国家危险与人民痛苦皆得早一日解除。中正敬以至诚,再进忠告”。
是月2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专汇张学良500万元作为东北军入关费。
9月20日下午,东北军董英斌第五旅抵达塘沽;是月21日,董旅直趋天津;翌日,董旅全部进驻北平。
是月24日,张学良派何丰林、王树常、邢士廉、陈兴亚等,作为平津军政机关接收专员浩浩荡荡进驻平津。
第二天,于学忠抵达天津,发表“拯救民生,消弭战祸”演讲。是月27日,国民政府任命王树常为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
入关路上,不断收到张学良电示:
“捍卫闾里,保护商民”。“师行所至,务望严守军纪,融洽感情。”“戏院、妓馆一律不准进入,对商民交易更须格外平和”。“如有违反者,查明属时,先行枪毙”。“平津各项苛杂捐税,一律罢免”。
入关部队也有意避免与晋军正面接触,所到之处,如果晋军尚未撤离,东北军就暂停前进。因此一路顺风顺雨,鸡不飞、狗不跳地悄悄完成接收。
9月22日,国民政府代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因中风在南京突然病逝,年51岁。南京国民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国葬谭延闿,并推胡汉民代理国民政府主席,宋子文代理行政院院长。
9月19日,汪精卫、陈公博等匆忙退至石家庄。由于阎锡山在河北沧州收容溃军,未及返回。
冯本人则住在另一间小破庙内的神庙里。汪精卫与冯玉祥在神像面前商谈。
早晨起床,大家同往城墙边一座草棚内,买上几根油条和一碗稀饭,呼啦啦吃下肚。
白天,蒋军飞机不断往返轰炸,冯部几门野炮胡乱向天射击。好在损失不大,仅有郑州火车站几列货车被炸毁。中午,冯玉祥在草棚里招待汪精卫一行,桌上放一盘炖鸡、一盘猪肉、一盘蔬菜,两盘馒头,配上几个小碟。
当天夜里,汪精卫一行又赶到开封,在火车上会见了鹿钟麟、庞炳勋等西北军高级将领,了解陇海线战况。再抵新乡,与石友三见面。石一再声称没有异志,但是,石部已换上东北军服饰,显然石已倒向蒋介石。
其实,石友三见时局不利,早萌倒戈之念。石部自参战以来,连战数月,初始粮饷弹药还能保障,到后来屡呼不应。
对此,石深为不满,遂将部队擅自退守到琉璃阁、吴庄寨一线。8月18日,石接到山东省代主席秦建斌从德州打来的电报,言晋军已从济南撤退,省府已撤到德州。这进一步坚定石友三再次叛冯的决心。
他首先致电张学良表示:
“即行撤兵北上,服从东北,愿效前驱。”
同时将俘获的蒋军教导第三师副团长糜藕池秘密释放,并将自己的密电簿带给蒋介石,口口声声表示愿意率部撤防,潜渡黄河。
经过蒋、石二人往返电商,石友三就近与蒋军金汉鼎联系。是月底,石部擅自放弃阵地,偷偷从开封以东的贯台渡口北渡黄河,率部退往新乡、彰德、顺德之线。
石友三占领新乡后,即把晋军兵站占为己有,并且趁机洗劫了晋军1个炮兵营。石脱离了战场,使得蒋军从容在开封南北夹击反蒋联军。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后,石友三第一个致电响应。
汪精卫等匆忙返回石家庄,这时,阎锡山已在石家庄,第三方面军、陆海空总司令部牌子也移挂到石家庄正太饭店门前。大家在一起商量新的计划,即把陇海线上的西北军、杂牌军以及从津浦线退下来的晋军合拢一起,放弃河南,集中河北,先把东北军赶出关外,据河自守,以观天下大变。
大家核算一下手上实力,军队数字依然超过蒋介石五六万人。
