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售行业景气显著分化,价值回归
现阶段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或由于产业结构的分层,导致居民收入出现显著的分化:高端收入人群和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速较快,而中层消费人群增速相对缓慢,使得终端消费结构出现分化,不同渠道和细分品类景气度呈现差异。而通过复盘分析,随过去几年市场的调整,零售各细分板块及代表性龙头企业的估值水平已逐渐回归至合理水平,总结为:行业细分领域景气度出现显著分化,估值已回归至合理区间。
1、收入呈现M型雏形,消费结构趋势变化
居民收入的变化最终会体现在居民消费支出上,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消费支出的变化不仅受居民当前收入的基数影响,其边际的变化更多的受居民收入未来预期的影响,意味着居民当前消费的变化或一定程度反映居民对于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来看,2018年上半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出现反弹,而自2018年三季度开始逐渐下移,意味着在减税效应下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形势下,居民整体的消费更加谨慎,表明对于未来收入增长持续性存在担忧。
在居民整体支出放缓下,其结构也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从近三年来看居民在食品、衣着等方面的支出开始持续下降,从2016-2018年来看食品支出占比下降1.57个百分点,衣着支出占比下降0.61个百分点;而居住、家庭设备及医疗等支出占比持续提升,分别提升1.8个百分点、0.06个百分点和0.77个百分点,而可选属性较强的文娱消费则根据居民收入情况出现先抬升后回落的情况。
2、渠道出现景气分化,估值进入匹配区间
而从专业连锁渠道对应的品类来看,2018年化妆品整体消费出现下行,并于2019年1-4月消费增速低于2018年,但整体仍处于接近10%的较高增长水平;黄金珠宝品类2018年虽有较大波动但整体好于2016年和2017年,2019年1-4月份整体表现相对较弱;家电品类波动相对较大,2018年下半年整体弱于2016年和2017年,2019年1-4月表现仍相对较弱;母婴品类整体增速出现企稳回升,并保持较高增速水平。
总结而言,从景气度角度三个细分行业或较优:1)超市渠道,必选消费品具有较强抗周期属性,且有望受益于CPI预期往上提升;2)购物中心,具有较强线下体验基础且聚客能力较强,同时可以有效抵御电商的进一步渗透;3)母婴连锁,享受消费升级且兼具必选属性,同时通过自身专业性和便利性,渠道稳定性较高。而化妆品、黄金珠宝及家电等由于可选属性较强,终端消费波动相对较大。
对应来看整体的市场表现,在2017年各细分行业景气度向好,2018年单四季度消费下行的背景下,2017-2018年百货、超市及专业连锁三大细分板块均呈现年度持续下跌的态势,即持续消化终端消费或将下行的预期,而从2019年1月以来表现来看,零售三大细分板块均实现正收益,一方面或与市场整体行情联动,实现整体估值的修复;另一方面,在整体市场回调中零售行业重点龙头公司如永辉超市、家家悦、天虹股份等表现出相对韧性,表明市场对于零售行业景气度的下行预期已经基本在过去两年实现消化,而相对有基本面支撑的企业或将有较夯实的上涨基础。
进一步来看,以百货、超市两个渠道来看,截至2019年5月31日SW百货、超市的PS估值水平分别为0.76和0.93倍,对应PE估值分别为14.67倍和40.62倍,分别位于历史估值分位数的51%、105%、37%和87%,可见景气度相对承压的百货公司估值已经回落至历史中位数的一半位置,而超市行业基于相对稳定的需求和收入表现估值与历史中位数水平相当。具体来看,2016年-2018年百货行业整体收入略负增长,而扣非净利率水平持续抬升,对应的估值持续回落,表明正在消化景气度回落的预期压力;而超市行业整体收入相对稳定,净利率波动,而PS估值伴随在窄幅区间波动。从2019年以来百货、超市板块估值均实现了一定修复,表明前期对于景气度与行业盈利能力的预期担心已经基本消化到位。
百货、超市等细分渠道行业估值所处水平与基本面变化
为进一步验证当前零售行业估值的匹配性,选取各细分行业的有扩张性的代表性公司,由于扩张性的公司一定程度上基于自身成长性可以平滑行业景气度的差异,以当前估值水平与未来三年业绩增长预期来评估其估值的匹配度,以Wind一致预期作为未来三年收入与净利润的复合增长,以当前市值对应的2019年净利润对应的PE估值,以当前PE估值与未来三净利润复合增速来计算PEG,整体来看目前行业重点公司如天虹股份、永辉超市、红旗连锁、爱婴室的PEG基本在1附近,而周大生由于存在二股东减持预期压制估值,当前PEG仅为0.7。
