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产品细分品类众多,各色品牌众多,不同档次众多。越是竞争激烈、品牌饱和的市场越需要精准的定位——事实上没有哪个品牌有能力把所有消费者纳入视线。
酒水定位的思路很多,常见的有历史定位,如剑南春的“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档次定位,如水井坊的“中国高尚生活元素”;哲思定位,如舍得酒的“智慧人生,品味舍得”;社交定位,如青酒的“喝杯青酒,交个朋友”;传统文化定位,如金六福的“中国人的福酒”;区域定位,如邵阳老酒的“正宗的湖南小酒”……
凉露“吃辣喝的酒”这一定位,不追随已有的任何一种定位方向,它开创性地把自己和吃辣紧密结合,在酒类营销定位中自立门户。
仔细考量,不难发现该定位的精妙之处。酒的消费有明确的特定场景,而在场景中,距离酒最近的就是菜品和味道。那么,把酒和菜、味道结合起来其实是特别自然的事情。但以前,这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元素被大多数酒所忽视,或者所轻视,他们热衷于文化、历史、境界、三观等宏大叙事。而现在被后来者凉露捡起来如获至宝,的确,这是一片被乱草枯木掩盖的沃土,现在凉露开始耕种。
把酒和味道进行关联,酸甜苦辣咸……应该选择谁呢?全国范围流行度和普及度最高的川菜、湘菜均以辣为主味调。这种背景下,凉露“吃辣喝的酒”这一定位既是明智之选,也是顺势而为。
定位是把双刃剑,定位的本质是聚焦,因为只针对特定的目标受众,可以让他们对产品有更深刻的感知。但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群体。所以在定位中对群体覆盖面的把握是个技术活。凉露的聪明之处在于,“吃辣喝的酒”这一表达具体、明确,很有针对性,但同时因为爱吃辣群体的广泛性,实际上所覆盖的群体又是非常巨大的。
系统规划
赢得受众心智
有了明确的战略,接下来就是要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和细节。从已有的呈现来看,凉露团队显然有着缜密心思、系统规划和高效执行。
怎样的呈现才是好的?离开了特定受众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趣味和审美,都有各自的合理性,正像有的人喜欢看肥皂剧,有的每晚必看《新闻联播》。在竞争激烈的酒市场,凉露有个性的定位,同时在核心消费者设定层面也有自己的考虑——相对年轻,喜欢群聚,收入中等,有点小资,女性占有一定比例。所有的设计和呈现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针对核心消费群做出让他们认可的东西,这才是务实有效的做事思维。
从“凉露”这一品牌名来看,“凉露”两个字本身都有冰爽畅快之意,和吃辣时的“火辣”很是般配,只不过“凉”字是直接表达,“露”字是间接显现,很好地体现了品牌定位。同时“凉露”也有诗意的出处——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昨夜》中的佳句:“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这为品牌增添了更为厚重的文化内涵,也迎合了年轻群体的接受特点。
从凉露的包装来看,瓶身素朴大方,颇有几分宜家风。瓶标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白色字体,应对了“火辣”与“凉露”这一既对撞又和谐的品牌主题,可谓简约不简单。品牌名“凉露”二字占据着瓶标一半的面积,和竞品形成差异化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和消费者“对视”的几率,增加消费可能。同时“吃辣喝的酒”和“凉润型露酒”等字样的展露,也在通过自身载体,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定位认知。包装整体都在践行lessismore的现代设计理念,大道至简,风采绽放,符合年轻受众的品味,提升了品牌的档次感。
凉露选择“吃辣喝的酒”为定位,除了“辣”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一因素外,另外一个原因是,吃辣尤其是吃辣再喝普通白酒,确实有不少不舒服的感受。
但在产品研发层面所做的努力最终只有落在消费者的体验上才算成效,部分饮用过的消费者带来了正面反馈——“入口微凉清润”,“有玫瑰的优雅香甜和橘果的清新”。当然,更有说服力的反馈需要更大范围消费者体验之后才能获得。
凉露媒体品鉴会(成都站)
完美呈现
实现高效传播
具有洞察力的品牌定位,满满匠心的产品研发,富有诗意的品牌名称,简约有型的产品包装,这一切有了之后,凉露需要的是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消费者见面。事实上,在当下媒体巨量、信息纷杂、受众信息接受碎片化的背景下,如何找到机会和载体是一个难题。在这一点上,凉露拨开迷雾,抓住了让自己迅速被认知的平台,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观众看《舌尖3》,正是对美食美酒接受度、投入度最高的时候,此刻中插的凉露来了。产品在消费者内心需要的时候以合适的形式和风格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并即刻与他们产生联结,使其形成了认可、同感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