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小王2023年有过出险记录,但对于其两年车龄、车价不到14万的私家车来说,约7000元的保费仍远超心理预期。
“不是车险变贵了,是返点变少了。去年下半年以来返点政策就弱了不少,对比起来,会感觉是车险变贵了。比如,车险保费8000元,以前可以返还2000元,现在可能是几百元。以前吃惯优惠红利的人,就觉得贵了很多。”一名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告诉源媒汇。
过去,新能源车沿用燃油车的保费标准,不过由于其维修成本更高,险企多做“赔本买卖”。为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有关部门组织了一场“行业自律”行动。
此番行业自律来势汹汹,将掀起一场怎样的腥风血雨?
油车、电车保险均变贵
谈及车险变贵,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新能源车,但实际情况是燃油车的保险也在涨价。
“我60几万的车子今年已经满四年了,第三年实付8000多元,第四年6000多元,连续四年未出险,今年居然涨到了7000多元。”深圳宝马车主蔡先生表示,因为今年保险普遍涨价,他家里的另外三台车也都计划只买交强险,“省下的钱也够覆盖日常的维修费用了。”
在小红书上,和蔡先生一样遭遇车险涨价的燃油车车主不在少数——在上一年未出险的前提下,今年保费涨幅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从源媒汇了解到的来看,无论是燃油车车主还是新能源车车主,今年普遍存在保费涨价的情况,与往年持平的已经是比较幸运的了,仅有少数能以更优惠的价格续保。
而之所以保费变贵,一方面是因为行业自律,另一方面则是影响保费的因素增多了。
所谓行业自律,主要指的是车险公司不得通过返还或赠送现金、预付卡、购物券、实物等方式,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也就是俗称的“返点”。
这是车险公司对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规范车险市场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的通知》两个文件的具体落实。
至于可能导致保费上涨的因素,据源媒汇了解,今年开始,不少保险公司在测算保费时,不仅会结合车辆过去一年的出险情况,还会加入违章情况作为测算依据。与此同时,所有与投保车型同款的私家车,过去一年的整体出险情况也会被纳入考量。这也是新能源车普遍比燃油车保费高的原因。
平安(601318.SH,02318.HK)保险广州分公司销售经理张华(化名)对源媒汇表示,新能源车保费偏贵,是因为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不少新能源车因为车型、技术新,车子发生损坏后只能用原厂的配件才能修理,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新能源车险业务盈利仅占25%
据《每日财经》报道,2023年车险行业实现承保利润90.35亿元,较上一年降幅近六成。另有行业数据指出,全部经营车险的64家行业主体中,仅有16家实现了承保盈利。
尽管太保的车险保费营收增长,但车险承保利润却大幅下降。2023年车险承保盈利24.1亿元,同比下降15.02%。
新能源车销量火爆,但没有拉动新能源车险业务盈利水平提高。同时,入局者越来越多,竞争进一步扩大。
今年5月,比亚迪就直接下场经营新能源车险。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同意比亚迪财险在部分省市的交强险条款和费率。
目前,比亚迪财险已获批在安徽、江西、山东(不含青岛)、河南、湖南、广东、陕西和深圳经营交强险业务,使用基础保险费率和相应的费率浮动系数。
为促进新能源车险业务健康发展,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按照0.5-1.5执行。
此前,新能源车的保费系数是0.65-1.35。如此一来,车险保费最高可降价23%,最高可涨价11%,这给险企带来更多话语权和定价权。
实际上,除了给与新能源车险业务更多市场选择权,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车险行业自律措施,包含新能源车、油车等所有车型。此番行业自律监管声势颇大。
涨价是为行业良性发展?
随后,人保(601319.SH,01339.HK)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国寿(601628.SH,02628.HK)财险、中华财险、大地保险、阳光(06963.HK)产险、太平(00966.HK)财险等8家头部财产险公司共同召开了车险协同会,并制定签署了《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公约》明确规定,不得偏离精算定价基础,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车险产品,开展不正当竞争;不得通过返还或赠送现金、预付卡、有价证券、保险产品、购物券、实物或采取积分折抵保费、积分兑换商品等方式,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由头部险企牵头的行业自律,短期来看,对一家险企影响很大,会流失大量的客户,但是长远来说,是在截流,避免大面积的亏损。行业自律是对市场的有效调控,是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举措。”张华说。
以头部险企之一平安为例,或受行业自律影响,2022年至2024年第一季度,平安车险业务较上年同期营收分别增长44.45亿元、29.42亿元、17.73亿元,同比增长由2022年的10.4%逐步下探到今年的3.5%,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由头部险企牵头的行业自律,一举一动对行业影响重大。未来车险行业能否提升盈利水平,需要比拼的是险企的精耕细作和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