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打造“顶级科学期刊”的两栖秘诀学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江晓原科学期刊论文

“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的“两栖神功”

“两栖神功”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神秘关系

这或许会使许多一直跪倒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面前的人大跌眼镜:不会吧?按照我们中国人习惯的观念,这样的话《自然》杂志不就成一本“科普杂志”了吗?

许多人一直习惯将《自然》和《科学》当成“国际顶级科学期刊”,在他们心目中,这样的杂志应该是何等的“学术”!中国人自己办的科学期刊,目前在影响因子游戏中——只有英文期刊才能加入这个游戏——成绩最好的是《光学科学与应用》,2014年的影响因子是14.6,这只及《自然》杂志影响因子的三分之一。而能够“有幸”加入影响因子游戏的173份中国期刊中,90%以上的影响因子都低于3.0,当真是瞠乎其后。可是中国科学期刊都是极度、完全、纯粹学术的,那些影响因子数倍、数十倍于中国科学期刊的“国际顶级科学期刊”,难道不是比低影响因子的中国科学期刊更“学术”数倍、数十倍吗?我相信许多一直跪倒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面前的人心里,一直就是这样想当然的。“国际顶级科学期刊”怎么可能三分之二都是非学术内容?

看看这几家“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玩影响因子游戏的成绩吧,以下是它们2014年的影响因子数据:

《自然》:41

《科学》:33

《柳叶刀》:45

《美国医学会杂志》:35

在上列影响因子游戏的“顶级高手”中,说实话,《自然》杂志相对来说已经要算最“规矩”的了——如前所述,它的学术文本目前占到了约三分之一,《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更放得开了,它们的学术文本只占约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对数字较为敏感的读者或许已经有一点朦胧的感觉了:是不是杂志的两栖化和杂志的影响因子之间有着某种神秘关系?你看,《自然》杂志非学术内容约占三分之二,影响因子41;《柳叶刀》非学术内容约占四分之三,影响因子45;《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非学术内容约占五分之四,影响因子55……

恭喜你,你猜对了!不过事情也不像你初步想象的那样简单。这里先看一组尚不过时的数据,为你下次可能经历的“头脑风暴”稍稍热身:

中国杂志拒绝与国际接轨

中国改革开放已逾三十年,许多国外杂志出版了中文版,中国学者在图书馆或网上阅读国外杂志也越来越容易了,按常理来说,中国的读者,中国的杂志编辑或出版人,应该不难注意到上述“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的两栖色彩,为什么未见中国杂志起而仿效呢?

穆蕴秋博士已经对2000年以来被SCI收录的中国科学期刊中影响因子前20位的刊物作了考察,发现全部是以发表原创研究论文为主的论文类期刊。我估计,即使对目前被SCI收录的中国科学期刊全部考察一遍,也还是相同的结果——事实上,中国几乎不存在《自然》、《科学》、《柳叶刀》这类的两栖杂志。

让人费解的是,国内学界对《自然》和《科学》这两种期刊崇拜得五体投地,却又看不起科普,认为在一份科学刊物上发表非学术文本就会“不纯粹”,就会大大降低刊物的学术品位。“与国际接轨”的说法已经甚嚣尘上好多年了,许多人唯一能想到的“接轨”方法就是办英文杂志。而在两栖化这件事情上,中国杂志看来一直在顽固地拒绝与国际接轨。中文《自然》和《科学》杂志的落寞,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THE END
1.基础医学院成功举办2024年本科教学教师预试讲活动试讲结束后,教务处处长黄民江教授代表评审专家组对试讲的五位教师进行了细致点评。她既肯定了教师们的优点,也指出了不足,并从教学设计、授课技巧、语言表达、思政融入等多个维度给予指导。经评审专家组集体评议,认为五位教师教学态度端正,备课细致认真,试讲表现良好,初步具备本科教学能力,准予通过考核。http://www.hnmu.edu.cn/info/1105/20351.htm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东北林业大学)—智慧树网副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及研究工作。公开发表论文多篇,荣获校级教学成果奖。 王刚·东北林业大学团队教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人口学会理事。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嬗变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撑研究”等科研课题http://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09429
3.水江澜教授水江澜 教授 专业类别:材料化学 所在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方向:(1)质子膜燃料电池电催化剂与膜电极 (2)储氢材料设计与制备 (3)能源化学电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2022)。先后于天津大学(2000年)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2010年)获双博士学位,http://thinktank.cnpowder.com.cn/mexpert6567.html
4.北航水江澜教授《Nat.Nanotechnol.》:室温储氢材料取得重大突破鉴于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水江澜教授团队通过氢氟酸不完全蚀刻Mxene开发了一种高容量的室温储氢材料---块状Ti2CTx (T为官能团)。该材料在室温和相对安全的60 bar压力下储存8.8 wt%的氢气,几乎是已报道的相同压力下的最高储氢能力的两倍!即使在大气环境下(25℃,1 bar),块状Ti2CTx仍然能够保留约4wt%的氢气。值得http://m.xincailiao.com/news/app_detail.aspx?id=585368&ptype=1
5.水江澜水江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加为联系人 2 项目 84 成果 学科分类 电化学 光化学与电化学工程 工作经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 代表成果 Nickel-foam-supported reticular CoO-Li2O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Yu, Yan; Shui, Jiang-Lan; Chen, Chunhttp://m.scholarmate.com/PM/yYbAJv
6.材料北航水江澜Catalysis提高Fe–N–CFeN4位点利用率实现高性能第一作者北航材料学院万鑫博士生,刘晓芳副教授;通讯作者北航材料学院水江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徐鸣教授。 【图文导读】 图 1、催化剂的制备和形貌表征。 a.凹面 Fendash;Nndash;C 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流程;b-e.凹面/平面催化的形貌及孔隙对比。 要点解读以 ZIF-8 为原料,凹面 Fendash;Nndash;C 单原子https://m.mayiwenku.com/p-39082406.html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海伟教授林岳博士与北来自科工力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海伟教授、林岳博士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水江澜教授等合作,研发出了一种高温“硫固体胶”的合成方法,成功打造出一系列高性能铂基氢燃料电池催化剂,这一催化剂“家族”对于降低氢燃料电池成本,推动其大规模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 10 月 22 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杂志上。 https://weibo.com/6514077838/KDUs1f0Qu
8.我国科学家发明“高温固体胶”有望大幅降低燃料电池成本——中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合肥10月22日电(桂运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海伟教授与该校林岳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水江澜教授等合作,提出一种高温“硫固体胶”的合成方法,成功研发出一系列高性能铂基氢燃料电池催化剂,这对于降低氢燃料电池成本,推动其大规模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成果论文于10月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110/t20211022_13272878.htm