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介绍,睡眠障碍就是在睡眠过程中表现的各种功能性障碍,致使个体无法获得正常、充足的睡眠。有报道称,在成年人群中长期患睡眠障碍者高达15%~30%。临床上,广义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睡眠节律紊乱及睡眠中发作性异常,后者主要有梦游、夜惊、做噩梦、说梦话、磨牙、肌肉或肢体不自主跳动等。其中失眠在人群中最为普遍。来自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表明,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超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五大因素影响睡眠质量
徐佳表示,长期持续的睡眠障碍若不能被解除,对身心健康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首先是长期睡眠“欠账”容易使精神与认知功能“滑坡”,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拖累日常工作和学习效率,并造成精神恍惚、情绪大幅度波动,甚至影响决策能力,二是睡眠障碍会降低免疫力,使身体更易遭受病毒和细菌侵袭,增加感冒、感染等疾病的概率。三是睡眠不足会打破体内激素平衡,合并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四是长期睡眠障碍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为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埋下祸根。并且睡眠障碍与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亦有因果关系,甚至引发自杀等危机事件。
什么原因酿成了睡眠障碍?徐佳解释,首先是精神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精神负荷重等,均容易引起焦虑、抑郁、恐惧、过度思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睡前大脑难以放松,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二是生理因素,长期不规律地作息或生活节奏混乱,会干扰人体生物钟,打乱睡眠—觉醒周期。三是环境因素不佳,如噪音、光线过强、床铺不舒适,均不利于正常睡眠,或旅行时差、居住地改变等,也可产生暂时性睡眠障碍。四是精神或躯体疾病因素,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或疼痛、呼吸或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等,也会削弱睡眠质量。五是药物和饮食因素,如兴奋剂、镇静剂、甲状腺素、避孕药等,或者睡前吃得过饱或是过分节食,睡前抽烟、喝酒、饮浓茶、喝咖啡等,均会让人陷入“彻夜难眠”的困境。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加睡眠的时长也会有所减少,而且老年人也容易罹患很多慢性躯体疾病,所以老年人群也是睡眠障碍的主要人群。
消除隐患必须找准源头
需要提醒的是,睡眠障碍这道顽固的“壁垒”必须及时拆除。徐佳表示,针对睡眠障碍的难言之隐,首要一条是找出幕后“黑手”,如是否为抑郁症、焦虑症,或者是躯体疾病的伴发症状?还是有其他的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从根源上消除隐患所在。今年42岁的张女士,常年遭受失眠的折磨,每晚只能断断续续睡上两三个小时。起初,她以为只是工作压力大而并未在意,认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滑坡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随着失眠症状越来越严重,张女士逐步感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忧心忡忡,甚至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的悲观想法。
良好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对于睡眠环境的管理也十分重要。徐佳提示,卧室里不宜放置过多的电器,以确保人脑休息时不被扰乱;建议在卧室挂上一个厚窗帘,减少噪音和光线的刺激,可以考虑使用耳塞、眼罩等助眠工具。还要注意的是,不要戴手表、戴活动假牙睡觉;入睡前尽量不要看报纸、杂志、书籍等;不要在睡前玩手机、电脑笔记本、电玩等电子设备,这些设备中释放的蓝光,容易剥夺健康的睡眠。此外,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听轻音乐、泡热水澡或冥想等,均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让入睡变得轻松而愉快。
如果睡眠障碍持续存在且对身心构成严重危害的,应及时看专业医生或睡眠专家,不要随意自己乱用睡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