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岁的市民王慧说,上世纪80年代她结婚时,收了男方500元聘礼,相当于父亲一年多的工资,2年后她弟弟结婚,这笔钱就成了弟弟给女方的聘礼。
记者走访中发现,如今江城多是独生子女,女方收到聘礼后,大部分会随嫁妆“补贴”进新家。在记者采访的18名武汉居民中,有12人就是如此。
网友“看哈热闹”说,老公家当时给的2万元聘礼,妈妈立马转手给了自己,并称以后小家需要什么自己去买。个体经营户李璇也说,她结婚时买房、办酒娘家就出了钱,妈妈后来也没留下聘礼钱,而是把聘礼翻一倍,作为嫁妆送给她支配。
此前,本报曾联合大楚网针对“娘家如何处理聘礼”做过网络调查,在近3万受访者中,40%以上的家长都表示收到聘礼就全给了女儿;近34%的家长除留部分用于筹备婚嫁外,剩余的也都给了女儿;有19%的受访者则将这笔钱用于筹备婚嫁;只有不到7%的人说把聘礼直接存入女方父母账户,一点没用在子女的婚事上。
专家剖析
聘礼现金化不等于养育之恩“货币化”
三四十年前,聘礼是“烟酒茶糖”,如今聘礼已“现金化”。但在武汉维情高级婚姻家庭咨询师魏明震看来,聘礼“现金化”没问题,却并不代表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可以“货币化”。
魏明震说,女儿出嫁,女方父母心中难免失落。聘礼虽无法弥补这种失落,但礼数的周全,对女方父母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对新婚夫妻来说,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还可以在未来的生活照顾等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对于聘礼金额,魏明震建议,男女双方不妨事先讨论下具体数字,做到心中有底,以避免产生误会。“我相信大部分家庭,在感受到对方诚意的基础上,不会对数字过分敏感。”(楚天都市报记者陈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