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在《谈酒》一文中提到:这个年头儿,喝酒倒是很有意思的。……我既是酒乡的一个土著,又这样的喜好谈酒,好像一定是个与“三酉”结不解缘的酒徒了。
喝酒是有意思的事,实际上,关于白酒文化,可以谈的事情多着呢。
怎样品尝白酒?
白酒是储存得越久越好吗?
药酒是药还是酒?
相信爱酒之人心中可能对这些问题有过疑惑和思考。那么,非常推荐阅读这本《酒谈》。因为这本书中回应了很多酒友关心的问题,而且回应得直接、简洁、深刻。
《酒谈》
三圣小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
《酒谈》是一部有关中国酒文化的随笔集,从制作工艺、品尝鉴别和历史溯源等方面详细介绍有关中国白酒文化的知识,有助于读者充分认识中国酒文化。
作者三圣小庙,出生于小城酒乡,从小耳濡目染酒趣酒事,爱酒但不嗜酒,对酒厂多有考察,对酒文化有深入研究。近年主要围绕中国酒文化撰文。
三圣小庙先生自述他的这本书是在网上跟酒友们交流中产生的,书中句句真话。
街头巷尾热闹处,偶能瞧见有回收老酒的,海报架朝路边一摆,愿者上钩。其实这摆摊回收老酒的啊,表面上声称是回收老酒,实际上他是要卖老酒。
他虽然为了卖老酒才把摊子摆到你面前,但话却得翻过来说,得说自己是回收老酒的。逻辑链是:既然是回收老酒的,那么他的老酒就都是回收来的,既然敢经营这个生意,他也必是识货的专家。
当我们以为他是“识货的专家回收老酒”时,就会由此得出结论:他手里面的都是真老酒。这是很精巧的设计,把诉求迂回两三层再委婉地暗示出来,一旦你接收到这个信息,或许就相信他的老酒不会假。
揭秘新瓶装旧酒:
3.
谈酒趣酒事,妙趣横生
钟先生就招呼我来到舱内,盘腿坐下,只见小木桌上两只碗,一碗糖醋蒜,一碗拌鱼鳞。钟先生说:“糖醋蒜后舱有一缸,管够;鱼鳞晒好的两大桶,你若喜欢,拿走!”
这碗鱼鳞,用料是普通鲤鱼或鲢鱼的鳞片,每片鱼鳞都有拇指指甲般大小。渔家在市场上卖鱼,给买主去鳞以后,鱼鳞不丢,拿回来洗净晒干存到桶里。平时取一些用大火煮透了,捞出来再用醋泡一晚,第二天洗一洗沥干水,拌上蒜汁香菜就可以吃了,这一碗拌鱼鳞,既有莴笋般的爽脆,又似鱼冻般的糯滑。
我虽在岸边住了多年,鱼鳞却是第一次吃,忍不住先来上一大口,妙不可言啊,搜肠刮肚想找几句赞美的话,脱口而出的却是:“拿酒来!”
采得桂花,把花茎去尽,反复筛选只留花叶,纳入坛中加老酒数斤。但得如此,也算这小小桂花的造化,“质本洁来还洁去”,入酒留香,不枉来这世间一遭。
小庙泡桂花,尽量花多酒少,越浓越妙。泡好了把酒滤出来,分开装进小瓶子。实际上这滤出来的酒,恰似佐料功用,喝时依当时心情,取之兑入杯中,亦可浓亦可淡。
老酒醇厚桂花香,美则美矣,但有不足,因酒与花香之间还少了一层过渡,还要再加入杨梅酒或樱桃酒,取其隐隐酸甜。至此酒味有三层:老酒绵柔、浆果酸甜、桂花浮香。
豆:挺好看的,很耐读,内容翔实可信,行文优美典雅。用意精深,下笔平淡,好书。
在此,将这本《酒谈》推荐给热爱喝酒,以及想要拓展酒文化知识的朋友们,夏日炎炎,读书喝酒,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