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美国消费—中国投资”。中国作为生产方,其经济增长逻辑与现在的美国截然不同,却与1929年时的美国极为相似,表现出鲜明的生产相对过剩特征。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实施了4万亿人民币的财政扩张计划,形成了2009–2013年的经济过热周期,同时刺激起房地产市场。2014年后,当经济步入紧缩周期后,私营部门缩减生产、步入萧条,各类资本先后进入股市、P2P、房市,出现了明显的脱实就虚特征。伴随着城市化的速度放缓,生产相对过剩的后果也将愈加明显。

一、中国经济研究方法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利润生产完成了统治中国社会的大业。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如此,中国社会化生产的范围从2001年加入WTO之前的一国扩大到了全球,十几年来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中国的经济已经同全世界结成统一整体,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和“中美国经济体”的重要一环。同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并未改变,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垄断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生产活动、财富、知识产权和社会权力1。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以普通民众消费的一般商品为主,富人消费的奢侈品单价高,但总量很小,对全社会生产的拉动作用很有限。由于两极分化程度较为严重(中国基尼系数高于美国),同时财富效应2又不如欧美明显,总体上全社会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见图1和图2)。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80年代初的超过50%下降到2010年最低为33.8%,近年来又逐渐回升,到2016年为39.3%(见图3)。这一比例在全球都是比较低的,目前全球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平均为58.3%,美国为68.8%,拉美平均为65.0%,英国、希腊等都超过60%,印度、印尼、土耳其等国也都超过50%(见图4)。

图1:2009年全球基尼系数

图2:中美收入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图3:中国三大消费占GDP比重

图4:各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边是堆积如山的产品,一边是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老百姓。资本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使生产力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是无法克服的。工农是社会消费的主体,正常情况下,如果居民消费需求相对较低,意味着国内市场空间相对较小,资本主义无限发展的生产力与工人阶级有限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很难拉动经济长期增长。但中国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单纯的消费不足论解释不了这一现象。马克思早就指出:“认为危机是由于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3。工人阶级消费不足只不过是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一种表现,但是其根源已经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投资本身也是一种需求,当两大部类的再生产保持一定比例,在工农对生活资料消费不足的条件下,也是可以保持扩大再生产的4。

《资本论》二卷中通过如下公式对两大部类再生产进行考察5:

第一部类

第二部类

式中I表示第一部类,II表示第二部类;c、v、m分别表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m/x表示剩余价值中资本家用来消费的部分,x为大于1的系数,Δc和Δv分别表示剩余价值里,在扩大再生产时追加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量。

其中各部分既代表价值,也代表实物。例如Ic表示第一部类中补偿生产资料的部分,既可以代表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代表需要更新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买回的设备、原材料(实物)。这部分价值是在第一部类中生产出来的,也是在第一部类中消费掉的,属于第一部类内部交换。同理,IΔc、IIv、IIm/x、IIΔv都属于部类内部交换。而Iv、Im/x、IΔv属于第一部类生产出的价值,分给了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用于消费,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只能到第二部类中购买消费品才能完成价值循环过程;相应的IIc、IIΔc属于第二部类生产出来的、但要到第一部类中交换的价值。于是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平衡公式就是:

其中Im/x代表着资本家用于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这部分在全社会中占比很小,可以忽略。上平衡关系意味着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受制于第一部类工人工资和工资增量。而第一部类是最终服务于第二部类的,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需要同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见图5)。

图5: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平衡关系示意图

第一部类工人工资和追加工人工资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实际工资不断提高,比如工人同资方谈判能力比较强,工会通过集体协商保障工资同资方利润、社会经济同步增长;二是工人数量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农民大量进入城市,也会导致第一部类工资总量增加。

