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态保护;物种灭绝;生物科学;教育;环保意识
地球并不为人类所独享。地球上自30亿年前出现生命之后,曾诞生过25亿个物种,但目前已消失了其中的99.9%。在这些灭绝的物种中,有一半是在近300年内消失的。随着人类征服地球上所有生态场所,并为所欲为地独享自然资源的同时,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达到300年前的1000倍。如果人类面对如今每1小时就有1个物种消失的现状仍无动于衷的话,最终消失的物种就是人类自己。作为教师生态意识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如粮食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它们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的关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环境教育因素,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生物课环境保护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大纲和课本定界范围内,多向学生渗透环保的基础知识,渗透生态忧患意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等知识。
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略加延伸的生物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可是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学中对有关叙述略加延伸,会取得较好效果。
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意义”时,可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作如下延伸: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50kg氧气,如果以成人每天呼吸需要消耗0.75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计算,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林木面积,就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足以消除二氧化碳的危害,并结合“温室效应”现象引导学生对全球变暖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就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同时,还可适当补充有关植物改善环境的具体例子,如一公顷柳松林一年可以吸收有毒气体SO21720kg;一公顷垂柳每月可吸收10kgSO2美人蕉、月季、丁香、等也能不同程度地吸收SO2。增添了这些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植物重要性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引导他们自觉爱护花草树木。
又如讲授“空气质量与健康”时可介绍历史上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五日到九日,几乎在英国全境都有大雾,并发生气温逆转,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处于泰晤士河开阔河谷之中的伦敦,结果发生了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人的伦敦烟雾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大气污染物的60%由家庭采暖的煤烟所造成。从家庭和工厂的烟囱里排出的烟尘,被逆温层封闭而滞留在低空处,使许多人出现了呼吸困难、发绀(血液中的氧气减少,皮肤呈明显青紫色)、低烧等症状,使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心脏病的症状加重。其后果是仅伦敦市区第一周内就有945人死亡,在第二周内死亡人数激增到2484人,而大伦敦地区共有4703人死亡。继1952年之后,1956年、1957年以及1962年也还有相当规模的烟雾事件发生,但随着伦敦政府的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改善,如今已不再发生很严重的烟雾事件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其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究其原因是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能力,即自我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引起其它成分发生一系列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其中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能使最初发生的变化向相反a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正反馈则是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向着更好或更坏的方向发展。
例1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水蚤以藻类为食,早期藻类大量增多,水蚤增多,因水蚤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而后期因污染导致水蚤死亡,水蚤的死亡又加重了污染是正反馈。
答案B
点拨判断正、负反馈调节的方法:从调节后的结果状态与原状态之间的变化分析。调节后的结果:进一步偏离原有水平为正反馈;回归原有水平为负反馈。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抵抗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其核心是抵抗破坏,保持稳定。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的营养结构,即: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越高。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稳定。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且同时存在,即抵抗力稳定性高,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低,反之亦然,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选项A、B、C正确。
答案D
点拨首先分清外界干扰对生态系统破坏后的结果状态,其次据结果状态判断稳定性的类型,最后根据稳定性的类型来解题。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往往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那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包括:首先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其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例3关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B.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C.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D.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物质、能量的投入,以维持其稳定性
解析本题考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应运用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题。生态系统稳定性在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禁止开发,而是合理利用,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对于人们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物种的数目有关,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答案A
