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集团

吸烟是燃烧烟叶抽吸其烟,吸烟需有相应的用具和一定的方法,这样吸烟就成了人们的一种行为方。这种行为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们对及烟的要求和吸食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

吸烟是种行为文化,吸烟方式的流传与演变是中国烟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说明中国吸烟方式的流传与演变,先简要谈谈欧洲这方面的概况。

1518年西班牙探险者们在南美洲发现阿兹台克人和玛雅人用芦苇管抽吸烟草,于是有些探险者也学会了吸烟。自此,吸烟之风传入西班牙、并在欧洲广为流行。

500年来,吸烟的行为在欧洲土地上不断流传与演变。16、17世纪,吸烟主要流行于英国及荷兰等地。“当年伦敦的通衢闹市都有吸烟俱乐部的设置,犹如文艺沙龙,随处可见”,吸烟用具主要是陶制烟斗。荷兰建立了欧洲最大的陶制烟斗生产基地,用陶制烟斗吸烟成为各阶层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18世纪,烟草消费的文化中心转移到法国,并出现了闻鼻烟的新时尚。闻鼻烟成为人们吸用烟草的主要方式。

19世纪,吸烟用具又回到烟斗。与前不同的是烟斗由陶制改为以木头、瓷器和海泡石为原料,其中以海泡石最为珍贵。

19世纪上半叶,吸用雪茄又成为烟草消费的最新方式。

l9世纪末英国开始机制卷烟,到20世纪卷烟消费在欧洲广为流行。吸食卷烟适应现代的经济生活,逐步成为欧洲各国各个社会阶层的普遍时尚。

17至19世纪,在这300年里,人们吸食烟草的方式主要是吸旱烟,其次是吸水烟和闻鼻烟。吸旱烟是当时主要的吸烟方式。明代学者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说:

烟初入内地,食者将草置瓦盆中点燃之,各携竹管吸烟,群聚吸之,其管不用头。

这一记载描述了我国最初吸食烟草的情状,可以说是吸食旱烟的前身。旱烟是中国最早的烟制品,用晾晒烟制成。晾晒烟是烟草的农业生产品种之一,它是将成熟之后采割下来的烟叶置于阴凉通风的场所或是利用阳光调制而成。

中国早期种植的烟草就是晾晒烟,旱烟一般是用多种晾晒烟经过回潮压片切丝而成,也有将单种晾晒烟研碎而成的。吸旱烟需用烟管,也称烟筒。北方俗称“烟袋”。一般是截竹为筒,两头各装铜质烟嘴和铜质烟锅,用时将烟丝或烟末置于烟锅内,燃火吸之。中国吸食旱烟者很多,城乡劳动者中凡吸烟者多吸旱烟。

由于旱烟、烟管制作都较简单,又携带方便,更受农民喜爱。农民下田劳动时,边休息边吸烟,自得其乐。正如《安吴四种》中所说:“作工之人,莫不吸烟,耕耘未几,坐田畴,开火闲谈。”

水烟是中国传统烟制品之一,出现于18世纪早期,约比旱烟晚一个世纪。吸水烟遂成为18、19世纪中国的又一种吸烟方式,《烟食考》中说:“烟已行百年,后来出水烟,起于甘州玉泉山下,隔水吸烟,入腹后吐。”水烟产于甘肃兰州及其附近各县,所以往往也称为兰州水烟。

兰州水烟的原料是黄花种晾晒烟,制作时刨切成丝,杂以槐树籽、姜黄粉等配料,并压制成块。兰州水烟除售本省外,还销往附近及江南各省,也曾远销东南亚诸国,流行地区较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兰州水烟的原料属黄花烟种,与其他地方的晾晒烟不同,与后来引进的烤烟、白肋烟等也不同,其根本区别是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不同的种。

这种烟草是哪里来的,为何能在甘肃种植并发展起来,至今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说它来自陕西。陈琮《烟草谱》云:“水烟出甘肃之玉泉,一名西尖,从陕中来……。”一说它出自甘肃庆阳。汪师韩在《金丝录》中提到:“方中履曰,濒湖载金丝草或曰即烟。”履按:“金丝草出庆阳,治诸血恶疮,凉血,不言作烟。”濒湖是李时珍之号,庆阳即今甘肃庆阳县。

还有一则传说,说它来自云贵川。225年诸葛亮用兵南中,发现韭叶云香草即黄花烟,后来六出祁山,此草被军士带入甘肃。由于它适应甘肃的土壤、气候,遂得到发展。看来,这种黄花烟是中国境内的原生烟种,还是从海外传入或是从另外路线传入的,尚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考证。

闻鼻烟是17世纪至19世纪中国的另一种吸烟方式。

鼻烟是用烟叶加香料研配而成的一种粉末制品。用法是不需点燃而直接吸入鼻中,所以用鼻烟往往称为“闻鼻烟”。鼻烟产于欧洲。16世纪法国就开始研制鼻烟,l7世纪西班牙在塞维利亚建起皇家鼻烟厂,l8世纪闻鼻烟成为欧洲的一种新时尚。

中国闻鼻烟的方式来自欧洲。清末人张义澍在《士那补释》中说:“鼻烟产海外,自意大利亚(今意大利)、博尔噶尔(今葡萄牙)入贡始献天府。”李调元《南越笔记》也说,鼻烟“来自西域市舶,今粤中造之”。鼻烟来自欧洲,后来广外州才制造,所以早期鼻烟曾用西语译音被称为士那、士那富、士拿乎、科伦士拿乎、布露辉卢等。

盛装鼻烟的小瓶称“鼻烟壶”,为便于取鼻烟还配有小匙。鼻烟和鼻烟壶的用料、制作都极为考究,价格昂贵,所以16世纪末闻鼻烟之习初传人中国时被看成是一种非常高雅的嗜好,只在上层社会以至官廷中较为流行。“碾成琵琶会屑飞,嗅处微微香雾起。海客售来价百缗,大官朝罢尝一匙”的诗句描写了当时的情况。

到17世纪末、l8世纪初(清代康熙中叶)以后,闻鼻烟的方式才在逐渐在民间有所流传。沈豫在《秋阴杂记》中说:“鼻烟壶起于本朝。其始,止行八旗并士大夫,近日贩夫牧竖无不握此壶。”闻鼻烟虽有流传,但也不是如此广泛,此说是夸张了。闻鼻烟的方式传人虽早,但流传或不及吸水烟广。到20世纪初便在人们的生活中基本绝迹。但值得注意的是,鼻烟壶制作成为一门独特的工艺美术保留下来并有所发展。

以上所述是17世纪至19世纪中国人的几种吸烟方式;如果说这些吸烟方式是与当时社会状况和人们需求相适应的话,那么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吸食卷烟就逐步替代前者而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吸烟方法。

最早的卷烟是由吸烟者随时用纸将烟丝卷成条状或喇叭状点火而吸的纸烟。以后才出现由工厂加工成圆条型的纸烟,即今天人们普遍吸食的卷烟。

19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卷烟机并试制卷烟。19世纪70年代以后,卷烟工业在西方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古巴、美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卷烟机和生产机制卷烟的国家。

中国人吸用的卷烟最初就是从欧美传入的。当19世纪末期,“抽旱烟者,则触目皆是”之时,出现了卷烟。据张焘《津门杂记》介绍,有广东商人仿效西方人“尝以纸卷烟叶,衔于口吸食之”。对此,该书所录《烟卷》有诗云:“寸余纸卷裹香烟,指夹欣尝吸味鲜。倘使延烧将近口,舌焦唇敝火连牵。”这说明当时人们对这种新时尚还不能理解和接受。但是为时不久,卷烟就以其方便、卫生等优势占领了中国大部分烟制品市场,吸食卷烟也就成为中国烟民最主要的吸烟方式。兰陵忧患生的《京华竹枝词》描绘当时的情景说:“贫富人人抽纸烟,每天至少几铜钱。兰花潮味香无比,冷落当年万宝全。”

最早传入中国的卷烟是1889年美商老晋隆洋行在上海出售的“品海”牌卷烟。继之,英、美、俄等国将卷烟机器输入中国,并建厂制造卷烟。因卷烟是由外国传入,又用纸卷制,所以俗称“洋烟”、“烟卷”、“纸烟”。

从20世纪初起,中国民族卷烟工业相继兴起并有所发展。1949年全国解放,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新中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会主义卷烟工业。到1993年卷烟产量已达到3336万箱,供应3亿烟民吸用,年均消费量约1.6万亿支。