图6.1:在高工资标准条件下,不同条件下商品价值实现过程示意图

图6.2:在低工资标准、高利润条件下,不同条件下商品价值实现过程示意图

改革开放40年来,这两方面的作用均有体现,但主要是依靠后者。一旦城镇化速度放慢,农民能进城的都进城了,如果还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就只能转而依靠前者,靠显著提高全社会工资水平、创造强劲的国内消费市场才能实现,但这又同维持一定资本利润率的要求形成矛盾。工人不斗争,资本家不会发善心去提高工资标准,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经济增长换挡,GDP增速显著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选择采矿业、能源业、建筑业、公共设施业作为第一部类的代表(这些行业仅能表达趋势。除这些行业外,还有制造业中的重工业等其他行业也是第一部类,但统计局数据中未将制造业按照轻重分开),计算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增速。如图7所示,第一部类工人工资增速同国民经济增速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步入了重化工业化时期,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工进城人数与日俱增。2009年前第一部类就业人数年均增速3.8%,工资总量增速年均为18.8%,尽管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但依靠第一部类工资总量仍能拉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2009–2013年是中国的经济过热时期,国家启动了4万亿投资计划,铁公基大量上马,第一部类工人总人数暴增,这一时期第一部类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7.5%;同时2010年本田事件后,工人斗争迫使工资标准迅速提高,两者叠加,导致第一部类工资总额年均增速达到31.6%,中国经济重回两位数的增长。2014年以后,第一部类工人就业数量变为负增长,平均为-2.8%,同时工资增速并未出现显著变化,导致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量增长停滞,相应的中国经济进入消化过剩的时期,经济增长低迷,开始搞供给侧改革。

图7.1: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增长情况(a)工人工资总额增长情况(以采矿、能源、建筑和公共设施作为代表)

图7.2: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增长情况(b)工人工资总额名义增速与就业人数增速

二、不同阶段中国经济的表现

生产相对过剩由“可能性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6,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条件。第一,机器大工业的确立及其所特有的物质技术关系;第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公有制为主的计划经济时期过渡到市场经济时期,上述三个条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一个条件是在1992年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建立的;第二个条件是十四大后大力开展城市商品市场建设后建立的,到1996年以全国性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为枢纽、区域性市场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流通网络和各类消费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第三个条件是90年代初覆盖城乡的商业银行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具备的。因此综合判断,中国发生全面的生产相对过剩只能是1996年之后。

1.酝酿期(1996年之前)

在市场经济未成熟之前,随着商品经济改革,各地逐步恢复追求利润的生产目标,基本矛盾就以诸侯经济、重复建设等形式体现出来。从80年代中期财政分灶吃饭7开始,指令性计划逐步缩小,基本矛盾以中央-地方矛盾表现出来,各地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如汽车、机械、电子、烟酒等行业纷纷成为地方财政支柱。1992年南巡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大跃进,社会出现剧烈的分化,生产力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地争相上项目,各地经济结构的相似度在90%以上。例如全国有22个地区把汽车制造列为支柱产业,24个地区把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23个地区把石化列为支柱产业。到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我国82%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75%,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生产能力闲置严重的主要是家电产品、机械产品、轻工产品、纺织产品等行业,到90年代中期以后,很多轻工企业纷纷限产、半停产、甚至停产,其中家电行业市场饱和,电视机、空调器、洗衣机等一批工厂面临关停窘境。

2.第一轮普遍过剩(1997年—2001年)

在1996年以前,我国社会总供给一直小于总需求。1996年上半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391亿元,供大于求9.8%8。此后中国经济告别“短缺经济”进入过剩时代,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工商企业库存积压,市场上商品销售困难。到1997年,全国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7%,供大于求的占32%。朱镕基打响国企改制攻坚战,国企职工大量下岗、失业,职工下岗后消费需求急剧萎缩,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工人们说:“现在孩子上学学费越来越贵,看病花费越来越贵,百姓有钱也根本不敢花。国家总盯着个人储蓄,想掏出来,但大家只能把口袋捂得紧紧的9。”1998年生产设备大量闲置,其中金属切削机床生产能力54%闲置,电子家电业中空调器生产能力闲置率达67%,中小型电子计算机生产能力闲置87%,化工业中油漆生产能力闲置率51%。到1999年对605种主要商品调查显示,供过于求达437种,比1998年下半年增加38%。

同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各国货币争相贬值,中国同类水际制造业10出口受阻。面对上述几方面因素,国家开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点投资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从1998–2002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有效拉动了社会需求,2000年起社会消费实际增长率为13.3%。同时,由于居民储蓄率相对较高,虽然国债负担有一定增长,但仍处于可控范围,通货膨胀总体水平不高11。

