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

1、我们在(田野)、(花园里)和(水塘边)等地方可以找到土壤。

2、小草的根很(长),这是因为根可以(伸到很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

分)。

3、挖小草时不能伤到小草的(根)。

4、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蚯蚓)、(蚂蚁)、(屎壳郞)、(青蛙)等。

5、通过对土壤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土壤里有什么?答:土壤中有小动物,比如:蚂蚁、蜗牛、蚯蚓……有植物,比如: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

枝……

2、了解土壤

1、用纸巾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硬土块放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

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是一种(混合物),研究土壤时,我们发现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和(腐殖质)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进行观察。

6、古人将雨后采集的块茎植物带泥放入大火中烧烤,块茎植物的中间部分

被掏食后,外面的剩余部分就成了不定型的(初始陶器)。

7、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

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9、下例三幅图是用放大镜观察的土壤颗粒,请在图下填出它是哪种土壤中的颗粒。

10、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保水性和透气性好的是壤土。

3、肥沃的土壤

1、土壤通常是分层的,最上面的一层是(表层土),能找到(腐殖质)、(植物的根)和(活的小动物),(表层土)之下是(下层土),它可能(包含的黏土会更多),在下层土之下是(岩石层),再往下就是坚硬的

(岩床)。(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2、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3、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4、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贫瘠土壤里

长出的植物则(细弱、柔软且枯黄)。

5、土壤为什么会贫瘠?怎样改变土壤的贫瘠?

答: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

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

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6、科学家们通过辛勤的工作,迄今已经从土壤中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

土壤动物。如:(蚂蚁)、(蚯蚓)、(蜈蚣)、(蜘蛛)等,(土壤动

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它们默默无闻地分解着生物

遗体,改变着土壤的(肥力)。

7、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8、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9、大多数植物都适宜生长在(壤土)里。

10、做肥料袋的方法:①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也可放几条

蚯蚓。

②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

③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别忘了经常翻动翻动。

11、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1)蚯蚓钻来钻去,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2)蚯蚓的排泄物也是天然的肥料。所以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

良土壤的能手”。

12、为什么有些地方草木茂盛,而有些地方却寸草难生?

答:有些地方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所以草木茂盛;

有些地方土壤贫瘠,缺少水分,所以寸草难生。

13、做肥料袋,往塑料袋里装(土)(水果皮)、(菜叶)、(蚯蚓)等。

4、土壤的保护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

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

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2、(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3、(一节1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

4、(塑料垃圾)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5、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会造成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以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6、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

答: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土壤,我们就没有地种,没有植物,也就没有了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7、人们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

答: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有:①喷洒农药。②抛撒垃圾。

③开窑烧砖。④开山毁林。⑤乱丢废旧电池等。

8、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

①植树造林。②环保宣传。③不乱喷洒农药。④积极回收垃圾。⑤保护蚯蚓。⑥参与保护活动。

9、在土厚相同、坡度相同、降水相同的条件下,哪块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和

土多?通过实验结论是什么?

(1)没有草的木板上流失的水多,流失的土也多。

(2)结论是:水、土、植物是相互依存的,植被可以防止水

土流失。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

1、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也就是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3、种子里面的“植物宝宝”,科学上把它叫做(“胚”)。

4、种子萌芽的外部条件主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5、每种果实都有它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6、种子的内部构造有(种皮)、(子叶)、(胚根)、(胚芽)。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营养物质主要由(子叶或胚乳)提供。