卷烟的原料与旱烟、水烟不同。最早传入中国的和外商在中国生产的卷烟都是烤烟型卷烟,主要原料是烤烟。烤烟起源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也称熏烟,它是通过烤房烤制而成的。

起初,无论是外国在华的卷烟厂还是民族资本卷烟厂,所需原料都是从美国输入,1913年以后烤烟才在中国土地上种植。后来又出现了混合型卷烟,其重要原料是白肋烟。白肋烟是烟草的一个新类型,主要产于美国马里兰州,它是挂在晾棚或晾房内晾制而成的。随着混合型卷烟的发展,我国于1956年开始引种白肋烟。

以上概述了400年来中国吸烟方式的演变过程。还有两者需简略提及:

一是吸食雪茄。雪茄烟是用多种烟草分作烟芯和内外两层包皮卷制而成的,1783年首次出现于德国汉堡,后由欧洲传来中国。中国生产雪茄烟始于19世纪末,1899年广东商人在湖北宜昌创办了最早的雪茄烟厂——茂大雪茄烟制造所。雪茄烟的原料是雪茄包叶烟,现在主要产于四川和浙江。20世纪初以来,吸食雪茄曾有所流行,吸食者多为民族实业家和知识分于。雕塑界元老刘开渠就曾为自己画过一幅叼着雪茄烟的肖像。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吸食雪茄者已日渐减少。

二是用烟斗吸烟。烟斗曾长期流行于欧洲,清代由外国使馆和商人引入中国。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多为木质烟斗。烟斗属于另一类型的旱烟烟具,但使用烟斗吸食的却不是一般的旱烟,而是专制的“斗烟丝”。中国使用烟斗者不多,大中城市有见,乡间甚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烟斗已成为一种雕刻工艺品。

从以上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一定的吸烟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发生、流行的,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吸烟方式也在演变。吸旱烟,吸水烟,闻鼻烟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其中又以吸水烟最为典型。正如吴组缃教授所说的那样,吸水烟是家长统治、家庭本位制度和闲散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是我们这个古老农业民族生活文化的具体表现;而吸卷烟则不同,它是社会进人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工业文明需要的是讲效率,快节奏,广交往,同时工业文明又提供了卫生、方便的吸烟方式满足了这些要求。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差别。上述吸烟方式的演变过程是中华民族所共同的一般过程。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还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如蒙古族人们到今天还很盛行闻鼻烟;又如盛行于西南地区阿昌、景颇、德昂、傈僳、布依、傣、哈尼、佤、拉祜等兄弟民族中的嚼烟习俗,是其他民族和地区所没有的;更特殊的是新疆流行莫合烟。莫合烟,又名缩龙烟,属于黄花烟种,据说由俄国传入,先在伊犁地区种植,后遍及全新疆,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以上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烟草文化的丰富性。

烟草自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之后,农民便开始引种。农民种烟除自身吸食外,主要是为了出售收购烟叶的工商业者将烟叶加工后供应全国各地的吸烟者。因此,烟草从传入时起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烟草传播和吸烟方式演变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烟草生产经营的发展过程。1949年以前,中国烟草的生产与经营虽有长达350年左右的历史,但就其范围、规模、产量和水平来看还只能说是初期或早期。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7、18、19世纪为前一阶段,其特点是从事经营的工商业者多为市民阶层的代表;20世纪上半叶为后一阶段,这一阶段烟草经营者多为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实业家。英美烟草公司侵入中国市场并实行垄断经营,中国的民族烟草工业是比较微弱的。纵观中国早期烟草生产经营的历史,其中表现出一些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热心逐利任何商品的生产经营都要追求利润,而在烟草的生产经营中逐利观念则表现得更为突出。烟草从一开始利就很大,是其他许多商品所无法相比的。俗话说,“要致富、烟草路”,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说,烟草“一亩之受,可敌田十亩”。《蚓庵琐语》中也说:“烟叶出自闽中,边上人寒疾,非此不治,关外至以匹马易烟一斤。”

随着烟草的传播和吸烟者的增多,烟草之利有增无减,陈琮《烟草谱》记载闽中黄烟云:“最上者为上印,至有千钱易烟半斤者。”李调元《南越笔记》载“烟草今在处有之。又有鼻烟,制烟为末,研极细,色红,入鼻孔中气倍辛辣。贮以秘色磁器及玻璃水玉瓶盒中,价换轻重与银相等。”

烟草利厚,农民争相种之。《四川通志》中记载:“烟产郫县特佳,业者最火……大约终岁获利过稻麦三倍,民争趋焉”。张翔风《种烟行》中也说:“种禾只获利三倍,种烟还获10倍租……黠者招囝充力作,上田百亩种九区。”

烟草利厚,农村中出现了租地雇工栽培的现象。江西新城县地处闽赣边界的偏僻山区,烟草种植在清嘉庆前后曾一度发展,据同治年间《新城县志》记载,由于“外郡客商转贩”,本地种烟有利可图,此间出现“专靠赁田栽烟”的“莳烟家”,“通计各乡不过数十人”。“莳烟家虽合家老幼尽力于烟”,但仍需雇工。“雇工则重稻轻其值,种烟重其值,于是雇工者竞趋烟地而逐禾田。”

为了获利,每年商人都要云集产烟之地收购烟叶以转卖。陈琮在《烟草谱》中记载了清代后期商人趋聚福建之境况:“今闽地于五六月间新烟初出,远商翕集,肩摩踵错……或遇东南风,楼船千百,悉至江浙为市。”

福建烟叶转运江浙,而陕西烟叶则运销湖北。《府志食货论》中载:“城固渭水以北,沃土腴田,尽植烟苗,盛夏晴霁,弥望绿野,皆此物也。当其收时,连云充栋……南、城固大商,重载此物历金州抵襄樊鄂渚者,舳舻相接,岁糜数千万金。”

为了获利,从明末开始各地涌现出一批加工兼营销售的烟铺和作坊。如陕西汉中的烟铺就不少。岳震川《府志食货论》中说:“今汉中郡城,商贾所集烟铺十居其三四。”有的地区烟铺比较普遍。如《清代文字狱档》附关英《策书》中记载广西的情况说:“大市烟铺三二十间,小市亦十余间,大铺用工人三二十,中铺不减十余或七八。”山东济宁烟铺的规模也相当可观,《安吴四种》说:“济宁……与济南长山之周村相,其生产以烟叶为大宗,业此者六家,每年买卖至白金二百万两,其工人四百余名。”

到清朝末年期即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卷烟工业开始兴起。最早的民族资本家的机制卷烟厂是1902年由清朝直隶政府和天津、北京商人集资兴办的北洋烟草公司,总部设于天津,生产有“龙球”等牌卷烟。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输入卷烟,同时又利用中国廉价的烟叶和劳动力就地加工制造,所以北洋烟草公司的兴办具有对外抵制之意。同时清朝北洋集团财政困难,他们也想通过开班卷烟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可惜的是,北洋烟草公司同大多数官商合办的企业一样,很快就于1906年破产解体,其初衷未能实现。

中国民族卷烟工业的代表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示意粤商简照南(原为日本华侨)、简兰阶兄弟为主体,由南洋侨商集资创办的早期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烟草企业。简氏兄弟原在香港经营怡兴泰商号,贩运土洋新货于日本、香港、泰国之间。后见天津北洋烟草公司的“龙球”牌、日本的“云龙牌”、香港的“朱广兰”牌等香烟销路颇好,认为巷烟生意有利可图,便改为兴办卷烟企业,于1905年在香港注册。

以发财为荣很长一个历史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在人们意识种形成一种重伦理经济,重农业轻工商的思想观念。人们把农业看成本业,手工业、商业看成是末业。以粮食为重,其他如油、茶、丝等经济作物次之。由此,历代统治者都实施强本抑末的经济政策,看重农民,轻视工匠与商人,士、农、工、商就是这样的排列下来的。读书做官高人一等,这自不必说,从事手工业、商业即使能致富也遭人轻视,其自身往往也不觉光彩。

烟草本非人民生活所必需,只是某些人的嗜好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中,不少重要产区出现了“弃儒耕耘”,“弃耕营烟”的行为,而且致富以后还引以为荣,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早期烟草生产经营的文化特色之一。