[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树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2.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沟渠][水泵][生态塘][潜流湿地][养殖塘1][养殖塘2][养殖塘3][补水
排水]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进行调控。
一、选一选1、C2、B3、D4、D5、A6、C7、B8、A9、B10、C11、B12、A13、D14、C15、D16、C17、B18、D19、D20、A21、C22、B23、A24、B25、C26、B27、A28、D29、C30、D31、B32、D33、B34、A35、C36、B37、C38、C39、D40、B
二、填空题41.骨骼;肌肉42.细胞核;有机物;分裂43.寄生;抗生素;抵抗力44.物种;基因;生态系统45.陆地;水域;自然保护区46.生物反应器;环境污染47.食物、配偶、敌害、生存环境48.骨骼、关节、骨骼肌收缩49.红色、造血50.无机物、硬脆、有机物、弹性
三、连线题51.①B②A③E④D⑤C52.①B②A③D④C⑤C
有学习的日子中,我们可以锻炼自己。老师是给我们搭建舞台的工程师,同学是为我们捧场的观众,让我们有尽情发挥自己的时刻。而期末考试是我们展示实力的好时刻。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一、单选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动物不是腔肠动物的是()
A、珊瑚虫B、水螅C、海葵D、涡虫
2蛔虫是寄生生活,那么它的什么器官和此相适应,比较发达的是()
A、运动器官B、感觉器官C、生殖器官D、消化器官
3蝗虫适于陆地生活,其形态结构特点有()
①用气管呼吸②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③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发
④视觉发达有一对复眼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河蚌能形成珍珠的结构是()
A、贝壳B、外套膜C、珍珠层D、斧足
5下列几种常见的鱼属于海洋鱼的是()
A鲤鱼B草鱼C鲢鱼D带鱼
6我国淡水鱼中,被称为“四大家鱼”的是()
A.草鱼、鲤鱼、鲫鱼、青鱼B.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C鲢鱼、草鱼、鲫鱼、青鱼D.草鱼、青鱼、鲤鱼、鳙鱼
7鱼的呼吸器官是:()
A.鼻孔;B.鳃;C.口;D.鳔。
8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A.干燥的皮鞋上;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C.潮湿的粮食堆;D.潮湿的沙土地。
9保护青蛙的意义在于()
A、青蛙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B、青蛙能大量捕食农业害虫
C、青蛙皮肤具有斑纹,适于观赏D、青蛙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10.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比两栖动物高等的主要特点
()
A、用肺呼吸B、能在地上爬行
C、卵生D、体内受精
11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A、蜥蜴B、扬子鳄C、马门溪龙D、蛇
12家鸽是同学们熟悉的一种鸟,它适行的外形特点是:()
A.扁圆形;B.流线型;C.长柱形;D.扇形;
13哺乳动物一般具有发达的皮毛,其作用是()
A.伪装B.保护C.防御D.保温
14下列动物的犬齿发达的是()
A家兔B家猪C牛D虎
15下列动物属于胎生哺乳的是()
A鲤鱼B娃娃鱼C鸡D猪
16对动物“尝试与错误”的行为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动物学习行为B.“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C.“尝试与错误”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少
17动物具有“学习行为”,有利于()
A、寻找食物B、找到配偶C、逃避敌害D、适应复杂的环境
18大雁南飞属于动物的:()
A、觅食行为B、防御行为C、迁徙行为D、生殖行为
19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的是:()
A、蚯蚓B、大山雀C、黑猩猩D、牛
20麻雀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在我国开展过“剿灭麻雀”的运动,现在,有关专家发出了要保护麻雀的呼吁,原因是()
A、通过“剿灭麻雀”的运动,麻雀数量急剧减少,濒于灭绝
B、因为麻雀数量减少,其它鸟也减少了
C、麻雀是很多害虫的天敌
D、农作物产量增加,能够提供足够的食物
A.密封很严,细菌没有机会进入
B.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而死亡
C.封盖前高温灭菌,封盖后罐内没有细菌
D.高温、密封影响了罐内细菌的繁殖
22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
A.分裂生殖B.孢子生殖C.出芽生殖D.有性生殖
23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有可能
24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相同之处是()
A.两者都有果实B.两者都有种子C.两者都有花D.两者都没有真正的根
25鲸不属于鱼类的主要原因是()
A.鲸不是通过卵生,而是通过胎生来繁殖后代B.鲸的体表光滑,没有鳞片
C.鲸没有鳍辅助游泳D.鲸没有鳃盖和鳃丝
二、填空题:(本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26、蚯蚓:运动靠体壁发达的_________与__________配合完成;
呼吸依靠____________来完成。
27、大多数的鱼的体型呈
型,体表覆盖,并且能分泌粘液,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28、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_______中,用_______呼吸;
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生活,用__________呼吸,兼用呼吸。
29、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所占的总是维持在的状态,这种现象叫。
30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还有有机物。
31、生物多样性包括、、。
32、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两大特点是
;。
三、识图分析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33、二战时期,有一只信鸽为了把情报送到总部,在双脚被炸弹炸掉的情况下,忍痛飞了回去,但在完成任务后不久就死去了,人们把它的身体做成模型以纪念它。
其实,信鸽很早就有“军中不会说话的特殊兵种”的美称。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信鸽的身体呈,这种体型可以减少飞行的。前肢变成。
(2)信鸽的翅膀展开呈,在飞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填“正羽”或“绒羽”
(3)观察信鸽的骨骼,可以发现很突出,长骨
(填“中空”或“实心”)
(4)信鸽的肌肉比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发达,
体温。
(5)图中所指结构的名称:
a是
,b是
,c是
。
(6)鸟的呼吸器官是,但是鸟的呼吸方式很特别,原因是它还具有发达的
,可以辅助呼吸。
34根据右图回答:
(1)图中①是,④是。
(2)图中⑤是。它的作用是减少运动时①和④接触面的。
(3)图中③是,内有少量的滑液,起着作用。
四、实验探究(35题每小题2分,36题每空2分,共10分)
35、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对它们母亲的情感的。
