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如此多的水究竟来自哪里?海洋又是如何形成的?附水循环主干知识降水径流地表下渗

科学家在寻找地外宜居星球时,总是把该星球是否具有液态水作为重要的指标,这是因为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都必须要依靠水才能存活。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水这么重要,那么现如今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是怎么来的呢?海洋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目前关于水是怎么来的有两种假说,一种认为水是地球自带的,被称为:自源说;另一种认为水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时送来的,被称为外源说。

自源说

自源说认为,地球上的水在地球形成时就已经存在了。我们知道,地球形成于大约45.5亿年前,在当时,太阳系内没有任何一个星球,而是一片直径长约2光年的星云物质。我们知道,星云物质是恒星的摇篮,当这些星云物质引力坍塌之后,就会逐渐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小星球,在宇宙中,引力会不断将周围的星云物质拉向小星球,导致该星球质量越来越大,内部温度也越来越高,最终引发星球内部核聚变反应,这就是太阳。

而形成太阳的边角碎料,以同样的方式形成了太阳系内的其他星球,包括地球。之所以地球没有成为恒星,是因为地球质量不够大,无法引发地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我们知道,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其中氢在宇宙中非常常见,而氧却极为罕见,但是在地球上氧元素的含量非常丰富。这意味着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水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在地球刚形成时,地球温度非常高,导致水无法以液态的方式停留在地球表面,而是蒸发到了大气层中,由于引力的存在它们没有跑太远;还有一部分水以氢离子与羟基等形式和星云物质发生水化作用,被锁进了矿物质的晶格之中。科学家们发现,在地幔层中的岩石晶格中有许多水,甚至比地球表面的液态水还要多。

其中蒸发到大气层中水,在地球逐渐降温之后,这些水蒸气才凝结成雨降落在地球表面,并持续了下了一场持续上百万年甚至千万年的大雨,形成了原始海洋。

外源说

除了地球自带的水之外,科学家们还认为地球上的水有一部分是小行星撞击而来的。

在地球刚刚形成的3亿年里,地球轨道上仍旧有许多小行星等没有清理干净,这些小行星质量较小,在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时,会被拽入到地球,最终降落到地球表面。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中有许多星球都存在着水,甚至有许多星球含有液态水,早期的小行星中一定也含有大量的水。

这些小行星持续不断的撞击,为地球源源不断地运来了大量的水。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水的同位素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现如今,主流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可能是由地球自带的水以及小行星撞击送来的水共同构成,这些水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原始海洋。

海洋的由来

尽管海洋早在地球形成早期就出现了,但是海洋的成分,以及面积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不同的时期,海洋的成分也会有所变化,这是因为海洋中的水会被蒸发到大气层中,而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雨,降落到地球表面。雨水不断地冲击着地球表面,会带走地球表面的矿物质,使其汇入到海洋之中,所以海洋的成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而且,在特殊时期,海洋环境还会变得非常恶劣,比如:大规模火山喷发时期,不仅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层中,还会使得酸性物质比如二氧化硫释放到大气层中,二氧化硫会溶于水中,形成酸雨降落到地表,而酸雨又会汇入到海洋,最终使得海洋酸化,大量生物灭绝。

好在地球也有调节机制,这些酸性物质也会和海洋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使得海洋中的酸性物质减少。

气候系统可以被描述成一个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巨大系统。由于水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在通常环境下可以实现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而且这种变化仅仅是物理变化而不发生化学变化。这项技能让它成了全球气候系统中的“活跃分子”,大量的水分在这个系统中持续不断地运动着,这就是地球上水循环发生的内在原因;而造成地球上水循环能够发生的外在原因则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为水循环提供的上升和下降的动力。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形成了我们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环。