其中,浙江省松阳县是比较典型的。

其一,讲求质地,注重包装。1644年,山西临汾人张晋凯在天津北门外大街开了一座小烟铺。这家烟铺出售的烟叶分别采自华北、东北和江南,品质优良;烟叶的包装也能迎合潮流,不断改进。最初是用白纸包包,后改用硬纸盒,外面印有万字锦的绿色花纹,里面印有“五甲子老烟铺”等字样。中和烟铺始终保持品质优良,注重包装这两条,购烟者较多,烟铺事业发达,历经300余年而不衰。

又如,华成烟厂是1924年民族资本家在上海成立的卷烟企业。建厂之初,规模很小,只有资金4万元、卷烟机3台、职工104人,分别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资金、卷烟机、职工数的0.26%、4.28%、3.5%。但就是这个小厂当年10月推出“金鼠”牌香烟。这一新牌香烟原料考究,烟味浓厚适当,而且装潢美观,价格又低于同类卷烟,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欢迎,月销售达100箱(每箱5万支),1925年总销量8000箱。为了争夺市场,华成又于当年12月推出“美丽”牌高级烟。由于“美丽”卷烟味道醇和,式样华贵大方,定价合理,很受欢迎。1926年销售3258箱,1927年1462l箱,1928年22744箱,销量蒸蒸日上。

当时加工烟制品注重选择不同的原料,使用不同的配方和工艺,使品种、档次更为多样。诸联《明斋小识》中记载了清朝道光年间福建黄烟的档次状况。书中说:“黄烟产自闽中……予幼时所谓大号抖丝、抖绒者……继而有顶高、卜高、超高之别……又易为头印、二印、三印、四印。”当时加工烟制品注重选择不同的原料,使用不同的配方和工艺,使品种、档次更为多样。诸联《明斋小识》中记载了清朝道光年间福建黄烟的档次状况。书中说:“黄烟产自闽中……予幼时所谓大号抖丝、抖绒者……继而有顶高、卜高、超高之别……又易为头印、二印、三印、四印。”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农学报》第2l期记载了甘肃水烟的品种状况。其中说:“一青色,丝稍粗,合槐子、烟根绿末而制,每块厚一寸,宽三寸,斗方式,输江苏各处;一红色,丝微细,以红土匀拌制成,厚六分,宽三寸余,专输粤省各埠;一黄色,则用姜黄粉合叶成块,厚六分,宽二寸余、四方式,销福州各属。此三种,其块质坚结者,出条城(靖远县条城镇),其松浮者,则出秦州(天水)属之转江……又兰州本城尚有一种红色绵烟,无粉土,以油与叶制成,只售本省左近,罕至他省。”

不仅加工烟制品如此,就连清末民初天津各烟铺所卖的旱烟也分为叶子、锭子、杂拌、兰花4种。锭子、杂拌多供妇女吸用,关东叶子供瘾大的男子,兰花多卖给斯文人物。进入20世纪之后,卷烟的品种、档次更为多样。烟叶、烟制品档次、品种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口味的吸烟者之需要,自然就会销路广,销量大。

其三,方法灵活,方便顾客。烟草初行于市时,城镇的烟铺里都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烟具、点火用具和清水一碗。顾客可随时进店买烟吸食,吸烟以后用水漱口,然后把钱放在桌子上再离去。

在今天看来,烟制品的销售方法已不是什么问题,但在早期,尤其是在卷烟出现之前并非如此。因为那时的旱烟、水烟及其烟具等携带都不方便,经营者们为使顾客随时都能吸烟,便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方法。到清末民初,在杭州的西湖中还有一些个人卖烟者,他们摇驾小船向湖巾泛舟的游客出售水、旱烟,并提供烟具。

卷烟出现之后,北京有摆摊卖的,也有用竹篮挎着走街串巷或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叫卖的。这些小贬在出售卷烟时有整盒卖的,也有拆散零支卖的。有的摊上点燃盘香,有的提供火柴.让顾客即时点烟吸烟。

强烈的商标意识商标是把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标志。烟制品是中国最早使用商标的商品之一。

在卷烟出现之前,烟叶和烟制品就已有了类似商标的标志。例如,山东“沂水绺子”烟中的“杏峪马兰”。又如,在手工制作的烟丝中,有“苏州杜切,色俱红黑,惟江南之松江有曰淡黄者,缕极细软,味淡性平和。近日,苏州亦有香丝一种,殊似淡黄而香味过之”。“杏峪马兰”、“杜切”、“淡黄”、“香丝”等都是18世纪中期就已出现的烟叶和烟制品的名称。这些名称虽然还不是近代正式意义上的商标,但已具近代商标雏型。

20世纪初民族卷烟工业兴起之后,卷烟产品正式使用商标。1902年成立的北洋烟草公司生产的卷烟就命名为“龙球”牌。这是中国民族卷烟工业中最早的烟草。此后,凡是民族资本烟厂的产品都有商标。民族卷烟工业的代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的牌号最多,先后有“爱国”、“白鹤”、“飞马”、“双喜”、“高塔”、“长城”、“金马”、“美女”、“黄金龙”、“白金龙”等。

内地一些小烟厂成立虽晚,牌子却不少。1938年开办的重庆蜀益烟厂生产的卷烟有“金钱”、“主力舰”、“大鹏”、“铁马”等牌名。1940年开办的重庆华福烟厂生产的卷烟有“华福”、“火炬”、“三六”等牌名。20世纪40年代贵阳等地几家小烟厂产品的牌子有“黄河”、“企鹅”、“金鹰”、“西牛王”、“玉兰地”、“沪光”、“海军”等。

据上海市卷烟同业公会统计,1947年底上海开工的烟厂共96家,注册商标346种,实际出品为461种。从统计数字来看,更能说明当时卷烟商标使用的普遍性。不仅机器卷烟厂的产品如此,就连手工卷烟作坊所产卷烟多数也有商标。

在众多卷烟商标中,有的曾经名噪四方,如20世纪40年代云南的“鸿大运”;有的烟标一直使用到今,如1922年昆明“亚细亚”公司的“大重九”。

雪茄烟一般也都有商标。兖州大中号雪茄工厂的产品就有“桂花”、“荣花”两种牌号,而且这两种牌号还都在一定范围内获过奖。

早期烟草生产经营者们的商标意识还表现在产品宣传上。产品需要商标,商标需要宣传。烟草经营者在店铺门前挂幌子,在包装纸上印刷某种标记等,但当时主要还是依靠顾客口头宣传产品。山东曾流行一则李三九烟店的传奇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李三九,济宁人,生于清康熙年间,排行第三,大排行第九,故名李三九。李三九在济宁开设烟铺,所售“玉兰香”旱烟丝质地优良。一天店里来了位赤脚和尚化缘,口称只要一袋烟。烟店先后端出5箩筐烟丝才装满和尚一烟袋锅。和尚边走边吸,口中唱道“我一不化你的布施,二不化你的斋饭,出家人只化你一袋烟。这袋烟我为你撒遍江北和江南,管叫它五湖四海来买你的香玉兰,管叫这玉兰香烟名扬天下多赚钱。”以后和尚所到之处异香扑鼻,经久不散。从此李三九烟店远近闻名。

虽然如此,民族烟草企业经营者却能在艰难环境之中,以微薄之力进行斗争,力求有所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爱国精神,这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

一是公开宣传爱国思想。北京有一家爱国纸烟,是黄思永于1906年创办的,资本5万元。这家烟厂不仅取名“爱国纸烟厂”,产品商标也定为“爱国”牌。《东方》杂志清光绪三十二年第3期报道说:“工艺商局近添造烟一门,所造卷烟分为两种:一爱国牌,提醒国民爱国之意;一轮船牌,取海外归来之意。”当时将产品商标定为“爱国”者不只北京一家,还有“南洋”等一些烟厂。这一举措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民族烟厂的爱国思想,也广泛地宣传了爱国精神。

二是以优质产品与驻华英美烟草公司竞争。这样做的厂家不少,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这样的大厂自不必说,像上海华成、杭州大通等小厂也是如此。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第3期报道说:“杭州大通公司自制纸烟,共有‘汽车’、‘金狮’、‘银象’、‘三洋’等牌号四种,其纸质及烟味不亚于国外名货。”就连许昌“王记烟厂”等一些手工卷烟作坊在这力面也不示弱。王记烟厂是王节亭1923年创办的。河南许昌本为英美烟草公司重要据点之一,对中国民族卷烟业排挤甚烈。为了与之抗衡,王节亭刻苦钻研技术,改进配方,推出“仙女”、“乐景”等牌卷烟,质量胜过英美公司的“仙鸟”牌,产品畅销,名声大振。