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小鸭①、②、③刚孵化出来就被地移走了,使得它们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小鸭④、⑤、⑥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实验人员给小鸭①、②、③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小鸭①、②、③模仿母鸭的行为并时刻跟随在气球左右。请选择:
(1).小鸭①、②、③的行为发展过程可以用下列哪个术语描述:()
A先天行为
B条件反射
C本能
D学习行为
(2).小鸭④、⑤、⑥被称为:()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小鸭①、②、③放在气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则小鸭①、②、③可能会怎样()
A它们可能吓唬其他鸭子
B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
C它们将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它们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36甲乙丙三瓶牛奶分别加入乳酸菌后,甲乙两瓶封闭,丙瓶敞开。甲瓶加热至100摄氏度后再冷却,然后均在室温下放置,可以变成酸奶的是,最不容易酸败的
是。
一单选题:
1D2C3C4B5D6B7B8C9B10D
11B12B13D14D15D16C17D18C19C20C
21C22A23C24B25A
二、填空题:
26.肌肉
刚毛湿润的体壁
27.流线型、鳞片
28.水
鳃肺皮肤
29..数量,比例,相对稳定,生态平衡
30.水分;适宜的温度
31.种类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2.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三、识图分析题
33(1)流线型,空气的阻力,翼
(2)扇形,正羽
(3)胸骨,中空
(4),胸部,高而恒定
(5)气管,气囊,肺,
(6)肺,气囊
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表格中。
1、下列动物的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的是(
)
A、涡虫B、血吸虫C、珊瑚虫D、华枝睾吸虫
2、水螅常常可以捕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这主要依靠(
A、刺细胞B、触手的缠结C、发达的肌肉D、口的吞噬
3、下列营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是(
A、涡虫B、华枝睾吸虫C、血吸虫D、绦虫
4.鱼离开水便会死亡,其实质是(
A.缺氧,鱼不能呼吸B.不能游动C.缺食
D.陆地环境太热
5.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分别生活于(
A.陆地和水中B.潮湿陆地和水中C.水中和潮湿陆地D.都生活于水中
6.蚯蚓的体壁上的粘液经常保持湿润,这有利于蚯蚓的(
A.运动B.呼吸作用C.吸收营养D.排泄
7.酿制甜酒要用一种微生物,它是(
A.乳酸杆菌B.单细胞酵母菌C.醋酸菌D.青霉菌
8.人的脚趾之间经常发生奇痒,甚至发生溃烂,有可能感染了(
A.寄生虫B.真菌
C.细菌D.病毒
9.真菌大都靠什么来繁殖后代(
A.菌褶B.菌丝C.孢子D.细胞分裂
10.生物分类的单位中,最基本的单位是(
A.门B.纲C.科D.种
11.关于细菌的错误论述是
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都是单细胞个体
C.都对人有害D.一般不含叶绿体
12.下列是学习行为的是(
A.狗吃食物分泌唾液B.狗钻火圈
C.初生的兔子碰到母兔,就有寻找和吸吮的动作
13.当鹿发现有敌情时,为首的鹿尾巴向后呈水平方向伸展开来,后面白色部分显露出
来告知同伴,这种行为是(
A.防御行为
B.社会行为
C.攻击行为
D.繁殖行为
14、动物的行为各种各样,依据其行为的发生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两大类。
在下列几种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蜘蛛结网B.飞蛾扑火C.猴子骑车D.公鸡打鸣
15.有些鸟类有迁徒行为,这是鸟类的本能,这种本能是(
A.鸟类的自卫
B.鸟类寻找食物的需要
C.鸟类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D.有利于鸟类
16.利用农田蜘蛛可防治农田中的害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消灭所有害虫
B.减少施用农药
C.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D.减少每亩农田的经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17.关于“动物与仿生”的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动物身体上的某些器官与功能,人类远远赶不上
B.“基因转移”也是动物仿生的一方面
C.动物身体上的某些先进功能,也是长期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D.电子传感器、电子蛙眼、飞机、坦克等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仿生研制出来的
18、动物和细菌、真菌一样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自然界动物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19、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2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个
A、12800B、25600C、1600D、无法计算
20.各类食品的贮存都要考虑其保存方法,食品保存的原理是(
A.把食品密封就行了
B.把食品煮熟、高温消毒就可以了
C.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就可以了
D.把食品放到冰箱内就可以了
21、某植物已有根、茎、叶的分化,但不结种子,它应归为
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被子植物D裸子植物
22、酸奶的营养价值比牛奶高是因为酸奶在发酵过程中,(
)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转变成更易于被人消化和吸收的营养物质,并产生多种维生素
A、酵母菌B、醋酸菌C、乳酸菌D、曲霉
23.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时,其中最重要的分类依据是(
A.被子植物茎杆的质地
B.叶子的形状
C.花或果实、种子的特征D.人类对其利用价值大小
2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叙述中,哪一项不正确(
A.毁林开垦,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原因造成森林面积锐减
B.火山爆发、地震濒发、瘟疫流行等自然灾害是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重要原因
C.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滥捕、乱伐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大量物种濒临灭绝
D.人类活动缺乏环保意识,造成生物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的
25、下列保存食物的方法中,其原理不上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是(
A、果脯B咸干鱼C、腊肉D、水果罐头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6分)下图是肌肉协作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①主要是由③和④两部分组成,骨骼肌有特性。
(2)当上肢伸肘时,[]收缩。
(3)当曲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
A.肘关节B骨C骨骼肌D骨骼
(4)人体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至少是由组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5)某人右上肢的肌肉和骨骼正常,但瘫痪难动,可能是由于支配右上肢的受损。27、(10分)下图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A是
