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是第29个“国际戒毒日”,河南商报记者提前探访了河南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
这些戒毒人员年龄最小16岁,学历最高是研究生。他结婚前一天被强制戒毒,妻子举行没有新郎的婚礼;未成年的她吸了4次水烟,才知道那种“饮料”是毒品。
【案例】
他结婚前一天被强制戒毒
妻子举行没有新郎的婚礼
“小兵(化名)在日本留过学,是富二代海归。”民警说。据了解,小兵父母离异,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民警说,小兵在聚会上,常把毒品当成消遣品放在餐桌上,吸毒就像喝酒、抽烟、吃饭。
他在读书期间认识一位女同学,两人很快订婚。但结婚前一天,小兵因吸食K粉被抓捕并强制隔离戒毒。结婚当天,妻子举行了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小兵戒毒时,妻子怀孕即将生产。儿子出生第三天,小兵和民警一同看望了儿子。“为了儿子,我一定要戒毒。”他说。
“谈十次,不如安排亲人会见一次。帮戒毒人员建立情感依托,才能让他们安心戒毒。”民警说,如今,小兵已经离开戒毒所,开始了新生活。
未成年的她吸了4次水烟
才知道那种“饮料”是毒品
在河南省女子强制戒毒所戒毒的圆圆(化名)今年17岁,她告诉记者,她一直想考厦门大学学习中文专业。
圆圆上学时就读重点高中,成绩一直排班里前三,去年12月来到戒毒所。她第一次吸毒是在KTV,当时和朋友一起去唱歌,其中一个男性朋友拿了水烟,圆圆出于好奇吸了几口。后来,她又找到在KTV给他“饮料”的朋友,共吸了4次之后,她才知道那是毒品。
“染上毒瘾后就不想学习了,每次考试交白卷,成绩一直下滑。”她说。
“你第一次吸毒是怎么想的?”记者问。“好奇,没有考虑后果。”她说。
【分析】
未成年人吸毒
多是出于好奇心理
据该戒毒所的民警介绍,未成年人吸毒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好奇,抱着“抽着玩玩”的心态;二是盲目认同,觉得不吸会让人觉得“不合群”;三是缺乏对毒品基本认知。
学校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别让他们厌学、辍学;父母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据调查,晚上7点至11点是吸毒高发时段,频发于酒吧、夜总会等场所。应当通过健全相应机制,组织开展有益的活动,对未成年人的行为管控不留空白。
提醒
真正的戒毒生活
是从走出戒毒所开始的
河南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鲁智玲介绍,真正的戒毒,其实是从走出戒毒所、回归社会开始的。所里管理制度严格,回到社会重新面临诱惑。
她认为,社会、媒体都要开展公益性禁毒宣传,普及毒品预防知识;有关部门要利用网络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禁毒宣传。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为他们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