三是与驻华英美烟草公司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其中最典型的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表示与北洋烟草公司并驾对外,共挽利权之意,取名为“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后于1909年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9年才更名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公司成立之后,几次改组,资金由10万元增至500万元,后又公开招股集资1500万元。改组之后的“南洋”公司不仅有自己的收烟厂、复烤厂、卷烟制造厂、印刷厂、制罐厂和造纸厂,而且销售网点分布全国,完全具备了一个卷烟企业的完整规模。在1919至1926年期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事业昌盛,获利优厚,资本成数倍增长,获国人“烟中魁首,国华民星,南洋出品,天下驰名”的赞誉,堪称为公司的黄金时代。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存在与发展,毫无疑问使英美烟草公司垄断中国烟草市场的企图受到威胁。英美烟草公司便使用种种手段打击和排挤“南洋”公司,1914~1922年间,英美烟草公司曾三次采取行动企图吞并“南洋”公司,由于“南洋”公司坚持斗争而未能得逞。在斗争中,“南洋”公司使几乎处于独占地位的英美烟草公司受到挫折,从其手中夺回部分市场。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从1927年起由于内外种种原因生产经营逐步下滑,到1937午时已日益不支。它虽未被英美烟草公司所吞并,但终于还是被宋子文官僚资本所控制。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才重获新生。

烟草于明万历年间从菲律宾吕宋岛传入福建,此后便在中国的土地上迅速传播开来。吴晗先生认为:“中国方面,最初传入烟草的是17世纪初年的福建水手,他们从吕宋带回来烟草的种子。再从福建南传到广东,北传到江浙。”明末名医张介宾在他的著作《景岳全书》中记载说:“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皆种植之矣。”可见烟草传播的走向大致是,先在本省内种植,继而向北传至沿海各地,后由东往西流传内地。

福建漳州、泉州为最早引种烟草之地,很快便传到莆田。与此同时,约在1600~1619年间,烟草由福州转道闽江水路上溯到福建中部的沙县,沙县所属的夏茂等镇逐渐成为福建烟草的重要产地。沙县烟草产量较大,多运往全省各地出售。《沙县志》记载说:“沙之西北区如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都皆以烟叶而出品大宗。该区农民对于栽培烟叶极为注意,至夏收时又极辛勤,晒干后束成小把,卷为大捆,合两捆为一担,重约七十斤,……民国初出一万六七千担,以后渐见减少,年只一万二千担。”

很快,沙县烟草传播到省内其他地方。清代光绪年间刊本的《宁洋县志》记载了永安市小陶镇种植情况:“烟,俗名芬,崇祯初年始种之,今颇大盛。”

烟草在福建省内种植的同时,也向北传播到沿海各地。从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初年,东部的浙江、江苏、山东、吉林等省都先后开始种植烟草。种烟较早的地方有浙江的松阳、杭州,江苏的松江、苏州,山东的济宁、沂水、临朐和吉林的蛟河等地。这些地方后来多半成为重要的烟草产地,出产名贵的烟草品种,如江苏松江的“淡黄”、山东的“沂水绺子”、吉林蛟河的“关东烟”等。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说:“烟酒……自天启中始也。二十年来北土亦多种之。”烟草大约在明朝天启年间传至北方,到清朝初年北方已多种之。

在烟草往北向沿海各地传播的同时,也往西流向内地广大地区:

——传入广西明清之际的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说:“金丝烟,出海外番国,曰淡巴菰,流入闽,入粤,名金丝烟。天启二年,贵州道梗,借径广西.始移其种。叶似薤,长茎,采而干之,刃扯如丝,今艺及江南北。”

——传入云南毛文中《蒙自刀烟史话》一文中说:“蒙自晒烟,俗称‘土烟’,又名‘刀烟’,约于明代由吕宋传入我国。1620—1627年入蒙自县新安所种植,是云南省种植最早的烟草。”

——传入江西据《石城烟草志》和《赣州地区烟草志》记载,江两最早种植烟草的地方是石城县。石城县位于江西东南部;,与福建西部的宁化县相邻。

——传人湖北。王雨风在《简谈“黄冈晒烟”的生产历史》一文中说:“据湖北省黄冈地区,黄冈县有关史志资料记载,黄冈晒烟始种于明末清初(1629-1643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曾有‘三山名烟’之称:即马鞍山、佛贵山、狮背后山,其中以马鞍山叶质为最好,马鞍山的黄龙岩仙人洞种植为最早。”

——传入湖南烟草也较早地传入湖南西部的沪溪县。吴一寸在明万历八年至十一年间所撰写的第一部《沪溪县志》中就记有种烟之事。

——传入大西北郑汝壁、许占魁等《廷绥镇志》明万历三十五年刻本中未见有关烟草的记载。而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则增修烟税一节,谓烟于“岭南、江东诸州及齐鲁秦晋见间往往有之”。这说明到清朝初期烟草已传入西北地区。以上是一些省份最早引种烟草的地方。后来以此为起点加以传播,几乎遍及全国,就连偏僻的青海都种植了烟草。

总之,烟草真可以称之为一种“神奇之草”。它自传入后便由南向北,从东往西,不胫而走。正如明清之际文人所说,烟草“自我明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后“渐传之九边”,“岭南、江东诸州及齐鲁秦晋间往往有之”,不久即“达天下矣”。

到清朝中期,烟草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福建成为集中产烟区,浙江杭州、江苏松江、山东济宁、湖南衡阳、江西浦城、四川郫县、云南曲靖等地成为重要产烟区。到清朝末年,烟叶产量已达到50多万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吸烟是与烟草同时进入中国的。自明历年间烟草传入时起,中国便有人吸烟,而且人数不断增多。崇祯年间已到了“三尺童子莫不吃烟”,“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的地步。

为什么在中国烟草传播如此之快,吸烟流行如此之广呢?

其一,有适合烟草种植和生长的自然条件。在世界上虽然很多地方都有烟草,但最适宜种植烟草的地理范围是北纬32~37度和南纬8~l0度。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在北纬18~53度间,正好处于和接近这一范围,这就具备了烟草种植和生长的温度、湿度、土壤等自然条件。以温度来说,适合烟草生长的最低温度为10℃~12℃,受抑制但不停止生长的最高温度是35℃。可见中国气温完全适合。烟草的种植虽对自然条件有所选择,但又不像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那样直接受到无霜期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它能够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种植与生长。

其二,有能使烟草种植与流传的经济环境。烟草是在明代中、后期传入中国的。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在农业方面,耕耘、选种、灌溉、施肥、园艺等耕作技术都有进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品种、产量都有增长。在手工业方面,由于分工更加精细,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二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生产者有可能出卖更多的劳动产品,因而家庭副业在农民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生产的地域分工趋势已渐显露,商业资本逐渐活跃,城市经济繁荣起来,三是农业雇工的涌现和若干手工业部门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烟草传入了中国。

烟草既不同于粮食作物,也不同于其他经济作物,它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人们的一种特殊消费品。栽培烟草需要技术,农民种烟主要是为了出卖,因此,烟草只有在生产水平提高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种植,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售。而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恰恰为烟草的种植与销售造就了这样的客观条件。于是,在历史提供的经济环境里烟草便很快地传播到全国各地。

其三,有利于吸烟流行的文化背景。明代中、后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有所打破。社会风俗起了变化。妇女服装由朴素变得华丽。宴请由四碗菜一碗汤变成六碗、八碗以致十二碗、十六碗菜。普通百姓也由朴素、老实变得讲排场了,他们衣着要向官僚看起,穷得没饭吃也要借钱讲排场。农村里过去没有酒店,没有游民,现在到处有酒店,游民不少。这时,老实、朴素的人反而会遭到大家的耻笑。在如此社会风气之下,吸烟自然就被认为是“时髦”的行为而流行起来。到了清朝初期,随着吸烟人数的增多,这种看法更为发展。“见人不吸烟者,诮之曰‘明时人’”。时髦或流行是种“集体无意识”,它不是某个人有意识发明的,但它的形成则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明代中期以后社会风俗的变化就为吸烟的流行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其四,吸烟有瘾。吸烟使人上瘾,这一点明清时期尚无科学研究来证实,但吸烟者已经有了深切的实际感受。他们一般是由“索而尝试”开始,进而“顷刻必需”,然后“须臾不离”。诸联曾说:“人情饥则求食,渴则求饮,饮食外无治饥渴者。饥渴外亦无所以为饮食者。乃有举异此而须臾不离者,烟草也。”