⑵F是,它使细菌能够。
⑶字母所代表的结构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
菌细胞。
⑷与植物细胞相比,该细菌的结构中没有,
也不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
28、(6分)仔细阅读下列检索表,回答问题:
动物
有足没有足
多于四对足四对或少于四对足有硬壳没有硬壳
蜗牛
每一体节每一体节有翅膀没有翅膀有体节没体节
一对足两对足蝴蝶蚯蚓海星
百足千足身体可分成身体不能分为
两部分两部分
蜘蛛长脚蜘蛛
(1)从检索表中可以看出,百足和蜘蛛的共同特征是。
(2)表中与蚯蚓共同特征最多的生物是:。
(3)表中可以归纳出蜘蛛的特征:。
29.(共8分)下图是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__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A.瓶子的大小B.细菌的有无C.肉汤的多
乙图控制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
30、(共10分)准备一片新鲜的面包和一片干面包,将两片面包分别放入玻璃仪器内,同
推移不段的增多但是干面包上没长出霉菌,请分析:
(1)新鲜的面包片和干面包片都是为霉菌的生长提供了。
(2)相比之下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3)在这个对照试验中,新鲜的面包片充当了,干燥的面包片充当。
(4)本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试卷答案
12345678910111213
CAAACBBBCDCBA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CCACBCCBCCBC
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一、选一选(40分,每题1分)
1.当鱼损失了胸鳍、腹鳍的时候,鱼会出现
A.只能下沉,不能上浮B.只能上浮,不能下沉
C.游动时身体常常侧翻D.不能保持游泳方向,游泳速度减慢
2.下列不属于陆生动物的特征的是
A.一般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B.用体壁呼吸
C.绝大多数用气管或肺呼吸D.一般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3.把水中生活的鲸分类到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A.鲸用肺呼吸B.鲸的心脏有四腔
C.鲸的体温恒定D.鲸是胎生哺乳的
4.对于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动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自身组成物质
B.进入动物体内的食物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并释放能量,分解出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C.动物的遗体可以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
D.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5.下列关于芽孢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芽孢是细菌用来繁殖的结构
B.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C.一个芽孢可以萌发出一个细菌
D.芽孢是不良环境中的细菌形成的结构
6.“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分别描绘了这两类昆虫的(
A.防御行为、取食行为B.防御行为、迁徙行为
C.取食行为、繁殖行为D.迁徙行为、繁殖行为
7.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小狗算算术B.刚出生的小猪吃奶
C.大山雀喝牛奶D.海豚表演顶球、跳跃
8.雷达是依照某种动物的回声定位原理发明的,这种动物是
A.蝙蝠B.海豚C.长颈鹿D.乌龟
9.下列食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细菌和真菌的是
A.葡萄酒B.香肠C.面包D.腐乳
10.具有“微生物学之父”之称的科学家是
A.列文虎克B.达尔文C.巴斯德D.林奈
11.吹打发霉物体时,常有粉尘飞扬,这粉尘的主要成分是
A.物体上的灰尘B.霉菌的孢子C.霉菌的种子D.细菌的芽孢
12.把蜗牛、海葵、蜘蛛分为一类,把锦蛇、青蛙、麻雀分为一类,这是依据
A.脊椎骨的有无B.体温是否恒定
C.受精方式的不同D.生殖方式的不同
13.下列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是
A.农田B.城市C.草原D.森林
14.被称为“中国鸽子树”的植物是
A.桫椤B.油松C.珙桐D.苏铁
15.我国的生物种类中在全世界占有百分比的是
A.蕨类植物B.鸟类C.鱼类D.裸子植物
16.下列各种生物中,属于水中生活的动物有
①虾②海马③蚯蚓④蜘蛛⑤鲸⑥鲫鱼⑦珊瑚虫⑧海蜇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③⑤⑥⑧C、①②④⑤⑥⑦⑧D、①②⑤⑥⑦⑧
17.下列动物不属于鱼类的是
A、鲨鱼B、鳕鱼C、鲐鱼D、鲍鱼
18.下列动物中,属于甲壳动物的是
A、海蜇B、乌贼C、海豹D、蜘蛛蟹
19.将蚯蚓放在干燥的环境里,不久就会死去,其原因是
A、循环系统受到破坏B、蚯蚓是水生生物
C、无法进行呼吸,窒息而死D、白天怕太阳
20.右图为哺乳动物牙齿的结构,据图可以判断两类动物的食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肉食动物,②为草食动物
B、①、②均为肉食动物
C、①为草食动物,②为肉食动物
D、①、②均为草食动物
21.下列关于鸟类气囊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囊与肺相通,可辅助呼吸
B、气囊的气体排出时可以散热
C、气囊分布在内脏器官之间,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里
D、气囊是鸟类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22.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A、气门B、气管C、体表D、鳃
23.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A、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B、体表有外骨骼
C、足和触角分节D、具有翅,能在空中飞行
24.下列不属于两栖类特征的是(
A、受精过程和幼体发育都在水中进行B、幼体用鳃呼吸
C、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D、成体能在干燥的陆地上生活
25.下列不属于骨骼的是(
A、脊柱B、前肢骨C、后肢骨D、椎骨
26.骨骼肌瘫痪,并导致萎缩的原因是(
A、肌细胞失去营养供给B、肌腱被破坏C、控制骨骼肌的神经受损D、肌细胞死亡
27.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A、蚂蚁搬家、孔雀开屏、公鸡报晓B、猫捉老鼠、尺蠖拟态、鹦鹉学舌
C、蜘蛛结网、惊弓之鸟、大雁南飞D、狗辨主人、黄牛耕地、老马识途
28.捣蜂窝的人会被蜂蛰伤,蜂蛰人是蜂的(
A、社会行为B、防御行为C、攻击行为D、繁殖行为
29.家鸽胸部的骨很突出,其作用是(
A、减轻体重B、着生发达的胸肌C、维持身体平衡D、减少空气阻力
30.使骨骼肌附着在骨上的结构是(
A、肌腹B、肌腱C、血管D、肌细胞
31、“蜻蜓点水”实际上是蜻蜓的产卵过程,对蜻蜓该行为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先天性行为B、是一种学习行为
C、是一种繁殖行为D、该行为由蜻蜓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32、酸奶是一种有益的酸性乳品,泡菜也是特色小吃,这是人们利用(
)的发酵作用。
A、大肠杆菌B、酵母菌C、曲霉D、乳酸菌
33、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人体的受精作用发生在(
)。
A.卵巢B.输卵管C.子宫D.子宫内膜
34、人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
A.胎生B.卵生C.卵胎生D.体外受精
35.人的胚胎在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
A.母体B.胎儿C.卵黄D.