3.面向全球市场扩张时期(2001–2008年)

但私有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仍超过需求增加的速度,过剩状态如影随形,2005年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供过于求的商品中,饮料、服装、纺织品、家电、家居用品等的比例较高。2006–2007年,在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求平衡的占72.7%,供过于求的占23%,供不应求的占4.3%。供需偏紧和供不应求商品主要集中在能源、有色金属和木材市场。

图8:加入WTO后中国电力迅猛增长

图9:加入WTO后中国钢产量迅猛增长

图10:加入WTO后中国水泥较快增长

90年代后期以来,长期依赖投资拉动,货币发行量较大,从2001–2008年M2年平均增速为17.1%,远超GDP增速(见图11)。两位数的货币增长累积下来,加之国际油价快速上涨推高石油输入国物价、大量热钱流入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物价必然难以控制。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CPI超过3%的控制目标,食品类CPI更是超过12%(见图12)。同时,金融市场也开始飙升,出现了股市泡沫,房地产进入升值的快车道。

图11:中国货币发行长期维持两位数以上增速

图12:2007年开始物价快速上涨

4.救市过热时期(2009–2013年)

次贷危机发生后,外向型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失业大量增加。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即“四万亿计划”。凯恩斯主义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持续显现,对拉动全社会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2013年国家预算内投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3%,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25.0万亿元增长到49.2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从72.2%上升为83.4%。利用这笔投资,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高铁建设和水利、公路、机场、城市电网改造、农田基本建设等快速推进,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13:四万亿投资计划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然是采用资本方式运作的,是通过立项、招投标等途径,由资本家承接实施的;另一方面,基建有很强的周期性,项目结束后基于该项目而产生的对生产资料和工人的需求就会消失。这就造成了钢筋、水泥、煤炭等领域的老板手中有大量利润,而工人在工程结束后就会回家,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没有能形成持久的增长,所以经济增速会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结束而下滑。老板手中的大量利润有几个可能的去向:一是自己花掉,买耐用品和奢侈品;二是继续扩大产业,增加钢筋、水泥、煤炭等工厂规模;三是投资于金融领域,炒房地产、股票。第一种不可能,因为资本家的消费能力太小;第二种也不可能,因为2009–2013年之间四万亿投资计划已经将产能拉动到一个空前的水平,一旦国家退出投资计划,马上形成严重的过剩,这时还去扩大再生产只能是找死;所以真正精明的资本家都把钱投向了金融领域,尤其是房地产。在城市化发展时期,房屋供不应求肯定会涨价。于是,伴随着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从一二线城市到各地的县镇,房地产遍布人口集聚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13。

图14:2009–2013年房价和成交规模均直线上升

图15:市场经济条件下四万亿投资计划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5.去产能时期(2014年以来)

2014年投资过热时代结束,第一部类企业马上陷入过剩危机当中。钢铁价格一路暴跌,以前钢企每吨钢利润在1000元左右,相当于一部手机的价格,到了2015年上半年,每吨钢铁净利润才仅有0.43元14,到2015年螺纹钢的价格跌到了1900元/吨,跌破了1元/斤的白菜价15,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亏损。煤炭产能从2008年的24亿吨/年增长到2014年的47亿吨/年,产能过剩直接导致煤价下跌,到2015年底,中国全社会存煤已经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90家大型煤企的利润减少500亿元,同比下降91%,整体行业的亏损面达到95%。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如此感叹:“卖一吨煤的利润买不到一瓶饮料16。”

图16:2003–2014年煤炭产能高速增长

图17:2002–2014年四行业产能增长和产量增长17

四万亿投资计划推出后,地方政府的造城运动就像数十年前的大炼钢铁一样突飞猛进。但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戛然而止,地方政府很难获得新的中央投资和新增贷款,完全陷于应付存量贷款利息的窘境之中,各地地方官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熬过一天算一天。

2016年1月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开始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内容是采用行政化手段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工作,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此后生产资料价格逐步恢复,钢、煤等产量增长,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也继续突飞猛进。

