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课文梳理篇1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鉴赏品味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三问三答之后紧扣下文“思”字,由妻之私我,妾之畏我,客之有求于我悟出了受蔽的原因。因小见大。由家事想到国事,通过三比使齐威王连连称“善”,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而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又带来了群臣吏民进谏的三变,终于使齐国战胜于朝廷,从此威名大振。
二、周亚夫军细柳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东汉末年改为今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考复习·文言文·语文版八年级第七单元课文梳理篇1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第七单元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7.曹刿论战《左传》28.*干将莫邪(干宝)
29.*劳山道士(蒲松龄)30.诗词五首观刈麦(白居易)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8-1-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饿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心忍性,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2.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中考复习教案地理走近国家湘教版篇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马说》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马说》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4.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5.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所谓“说”,那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用来陈说观点阐明主张的,其写法灵活,有近于现在的杂文。“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一、选择题部分
1.(08南京)小丽新买的手机在保修期内出了质量问题,因没有保留购物发票,她想,坏了就坏了,反正家里有钱,重买一个算了,对此正确的认识是,消费者【b】
a.只需要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b.既要增强维权意识,又要掌握维权方法
c.不需要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d.需要树立义务观念,不必树立权利意识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据此回答2——3题。
2.(08常州)右侧漫画中,超市保安侵犯了他人的【d】
a.政治权利和自由b.经济权利
c.文化教育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
3(08常州)宪法的这一规定表明,在我国【a】
a.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b.公民享有的权利具有广泛性
c.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d.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具体的问题
大学生赵c因名字“中西合璧“。在换发第二代身份证时遇到麻烦,民警要他把名字全部改为原汗原味汉字,否则不予换发,赵c不服,一纸诉状将公安局告上法庭,经审理,法院一审判决赵c胜诉,公安局必须允许赵c使用原名换领身份证。回答4——5题。
4.(08芜湖)上述案例中,赵c之所以能胜诉,是因为公民依法享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