36、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
A、细胞B.基因C.染色体
D.DNA
37.鸟卵中,将来可孵化成雏鸟的部分是(
A.卵黄B.卵白C.胚盘D.系带
38.青蛙的雌雄抱对现象有利于(
A.躲避恶劣环境
B.促进发育
C.提高体外受精率
D.相互取暖
39.下列能够正确表示青蛙的发育过程的是(
A.卵细胞幼蛙蝌蚪成蛙
B.受精卵幼蛙蝌蚪成蛙
C.卵细胞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40.下列关于有性生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性生殖一般是具有两性生殖细胞结合过程
B.有性生殖是由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发育成的新个体
C.有性生殖后代有更强的生活力
D.有性生殖后代变异性更强
二、填空题(10分,每题1分)
4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
和肌肉组成的。
42.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它和动植物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
,大多数细胞只能利用现有的生活。细菌的生殖方式是生殖。
43.扁桃体炎、猩红热、手足癣、稻瘟病和小麦叶锈病等均由细菌和真菌的一些种类营
生活引起的。由真菌产生的可以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叫,长期使用后人体内的病菌会产生一定的。
44.生物多样性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指
的多样性,还包括的多样性和的多样性。
45.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
或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
46.利用
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
47、动物的运动,既能使其找到________和________,又有利于躲避________。
其运动方式总是与其________________相适应。
48、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________为杠杆、________为支点、_______________为动力形成的。
49、幼年时,人的骨髓呈________,具有________功能。
50、鉴定骨的成分时,把骨煅烧时利用有机物易燃,无机物不易燃的原理;
骨的脱钙是利用无机物与酸反应被分离出来。据此知煅烧后的能剩下的是__________,它使骨具有_______特性;骨脱钙后,剩下的是______________,它使骨具有_________特性。
三、连线题:(10分,每题5分)
51.用线段连接下列动物的表现与所属的行为
①金龟子遇敌假死A、繁殖行为
②雌鸟衔虫喂养雏鸟B、防御行为
③天鹅的按时迁徙C、社群行为
④饿狗之间为食物而争斗D、攻击行为
⑤蚂蚁间的分工合作E、节律行为
52.将下列生物与其生殖方式用线连接起来。
①细菌A、孢子生殖
②青霉B、分裂生殖
③酵母菌C、营养生殖
④月季D、出芽生殖
⑤马铃薯
四、判断题:(10分,每题5分)
53.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会飞的动物。
54.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的。
55.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56.生物分类单位中,“门”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57.许多药材都需要野生生物作为原料。
五、简答题:(30分,每题7.5分)
58、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对母亲的情感的。
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鸭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使它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母亲;乙组小鸭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实验人员给甲组小鸭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甲组小鸭看到气球能够跟随在气球左右。
(1)甲组小鸭跟随气球走的行为属于。
(2)乙组小鸭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3)如果不是把甲组小鸭放在气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则甲组小鸭可能会。
59.分析下图并回答
(1)福娃的造型依次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燕子的形象。其中,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是___________,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是___________。
(2)这些动物体内都有脊柱,属于___________动物,福娃“贝贝”的体温随周围环境的变化
而改变,是变温动物;而其它动物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是___________动物。
60、右图是人上肢肌肉的协作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是肌。②是肌
(2)该图表示人体屈肘动作,①和②的状态分别是和。屈肘运动时,骨骼肌接受了传来的兴奋而收缩,牵引绕着活动。
(3)当手臂自然下垂时,感觉比较轻松,因为此时
①处于状态,②处于状态。
(4)以上实例说明任何动作都需要各种肌群之间的。
61.右面是一位同学用放大镜观察长了“黑毛”的馒头后,得到的真菌——根霉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含有孢子的是图中_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回答)结构;吸收馒头中营养物质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回答)结构。
(2)它___________(填写“有”或“没有”)细胞结构。