三、当前阶段生产相对过剩的形成与发展

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上一轮的过剩在这一轮的高涨期被消化掉,并产生更庞大的过剩(见图18)。从上世纪末,中国就出现了广泛的生产相对过剩现象,但到了2001–2008年的周期中,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市场从国内变成了全球,原有的过剩很快被巨大的市场吞噬。同样,次贷危机前后的生产相对过剩在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中被消化掉。资本扩大再生产一再膨胀,最后终于要面对一个问题:中国已经占领了全球的市场,资本主义已经将市场经济可以吞并的地区全部纳入囊中,面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工厂的全球生产能力过剩,资本主义还能在哪里找到空间去容纳这个快速增长的生产力呢一国之内的矛盾扩展到了全球,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无法控制和解决,最终必将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

图18:全球制造业产能和产量关系(两者都以1998年为100)【18】

1.总体情况

例如,台州一变压器老板,在2008年底大肆扩张囤货,从日本大量吸入4000台二手变压器(核心部件是矽钢片,新货卖5万元,旧货卖3万),相当于囤积了5~6年库存。然而没想到事后国内矽钢片价格下跌过猛,囤积的二手变压器连4000元也卖不出,身价从2亿元掉至8000万。而圈子内通过借贷囤货的,因为资金压力,则出现了5、6个跑路现象。江苏北部一实业转型的地产开发商,2009年拿地,当时和区政府合作搞开发区,所以配套拿到商业用地,地价便宜,一平米三四百元,看上去利润空间很大。但是实际操作下来,从开发到销售一直依赖民间资金,月息1.5分,四年算下来复利就快100%了。至2014年底楼盘才全部销售完毕,但只收到30%的首付款,剩下的按揭贷银行一直批不下来。所以还是需要社会资金,但民间资本已经不好借了,只好转借信托,一年20%成本。老板最后评价,现在已经到了盈亏平衡,相当于白干了,替资本打工。如果还不解决资金问题,估计甚至会亏损。

2.城镇化热潮结束后的形势

新世纪以来,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保持20%以上的年增速,2009年甚至超过了30%;全社会住宅投资增速也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银行贷款增速也是两位数,2001–2014年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为16.3%(见图19)。随着城镇化热潮的结束,长期以来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的模式暴露出严重的问题。

图19: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年增速长期保持20%以上

第一,银行放贷过高。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信贷(间接金融)为主,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最大。2014年以后,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规模和放贷规模依然在快速增长,2016年分别达到150.6万亿元和106.2万亿元,贷款总规模仍以年均14%的速度持续增长(见图20)。

图20:中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

银行本身是个杠杆,银行从存款人吸收资金,投放给资金需求方(包括申请贷款的企业和居民);企业向各银行借了钱,用于生产经营,本身也是一个杠杆。这就形成了一个资金链条,其中银行、企业两个环节都形成杠杆(见图21)。随着经济下行,企业经营风险加大,银行不太敢再给企业放款,出现“惜贷”现象。银行转而寻找一些相对“安全”的借款客户,即“信用中介”,包括有政府背景的部门(国企、融资平台等)、房地产、非银金融机构(含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等。信用中介借钱无法监管,可以给“两高一剩”企业(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性的行业;产能过剩行业)放高利贷,导致信用链条变长,提升了金融系统风险(见图22)【22】。

图21:银行杠杆和企业杠杆形成过程

图22:银行放贷链条延长和风险增加示意

第二,政府债务迅速增长。依据《人民日报》的报道,截至2016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32万亿元,控制在年度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7.19万亿元以内,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80.5%,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0%~150%的控制标准参考值。如果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12.01万亿元,我国政府债务为27.3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7%,低于国际公认的政府债务负担率60%的警戒线【23】。但真实的情况不仅应看地方政府债务率和政府债务负担率,还应分析地方政府的隐含债务规模和债务用途。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实际上是地方政府负债,但并未列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统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有息债务(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从2011年末的20.64万亿元增至2016年6月末的43.28万亿元,规模翻番,2014年以来的年均增速仍在10%以上。平台债务原来主要向银行借贷,现在仍以银行借贷为主、债券比例有所上升。以城投公司为例,2009年100%向银行借款,到2015年银行借款占比65.9%、发行债券占比27.0%【24】。