吸烟者一旦成瘾就想离则不能,想戒而不成,正像黄之隽在《烟戒》中所说:“思之不置,弃之可惜,如惑狐媚,如蛊妖色。”可见,吸烟上瘾实质上是吸烟已成为人的一种生理需要。这点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这样,自然是吸烟容易戒烟难,吸烟人数不断扩大,吸烟成为一部分人的嗜好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吸烟便会流行起来。

古代中国人与欧洲人的交往总是富有悲喜剧意味:中国人给欧洲人送去看风水用的指南针,迎神用的火药,记录传播文化的纸和印刷术,欧洲人则将指南针安装在炮艇上,火药安放往炮膛里,炮口对准中国城市和乡村,给中国人送来烟草和鸦片。

烟草何时传入我国?据一些史书记载,认为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明朝初期,国势强盛,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日益繁荣,与亚洲各国保持着政治与外交的关系。这时,沿海各国纷纷来华进行贸易。

又据考古学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拍布罗城,发现了公元656年印第安人居住过的洞穴中,遗留有烟草和烟斗中吸剩的烟丝,其中还有宽大的烟叶和烟斗并存一处。

明朝政府最初是允许与外人通商的,在沿海几个重要地区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后来由于倭患严重,明朝政府认为通商是它的祸源,于是撤废市舶司,禁止与外国通商。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沿海一带地主由于参加了对外贸易活动,得到了很多好处,再加上沿海人多地少,失业者纷纷下海,因此主张通商;而内地一些地主则反对通商,甚至主张完全禁止海上贸易。明初政府迫于政治压力,颁布禁令,对各国使节和商人加以种种的限制,并且还要呈验“勘令”和“金叶表文”,才能入境。

国内更加严格,禁止民众私自下海,把出国人员看成“无父无君之辈”和“有罪之民”。这就使明朝初期和南洋各国之间的商业活动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直到明万历年间,这种关系才有所改变。这时烟草大量传入我国是完全可能的。明清以来,很多史书记载也均持这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作品为明末名医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书中记载:“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种植之矣。”现代著名史学家吴晗经过详细考证也认为,“最初传人烟草的是17世纪初年的福建水手,他们从吕宋带回烟草的种子,再从福建南传到广东,北传到江浙。”

第一条路线从吕宋直接传到福建漳、泉二州。明万万年间人姚旅在《露书》中指出:“吕宋国出草一曰淡巴菰,一名曰醺……有人携漳州种之。”明末著名科学家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万历末携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上面谈到的吕宋即今菲律宾的一个岛屿,和福建、广东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与我国有商贸往来。由于吕宋和我国台湾岛距离更近,这样烟草首先传入台湾,然后再传入内地,说漳、泉的烟草来自台湾,是完全可能的。据《台湾府志》记载:“淡巴菰冬种春收、晒而切之,以筒烧吸,能醉人。原产湾地,明季漳人取种回栽,今名为烟,达天下矣。”当然.台湾的烟草来自菲律宾,或者由欧洲殖民者传入的,这点似乎并无异议。

这一条路线是传入我国的最早路线,也是条最重要的路线、据清初著名史学家全祖望著《鲒琦亭集》中称:“烟草姚旅认为来自吕宋,其地且近闽海,故得种漳泉。”可见,这时烟草种植业十分发达。清代大诗人、考据家钱大昕有咏烟草诗一首:“小草淡巴菰.得名盖未久。移载始闽峤,近乃处处有。”

第二条路线是由南洋(指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国)或越南输人澳门、广东。据《粤志》记“粤中有仁草,一曰八角草,一曰金丝烟,治验亦多。其性辛散、食其气,令人醉。一曰烟酒,其种得之大西洋。一名淡巴菰,相思草,闽广者佳。”

一说由越南传入,广东《高要县志》载:“烟叶出自交趾,今所在有之,茎高三四尺,叶多细毛.采叶晒干如金丝色,性最酷烈,取一二厘于竹管内以口吸之,口鼻出烟,服之以御风湿,独取一时爽快,然久服而面俱黄,肺枯声干,未有不殒者……”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在当时是我国的开放门户,和南洋一带各国均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国内外商品大都从这条路线进出,烟草从此进口也比较便利。

第三条路线是自日本经朝鲜入辽东。烟草传入日本大约在了16世纪初期,由西班牙人带入的。据徐保光《中山传信录》记在:“康熙十年琉球进贡,于常贡外加进鬃烟,十三年加进丝烟等物。”琉球烟亦源于日本,朝鲜不出产烟草。17世纪初叶,即万历四十五年间由日本传入朝鲜。朝鲜称烟草为南蛮草,又名南草。据说这时吸烟者已经不少,并由政府以礼物赠建州官员或由商人输入沈阳等地。

据朝鲜《李朝仁祖实录》记,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朝鲜政府以南草300余斤作为礼物赠予建州官员云:“丁丑七月辛己,户曹启曰,世子蒙尘于异域,彼人来往馆所者不绝,而行中无可赠之物,请送南草三百余斤。从之。”世子即昭显世子淫,因三田渡之盟作质于建州,“彼人”指建州官员。可是第二年就被建州官员禁止。《仁祖实录》云:“戊寅(1638年)八月甲午,我国人潜以南灵草入送沈阳,为清将所觉,大肆诘责。”南灵草,日本国所产之草也。次年,朝鲜派往沈阳的使节即以夹南草被凤凰城人所发觉,为宪司所劾罢职。

同一书又记载:“庚辰(1640年)四月庚午,宾客李行远驰启曰:‘清国南草之禁,近来尤重,朝廷事目,亦极严峻。而见利忘生,百计潜藏,以致辱国,请今后犯禁者一斤以上先斩后闻,未满一斤者,因禁义州,从轻重科罪。’从之。”虽然两国都用严刑禁止输入和走私,甚至处走私者以死刑。可是,吸烟已成为建州官员、贵族的迫切需要,无论如何也禁止不了。所以朝鲜烟草得以很快地输人我国东北。据刘廷玑《在园杂志》载:“(烟草)关外相传本于高丽国。”

关于烟草入东北的问题,还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线索,就是广东士兵把烟草带入东北。据前两条路线,烟草传入广东、福建是在明万历年间,这样,烟草在这些地方广为流传,种植业十分发达。陆耀《烟谱》载:“烟草处处有之,其初来自吕宋国,名淡巴菰,明季入中土。”据《玉堂荟记》云:“烟酒,古不经见,辽左有事,调用广兵,乃渐有之,自天启年中始也。”“天启”即明熹宗年号,因为“调用广兵”到东北而有了烟草。如果“自天启中始也”,也就是说是从1600年至1617年间开始的,这比朝鲜将烟草输入东北,不仅仅限于从日本、朝鲜传入。

总之,烟草传入我国的途径虽然各说不一,但自吕宋传入我国这是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因为吕宋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以及葡萄牙人的早期占领,将烟草种子传入吕宋岛,有可能使这一地区比亚洲其他地区要早,而且从许多文献记载看来,台湾、漳州、泉州足中国最早引进烟草种子的地方。

清朝末年的赵之谦认为,最先传人中国的是鼻烟,由利玛窦自广东带入。他在《勇卢闲诘》中这样记述:“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刊亚(意大利),明万历九年(1581年)利玛窦泛海入广东,旅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这一记述对研究中国烟草史是很珍贵的。但是,它与烟草的传入还是有区别的。烟草的传入不仅是烟制品的传入,更重要的是烟草的引种。有了烟草的引种,才能在中国土地上传播,才是真正的传入。

中国烟草的来历,除了“外来说”,即起初中国并无烟草,后来由国外传入的,还有“本土论”,即在中国的土地上可能很早就有烟草的种植与吸食。“本土说”也是对中国烟草起源的一种有益探索。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土地上可能很早就有烟草的种植和吸食,而且这与烟草从国外的传入并不互相排斥,因为中国烟草的起源完全可以是多元的。

在中国的土地上哪些地方可能很早就有烟草呢?首先是云南,有关的传说和记载不少。

其一,1940年中国实业国际贸易局出版的《烟草》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则传说:在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时,士兵受到瘴气感染,当地居民送来韭叶云香草,士兵燃烧吸取其烟,驱除瘴毒侵袭。这是吸水烟的开始。