(3)请你再写出一种常见的真菌名称:___________
一、选一选
1、C
2、B3、D4、D5、A6、C7、B8、A9、B10、C11、B12、A13、D14、C15、D16、C17、B18、D19、D20、A21、C22、B23、A24、B25、C26、B27、A28、D29、C30、D31、B32、D33、B34、A35、C36、B37、C38、C39、D40、B
二、填空题
41.骨骼;
肌肉42.细胞核;有机物;分裂43.寄生;抗生素;抵抗力44.物种;基因;生态系统45.陆地;水域;自然保护区46.生物反应器;环境污染47.食物、配偶、敌害、生存环境48.骨骼、关节、骨骼肌收缩49.红色、造血50.无机物、硬脆、有机物、弹性
三、连线题
51.①B②A③E④D⑤C
52.①B②A③D④C⑤C
四、判断题
53.√
54.√55.×56.×57.√
五、简答题
58、(1)先天性行为(2).对照组
(3).它们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59、(1)鱼
大熊猫藏羚羊(2)脊椎恒温
60、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收缩、舒张、神经、骨、关节、舒张、
收缩、协同作用
61、(1)①
关键词:萨拉乌苏;迎风坡;丘间地;背风坡;灌木类群;生物多样性
1引言
传统的沙地绿化多利用人工固沙先锋植物种的优势作用增加植物在沙地的覆盖率,这种从恢复生态学的入侵生态学角度引进优良固沙植物强势种的做法确实起到了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但对于有人为活动参与的公园类场地而言,这种生态学种植方式也降低了沙地植物营造的景观性和场地的功能性。但沙地植物景观的营造也不能像一般场地一样仅停留在美学意义上,忽略了沙地种植本身的自然性和生态性,并影响到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的基本功能。
设计成集生态恢复、地方特色、场地功能、发展控制于一体的游览环境,以取得期许的社会、环境、人文、生态效益,将是有场地功能的沙地植物景观营造设计未来改进的方向。
2项目背景
鄂尔多斯草原气候处于东南季风和西风带、暖温带与温带的交错处,自然地带上是在阿拉善荒漠与落叶阔叶林之间的过渡带,植被地带上处于荒漠、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的过渡地带。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该区地处过渡带和生态脆弱区,植被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很敏感的指示作用。[1]
项目区作为一个特殊敏感的生态过渡带,造就了该地区较为丰富的灌木种类群,植物科的数量组成中菊科、禾本科、豆科、葵科占较大比例,在属上是篙属、黄茂属、葵属、寥属等占较大比例。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使本区形成了以中生、旱生的多年生草本为主,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层片明显,灌木、半灌木相对发达的区系系统,且地带上存在一定的替代性[2]。
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以湖库景观、鹭鸟景观、峡谷景观为主,是典型的荒漠峡谷湿地,水库两岸高差明显,且南北两岸土质条件不同,北岸以流动、半流动沙地为主,南岸以黄土地为主,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园内河谷深切,沟深30~60m,由一系列的凹岸与凸岸基座阶地、离堆山、古河道所组成,为规模较大的沙漠大峡谷。设计区内的巴图湾水库是一座以工业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生态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从现状的GIS分析中可看出,规划设计区域高差60m,整体高程南岸高于北岸。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最终可实现向北岸眺望可观赏到碧水连沙的荒漠奇特景观,向西北眺望可观赏到植被丰茂的景观的设计初衷。
3发展机遇及问题
3.1发展机遇
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最明显的是其荒漠峡谷的景观,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演替的过程,延续地方文脉特征,打造属于萨拉乌苏本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为背景,以巴图湾水库、河套人文化遗址为依托,利用金沙碧水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形成集合地方资源特点、生态示范性和文化交融性的游览休闲湿地公园。
3.2项目区规划主要面临的矛盾
3.2.1短期的植物景观效果和树种固沙保育长期性之
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因为地球表面的环境因子与植被在响应中形成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所以常常引发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退变[1]。科学性是项目区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的首要条件。
3.2.2特殊生态功能场地的利用与保护的矛盾
4规划理念
规划在现有生态格局和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嵌入式开展生态旅游,进行小面积、小尺度的人为干预与环境改造,对于生态受损区域予以修复。以门户景观、立体湿地为主要规划侧重点,由景观游步道串联成线,种植体系形成的面,嵌入现状基地,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公园生态系统。
4.1立体湿地概念的提出
复合式立体湿地是利用固有地形,选择坡度较大的场址建设人工湿地,也就是把传统的在单一平面上发展的湿地景观延伸到竖向上。立体湿地的建设能够控制土壤侵蚀、防风护堤,而且利用山体自然坡度,使污水自谷坡流经各级处理单元流到水库,提高局部地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在整个湿地系统中,通过“林地+灌丛缓冲带+消落带+沼泽+过水带”的组合[3],把湿地在立面上展开,形成建造峡谷湿地的特色。