图2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有息债务快速增长

图24:城投债债务结构以银行借贷和债券为主

第三,存在恶性通货膨胀隐忧。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不算太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2017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1.7%;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上涨2.4%;消费品价格上涨1.1%,服务价格上涨3.0%。但受房地产价格上涨影响,2017年以来PPI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大幅上涨,平均增速8.1%。工业品生产价格表征生产资料价格,如果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迟早会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

图25:2006–2016年城镇居民物价指数变化

图26:2015–2018年工业品价格指数变化

多年来,由于货币发行增速始终维持2位数,2011–2016年M2平均增速为13.5%,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见图27)。正常来讲,货币发行增速和经济增速的差值应该差不多就是物价上涨速度。但中国有快速增长的金融市场,多出来的票子有两种选择,要么去购买房地产、股市,要么去购买商品。之所以近几年物价水平较低,是因为大家都去炒股、炒房了。如果金融市场发生波动,这部分天量资金释放出来,形成商品市场的抢购风潮,那么必然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图27:2011–2016年货币发行增速

第四,企业产能扩张过快,负债率过高。在2009–2013年过热周期中,工业企业负债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增速年均15.3%,其中大型企业达22.1%,中小型企业平均11.2%。到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达到60.7万亿元,其中9631家大型企业负债29.6万亿元,5.3万家中型企业负债14.3万亿元,31.6万家小型企业负债16.8万亿元。按照大型企业债务利息5%、中型企业债务利息7%、小型企业债务利息10%估算,2016年仅偿还利息一项,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分别要付出1.48万亿、1.00万亿、1.68万亿元,与当年企业税前利润总额的比值是0.55:1、0.51:1、0.65:1【25】。如果在经济上升期,高负债率并不会成为问题,但一旦遇到经济下行,市场萎缩,高负债率马上就会演变成大范围的企业破产潮。

图28:2004–2016年债务增速

3.国家干预的措施与结果

随着经济增长进入低谷期,刚开始有关部门瞄准了社会上巨额的过剩资本,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想吸引民间资本广泛投资航空、石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部门。但民间资本不是傻瓜,这些重工业领域都被垄断资本控制,自己投资了以后连董事会都进不去,而且基础设施都是不赚钱的,投资基建还不如投资房地产。所以这个意见出台以后,基本上没有得到什么响应。

有关部门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想出了吹金融泡沫来吸引社会投资的办法。由于中国的股市一直是“慢牛”状态,大家投资股票的热情高涨,几十万亿的剩余资本都进入股市。这对拉动经济有三大好处:一是企业从银行等机构融资是债权融资,需要还本付息,但通过股市融资是股权融资,不仅不需要偿还,还能降低企业的负债率,避免实体经济因负担高额利息被掏空利润,进而避免出现实体经济倒闭风潮并引发经济危机;二是现在信贷链条被人为拉长,很多信用中介干着高利贷的活,抬高了实体经济融资利率,而通过股市融资可以直接获取社会资本,有效缩短信贷链条,避免信用中介带来的风险;三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很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股市融资,可以获取大量不用给回报的资金,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和偿债负担【26】。

但历史进程总是无情地撕破“一股就灵”的慢牛美梦。中国的股市既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而是上蹿下跳的“猴市”。中国股民发财致富的心愿非常迫切,不愿意长期持有获取股息,而是通过低买高卖投机赚钱。中国股市主板年换手率高达488%,也就是说一支股票平均一年交易5次,而纽交所换手率仅为56%,也即一只股票平均两年才交易1次。大量新韭菜疯狂涌入股市,泡沫吹得太快,最终在2015年6月,泡沫难以支撑而破裂了,中小股民又一次被无情收割。