整体来看,经历过去两年板块内的调整及今年以来伴随市场而进行的估值修复,结合对于行业未来的增长预期,判断板块内大多数细分领域及优质企业的估值修复到较合理水平,未来的投资机会或集中于具有相对确定性稳成长的企业,而近3年终端景气度的分化及行业内部经营效率显著分化的格局,叠加行业的低净利率属性,使得行业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较好的盈利水平,为零售行业巨头企业形成提供了的良好契机。
3、增量与存量:内外共振,强化成长
从当前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个税改革带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对于终端消费的整体支撑仍将存在,且结构来看对于中等收入客群增量幅度更大;另一方面,猪肉价格上涨及阶段性蔬菜、水果的涨价仍在助推CPI往上提升,超市等食品生鲜为主的销售渠道或将持续受益。从而行业内部而言,随着部分企业扩张到一定阶段,或将凭借自身业态与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进行并购整合,或将助推行业内部分企业的成长性。
4、政策支持供给支撑,可选平稳必选提升个税改革助力需求稳定
聚焦2018年个税改革细节,中等收入群体有望较多收益。本次个税改革包含起征点、税率级距调整,也包含专项抵扣范围的扩大,起征点和税率级距调整从2018年10月1日开始执行,而专项抵扣规定则是从2019年1月1日开始执行,据测算在级距调整调整方面本次降税对全体纳税阶层而言纳税比例普遍有减少,其中对收入在1.5万-2.5万元附近的中产阶级群体改善幅度更大,而专项扣除项目亦使得月收入1.5万-4.5万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改善幅度最为显著,作为消费中坚力量的中等收入群体大规模降税有望对整体消费形成较大拉动作用。
行业重点公司业绩预测及估值水平
二、2019年中国零售行业十个发展趋势情况分析
1、全民消费时代来临
当前中国消费市场,无论是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男人甚至宠物,都是消费对象,只是比重不同。因此,厂商应该要明白:在消费者心里,不是我不买,只是你不懂。
2、理性消费趋势凸显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其中,食品烟酒比重最高,达到31.2%。中国消费者开始在传统消费支出上逐渐节约,转向在追求保障型、享受型项目上的消费。
同时,当代主流消费者已经转变为不要面子要里子的购物行为,有超过48%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在性价比的驱动下进行的。有39%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品质更更好但价格相对较贵的产品,其中有9%的消费者愿意为能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产品多花钱。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也不再盲目的追求折扣和促销,而是根据自身需求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和品牌。
在理性消费时代,消费者更热衷于“货比三家不吃亏”。2018年,跨渠道购买消费者比重中,现代渠道+电商的占84,现代渠道+传统渠道的占65,电商+传统渠道的和现代+传统+电商的都占60。有24%的消费者会多渠道比价后选择便宜的渠道购买自己的产品;有45%的消费者会加入天猫88付费会员,31%的消费者是因为会员专享价而加入;另外,有65%的消费者愿意因为价格便宜加入拼购,拼购用户增长率超过了57%。
3、兴趣与熟人重构社交联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兴趣与熟人重构社交联结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有66%的消费者会购买新朋好友同事推荐的商品,56%的消费者以兴趣图中的推荐为重要参考。
在综合电商、社交电商、特卖电商、二手店上和跨境电商中,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21.8%、439.2%、8.1%、46.4%和38.5%,从中可以看出,社交电商的爆发性增长成为增速最快的渠道,因此,厂商和零售商应该更改自己的销售模式,去适应这一大趋势。
4、购买的是产品,体验的是温度
一方面,在当前主流消费群体中,在快消品市场上,各类产品多如牛毛,仅面霜这一单品就有上万款产品,而消费者需要被理解。因此,现在许多厂家已经不单单的只是在说产品,而是绞尽脑汁的通过炫酷的文案,引起消费者的情绪共鸣,从而驱动购买行为。
同时,一些大牌不再“硬核”,升级焕新推动品类增长。无论是家庭护理、个人护理、饮料还是糖果零食,头部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被稀释,所有品类的单品个数正在不断攀升。
5、有颜又有料,我们不一样