水循环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水循环依据空间尺度的大小可以分为最大尺度的全球水循环、中等尺度的流域或区域水循环以及更小尺度的水-土壤-植被系统水循环。全球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太阳能和大气运动的共同驱动下,不断从江河湖海等水面、土壤、岩石等陆面和植物的茎、叶面等,通过蒸发或散发,以水汽的形式进入大气圈,当大气圈中的水汽凝结的水滴大到重力大于空气的浮力时,就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到达地球表面的降水,一部分在分子力(又称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当两分子相距较远时,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当两分子非常接近时,则以排斥力为主)、毛管力(毛细管中产生的液面上升或下降的附加曲面效应)和重力的作用下,渗入地下,一部分则形成地面径流流入江河湖泊,再汇入海洋;还有一部分通过蒸发或是散发到大气圈,或者以地下水形式流入江河湖泊,再汇入海洋。这种始于水终于水,并且永无休止覆盖整个地球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全球水循环。全球水循环是个闭合系统。

流域或区域水循环实际上就是流域降水径流形成过程。降落到流域上的雨水,首先满足截留、填洼和下渗要求,剩余部分称为地面径流,汇入河网,在流至流域出口断面(对某一流域而言,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流出流域边界的断面,包括地面和地下出口断面)截留的水分最终还是会蒸发和散发,或填洼下渗。下渗到土壤中的水分,在满足了土壤持水量(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土壤含水量)需要后将形成壤中水径流(在土壤表层或分层土层内的界面上形成侧向流动的水流)或地下水径流,从地面以下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被土壤保持的那部分水分最终也会被蒸发和散发掉。流域或区域水循环的空间尺度一般在1~10000平方千米,它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系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水-土壤-植被系统是一个由土壤、植被和水分构成的相互作用的体系,降水在进入到这个系统后将在太阳能、地球引力和土壤、植被根系产生的力场作用下发生截留、填洼、下渗、蒸发、散发与径流等现象,并且维持植被生命过程。它既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系统,又是自然界空间尺度最小的水循环系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无论是全球水循环,流域或区域水循环还是水-土-植水循环,它们最重要的分量都是降水、蒸散、径流量。比如对于全球来说,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散量相等;对于开放的流域来说,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其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蒸散量之和基本相当。

地球上的水到底有多少

要想知道地球上的水到底有多少,首先要了解地球上的水到底都存储在哪里。按照水存储的圈层不同,水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四个部分。地面水主要指存储于海洋、湖泊、河流、冰川、湿地等水体中的水;地下水是指土壤、岩石孔隙、洞穴、溶洞中的水;大气水主要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汽,也包括液态和固态形式悬浮于大气中的水。生物水是指生物体内的水分。

高考命题神秘莫测,可谓:心思用尽现玄妙,无数考生尽折腰!如何解读高考命题密码,揭示高考母题题源,寻找命题内在规律,难倒了众多老师和考生。解读高考命题核心机密,玄秘莫测的高考原题的命题核心所在。详细为您解读每一道高考试题的题眼,为何要命制此题?如何命制?考查核心?如何破解?针对训练等。让您在探秘玄妙的同时,也能够熟悉高考试题命制套路,有备而战,为新高考备考做好充足准备,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微专题一:水循环和城市雨水综合利用

【高考母题再现】

【2015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1、D2、B3、C【解析】试题分析:1、通过简图可发现该模式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铺设此层利于让经过上层土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并把渗下的雨水导出流走。故该雨水花园地下部分含水量变化很大,为保证地表植物生长,必须保持土壤合适的水分条件,覆盖树皮可达到此目的。2、雨水下渗后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直到过滤作用,达到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雨水的作用。B正确。3、根据题干文字提示可知,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时因减小了地表径流,可有效起到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故C正确。考点:水循环

【名师点睛】该题以雨水花园结构示意图为材料,考查水循环。读材料把握和提炼出几个关键词,“雨水花园、汇水、下渗、净水”来分析。通过对材料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考察的主干知识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中蒸发、下渗、地表径流等主要环节的发生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探讨水循环有关地理原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

【难点中心】该题组通过读材料把握和提炼出几个关键词,“雨水花园、汇水、下渗、净水”来分析。难点在于不能根据雨水花园结构图很好理解雨水花园各层次的作用,没有很好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作用,不会利用水循环原理来解释雨水花园。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影响因素