诸葛亮南征是历史事实,三国时期蜀汉的南部是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当时称为“南中”。南中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总称为“西南夷”。为了北伐中原,诸葛亮决定先“南抚夷越”,经过准备,于225年对南中用兵。先后平定了越西(今四川西昌)、牂柯(今贵州凯里)、永昌(今云南保山)、益州(今云南晋宁)四郡。其中益州是诸葛亮亲自率兵平定的。在与孟获作战时,诸葛亮以“攻心为上”,七擒七纵,孟获始心服投降。这就是上述传说的历史背景。

诸葛亮南征是三国时期著名事件之一,蜀汉士兵吸韭叶云香草之烟以驱瘴是由此而来的重要传说,这样,云南也就成为传说中的烟草发源地。

其二,在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一首《烟源歌》,歌中唱道:“要说烟源三国起,征讨南蛮战火生。孔明亲自把兵督,沅澧两岸扎重兵。孟获战败无处躲,银坑洞内把身存。只因孔明计策好,又打又拉攻不停。团团转转都围住,还用百草辣子薰。其中有种黄金叶,胜过其他几十分,眼看薰得命难保,孟获无奈现原形。其实金叶叫烟草,一直流传到如今。”

这首传说中的民歌与前者的历史背景是相同的。它把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点由云南移到湖南,这是与史实不相符的,但多少能反映出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发源于云南的烟草较早就经贵州,沿沅澧二水传入了湘西。云南烟草外移的传说还有一些,如移植甘肃,即为后来兰州水烟的原料;移植入山东兖州、河南邓县等地,经过栽培成为现在的晾晒烟,等等。

除传说外,烟草发源于云南还有些文字记载。

其一,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成书的李京《云南志略》中记载:金齿百夷(即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在元代前就有“嚼草烟”的习俗和嗜好。他们将少许烟丝掺以微量石灰、沙桔、槟榔、绿子放在嘴里,像含着一颗香脆可口的果实,嚼得津津有味。嚼烟的习俗今天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仍很流行。这一记载很值得重视。问题在于这种习俗何时而起,是否在元代以前云南即已存在烟草,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其二,《滇南本草》中记有“野烟,一名小草,味辛麻性温有大毒,治热毒、疔疮、痈疽、搭背、无名肿毒,一切恶疮。考注:野烟食之令人烦,不知人事,发晕,走动一二时辰后出汗,人当照旧,勿惊,此药之恶烈也。”这里所记载的“野烟”、“小草”看来就是烟草,不过将其归入“药草”里了。

《滇南本草》是现存较早的地方性中草药专著,旧题为明代蓝茂所著,成书较早,大约在14世纪70年代。但该书后人屡加增减,流传下来的版本不一,所载药物多寡不等,因此关于野烟的记载恐非出自蓝茂之手。尽管如此,在美洲烟草传入之前,云南境内是否存在作为药草的野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记载的存在,无疑也为前面的传说注入了某些真实的色彩。

云南很早就有烟草和吸烟习俗一事,虽有流传已久、内容生动的传说,虽然古老的传说往往是历史折光的反映,但终究不能据其为信史;尽管在云南的方志、药书中较早就有所谓草烟、野烟的记载,但是否确切尚待研究,而且它也并非是作为吸食的烟草。因此,对于云南地区很早就有烟草存在的说法,目前还仅是一种推断,只能视其为“可能”。

还有一些记载和考古成果,提到其他某些地区。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一首《竹枝词》中云:“马鞭烟袋细细通,两人相恋莫漏风。燕子衔泥口要紧,蚕儿挽丝在肚中。”这首词中有“烟袋”一语。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后被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又迁任连州(四川筠连)、夔州(奉节)等州刺史。“竹枝”是当时川东一带民歌。刘禹锡在贬谪期,从当地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仿作《竹枝词》多首,现存11首,以上所引即为其中一首。从诗中看,似乎在唐代四川东部就已有烟草。

又如1988年5月16日,文物工作者再在黑龙江阿城巨源乡城子村发掘了一座金代古墓,墓主名完颜晏,身份为“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省公安厅对出土的古尸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经过研究发现,男尸肺组织中炭末沉积较多,而且分布较广泛。有的学者由此认为墓主生前有吸烟的习惯。这一发现提出了在金代(11l5~1234年)时黑龙江就已种植烟草的可能性。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中国烟草的来历,指的是烟草的起源,其中又主要指的是烟草之最初传入中国。按照中国对烟草的分类有晒烟、晾烟、烤烟、白肋烟、黄花烟等,明朝万历(1573~1620年)年间传人中国的即今天所说的晒烟和晾烟,以后又有其他类型与品系的烟草从不同路线陆续传入中国,如20世纪初期英美烟草公司将烤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进了白肋烟,又如黄花烟是由俄国传入新疆的,西藏的烟草主要来自印度,等等。

吸烟始于何时,史书并无确切记载。

烟草,属于茄科一年生植物,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已经开始培植和吸用。具有权威性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烟草条载:“普通烟草原产美洲、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

考古学家在墨西哥的奇阿帕斯州倍伦克发现了玛雅人的一幅“祭司吸烟”的浮雕,它镌刻在一座公元432年修建的画殿之中。在此画上画着一个吸着长管烟袋的马阳斯教徒,他的头部还用烟叶裹着。

另外,在墨西哥的德雷山中一个海拔4000英尺处的山洞里,曾发现一支塞有烟草的空心草杆,后来经科学家用放射性测量方法测试,判断乃是700年前之物。

在科学尚未昌明的土著人看来,烟是人与神之间惟一的交流媒介,也是天神之食物。先民们认为人吸了烟能驱邪消灾。墨西哥的玛雅人认为,由于雨神吸烟后会降福于人类,使大地风调雨顺,所以每逢干旱季节,他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众人围坐在一起,点燃一堆堆野生烟叶,吸吮冒出的青烟,再仰面朝天,吞云吐雾。因此,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墨西哥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学会吸烟的人。

这位不速之客——烟草在1000年后能够跑遍于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主要借助于15世纪西班牙航海家和探险家克利斯托弗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

据说这位航海家于l492年8月3日拂晓,率领87名水手,分乘3艘不大的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帕洛斯港起锚西航,在烟波浩淼的大西洋上,经历了70天的艰苦航行,于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圣萨尔瓦多。在这个岛上,他和他的水手们看到当地印第安人手里拿着火把,嘴里衔着烟叶在吸其烟雾。他们感到很奇怪。过了几天,他们继续航行到现今的古巴、海地,有些人认为到达了印度,于是派了两名水手登岸,又见到许多男男女女,手里拿着火把点燃草叶在吸烟。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手中的东西是包着烟草的玉米叶子卷,这也可算是最早的卷烟的雏形。

烟草,在印第安人心目中是极具价值的,直到19世纪,印第安人召开重大会议,迎接宾客,或者举行祭祀活动,都有吸烟仪式。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经过长期考察研究,在他所著《古代社会》一书中就做了详尽的描述,证明了烟草和吸烟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向别人赠送烟草,这说明当地土人表示友好、和平和崇高的敬意。在他们看来,烟草不是来自人间,而是上天赐予的,被认为是“神草”,绝对不能亵渎的。他们在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的时候,如祭天、地、日、月、诸神、祖先时,都把烟草作为最上等的礼物拿出来,供其享受。目的在于祈祷上帝,抚慰亡灵,保护生者日后生活不受侵犯,亲人永远平安。

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做法,但是这种烟不是烟草,而是一种香草制成的。每逢节日祭祀活动,以焚香草表示生民对天、地、日、月、星辰的祈祷,保佑下界生民、芸芸众生日后生活平安、欢乐和幸福。这一传统习俗至今仍保留在民间,像我国许多寺、庙、祠堂、古刹等到处香烟缭绕,一片神鸦社鼓,以表示对上苍、诸神的虔诚。烟草在早期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而且成为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使烟草更加神秘起来。

有人把烟草称为“神异的小草”,所有烟草都是来自天国。既然来自天国,于是人们在吸食烟草时借助想象,并加以形象化。以后,这些形象化的故事逐渐就变成了今天的传说。

哥伦布及其水手们把印第安人馈赠的烟草带回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欣赏它那美丽的花朵。不久,这些地方的人慢慢地也学会了印第安入的吸烟方法,并且不断地传播开来。