图29.1:2014–2015年股市暴涨暴跌(a)中国股市换手率远高于美国

图29.2:2014–2015年股市暴涨暴跌(b)2015年6月股市暴跌前中国家庭的股市参与率增长情况

图29.3:2014–2015年股市暴涨暴跌(c)2015年6月股市暴跌后股市新增投资者骤减

此后过剩的资本难以找到好的投资去处,只能投资于房地产,导致一二线城市房价出现又一轮大涨(见图30)。由于实体经济已经深陷泥潭,债务过高、融资困难、利润微薄等,资本不可能再去投资实体经济。相反,实体经济中的资本也向金融领域转移。东莞某灯饰厂老板说:“忙得焦头烂额收入还不够给员工发工资,一句话,早上岸早解脱。”最好赚钱的还是买房子,他在两年前将工厂关闭在广州买了4套房。“幸运的是买了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27】。”房地产、P2P等先后火爆起来,形成脱实就虚的大形势。2016年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远低于市场8000亿元左右的预期,同比少增1.01万亿元,创近年来新低。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75亿元,几乎全都是房贷撑起,企业新增信贷为负增长。截止2017年4月底,A股共有上市公司3223家,其中金融类上市公司70家,占比仅为2.17%,但这些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占所有上市公司的76.91%,净资产占比39.98%,净利润占比52.84%,尤其是25家上市银行的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占比分别高达68.81%、32.24%、45.22%【28】。

图30:不同城市房价上涨情况【29】

图31:企业资金趴在活期账户没有扩大生产形成M1和M2【30】剪刀差【31】

但金融领域是不创造价值的,实体经济构成金融领域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越来越萎缩,可以供给金融领域炒作的利息就越来越少,金融领域的泡沫破裂就是迟早的事,所以股市、P2P、数字货币等都如同夜空中的流星,转瞬即逝。如果最后房地产的泡沫也破灭了,资本就将彻底迎来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

四、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1.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图32:房地产价格同逆抚养比峰值基本同步【32】

图33:中国人口红利在2010年完全释放【33】

图34:按照分年龄的总和生育率模型预测的人口增长(以2010年为水平年)

图35.1:劳动人口比重下降,由人口红利走向老龄化(a)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图35.2:劳动人口比重下降,由人口红利走向老龄化(b)人口逆抚养比

图36:25~44岁人口规模和新开工住房面积增长情况

图37:2008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量增长情况

图38:乘用车已步入微增长时代

结合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量的增长态势(见图7),综合上述情况,中国房地产、汽车业未来仅可能是缓增或者下降,相应的中国经济也不可能再回到高速增长时期。

2.危机将以滞胀的形式出现

在私有制条件下,政府采取凯恩斯主义的方式干预经济,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但凯恩斯主义存在不治之症,发展到最后就是滞胀。国家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也是通过招投标,由资本承担建设项目完成的,建筑工人的工资在工程总造价中仅占很小比例。假定国家建设了4万亿的项目,但到建筑工人手中的只有2000亿元,相当于拉动第二部类增长的额度不会高于2000亿元,但4万亿投下去都是真金白银,流入商品市场会直接形成物价上涨,流入房地产市场会通过租金成本等间接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引起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如果日积月累,投资规模越来越多,通胀的程度就越来越大,而真正拉动经济的消费需求却没有同步增长,那么一旦高速建设期完成,通货膨胀还在,但社会消费、经济增长却被打回原形,就形成了滞胀。

图39:中国滞胀的形成机制

3.垄断资本加速发展

在实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一方面是流动性宽裕,但资金宽松的企业不愿意投资;另一方面是资金紧张的企业融不到资。资产荒同资本过剩纠缠在一起,再加上高企的融资成本,三者共同成为阻碍资本增殖的拦路虎。小企业接到单子也高兴不起来,以广西一家电缆制造公司为例,面对一笔1亿元的电网需求订单,“我们电缆厂只有2000万元的流动资金,如果接下这个单子,我们很可能会倒闭。”因为这笔生意至少需要超过2000万元的原料,而上游的原材料生产厂家一般不赊销,而不赊账的原因也在于害怕“资金链的断裂”。“作为小企业,当地的银行是不会借贷给我的”,而银行借贷利率也在10%~12%,随着银行借贷困难,民间借贷的成本也水涨船高【37】。2017年再次出现了企业倒闭潮,企业债违约从私营企业扩展到了国有企业。加上2017年煤、钢、水泥等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众多中小企业面临原材料紧缺、环保去产能、外贸环境更加复杂、资金及产品滞销等综合性危机【38】。

伴随着小企业破产,垄断进一步形成。并购市场延续着以往的火爆。2015–2016年,以人民币计价的股权转让交易金额达4885亿元,要约收购中要约总资金为124亿元,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达2343亿元。以药房产业为例,截至2015年6月30日,益丰药房、老百姓、一心堂分别拥有直营连锁门店903家、1122家、3142家。“上市公司集体大量收购兼并的现象像是一股潮流席卷了药品流通行业,在这场并购的潮流中,在A股上市的一心堂、老百姓大药房以及益丰药房成为主力军【39】。”而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业的并购现象越来越多,更有长期血拼、势不两立的巨头频频宣布合并,让人跌破眼镜。