环节

影响因素

蒸发

受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水汽输送、降水

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

地表径流

受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下渗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的特点。

①调节径流,加大了蒸发量和降水量。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海年径流量,但对海洋来说,从总量上变化不大,相对海洋给大陆的水汽输送量影响是比较小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严重破坏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是有利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技能方法】

高考要求学生掌握好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意义,分析水循环中蒸发、下渗、地表径流等主要环节的发生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探讨水循环有关地理原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运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水利措施

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量。

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2)农林措施

①“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1)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2)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3)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4)铺设渗水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5)修建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6)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热身训练】

(全国2015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I卷)文综地理)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事物主要作用()

A.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

C.河流、湖泊可以调蓄多雨和少雨期降水量

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水量

2.建设城市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主要作用是()

A.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B.降低降水造成的水土流失

C.减轻土壤的盐渍化现象D.加强生物和环境多样化

【答案】1.B2.A

【解析】

试题分析:

1.树木、草坪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降水;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等均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河流、湖泊主要调蓄地表径流量,但不能调蓄降水量;拦水坝减缓地表径流汇水速度,城市小区减少下渗量。

2.建设城市绿地采用了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在下雨时,将雨水收集一部分,起到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城市里水土流失不严重,城市中土壤盐渍化现象很少发生,对生物和环境多样性影响不大,即选A。

考点:城市化和水循环。

【冲关演练提升】

(安徽省安庆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监测地理【解析】)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下渗B.径流C.蒸发D.水汽输送

2.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A.补充城市地下水B.减缓城市内涝

C.缓解城市缺水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答案】1.B2.C

1、图中所示方式,雨水不能形成地表径流,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然后顺地下水道流走,直接影响到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B对。洗车、冲厕后排放入下水管道,仍进入下渗、蒸发环节,影响较小,A、C错。水汽输送是降水前的环节,收集雨水影响不到,D错。

2.该种雨水处理方式,最明显的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C对。收集雨水使用后作污水排放,不是直接回灌地下水,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消费量,不是补充城市地下水,A错。收集雨水目的是节约水资源,不是减缓城市内涝,B错。与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关系不大,D错。

考点:水循环的环节,节约水资源的措施。

(2015年高考地理原创预测卷03(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市2004-2013年用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该城市可能为()

A.济南B.青岛C.北京D.大连

4.该市用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是()

A.生活用水B.农业用水C.工业用水D.生态用水

5.关于该市工业用水量减少原因叙述错误的()

A.工业技术进步,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B.工业用水价格提高,节约用水

C.该市较多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迁出到周边省份

D.气候变暖导致工业用水总量减少

【答案】3.C4.B5.D【解析】试题分析:3.从年末常住人口数可以看出,该市常住人口逐年增加,已经超过2000万,结合选项中四个城市,只有北京市人口超过2000万。4.读图可知,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量增加,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减少,其中农业用水减少幅度最大。5.该市工业用水总量下降,与工业技术进步、节约用水和工业企业外迁有关,而与全球变暖没有关系,即选D。考点:水资源利用。

考点:水资源利用。

(福建省福州市2015年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综)“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片。完成以下问题。

6.四幅图中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

A.图aB.图bC.图cD.图d

7.“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有()

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③增加大气降水④增加地表下渗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6.A7.B【解析】试题分析:6.a图中既有绿化带又有排水设施,下雨时能及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7.“海绵城市”增加了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但对水汽输送和大气降水环节影响不大。考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据图判断,滇池湖水较深的区域可能是()

A.西南部B.西北部C.中部D.东部

①水土流失冲进来的泥沙沉积②湖内的藻类等动植物死亡后的沉积③大气干湿沉降,灰尘、颗粒物落入湖面以及降雨形成的沉积④湖底火山喷发物淤积⑤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10.目前,滇池外海淤泥疏浚三期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该工程的意义有()