由于项目地为浅丘沟谷,谷底面积较小,不利于湿地在平面上展开,且峡谷沿岸存在岸线和林相残破、景观效应差的护岸林,防护功能弱,易发生岸坡崩塌、滑坡等现象。为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完整、安全、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特别把湿地的范围向立面上延伸,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构筑立体湿地的净化和生态景观系统。
4.2叙述性的游线布置
规划时综合考虑河流两岸的线性景观及两岸自然现状的不同,分为三个部分展现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的历史与文化,分别为:由水草丰美的河套人文化发源,后期因人为参与而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最后重塑生态的景观序列,塑造“自然生态—生态失衡—重塑生态”的过程。
5不同地貌植物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
5.1北部沙区
水分条件是影响沙漠植物种群的最主要因素,借助GIS对沙地土壤和水分等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坡度、坡向、地形)进行分析,并结合立地类型的划分,通过植物群落的演变规律,确定不同立地类型坡向上的植物结构,指导造林生产、树种选择。
5.1.1植物群落类型
项目区北部沙区的植物有常绿乔木樟子松(Pinussylvestnis)、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也有人工栽植的旱柳(Salixmatsudana)、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这些树种是疏林和水旁的主要组成乔木。分布较多的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中间锦鸡儿(Caraganaintermedia)、油蒿(Artemisiaordosica)等为防风固沙的主要树种。其中灌木整体上是以油篙为建群种的沙生植物群落为主,其次是以百里香(Thmusmandschuricus)为丛生禾草类草原建种群,一二年生草本常见沙米(Agriophyllumsquarrosum)、猪毛菜(Salsolapasserina)、狗尾草(Setairaviridis)。这些植物在半流动或固定沙地上可以占据优势,尤其是无人为破坏时,对沙地的固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5.1.2立地条件的划分
生态恢复除了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之外,进行适当合理的人工植被建设,加速生物种群的繁衍,增加整体群落的丰富度是项目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水分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内诸多生态过程的主要制约因子,同区域内水分含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立体条件的不同上,所以按照立地条件划分决定植物的群落种植结构是沙地绿化考虑的重点。
根据含水量的区别将项目区北侧沙地的立地情况分为平缓沙地、丘间地、迎风坡、背风坡4类。
现状平缓沙地以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为主,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大,为了进一步防风固沙,增加景观观赏性,同时植入建种群和非建种群,一方面发挥建群种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用非建群种填空白斑块,丰富物种多样性。
丘间地由于地势较低,受风小,水分条件好,雨季还有少量积水,现状多侵入为1年生植物,如虎尾草、断穗狗尾草、寸苔草等。灌木以锦鸡儿和油蒿当地优势种为主,丘间地是沙地上灌木最理想的种植区域,在人工群落中应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满足防风固沙要求的同时满足景观观赏需求,同时也应考虑到丘间地土质盐碱化和微生物结皮作用对种植的影响。
迎风坡现状植被分布没有垂直分布特征,有明显水平层片状分布特点,迎风坡下部植被生长情况最好,整体呈现草本植物占主体,灌木伴生的群落模式;中部植被稀疏,分布零碎,少见灌木,多为草本;上部近乎没有植物,沙土基本处于半固定状态。
背风坡的水分含量属于沙地各种立地条件下最少的一种,草本覆盖率较高,灌木非常少。
5.1.3不同坡向植物结构
项目区的平缓沙地采用嵌入式灌草结合的方式为主,场地周边种植乔木。灌木类群多样性取决于群落的空间配置,特别是群落的草本层组成。除了优势种禾本科和莎草科之外,可增加其他生物多样性的植物种配植,如蔷薇科、黎科、豆科等构成群落更稳定的结构。
从水分含量上来讲,丘间地最适合植物的种植,增加多年生禾草、藜科和柳属的一些种类以及花棒、柠条等优良固沙植物,提高植被总覆率和物种多样性,尤其是灌木种的多样性。由于土壤表面生物结皮的影响,乔木在区间地覆盖率并不高,在人工植物群落结构中也主要以灌木为主,沙地固定下来的灌木能够改善局部的小环境。对于在降水稀少而蒸发量很大的沙地地区来说,结皮的形成对该地区的水分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植物的吸收和蒸腾作用,结皮对沙地降水的入渗和土壤水分的蒸发具有很大的影响。乔木根系较深,蒸腾作用也较大,由于结皮作用不适在丘间地生长,草本植物的萌发和出苗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生物结皮的影响,这就造成了丘间地虽然土壤含水量较高,但草本植物的盖度和密度却不是最高的现象[5]。
人工种植应对迎风坡的上中下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迎风坡下部应配置以柠条、沙柳、锦鸡儿等人工灌木为主要植被类型,半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伴生的植物群落,少量配置几颗乔木,主要目的在于防风固沙,为中部种植乔木创造良好条件;中部应配置以樟子松为主要种植树种,草本植物为伴生的植物群落;上部初期种植特殊抵抗风力侵蚀的植物,如绵蓬、沙竹等,以改善流沙土质。
背风坡的水分含量较低,主要通过增加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形成稳定的群落构成。种植沙地固沙灌木,丰富草本植物的种类,多种草本植物的组成为主要植物固沙方式。对于背风坡来说,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主要受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影响,即多样性愈大,群落的结构愈复杂。
5.2南部黄土区