五、结论与展望

第一,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必然爆发经济危机。在“美国消费-中国投资”的模式中,中国表现出典型的生产相对过剩特征。“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40】。”中国长期依赖低工资塑造竞争优势,即便2010年工人工资有了明显提高,现在的农民工也就每月三四千块,仍旧低得很。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居民难以产生长期稳定增长的消费需求,只能走美国老路,靠提升居民负债水平和房地产来拉动经济。面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凯恩斯主义改变不了市场经济的命运,宰相经济学也改变不了;靠民间资本拉动不起来,靠股市更是饮鸩止渴。

第二,中国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国家干预特征,未来必然以滞胀作为结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当中,中国经济表现出了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特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较强,通过建设统一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市场、建设国企私企统一的廉价劳动力市场、稳定市场价格、兴建有利于资本发展的基础设施等措施,国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保障。中国通过凯恩斯主义建立起全球生成能力最强的“世界工厂”,也成功消除了2009–2013年的次贷危机影响,但滞胀是凯恩斯主义的不治之症。资本过剩积累是滞胀产生的基础,滞胀是资本过剩积累的现代表现形式,随着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同时发生,滞胀最后成为现实【41】。投资拉动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一旦遇到经济下滑风险,政府马上启动投资计划刺激经济,直至最后爆发滞胀危机为止。中国的第一次危机不会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直接就是滞胀。

图40:1950年、2010年、2050年全球人口结构

图41:全球老龄人口比例变化【43】

注释

1吴辉.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前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9):17–21。

2因资产(房产、股票等)增值而增加消费。

3马克思.资本论二卷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IV、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

4方敏,庄麟升,胡涛.消费不足论:基于马克思再生产模型和斯威齐模型的讨论[J].经济科学,2016(4):43–53。

6资本论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2、流通手段。

71980–1984年,我国在多数省份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称之为“分灶吃饭”。其基本内容和做法是:(1)划分收支。(2)分级包干,执行划分的收支范围,地方预算实行分级包干。(3)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这个制度的弊病是地方往往重视本地区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的倾向,在建设上产生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助长地区之间经济上的互相封锁等。

8王雅君.当前中国结构性生产过剩的实证分析[J].求是学刊,1998(1):46–48。

9中国工人研究网.改革开放年代的资本运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M].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10“水际制造业”,是指依赖于外国资金、外国技术,面向外国市场的制造业。为了方便外资进出,这些制造业一般集中在沿海,所以叫“水际制造业”。

11温桂荣.关于1998–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评价与思考[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03(1):12–14。

12黄蕙.生产过剩矛盾已开始酝酿[J].金融博览,2005(8):34–35。

13利润流向房地产有三个渠道。其一、直接用于买房,在需求端促进房价上涨。其二、投资房地产开发,促进土地价格上涨,在房地产成为投机商品的情况下,促进房价上涨。其三、存入银行,由银行通过贷款将资金出借给开发商、政府或者购房者,从供需两端哄抬房价。

16顾静芳.产能过剩煤价下跌,山西书记王儒林:卖一吨煤买不到一瓶饮料[N].澎湃新闻,2016–02–25,

18林建建.产能过剩是中国的也是全球的[N].华尔街见闻,2016–01–14.

19陈瑞明.一份民间调查报告告诉你实体经济有多难[N].新浪财经,2015–09–15.

20新媒:中国新城区规划人口34亿专家称严重失控[N].参考消息,2015–09–22.

21乌梦达、董建国、徐海涛.规划3500个新城容纳34亿人口,谁来住[N].新华网,2016–7–13.

23陈龙.人民日报|疏堵结合强化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8–01–11.

24赵卿.一文梳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情况[N].苏宁财富资讯,2016–12–16.

25按会计准则,税前利润已经扣除了支付的银行利息。

26国家允许城投上市融资,但目前纯城投公司上市基本不可能,因不满足监管条件。

28蔡咏,吕海,刘涛,等.我国社会资金“脱虚入实”的困局与对策[N].券商中国,2017–05–31.