A.使滇池的发电能力增强B.利于改善滇池水质,消除富营养化

C.增加了滇池的通航能力D.促进滇池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答案】8、A9、B10、D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在面积大20多倍、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淡水湖,如今周围的冰川已经消退。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其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要说明冲积扇边缘成泉的过程。

3.根据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云南省区域图。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是当地人民利用自然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材料二:从2010年到2013年,云南连续四年出现严重干旱,红河哈尼梯田却没有受到大旱的影响。

试运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其没有受到大旱影响的原因。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我国纳木错湖周边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说明纳木错形成咸水湖的原因。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自然成因。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是新疆重要的渔业基地,下左图为新疆某区域河湖分布图,右图为乌伦古湖及周边水域图。1969年,修建了从额尔齐斯河引水至乌伦古湖的调水渠。

比较1969年之前乌伦古湖与吉力湖的盐度高低,并用水循环的原理说明原因。

8.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右图为甲区域向心状水系图。

A地附近埋藏了丰富的地下水,且盐度高。试从水循环环节角度,分析A地地下水盐度高的自然原因。

材料一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

材料二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1.【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只要从水循环的补给、蒸发、地表径流三个环节回答正确即可)

2.【答案】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大量渗入地下;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就容易出露而形成泉。

3.【答案】原因:红河哈尼地处低纬,气温较高,河坝、峡谷的河水常年蒸发;河水蒸发旺盛,加上森林植被的蒸腾作用,水汽充足;受地形影响,水汽上升冷却凝结(或遇到高山低温的冷空气)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形成径流,灌溉梯田。

6.【答案】地势低平,地下水埋藏浅;径流减少,河水位下降,海水倒灌;蒸发量较大。

7.【答案】乌伦古湖盐度高。原因:乌伦古湖面积大,水体更新周期长;吉力湖向乌伦古湖注入盐分;乌伦古湖无径流流出排盐;水分支出绝大部分为蒸发,盐度积累。

8.【答案】大气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将硝酸盐带至A地;盐分随地表水下渗;水分蒸发,盐度升高。

9.【答案】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THE END
1.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是什么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是渗透作用,指的是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细胞得具有半透膜,可以是生物性的选择透过性膜。https://edu.iask.sina.com.cn/bdjx/6fBC0kPoZZB.html
2.高中生物人教版:《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教学设计.docxPAGE 1 PAGE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授课教师 李叶华 单位名称 洞口三中 教材分析 本课是2019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第一节被动运输的第1课时,从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内容来看,本节课是高一生物学习的转折点,在这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记忆性的知识,包括细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923/7055056125005161.shtm
3.水进出细胞的原理及条件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水进出细胞的原理及条件知识点包括渗透概念、渗透装置、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原理及现象分析等部分,有关水进出细胞的原理及条件的详情如下: 渗透概念 指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是自由扩散的一种形式。 渗透装置 https://www.shimengyuan.com/zhishidian/581.html
4.4.1.1水进出细胞的原理(第1课时)(共25张PPT)2024第1节第1课时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如图所示现象。 玻璃纸(又叫赛璐玢)是一种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它,而蔗糖分子则不能。 http://zy.21cnjy.com/20960917
5.2021.11.22水进出细胞的原理——记生物组公开课今天,我们的新老师董美妤在高一5班开启了她的公开课首秀——四、1 被动运输-第一课时-水分子进出细胞的原理。 作为新老师,董老师表现得很稳!教态自然大方,语速不疾不徐,为你的稳定输出点赞 从渗透装置说起,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半透膜两侧浓度不一样时,水分子会如何运动呢~ https://www.meipian.cn/3wxlsfa0
6.高中生物易错知识点总结水进入细胞膜需要"水通道"(蛋白)那是协助扩散吗? 水进入细胞膜需要"水通道"(蛋白)是协助扩散.水直接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扩散是自由扩散.现在发现了水可由"水通道"(蛋白)进出,但不等于水都是由"水通道"(蛋白)进出. 25.植物细胞均具有全能性,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1)只有离体情况下植物细胞才有可能表现全能性https://m.youzy.cn/news/detail?id=8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