透明包装便于产品预览,二次包装能够加强品牌共鸣,大脑更喜欢柔美的曲线,因此,包装应该避免尖锐的线条,而有强烈色彩对比的产品往往能够脱颖而出。功能性也成为消费者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厂家要懂得消费者,知道他们的痛点在哪里,从而主动去迎合消费者的功能诉求。
6、产品创新小步快跑,生命周期快速迭代
在当前市场上,快消品类中的产品周期呈现短、频、块的特性。超过70%的新品在市场存活期短于18个月,因此,创新成为了厂商的核心工作之一。而在创新模式中又分为以厂商为主导的创新模式和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创新模式。
而快消品公司则面临四大创新挑战。其中,快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占比67%;很难创造具有足够市场潜力的战略产品占54%;成本高但投资回报率较低的占44%;而更快的上市速度占33%。
在当前快消品行业中,每年有1.8万个新品上市,虽然新品销售份额仅为2.7%,但新品贡献品类增长却高达41%。因此,作为厂商而言,升级换新依旧是驱动力,但新品的成败与否主要是靠颜值、功能、健康、场所四大因素决定的,而厂商能做的,就是用心做好每一款产品。
7、小型化升级加剧,店铺更迭速度加快
当前,中国快消品整体回暖,通路多样化进一步提升。线下实体点仍然为零售的主要渠道,销售额增长恢复到双位数,但线上渠道增长达到了34%,线上+线下的渠道增长14%,而线下渠道虽然增幅最慢,但也达到了8%。
在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渠道更迭的加剧,2018年进一步加大。河南、江西两省连续两年通路更迭幅度加剧,黑龙江、广东在今年的通路变化最大,渠道升级领先全国。
大型超市:全国各城市级别的大型超市渠道都仍然在增长,其中生鲜和精品超市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其中,生活超市在所有新开大超中占比16.6%,生鲜占4.5%,全球直销中心占2.5%,高端超市占1.6%。而生鲜超市、精品超市占上线城市新开大型超市总产值的30%,精品超市总店数量也达到了364家,比2017年增长超过26%。
小型化渠道:增长进一步加快,但不同区域进度不同。上线城市小型化主要以广州、成都、郑州、杭州、沈阳领先;下线城市中,以江苏、山东、河北、湖南的地县两级城市为代表,表现出了强劲的小型化趋势。
8、融合业态推动升级,满足消费者新需求
新业态创新最大的诉求在于实现线上和线下购物者流量再分配,将线上的流量最大化引导至实体门店将成为全新竞争点。其中,传统业态定位清晰,各安其事。
于此同时,传统零售小店也在不断突破消费者触达范围:8%的被访小店店主尝试与在线销售、外卖配送以及社交平台合作与周边固定群体的消费者增强绑定关系。其通过社交平台、外卖平台、电商配送等第三方平台产生的日交易额占全天交易额的13%。目前,我国有超过230万的传统零售小店,这将是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产品推陈出新店内资源争夺加剧,优化产品组合和空间布局将成为2019零售运营的重中之重。这一挑战在下线城市表现更加明显,大卖场下线城市单品比上线城市少7.5%,小型通路如便利店要少29%的单点单品。
新竞争的核心是把握驱动渠道升级的本质,即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迭代。零售门店需要带来更高产品品质的产品和更优秀的店内体验。
9、百万夫妻店拥抱数字化转型
百万小店即将完成为出大消费者竞争的关键,赢得小业态店主的青睐已不局限于配送及时。
数字化B2B端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就超过50家,必将在2019年展开全新竞争。在当前的传统通路小店中,每个店主都有丰富的进货平台选择,并且有22%的店主选择在B2B平台进货,平均每家店安装的eB2B超过1.5个。
当然,各区域对通路改革的接受程度和演进速度处于不同阶段。东区是丰富度最高的地区,北区小店在试水新的进货渠道,但主要进货仍倚重传统渠道。西部是现在最为传统的区域,但是也是变革最大的机遇点。
10、数据成为人货场重构与连接的核心
2019的零售将围绕消费者不同购物场景的升级,让数据成为人货场重构与连接的核心必将成为新的制胜力。
新场景、新内容、新产品、新渠道、新媒体以及新模式助推了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对于人,只有不断的丰富人群标签,打通实时地理最终数据,才能实现精准人群定位;
对于货,只有最优产品铺货与动销,结合店内空间布局配合消费场景,才能优化商品空间组合潜力;
今天的消费者有了更高的掌控能力和自由度,最大化的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是未来3-5年是最关键的阶段,所以,厂商都要抢夺这一机遇。
《2024-2030年中国O2O零售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共十二章,包含互联网环境下零售行业的整合与变革,O2O零售行业发展战略分析,行业发展建议对策等内容。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