现状项目区南部属于黄土地区,相较北侧沙地区植物更加丰茂。经现场调查发现,除侧柏及部分灌木外,不同地形部位、不同坡向乔灌木造林树种随耐旱程度的差异与相应的土壤水分状况呈现规律性的分布。
5.2.1植物类型
现状植物乔木以新疆杨、樟子松、旱柳、臭椿、华北落叶松、白桦、栾树为主,还有一些果树的分布如苹果和杏树等,灌木以锦鸡儿、匙叶小檗、内蒙野丁香为主,草本植物主要是紫花苜蓿、黄花补血草、大针茅草、紫羊茅、草地早熟禾等。
5.2.2立地条件划分
黄土区的土壤水分随地形变化的规律为:坡面>山顶;阴坡>阳坡;梁坡>沟坡。地形部位根据各类型区地形分析来确定:坡向为分阴坡(北、东北、西北);阳坡(南、东南、西南、西)。
5.2.3不同坡向植物结构
阴坡在种植规划时因梁坡和沟坡水分含量的区别要分别规划。现状梁坡部分有本土灌木,整体以草本植物为主,规划中将梁坡种植少量乔木,主要以种植多种灌木为主;沟坡种植多种草本植物,增加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主要以增加群落丰富度为主,种植方式有较明显的坡向垂直特征。
现状阳坡的梁坡段有乔木生长,灌草也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好;沟坡以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整体群落组成无明显垂直分布特征。规划中梁坡补植多种适地乔木和观赏性较强的灌木;沟坡种植多种灌草和小乔木,增加灌木的物种丰富度。
5.3湿地观光区
湿地是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不仅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屏障的作用功能,而且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净化水体及减少污染、消浪护岸、调节微气候、美化环境和开展旅游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价值[6]。
现状项目区湖滨带生态系统有所退化,湿地生物资源种类缺乏,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极少,净化功能并不明显,利用规划理念中立体湿地的概念,将湖滨植被分为三区,陆向辐射区种植藨草、马蔺、扁穗草、水葱、寸草苔、水烛;水位变幅区种植浮叶眼子菜、品藻、菖蒲、细叶鸢尾、野慈姑、棒头草;水向辐射区种植小眼子菜、狸藻、千屈菜、莕菜。利用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增强其生态功能和观赏效果。
6满足游憩休闲功能场地的塑造形式
6.1植物空间组成
整体空间组成仍以地方性特点为主,景区嵌入式放大,其他地区多为开放式。乔木从滨水至陆区密度逐渐降低,人工观赏群落也以景点为中心做辐射状布置,其他空间多以生态型维护建设为主,按照隔离保育、受损恢复、功能利用的不同保护程度分类。其中景点区的植物空间组成也根据功能的不同有所区分,主要分为:①孤树观赏景观;②质地草甸景观;③芳香花甸景观;④群落丰茂景观;⑤湿地植物景观。
孤树观赏景观以沙柳、沙枣、胡杨、旱柳等姿态可观性强的乡土乔木植物与贴地草本(刺叶柄棘豆、北芸香、青葙等)为主,“孤树对夕阳,了然无美景。”这种植物景观类型尤其在项目区北侧的沙区能打造出粗犷的特色景观;草原牧业风光通过两种不同类型植物配置塑造,均以灌木加草本的群落组成为主;质地草甸景观主要以针茅、赖草、鄂尔多斯蒿、中间锦鸡儿、金丝桃叶绣线菊、甘蒙柽柳、沙蒿组合而成;芳香花甸主要通过色彩和一些芳香类植物增添场地的趣味性和可观性,选取红柳、沙冬青、百花蒿、蒙古莸、青葙等植物组成;群落丰茂景观适合于生态条件良好且游客主要活动区(入口、广场等),乔木主要选取当地风景林多用树种如樟子松、银白杨、旱柳、北沙柳、金叶榆、白桦,灌木和草本丰富度也要求较高,同时考虑不同季相植物景观,常绿阔叶彩叶树种搭配,打造乔、灌、草配置丰富的植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围绕水边景区布置,种植鸢尾、菖蒲、眼子菜科、水毛茛、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打造“柳荡花香草缀堤”的景观形象。
6.2结合功能的景点布置
根据场地的交通、地质条件、高程变化和规划理念,项目区分为游牧文化体验园区、生态文明教育区、沙地运动区、地方人文展示区、湿地植物园区、湿地拓展休闲区、游客服务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垂钓区和植物修复展示区这10个功能分区。根据功能分区规划了20个景点布置,分别为:栖风草影、牧野绿径、凝霞秋色、水镜流碧、潋滟沙澜、怡沙浮璨、临芳流霞、宿云醉月、柳堤水镜、芦花石流、曲水流饮、引静涵芳、浣水映沙、宿风残月、高坡听杨、田野乐趣、蒲涧濯缨、留听远翠、卧云眺远、栖霞晚照。
全园20个景点中有10个景点布置于亲水侧,充分发挥项目区湿地公园的主题,由于黄土区植物生长环境较好且为了满足沙区生态修复保育功能,南岸黄土区景点较多。整体项目区规划集合科普、休闲、观赏、展示、保育、服务于一体,充分利用鄂尔多斯地方性湿地及地质景观。
7结语
从以上规划过程可以看出,项目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功能,在营造湿地公园的同时,从生态恢复和群落演替的角度出发进行植被规划,从不同立地条件的角度阐述了植物群落的不同结构组成,意在使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不仅能够满足一般湿地公园的使用功能,且在尽量不影响到生态的恢复的前提下,促进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稳定。
沙地种植作为一种技术性的生态恢复形式,如何融合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还将是一个可深入研究的问题。只有在保护和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和植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将沙地景观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使其产生独有的观赏魅力,满足科学性和美学性的双重需求,才能使沙地景观营造真正走向成熟。参考文献:
[1]李朝生.鄂尔多斯草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2]李新荣.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与环境关系的研究[J].中国沙漠,1998(2).
[3]殷洁,张建林,王静,彩云湖湿地公园水岸带景观建设模式研究[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9(1).
[4]潘颜霞,王新平.荒漠人工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