为了协调冯玉祥,10月4日,汪、阎等从石家庄赶到郑州会见冯玉祥。
汪精卫说:
“一不做,二不休,最后退到大西北,继续干下去。”
冯玉祥表示赞同:
“把所有的部队集结到黄河北岸,做好坚强工事,如果蒋介石继续打,和他拼到底;如果蒋介石不打,我们乘机渡河南进。”
冯玉祥还乐观地分析:
阎锡山却不愿再战,他说:
“这是国事之争,我们军事上虽然失败,但在政治上,蒋介石既承认错误,也就是我们取得胜利。况且,中国是整个的,如果被我们弄成华北华南两个政府,我们就成了历史罪人。”
阎还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其实真正原因是阎锡山截获冯的总参谋长刘骥发给各部密电,上云晋南富庶之地,粮饷不缺,陇海线退下来的各部迅速开入晋南。绝大多数西北军官兵都不愿回贫瘠的西北。
本身西北军官兵极度困难,官长不分阶级,每人每月发20元,士兵2元,粮秣经常不能如期领到,服装经常是数月不发,官兵多半连换洗衣服都没有。
一些士兵只好用空面袋缝制军服。后因用空面袋换面粉,士兵更困难了。
蒋介石在7月下旬召开的柳河军事会议上,提出陇海线主力东移的同时,在陇海线6个守备区前沿阵地设立军事俱乐部,用火车车厢或汽车,布置成流动酒店,雇佣大批江浙以及上海的舞女、妓女充当招待员,备有中西大餐、鸦片、香烟、瓜果、酒以及赌具等,凡是西北军官兵到来,均邀入内,免费享受。
同时,根据职务高低,由特务暗自拉拢,或馈赠现金,或奉送烟酒布料。蒋军在前线还不断呼喊:
“投降吧!你们苦死了,快过来吧。我们的饷发的是大洋银。”
那边银元袋摇得山响。蒋军四处散发针对西北军的《告建国军书》,继续施展蒋桂战争时的旧技:
“奉蒋总司令命令,士兵携步枪1支来归者奖洋20元,并发恩饷1月;官长携大炮一尊来归者奖洋1000元;官长率领士兵来归者升一级任用…”
由于太原兵工厂有专门的军需工厂,晋军后勤保障无虞,每日丰富的猪牛羊、豆和蔬菜等各种各色大小罐头供应官兵,吃不掉,胡乱抛甩。
西北军官兵见状,一方面恨得咬牙切齿,另一方面斗志渐渐消沉,军心涣散,他们纷纷选择前线倒戈,投降蒋介石。
9月下旬,平汉线张维玺、田金凯、任应岐等由张之江引线率部五六万人向蒋介石“输诚”,樊钟秀部焦文典率部投蒋,焦逼迫第八方面军总司令邓宝珊在通电上签字,遭到拒绝,焦把邓等软禁。
吉鸿昌也突然秘密派遣副官处处长王滋博专程石像镇求见蒋介石,提出投诚。
蒋遂任命吉鸿昌为第二十二路总指挥,犒赏10万元。其中有段插曲。蒋介石开始犒赏的是中央银行出的钞票,吉鸿昌立即退回,言中央银行出的钞票不可靠,各军阀都在自行印制钞票,自称“中央”,军阀一倒,纸币成了废纸;所以“中央”不能取信于民;“中国”代表国家,是不会变的。
吉鸿昌,字世五,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生,河南扶沟吕潭镇人氏。
父亲以开茶馆为生。吉鸿昌自小脾气就倔强,常和人殴斗,父亲一怒拎起扁担追打他,因此,人们给吉鸿昌起个外号“扁担楞”。
1913年吉鸿昌参加近卫军左翼第一团,冯玉祥时任团长。吉鸿昌打仗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而且有勇有谋,经常打胜仗;即使在冯玉祥面前也是有什么说什么,所以在第十六混成旅,大家称他“吉大胆”。
吉鸿昌因是河南人氏,与李鸣钟交往较多,但是得罪了河北派系。1924年,吉鸿昌任韩复榘团营长,遭韩嫉恨,告状到冯玉祥处,冯责打吉鸿昌5军棍,撤销营长职务。吉鸿昌遂投奔时任绥远都统的李鸣钟,先担任副官长,后任警务处处长。
