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黑神话:悟空》的爆火,也引出了大家对游戏版号的争论:到底好不好申请?有没有特事特办或者卡着不办的情况?游戏版号限制这么严格,会不会阻碍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
游戏版号审批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俗称的版号,其实就是网络游戏出版物号的简称,也就是大家经常能看到的ISBN号。
什么时候拿到了这张东西,游戏在国内市场就可以发行了。与这张核发单同步下发的还有一份批复文件,这里就不做展示了。
从这份核发单上的信息,我们来逐个解说:
1.游戏名称
这个比较简单了,就是游戏的名字,不过也有点说头(再次强调,所有信息都是公开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合法查询)。理论上,版号申请的游戏名应和游戏获得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上的“软件名称”对应,但是在进行著作权登记的时候,很多情况下会写成“xxx手机游戏软件”类似的名称,所以大家如果查询前几年的版号信息,经常会看到类似的名字。
现在大家在操作的时候,都会在申请著作权的时候附上一个软件简称,那么版号上的游戏名称也可以使用游戏简称了。(无用知识+1)实际工作中,这种不完全统一的情况,确实会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我曾经和苹果Appstore的审核人员掰扯过这个问题,最后我拿出了几个大厂的例子后,苹果审核人员顺利放行。
2.游戏类型
3.出版单位名称、运营单位名称
ICP证是有一定门槛的,早期经营游戏的ICP证,是需要注册资金2000万的企业。后来为了行业发展,这个标准下降了。有了ICP证(涵盖游戏业务),企业就有了运营游戏的资质了。
最后说出版单位,这就涉及到国家对于出版的定义了,杂志、报纸、书刊等等就是传统纸质出版物,而游戏就是新的电子或者网络出版物,而出版就需要《电子出版物出版许可证》或《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出版的规定中间有过变化,如果我哪里说的不对请各位老师指正。
4.审批文号、批文名称、来问单位、来文文号、来文名称
上述这几项其实已经说明了版号送审的流程了:
1)运营单位请求出版单位出版游戏,并提供游戏资料和游戏本身供出版单位审核;
2)出版单位审核完毕,认为可以出版后,向省级出版局递交出版申请;
3)省出版局在审核资料和游戏后,向国家新闻出版署呈文请示,来文文号和来文名称就是这个呈文的名字和编号,来文单位就是省级新闻出版局;
4)国家新闻署在审核游戏资料和游戏本身后,如果通过,则发出批复,批复文件的名称就是批文名称,批复的编号就是审批文号,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国新出审[xx年]xxx号”
5.网络游戏出版物号,这个项目就没啥好解释的了,编号含义其实我不懂,有懂的老师麻烦解释下。
游戏版号审批实操解读
接下来以国产游戏为例,讲一讲游戏版号的审批流程。
假设一个新游戏交到我手上,老板叫我开始准备版号。
第二步,玩游戏。砍人砍得满地血一地零件?女性角色衣服加起来没我一条内裤的布料多?猫耳好萌,兽娘最高?恶搞历史或传统文化?涉政涉宗教涉封建迷信?看到这些我冷汗就下来了,统统小本本记下来。
第三步,继续玩游戏。模拟赌博形式?记下来。烟酒?记下来。人物对话暧昧暗示?记下来。
第四步,拼命玩游戏。游戏主线剧情2天打完了?记下来。结婚系统?记下来。强制PK?记下来。随机玩法没公布概率?记下来。
完成上述步骤,我已经准备好了一堆修改需求,交给开发方:不要和我说女性的衣物其实是肉色的纱质布料;不要和我说你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先锋解读;不要和我说LSP们都喜欢猫耳(其实我也挺喜欢);也不要和我说胸部摇动是正常的生理和物理现象……
和开发方battle完,再请开发方把游戏内所有文字资料、游戏背景故事、人物设定等等通通发给我,我开始文字编辑工作。宣扬仇恨和复仇,不好,要改;涉及真实存在的地理和人物,不好,要改;军国主义?LGBT?两性对立?我已经疯了,老板您确定要做这个游戏么?
等开发方终于按照我要求的底线改完游戏了,开始和出版单位老师对接。按照清单准备资料,懒得打字了,截图吧。
接着,出版社老师开始审核游戏,重复我之前的步骤二到五。出版社老师认为没问题了后,所有资料打印盖章扫描,快递到出版社。我的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了。
出版社老师做完自己的工作,所有材料交到省出版局,再一轮审核。
省局审完交到总署,最后一轮审核。
上述审查-不通过-修改-再审查的过程可能会有若干次。
当最终查询到我们的游戏获审通过,这部分的工作还没有结束。赶紧催着出版社老师把核发单发给我们,扫描成电子档(实际工作中都是使用电子档)。
到这里有人可能就要问了:有没有特事特办或者卡着不办的情况?
审批过严压制了中国游戏产业发展?
首先表明态度,我并不认为审批过严是对产业发展的压制。原因很简单,我经历过审核放松的时代,但是在那个时代,整个产业发展,我认为是负面的。
到了现在,你真的提一个demo上去,出版单位那关你就过不去。因为游戏还没做完啊,游戏内容不完整,就算你这些硬指标完全合规也不行。因为审核标准也在不断进步,从一些硬性指标逐步增加了游戏质量的一些部分。
再说了,一个玩家,一年内认真玩的游戏可能只是个位数的数量。一位审核老师,可能要审核几十款游戏(而且他/她还不可能不认真玩,因为他/她是在审核游戏的全部内容啊),这样的情况下,仅从游戏经验的积累程度,普通玩家就无法和审核老师相比。
怎样避免“垃圾游戏”大量涌现?
不管是版号审核还是别的什么审核,从制度设置本身的目的性来说,一定是为了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游戏本身是一个文化产品,郭德纲老师举过的电影和耍猴的例子,我觉得挺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
垃圾游戏大量涌现,这说明的问题仅仅是:你认为垃圾的游戏,有人觉得不错还为它买单。
简单点说,质量不是绝对的,市场决定产品。大家看到最近国产游戏的质量在逐步提升,这不正好是在说明市场的发展么?之前有口饭吃我就很开心,之后我觉得我想吃点肉,当肉随便吃了,我就想尝试下海鲜。当大家只想吃口饭的时候,能玩免费游戏就挺好的。现在大家愿意为游戏投入了,200多的黑猴子不也卖了几百万套?
资本是趋利的。黑猴子据说做了7年,少说点用掉了几个小目标。放到若干年前,资本会给他投入吗?为什么现在有资本愿意投了呢?很简单,资本看到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回到审核制度,我是真的希望审核制度更严格,加入更多对游戏质量的“审美”。也许这样,我们大家会更早进入“今天是吃海鲜还是吃山珍”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