关于吸烟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西班牙人潘氏的《个人经历谈》。该书叙述作者于1498年跟随哥伦布第二次航海到西印度群岛时的经历,其中也谈到吸烟的问题。还有航海学家芬德奥维多所写的《印第安人通史》(1535年出版),书中说:“在别的邪恶习惯里,印第安人有种特别有害的便是在吸某种烟……他们的酋长使用V字形管子,将有叉的两端插入鼻孔,另一端装着燃烧着的野草。他们用这种方法吸烟,直到失去知觉,伸着四肢躺在地上像个喝醉酒微睡的人一样。随着通往美洲航道的开通,欧美大陆之间商贸日益频繁,烟叶和烟草种子不断地被带进欧洲。当时的医药不发达,由于烟草具有某种轻微麻醉作用和药用功能,如有醉人的香气和消除疲劳的作用,甚至有治疗疾病,如祛瘴、治热毒、止痛等功效,所以烟草开始在欧洲各国迅速传播。

有一位名叫尼古特的法国人,当时居住在葡萄牙的里斯本。据说他对美洲烟草特别感兴趣,又从别人那里知道烟草不但可以解乏提神,还可以止痛和治疗疾病,尤其治疗头痛病更有疗效。于是他搞到烟草的种子,经过精心栽培,烟草长势良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有一次,法国王太后嘉赛琳(1519~1589年)得了头痛病,并经常发作,尼古特为了取得太后的欢心,向她献上了烟草,并宣传烟草的医疗功能。太后听了十分喜悦,亲自尝试,开始闻鼻烟,果真头痛病有了好转。这样,她不仅信任了尼古特,而且也爱上了烟草。从此,在王太后的倡议下,法国开始大面积种植烟草,以满足王公大臣们的需要。于是烟草身价百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尼古特,把烟碱命名为“尼古丁”。

对于烟草所具有的一定程度的医药作用,有一些人感到奇怪,并进行了一些研究,发表了一些看法,这在当时对烟草的传播间接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法国有一位著名传教士梯维特就曾于1156年作为探险家旅游到巴西,并把烟草种子和吸烟方法带回本国.而且在自己的著作中竭力宣传烟草,“巴西有一种叫petun的草(土人称为烟草),能净化脑中粘液,对人体很有好处。”并说烟草能解饥解渴,如果多吸,会像酒一样使人微微入醉。

又如英国的航海家、诗人、经济学家刺里爵士,在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周游各国,也学会了吸烟。据说,一天刺里在家里吸烟,被一位男仆看到他在吞云吐雾,便急忙把一桶水浇在他的身上,以为是主人身上着了火。有一次,他和女王伊丽莎白打赌说,他能称出烟气的重量。由于得到女王的支持,数年后,在他的宣传和鼓吹下,吸烟之风弥漫全国,“当年伦敦的通衢、闹市都有吸烟俱乐部的设置,有如文艺沙龙,随处可见,成为上流社会的缙绅名流吸烟聚谈、纵情享乐的场所。如今,在伦敦历史博物馆内还珍藏着一幅描绘当时吸烟俱乐部内烟雾腾腾、百态俱陈的著名油画以及俱乐部吸烟规约的铜牌。”

不久,欧洲人差不多都学会了印第安人吸烟方法,而且十分狂热。朱培初在《鼻烟壶史话》里记载着这样一则有趣的事:“18世纪,德国国王弗里德里克一世总是披着长长的假发,手持陶制烟斗抽烟。他在宫廷中召集大臣、将军们开会,商讨国事时,规定每人必须抽烟,因而被称为‘烟草社交会’。‘烟草社交会’经常从下午5时直到翌日凌晨2时,会上还有啤酒、面包、黄油以及熟肉、鱼等菜肴。”烟草被广大烟民所接受,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全世界。

烟草是美洲的一种特有植物,它和西红柿、土豆、玉米、巧克力并称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大发明。烟草历史悠久,各地吸食方式不同,于是有人认为烟草不源于美洲。

另一种说法认为烟草源于中国,源于蒙古族。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烟草的吸用早于明万历年间,并说早在唐朝沿海一带的城市就有烟草贸易往来,甚至东汉时期昭君和亲,下嫁匈奴呼韩邪单于,距今已有2000多年,匈奴人即有吸烟的习惯。这些设想和假说,都没有被可靠的史料所证实,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烟草之源有种种说法,是毫不奇怪的。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在吸烟,而烟传遍全世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吸烟这种方式差别并不很大,有些很相似,一些国家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如烟具、烟丝等,不可避免会涉及烟草的起源问题。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阿伯迪妮在他们合著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人类越强烈地感到大家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就越需要各种文化具有各自的传统特点。品尝别国的美味佳肴,穿牛仔裤,享受一些相同的娱乐,这些都是值得向往的。但是,如果那种外在的演变开始侵蚀深层的文化价值观,人们就会回过头来强调他们的特色。这是一种文化反弹现象。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语言和传统都独具特色。有趣的是,我们彼此越相似就会越强调我们的独特性。”就烟草文化来说,大多数学者认为,烟草文化的发源地是在中南美洲,是印第安入开创的,正因为有某些相似乏处.烟草之源才引起了争论,众说纷纭。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我们彼此越相似,就会越强调我们的独特性。”

自从中国种植烟草之后,外国的烟草文化不断传入和引进。传入和引进的有各种类型的烟草、烟制品及烟具,卷烟的制作方法和设备,有关烟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展烟草事业的各项科学技术,吸烟与健康的研究等,其中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

(一)烤烟及白肋烟、香料烟的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卷烟从国外传来。继之,英、美等国将卷烟机器输入中国,并建厂制造卷烟。最早传入中国的和外商在中国生产的卷烟都是烤烟型卷烟。

烤烟型卷烟起源于英国,也称为英式卷烟。其原料全部或绝大部分是烤烟烟叶。烤烟烟叶是在烤房内烘烤干燥的烟叶。它源于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因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也被称为弗吉尼亚型。其最初的调制方法也是晾晒,1869年改用火管烘烤,因而得名。目前是在烤房内调制,烤后呈金黄色。由于当时中国没有烤烟,所以无论是外国在华的卷烟厂还是中国民族资本卷烟厂,所需原料都要从美国输入,1913年以后烤烟才在中国土地上种植。

最初将烤烟传入中国的是英美烟公司。为了解决卷烟的原料问题,英美烟公司在中国试种烤烟。1913年在山东潍坊、安徽凤阳、河南邓县试种成功。继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从美国运来种子在山东、河南等地播种。后来不仅山东、安徽、河南成为烤烟重要产地,同时还向其他地区传播与推广。抗日战争期间交通阻塞,为解决后方吸烟问题,1938年,1939年贵州、云南引种烤烟,试验成功后面积推广。

新中国成立之后,卷烟工业主要是生产烤烟型卷烟,因此在烟叶种植上注重引进美国的烤烟良种。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引进和推广了一些美国的著名品种。1972年引入美国推广烤烟品种之一的G—28,云南、贵州、湖南、山东等地都有较大面积种植;1978年引入美国的G—140,适应力强,成为山东、湖南、黑龙江主要推广品种之一,其他地区也有扩大推广的趋势;美国的NC—82经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试种,因优质、上中等烟比例高而受欢迎,已成为全国推广的优良品种;1985年山东、河南、贵州引种了美国的K326烤烟,经试种之后,1989年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优良品种。

目前世界上生产烤烟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印度,其次为津巴布韦、巴西、泰国、加拿大、日本等。中国重点产区有云南、贵州、河南、山东、黑龙江、陕西等省,四川、湖北、广东、福建、辽宁、吉林等省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中国烤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高居世界第一位。

新中国成正后,开始生产混合型卷烟。混合型卷烟是以烤烟、白肋烟、香料烟及其他晾晒烟为原料制成的,烟气中具有烤烟和晾晒烟的混合香气与吃味。随着混合型卷烟的发展,中国又先后引进了白肋烟、香料烟和马里兰烟。

白肋烟是马里兰型深色晒烟品种的一个突变种,烟茎和叶脉呈乳白色,这与其他烟草截然不同,因此而得名。世界上生产白肋烟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其次是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墨西哥、马拉维及菲律宾等。中国引进白肋烟,主要在湖北、四川等省栽培和发展。

香料烟又称东方型烟或土耳其烟。特点是株型和叶片小,芳香,吃味好,易燃烧及填充力强。主要产区在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带,主要国家有希腊、土耳其、保加利亚等。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引种香料烟,在浙江新昌、湖北郧阳、河南汝阳、湖南双峰等地栽培与生产。