五原兴师后,吉鸿昌率部在河南与奉军激战,所部编为第二集团军第十九师。1927年秋,刘镇华部姜明玉军在鲁西叛乱,吉鸿昌挥师攻克曹县,全歼姜部,姜本人自杀,师长范龙章被俘。
1928年初,吉鸿昌率部在开封一线与张宗昌的直鲁联军白俄外籍军作战,沿陇海线东趋,将白俄驱逐到归德。
吉鸿昌力战负伤。第十九师获得“铁军”盛誉。
不久第十九师与孙良诚第二路的第二师合并。
这时甘肃“五马”起事,甘、青、宁告警。伤病未愈的吉鸿昌愤然在陕西率领佟麟阁残部第十一师(不足2个团)西征,平定“马乱”。
1929年5月间,吉鸿昌率第十一师北上,平定马仲英叛乱,遂接任门致中宁夏省政府主席职。
在宁夏,第十一师得到快速扩充,辖2个步兵旅、1个骑兵旅,兵力达到1.6万人。
期间,蒋介石为了拉拢吉鸿昌曾用飞机空投了一份委任状,委任吉鸿昌为第九路总指挥。吉鸿昌随手把委任状撕掉。但是谣言还是四起。鹿钟麟、张之江、刘郁芬等纷纷在冯玉祥面前告状。
1930年3月10日,冯玉祥从山西返回潼关,吉鸿昌闻令率第十一师离开宁夏,驻扎陕西大荔、朝邑、韩城一带。
吉一到陕西,冯玉祥立即调他为总司令部副官长,另派赵席聘接任第十一师师长。后经第十一师各旅团长反复向冯玉祥陈述,拖至3月底,冯玉祥勉强恢复吉第十一师师长职务,但将骑兵旅编入郑大章骑兵军。
吉复职后即率部东下,在洛阳龙门驻扎半个月。5月23日吉部在杞县与蒋军先头部队蒋鼎文第九师、赵观涛第六师遭遇,发生激战。
当时守卫杞县只有4个团,而蒋军除蒋师、赵师外,张治中、冯轶斐第一、二教导师也投入战斗。
战至6月10日,蒋军伤亡惨重,被迫向东南方向溃退。吉部穷追不舍,在梁冠英师、张印湘师配合下,把蒋军赶到濉县东南河堤岗一带。
蒋介石急令陈诚、夏斗寅组织一个纵队,从周口以东向北偷袭。吉鸿昌挥师堵截,与陈诚第十一师强强碰撞,陈诚丢盔弃甲,闻风而逃。
由于晋军在津浦线失利,京汉线西边杨虎城已经占领龙门,洛阳危在旦夕;加上张学良东北军入关,吉鸿昌感到前途迷惘,考虑再三,决定归附蒋介石,他说:
“我完全是为了拯救这一万多弟兄。我不是倒戈,我们决不向冯先生放一枪。”
张印湘也附在吉鸿昌第二十二路之后投蒋。
梁冠英部此时已由濉县撤至郑州以西的陇海线至荥泽线路段,官兵携枪逃离之风日炽。副师长戴藩周、秘书长曾晓渊、炮兵团团长李瑞轩等时常提醒梁冠英找出路。
此时投蒋的刘茂恩已进占巩县,上官云相逼近郑州,陈调元控制黄河桥东,梁冠英百般无奈,决定投蒋,即派曾晓渊到前线与蒋军第四十七师上官云相部接洽。
蒋介石遂令将梁冠英部改编为第二十五路,梁为总指挥。王修身也附和梁冠英投蒋。蒋到郑州后,召集各将领在火车上开了一次会,西北军投蒋将领纷纷表态服从中央。
会后,蒋介石专门找梁冠英谈话,发给梁部10万元暂作军饷,并命第二十五路集中荥阳听候点验。
3天后,林蔚亲自来到荥阳,点验梁部。
蒋军第十一师迅速占领侑川,冯玉祥防线几近崩溃,葛运隆接受徐源泉的劝降,投向蒋介石,而且将宋哲元逼走。
10月1日,蒋军攻陷许昌;是月3日,占领开封。这时郑州外围部队传来隆隆炮声。
是月4日阎汪冯3人会面后当晚,阎汪二人即离开郑州北上;翌日,冯玉祥匆忙率副总司令部人员撤至新乡。
是月6日,陈诚部开进郑州,陈驰电蒋介石告捷。蒋遂犒赏陈20万元。
陈复电,请求将20万元,分一半给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言得以进占郑州,上赖钧座指挥有方,下靠将士用命友军协助。
陈诚这一举动,既深受蒋介石欣赏,又换得上官云相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