29欧薏.一二线沉寂之后轮到三线楼市崛起了[N].华尔街见闻,2017–01–26.

301欧薏.一二线沉寂之后轮到三线楼市崛起了[N].华尔街见闻,2017–01–26.

31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332017年中国人口结构现状及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分析[N].中国产业信息,2016–10–19.

342015年国庆前夕,国家颁布了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措施,在2015年10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购买1.6L或以下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

352018年汽车行业投资策略:大潮退去,乘用车迎来微增长时代[N].智通财经网,2018–02–08.

382017下半年,新一轮涨价潮,中小企业倒闭潮[N].搜狐财经,2017–07–19.

39中国上市药店打响并购战安徽等多省药店被席卷[N].搜狐财经,2015–09–07.

40资本论三卷,第三十章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

41李成鼎.“滞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今天的表现形式[J].理论月刊,1987(9):52–55。

42人社部报告:每三个年轻人养一老人[N].联合早报,2016–08–15.

43英媒称中国未富先老提高退休年龄成必然趋势[N].参考消息-北京参考,2014–10–03.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酒类行业的发展现状理想股票技术论坛酒类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趋势逐渐升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不断寻求差异化发展,同时,国内外酒类市场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加强。 ,理想股票技术论坛https://www.55188.com/tag-08888537.html
2.当前白酒行业现状2023年白酒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市场规模、品牌竞争、消费趋势以及行业未来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白酒行业正朝着更加多元化、创新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2023年白酒行业的现状,并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http://www.hukoutc.com/tc/24466.html
3.2021年烟酒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烟酒2024-2030年中国加热不燃烧烟草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加热不燃烧烟草2024-10-08 2024-2030年中国白酒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白酒2024-09-09 2024-2030年中国半甜黄酒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半甜黄酒2024-08-21 2024-2030年中国冰啤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http://m.icandata.com/baogao/yanjiu/
4.产业发展pest分析6篇(全文)1.1 四川皮革服装行业现状 从中商产业研究院关于2010-2014年四川省皮革服装产量统计(如表1)整理所得数据看,四川省皮革服装生产数量较大,在全国排名居中,西部省市第一。 从侧面表明四川省皮革服装业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一定的生产竞争力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四川省皮革行业以典型的产业集聚态势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rgrfhaz.html
5.探讨当下烟酒行老板驾驶豪车盈利现状,是否依然可行?2、涿州等地有专业的烟酒回收店,他们不仅回收烟酒,还提供上门服务,以高价回收各类礼品名酒,这些店铺通常集回收与销售为一体,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3、食品工业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规划、企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西北大开发等政策的推动下,烟酒回收行业也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https://exhaust-system.vqaq.com/aff326F86737.html
6.2024至2030年中国烟酒零售行业运行态势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2024至2030年中国烟酒零售行业运行态势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docx 37页内容提供方:171***6037 大小:46.06 KB 字数:约2.52万字 发布时间:2024-08-18发布于四川 浏览人气:25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2024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817/8126041142006120.shtm
7.it市场调研报告(精选18篇)调研报告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xx-20xx年中国卫生巾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女性卫生用品市场已进入成熟期,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优胜劣汰的市场整合趋势明显,市场供给量的增加主要是大中企业的扩产。与全球女性卫生用品的平均增长水平(2%-3%)相比,中国仍然是增长较快的市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小https://www.027art.com/fanwen/diaoyan/18678385.html
8.2024年粮油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分析粮油栏目为您提供2024年粮油行业定义及概况、粮油行业发展现状、粮油行业发展趋势和粮油行业发展前景、市场政策及环境分析、重点企业投资分析等信息。https://www.chinabgao.com/k/liangyou/
9.白酒行业分析如果行业发展在回落时出现高端酒、中端酒价格砍半的情况,那么基本上就到底了。 二、行业分析 (一)行业现状 从1988年开始,白酒行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由高速发展的成长期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 由于白酒具有上瘾品属性、社交品属性,使得消费者复购率高、能够接受高端白酒提价,所以它在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分红的https://www.jianshu.com/p/bd673d7e8c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