马里兰烟是一种浅色晾烟,因原产干美国马里兰州而得名。其特点是阻燃性好和中性芳香。与其他类型烟叶混合时,能改进卷烟的燃烧性,又不扰乱香气和吃味.很适合混合型卷烟使用。近几年中国已引进马里兰烟试种,湖北等地已有少量生产。目前,中目的混合型卷烟开发已取得长足进展,并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二)卷烟设备的引进发达国家的卷烟设备发展很快。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被广泛采用,英、德、意等国设计制造出高效率的卷烟机组,这些新式卷烟机每分钟能生声卷烟5000~l0000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了摆脱设备技术落后的状况,中国烟草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引进设备及生产流水线。

近年来,玉溪卷烟厂共进先进设备100多台(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他一些卷烟工业企业也先后引进了外国的先进卷烟设备,如哈尔滨卷烟厂分别引进了3台普洛托斯和3台GD卷接包设备,为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卷烟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从不会满足于从外国引进新鲜事物。烟草传入的几百年里,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的优良品种,并创造陆地生产出一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烟草制品。

最早传入中国的是晾晒烟,经过多年实践,广西民众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牛剑烟。牛剑烟也叫武鸣硒烟,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因其叶为长剑形,似牛的舌头,烟农们称之为“牛剑烟”。牛剑烟已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烟色深褐,组织细致,油分充足,香味醇浓,燃烧性强.是混合型、雪茄型卷烟的原料。由干其品质好,深受南洋一带欢迎,并远销埃及和荷兰等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红花大金元一直是云南的主要栽培品种,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也有较大面积引种。1987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烟草博览会上,外国一些大烟草公司对中国云南烟草的味道、色泽及燃烧性一致表示赞赏,认为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他们表示愿意购进云南烟叶。由于云南烤烟品质好,在l985年至1995年的10年期间,除成为国内卷烟工业供不应求的原料外,还大量出口销往国外。

在卷烟的开发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混合型卷烟就是吸收外围烟草文化,经过消化进行创新的成果。

混合型卷烟是世界六种类型卷烟之一。它是用烤烟、白肋烟、香料烟及其他晾晒烟为原料制成的,烟气中具有烤烟和晾晒烟的混合香气和吃味。混合型卷烟是由斗烟演变而来,注重加香加料。美国雷诺士公司把含有大量白肋烟的“阿尔柏特王子”牌斗烟丝掺人卷烟中制成“骆驼”牌香烟,开创了最早的混合型卷烟。1924年美国菲利浦莫里斯公司成功地研制出混合型“万宝路”牌卷烟,以后风靡世界。由于混合型卷烟具有“高香味、高吃味、高烟碱、低焦油”的特点,而且对烟叶等级要求不严,能节省原料,逐步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卷烟产品类型。1949年以后,中国引进混合型卷烟.开发、生产已取得长足进展,并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展混合型卷烟已成为中国调整卷烟产品结构的方向。

在生产混合型卷烟的基础上,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开发出新的混合型卷烟。新混合型卷烟的叶组配方,施加一定比例的中草药或药物浸膏所制成的卷烟。此型卷烟不仅具有混合型卷烟的特点,而且某些疾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新混合型卷烟研制和生产初期曾称为药物型卷烟或疗效型卷烟。目前,已有40多个厂家生产药物型卷烟,牌号达50多种,北京卷烟厂的“金健”、“长乐”和“中南海”,昆明卷烟厂的“三七”,长春卷烟厂的“人参”等较负盛名。有些牌号已进入国际市场,并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1987年,日本健康烟草株式会社在东京为昆明卷烟厂举办文化节隆重推出“三七”牌香烟,并称该产品是高尚文化的产物、高度文明的结晶。哈尔滨卷烟厂销往日本的“灵芝”牌香烟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

郑翁贩烟徐珂

红塔集团提示您,本网站含烟草内容,18岁以下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THE END
1.为何零售卷烟需要许可?为何不能人人持证?专卖管理零售卷烟需要许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公共健康、税收管理、市场秩序和社会管理。烟草专卖零售市场的管理,需要对烟草专卖零售的从业者进行选拔。即使人人都有许可证,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从事这一行业。市场竞争和个体差异会导致一部分人能够盈利,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面临亏损。因此,许可证制度的存在是为了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https://www.tobaccochina.com/html/news/zmgl/687949.shtml
2.云南省镇康县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规划(草案)第一条 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制定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规划,提升烟草专卖行政许可的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烟草专卖许可证管https://www.ynzk.gov.cn/info/1019/146842.htm
3.停业期满没有申请恢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会被收回吗?我之前因为有些事情需要关店一段时间,办理了为期3个月的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停业申请。之后一直没有时间重新营业,现在已经过了近半年的时间,我的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会被注销吗? 金华永康市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 根据《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且经公告满一个月仍未按要求办理的,由发证机关http://www.echinatobacco.com/html/site27/2024jiangt/185671.html
4.水烟馆里的伊朗男人们烟草漫谈烟悦网论坛水烟馆,就是伊朗男人的天下,伊朗女人不可涉足,当然外国女人例外,在烟馆里亲吻的男子。又到了要离开https://bbs.yanyue.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391
5.烟草的危害,触目惊心二手烟雾指人们燃烧卷烟、比迪烟和水烟等烟草制品时弥漫在餐馆、办公室或其他封闭空间内的烟雾。没有接触二手烟草烟雾方面的安全标准。 每个人都应有权呼吸无烟雾的空气。无烟法律保护不吸烟者的健康,很受欢迎,既不损害企业又能鼓励吸烟者戒烟。1 低于11%的世界人口受到国家全面无烟法律的保护。 https://m.haodf.com/zhuanjiaguandian/voice_811948334.htm
6.中国居民赴乌兹别克斯坦投资税收指南个税增值税及其他税种2)进口用于水烟的非烟草混合物时,也要按照既定税率缴纳税款。 3)在其消费系统(电子和其他)中进口含有尼古丁的液体(尼古丁)时,根据该液体中尼古丁的含量缴纳税款。 4)通过加油站销售汽油、柴油和天然气时,消费税按每 1 升计算,在其他情况下,则按 1 吨计算。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17918575.html
7.×××烟草专卖局×××年烟草打私工作汇报10篇(全文)Shean等[7]研究显示,通过青少年早期的感知吸烟率可以预测青少年后期及成年期的烟草使用情况,两者呈正相关。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有一个较低的感知吸烟率。有研究显示,父母戒烟的青少年有更低的“感知吸烟率”,其随后的吸烟危险性要比父母不戒烟的青少年低很多[8]。提示在控烟工https://www.99xueshu.com/w/filekspfoh95.html
8.水烟需要烟草经营许可证吗经营水烟需要办理烟草经营许可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烟草专卖品的生产、批发、零售、进出口等业务的,应当依法向烟草专卖局申请领取烟草专卖许可证。 法律依据 《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烟草专卖品的生产、批发、零售、进出口等业务的,应当依法向烟草专卖局申请领取烟草专卖许可https://www.lawtime.cn/tuwen/642953.html
9.水烟需要烟草经营许可证吗法律知识水烟是否需要烟草经营许可证,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一般来说,若将水烟作为烟草制品进行经营销售,那么通常是需要取得烟草经营许可证的。因为烟草经营活动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从事烟草制品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等相关许可证https://www.thriftron.com/laws/zs/2545754.html
10.烟草证必须本人经营吗律师普法烟草证必须本人经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烟草专卖品的生产、批发、零售、进出口等业务的,应当依法向烟草专卖局申请领取烟草专卖许可证。法人所属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单位单独领取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或者https://www.110ask.com/tuwen/3865312694990177006.html
11.阿拉伯水烟壶怎么使用比较好第一先往阿拉伯水烟中盛水,淹过过滤铜管一指即可,水烟里的水位不要太高;  2、把阿拉伯水烟整个https://m.to8to.com/ask/k680624.html
12.烟草行业公共基础知识(精选6篇)(3)斗烟:用烟斗抽吸的烟草制品。(4)鼻烟:靠鼻孔嗅吸的烟制品。(5)嚼烟:靠嘴嚼用的烟制品。 (6)水烟:用水烟工具来吸用的烟草制品。 篇3:烟草行业公共基础知识 1《条例》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条例》主要包括禁烟场所范围的界定、戒烟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以及未成年人吸烟的预防等三方面内容,纵观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n9q5u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