7、观察种子萌芽时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THE END
1.机密,快来瞧瞧调味淀粉黄油小苏打土豆泥烤马铃薯随着秋天临近,我们开始寻思能让我们整个冬天都感到温暖的慰藉美食,首先想到的一种食物就是:土豆。土豆泥,烤土豆,煮土豆,或者烤土豆,涂满黄油或者调味恰到好处的土豆温暖着我们的胃,让我们心里头觉得舒坦。 说到烤土豆,您知道让它们变得有史以来最酥脆的秘诀吗?而且您的食品柜里可能已经有您需要的配料啦。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9T9ATC05568E2R.html
2.小学科学教案通用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https://www.ruiwen.com/jiaoan/7763177.html
3.小学科学教案实验设计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https://www.unjs.com/jiaoan/qita/20190513114316_2037808.html
4.最近很火的网红菜,土豆里加一把粉丝,香甜绵软,到饭店都吃不到6. 拌匀装盘:倒在刚才压粉丝的盆子里,用颠盆的方法拌匀,最后把土豆装盘就行了。这样做出来的土豆粉丝,土豆外面裹着一层白色的粉丝,一口咬下去口感特别香甜,既有土豆的绵软,还有粉丝的香脆,颜值也很高。这道菜不仅美味,而且制作简单,非常适合在家尝试。快去准备食材,动手做起来吧!#廊坊美食每天不重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597255957242217&wfr=spider&for=pc
5.榆林教育云平台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教室前景 教室后景 学生特写 实验登记表 辅导特写 实验现象 学期: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 所属范围: 吴堡县教育和体育局 所属学校: 吴堡县张家山镇中心小学 年级科目: 五年级科学 实验目录: 实验教师: 刘颖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实验时间: 2021-04-09 14:59 http://www.yulinedu.net/index_expShow.htm?id=46359
6.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10265PPT课件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第1页/共9页马铃薯的沉浮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1号杯2号杯 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这是为什么?p马铃薯是同一个吗?p杯子大小一样吗?p杯中的液体一样多吗?p杯中的液体成分一样吗?第2页/共9页观察比较两种液https://m.renrendoc.com/paper/165942893.html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程序.ppt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烧杯、筷子、 马铃薯 、盐、勺子。 分组实验: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 2、使用勺子时,先舀满一勺,再用筷子在上面抹成一平勺,这样就能保证每组每次加得同样多; 3、可以将马铃薯一直放在水中,方便观察它的 沉浮; 4、加盐时边加边https://m.book118.com/html/2016/1218/73784052.shtm
8.《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反思最后向同学们介绍淹不死的海——死海,并让学生回家可以试一试能不能调制一杯能是石块浮起来的液体。 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有的小组没能完成实验,没有能调制出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所以就让学生课后去实验。https://www.jianshu.com/p/0cf662512d74
9.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全文)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https://www.99xueshu.com/w/uqmjdzrmva1e.html
10.《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评课稿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注重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取80毫升水,分别往杯子里一袋一袋地加入盐、糖、碱,并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注重试验数据的汇总、整理、分析,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及实验数据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只有在液体中溶解了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http://www.kmwhzx.com/h-nd-1798.html
11.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材料水、筷子、 马铃薯 、盐(糖等)、 药勺。 实验过程往水中加物质,使马铃薯浮起来。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 2、往水中加盐时,要一次次的加(每次满勺, 且每加一次就观察一下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3、可以将马铃薯一直放在水中,方便观察它的 沉浮。 4、加盐时边加边用https://m.mayiwenku.com/p-14854899.html
12.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20202021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仔细观察马铃薯在 两杯不同液体中出现的下沉和上浮现象。 2、猜测马铃薯在清水中会上浮吗? 3、验证。 4、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二)、实验活动。 目标1:观察马铃薯在液体https://www.zxxk.com/soft/31621522.html
13.20192020(下)五年级科学教案陆小明一、学生基本情况 (五)年级 (8—11)班 二、本册教学内容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造一艘小船 造一艘小船,浮力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热起来了 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 http://gysyzqdqxx.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1545724
14.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3、把透明饮料杯,一个罩在培养皿上,另一个用黑纸包严,罩在另一个培养皿上; 4、这两盆培养皿里的绿豆芽,放在相同温度的地方,浇上相同的水,每天定时观察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填入以下记录表: 绿豆芽的总数量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阳光下的绿豆芽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4/1213/20/20951153_432697237.shtml
15.科学小实验实验四: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 实验时间:2021年2月22日 实验记录人:卢可馨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材料:盐、烧杯、马铃薯、筷子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100毫升的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 https://www.meipian.cn/3fq2jvce
16.义务教育(一)中学必设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室、准备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科技活动室;音乐教室、音乐器材室;美术教室(含书法教室)、美术器材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阅览室;三个以上模块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有条件的学校加设乐器演奏室、舞蹈排练室、历史室、地理室、生物园地、http://www.hy.gov.cn/xxgk/zfxxgkml/ywjy/201808/t20180817_97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